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中学语文教育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摘要]对于当代文学与中学生及中学语文教学来说,其三者之间的关系尤为密切,相互促进、相互协调、相互发展,影响了半个世纪。而当代文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融入,不仅能加强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提升,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同时还能有效提高母语教育质量和效率,实现理想中学语文教学目标。因此,本文针对当代文学与中学生及中学语文教学进行了详细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当代文学;中学生;中学语文教学
一、分析当代文学与中学生之间的联系
当代文学在中学的融入,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文化和学习生活,同时也加强了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满足了中学生的精神和发展需求。随着初、高中语文教学新大纲的颁布和实施,我们可以看出其内容大部分都是以往语文教学经验和教训的总结,凸显出一定的时代化,充分体现出现阶段社会和学生对语文教学的要求和标准。在素质教育背景下,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将素质教育精神贯彻落实到实际教学当中,并明确提出语文这门学科要注重“人”的培养,加强中学生人文素质的全面培养和提高,使学生能够具备一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有利于中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促进中学生健康、个性化地发展。从生理学角度来看,“健全人格”和“健全个性”的形成,必须要将大脑功能得到充分体现和发挥利用。到目前为止,通过科学研究证明,人的大脑从作用方面区分,可以分为左脑和右脑。对于左脑来说,其主要作用为掌管理性思维。而对于左脑理性思维的训练,必须要给予重视。对于右脑来说,其主要作用体现在情感、审美掌管。不仅“左脑教育”重要,“右脑教育”也同样重要。如果忽视了“右脑教育”,那么对于人的身心健康将有着严重的不利影响。提高对“右脑教育”的重视,则会为文学负担带来重要的责任和义务。由于当代文学比较活跃,并且有着频发的争议,所以其责任和义务更加不可推卸。对于以“人”为本,加强“人”的意识,促进文学本体回归,在一定意义上意味着当代文学已经开始步入到一个新的时期,但是这并不代表着其他时期的文学没有体现出以“人”为本,而是代表着受社会历史因素的影响,导致多种文学观念的形成,只是一味地注重“总和”,而往往忽视了“人”的主体。或者也可以说,“总和”所注重的是社会阶级的“人”、社会学意义的“人”、集团的“人”以及戴着面具、抽象意义的“人”等。在新时期背景下,对于当代文学所凸显出的“人”,更注重的是实在的“人”和个性化的“人”。他们不仅仅是鲜活的生命个体,同时也是卸掉各种面具和伪装的“人”。中学语文教学在充分了解和掌握这一成果后,积极帮助和引导学生融入当代文学当中,促进中学生有一个健全个性和健全人格的形成,使中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初、高中语文教育新大纲中明确提出,要加强中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对于创新精神来说,既是当代中学生所应具备的,又是现代社会的要求标准。与其他自然基础的学科相比,语文学科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所以,语文学科创新精神培养也有着同样的重要性。创新教育的实施,可以使文学通过其他时期进入到新时期。但是由于当代文学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流动性,并且具有较强的争议性,所以一直处在不断创新和完善阶段。忽视以往时期,就新时期文学来说,有关文学界早已对当代文学进行了公认,距现在已经有十多年时间,在欧美有着近百年的历程。由于其不断地创新和创作,使社会争议频多,并且各种流派、各种思想、各种潮流出现了“层出不穷”的现象,正所谓“各领风骚”。虽然这种说法凸显得比较夸张,但是事实上确实如此,逐渐成为文坛界和圈内的“焦点”。如果将当代文学融入中学语文教育当中,那么将会使中学语文教学凸显得更加活泼、张扬,具有鲜明的生命力和活力。所以,必须要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培养和提升,提高中学生创新意识,为中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除此之外,初、高中语文教育新大纲中还明确提出,要提高对母语教育的重视。语言作为人类交流和思维的一种重要工具,不仅包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同时也严重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思维方式。在开展母语教育过程中,既要注重民主化,又要提高现代化。对于中国文学来说,如果说现代文学和古代文学使母语的民族化能够得到充分体现和发挥,那么当代文学则更能体现出母语的现代化。当代文学坚持以母语的规律和特点为原则,以普通话和白话文为根本,在社会历史不断变化的影响下,不断地创新和演变。就目前来看,当代文学语言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对中学生的书面表达和口语表达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如果说《柳眉儿落了》体现的是20世纪80年代中学生的书面语,那么《零下一度》则体现的是20世纪90年代中学生的书面语。除此之外,在进行母语教育时,教师要让中学生对作者的文字和情感表达以及生活感悟有一个深入研究,帮助和引导学生良好语感的形成,加强学生语言表现力的培养和提升,促进母语教育质量和水平的提高,使语文教育逐渐趋于现代化方向发展。
二、分析当代文学与中学语文教学之间的联系
对于当代文学与中学语文教学的结合,在现阶段不仅当代文学系缺少重视,同时中学语文教学也严重缺少重视,这就使当代文学和中学语文教学出现“自给自足”现象。虽然不能说这两个领域完全断开了联系,但是从整体上看,呈现了分离状态。要想使这种分离状态得到有效转变,那么就必须要提高对初、高中语文教育新大纲的重视,并且要牢牢把握住新大纲所带来的机遇。首先,必须要加强当代文学界中学意识的提高,对中学语文教育和中学生实际情况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和掌握,结合中学生生活,创造出更多适合中学生阅读的文学作品。这样不仅能够调动中学生对文学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同时还可以更好地满足中学生的发展需求,尤其要注重中学生对文学新编兴趣的提高。对于当代文学,在理论批评时,要充分结合中学语文教学实际情况,并要注重古代文学和现代文学与中学语文教学经验和教训的反思,结合理论和实践这两个层面,对当代文学与中学语文教学之间的联系和发展前景有一个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与此同时,中学语文教学界还要积极转变以往传统的教学观念,对其不断改进和创新,同时还要对当代文学对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性有一个足够的明确。对于中学语文来说,其学科特点具有一定的规范性、稳定性和滞后性。而对于当代文学来说,其特点是具有一定的争论性、流动性和超前性。所以,在文学阅读或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以适当融入一些当代文学信息,并帮助和引导学生对当代文学进行阅读,转变以往“放任自流”的阅读态度,使当代文学的作用价值能够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得以充分体现和发挥,为学生营造一种富有文学气息的校园环境和氛围。其次,在中学语文教材选择时,要尽可能地选择一些具有一定典范性且其风格具有多元化的当代文学作品,尤其对于新时期文学作品要进行优选。在初、高中语文教学新大纲中明确提出,对于课外阅读和古诗文背诵书目选择时,必须要以古代文学书目为主,往往忽视了对现代文学的重视。虽然现代文学作品也有很多,但是在初、高中语文教学新大纲中都已经被取消了,并且还明确提出了其课程资源要丰富,要具有一定的多样化。其中特别强调,作为任课教师可以为学生推荐和补充课外阅读书目,鼓励教师与学生之间多进行互动交流,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教”与“学”。作为中学语文教师,首先要对当代文学和文学变化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和掌握,并充分意识到当代文学的重要性,具备一定的审美判断能力,以便于在面对新文学作品时,能够给予正确的审美判断和评价。但就目前来看,有很多中学语文教师由于受以往传统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再加上时间、精力和条件的限制,使教师对当代文学凸显得比较陌生,并且也很难改变以往传统审美判断和思维习惯,对于新时期文学缺少足够的兴趣和热情。虽然有些中学语文教师对于新时期文学能够有一个足够的了解和掌握,但是由于受教学行规的限制,所以很难将现代文学贯穿落实到中学语文实际教学当中,进而使中学语文教师与当代文学之间的距离变得越来越大,在当代文学意识方面也将严重缺少。这种现象就好比著名作家不会写语文作业一样。所以,这就要求中学语文教师在日常生活和教学活动中,要多对当代文坛动态提高关注和兴趣,并增加自身当代文学作品阅读量,以便于能够更好地帮助和引导学生对当代文学作品有一个更好的了解和阅读,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使自身中学语文教学凸显得更富有活力和时代气息。综上所述,当代文学作品不仅体现出了中国社会历史的变化和发展,作为一个时期文化和思想的代表,同时也充分反映出古代和现代文学学者的精神风貌。当代文学作为中学语文教育中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与中学生和中学语文教学都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既能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又能加强中学生审美判断能力和道德情感的培养和提升。相信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能够使当代文学有一个更好的发展。
作者:王晓宁 吴建利 单位:山东潍坊市坊子区崇文中学 山东潍坊市第四中学
一、中国开展中学语文媒介素养教育的思路
(一)从中学语文教学的角度对语文媒介素养教育进行研究
目前在中国的文化领域中,很多的教育工作者对于媒介素养教育还没有充分地认识,因此,虽然媒介素养教育在部分学校有所应用,但是并没有形成系统化教学模式。要使处于研究阶段的媒介素养教育在中国的中学语文教学中得以顺利地推广,就要以中学语文教育为基点,对于媒介素养教育开展具有针对性的研究。媒介素养教育在欧洲地区发展时间较长,已经形成了系统化的教育体系。中国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教学经验,并从中吸取教育,从中国中学语文教育的实情出发制定出语文媒介素养教育方案。从教学的角度而言,中国教育管理体制与其他国家有所不同,在教学实践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这就需要在引入教学经验多同时,要慎重选择,树立符合中国国情的教学理念,并从时代的角度出发融入各种因素。这些要素会在语文媒介素养教育中发挥作用,对于中学语文素养教育效果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作为中学语文教师,要对于媒介素养教学有所清醒认识,避免产生误解。比如,对于一些语文教师而言,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将媒介素养融入其中,就意味着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虽然中国开展语文媒介素养实践教学才刚刚起步,但是对于相关研究由来已久。作为一线教师,只有认真钻研,认真领会其中的要旨,才能够恰当地将有关要素融入其中,结合实例促进语文媒介素养教育的不断完善。
(二)从提高学生的理性判断力的角度出发开展语文媒介素养教育
要推进中学语文课教学的有效地实施媒介素养教育,就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判断力。教师在开展中学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用辩证的思维思考问题,但是要把握好尺度,不可以使学生养成实施怀疑的态度。媒介素养教育在国外流行已久,中国要对于该种教育方式有效运用,就要将传统的单一的语文教学模式打破,将含有新闻要素的因子渗入到语文教学中,开拓语文教学视野,并与社会环境有效整合。比如,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将网络资源充分地利用起来,将教科书内容无限扩展到网络空间中,引导学生从鉴赏的角度体会教学内容,采用对比的方式对于阅读内容进行判断,并做出评判。在此过程中,学生要大量地阅读并思考与阅读内容相关的问题,以在立论的同时,寻找论点的支撑点。随着学生的思考空间无限扩大,就会对于有关内容形成清晰的层次感,将各种实践要素贯穿于阅读内容中,因而形成了属于自己的观点。比如,在讲解《林黛玉进贾府》的时候,很多学生对于这段情节从电视节目、各种娱乐节目以及网络评论等渠道有所获得,并已经形成了思维定势。那么,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运用多媒体播放经过精心剪辑的红楼梦判断,配合教材内容。学生通过对电视节目的印象转向课文内容的理解。大众媒介以及影视信息对于学生可以起到先入为主的作用,并形成固有的意识。教师在教学中以适当引导的方式,不仅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培养了学生以批判性的思维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从而形成了良好的思维品质。
二、结论
综上所述,媒介素养教育融入到中学语文教学中,对中学语文教学具有突破性的尝试。虽然近20年来,中国的一些中学从本校教育资源的角度出发,采用了媒介素养教育方式,但是,并没有形成具有普适意义的系统化教育方式。中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媒介素养教育这一平台,不仅突出了语文教学的实用性和时代感,而且还实现了媒介的教育价值,同时对于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1中学语文教材选目的定量和定性分析
据不完全统计,以现有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高中语文教材为例,其中所收纳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从广义的文学概念来看,中学语文教材所选篇目或许称为“现代文”更适合)共计130余篇。从定量研究(quantitativere-search)和定性研究(qualitativeresearch)两个取向来看,中学语文教材对现当代文学作品的选汰体现出以下几个问题。从作品文体类别的角度来看,中学语文教材所选择的作品多为散文类和诗歌类。其中,散文类作品共占总数的80%以上,小说和诗歌类作品各约占总数的10%,戏剧类作品不足1%。其中所选的现代小说除了鲁迅《社戏》、《故乡》以及沈从文《边城》等经典作品之外,寥寥无几。这种文体比重倾斜的状况或与教材的容量和小说及戏剧文体的长度有关。从作品所涉及的题材分布来看,在这些篇目中,多数为生活类、人情类、家庭伦理类、思想品德类以及科普知识类的题材,而政治思想教育、革命史教育之类的题材所占比重和以往教材相比在逐渐减少。
诸如朱自清《背影》、张晓风《敬畏生命》、周立明《动物游戏之谜》、梁思成《中国建筑的特征》、钱钟书《谈中国诗》等篇目都体现出这一题材和主题取向。另外,经过本文粗略的考察,从初中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随着年级的晋升,现代文所占比重稍有下降减少,而文言文所占比重则稍有上升。在现代文中,所选作品更倾向于经典作品。以高中语文第三、四、五册为例,我们可以看到,像鲁迅《拿来主义》、曹禺《雷雨》、巴金《小狗包弟》等作品都体现出某种潜在的意识变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学语文教材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选择和分布体现出一种新的文学教育思路。通过对中学语文教材所选现代文的文体类别、题材分布及数量的变化的考察,从定量分析的角度,我们可以发现中学语文教育一些潜在的导向、思想和意识驱动问题。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对中学语文教材进行初步的定性分析。这些质性(qualities)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文学教育导向的改变。当今中学语文教育逐渐转向以人文教育和人格教育为主导的方向,正逐渐淡化以往中学语文鲜明而浓厚的政治化和意识形态化色彩。知识教育、情感教育、审美教育和生活教育成为中学语文的主要内容。这一点从现代文学篇目的选择可以看出来。尽管其中还是选择了为数不少的关于中国现代革命史以及政治内容的作品,如《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等作品,但这些作品主要并不是用来表现政治和意识形态内容的,而是更多地用来体现特殊文体的基本特征。
(2)中学语文教材在选择篇目的时候更注重其内容的知识性、趣味性和文学性。(3)对现代文的选择更趋多元化,已不仅仅限于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家作品,而是根据中学教育的阶段性特点进行选择。从以上的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两个方面来看,我们可以发现,现今中学语文教育,尤其是文学教育随着社会环境、教育环境和知识的进展也出现了新的变化。从现当代文学这一范围来看,可以看到本学科学术研究对中学文学教育的投射和影响,尽管这种影响是缓慢的,而且是不明显的。
2现代文学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现状和问题
应该说,中学语文教材出现的这些新变化,从根本上说,是受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思想与方法更新的启发。自80年代中后期以来,现当代文学的研究出现了一些新的进展。其中,最主要的就体现在新时期以来改革开放、人文启蒙思想的影响。现代文学研究也就逐渐走上了去政治化和去意识形态化的道路。所谓现代文学的现代性体现在人文启蒙、审美现代性上。这一点和80年代改革开放的社会文化语境相关。在中学语文教育界,也逐渐受到学术研究的深刻影响,语文教材的修订也体现出这一点。尤其是对现当代文学作品的选择,更体现出80年代以来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研究的深远影响。以往那些具有鲜明政治教化和思想教育的文本开始淡出中学语文教材,取而代之的是能够体现和包容人文素养、审美、知识和情趣的作品。但在这一趋势中,我们对现代文学作品的分析与阐释遵循的仍是传统社会历史批评的反映论。
一、媒介素养教育在中学语文学科中的地位
中国对于中学学生媒介素养培养的关注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90年代初,但是仅仅局限于几所中学在校本课程形式上的探索,并没有正式被纳入到中小学的课程体系当中。直到目前为止,媒介素养教育普遍用于英语教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其中,不仅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且更为具有可行性。
二、中国开展中学语文媒介素养教育的思路
(一)从中学语文教学的角度对语文媒介素养教育进行研究
目前在中国的文化领域中,很多的教育工作者对于媒介素养教育还没有充分地认识,因此,虽然媒介素养教育在部分学校有所应用,但是并没有形成系统化教学模式。要使处于研究阶段的媒介素养教育在中国的中学语文教学中得以顺利地推广,就要以中学语文教育为基点,对于媒介素养教育开展具有针对性的研究。媒介素养教育在欧洲地区发展时间较长,已经形成了系统化的教育体系。中国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教学经验,并从中吸取教育,从中国中学语文教育的实情出发制定出语文媒介素养教育方案。从教学的角度而言,中国教育管理体制与其他国家有所不同,在教学实践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这就需要在引入教学经验多同时,要慎重选择,树立符合中国国情的教学理念,并从时代的角度出发融入各种因素。这些要素会在语文媒介素养教育中发挥作用,对于中学语文素养教育效果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作为中学语文教师,要对于媒介素养教学有所清醒认识,避免产生误解。比如,对于一些语文教师而言,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将媒介素养融入其中,就意味着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虽然中国开展语文媒介素养实践教学才刚刚起步,但是对于相关研究由来已久。作为一线教师,只有认真钻研,认真领会其中的要旨,才能够恰当地将有关要素融入其中,结合实例促进语文媒介素养教育的不断完善。
(二)从提高学生的理性判断力的角度出发开展语文媒介素养教育
要推进中学语文课教学的有效地实施媒介素养教育,就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判断力。教师在开展中学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用辩证的思维思考问题,但是要把握好尺度,不可以使学生养成实施怀疑的态度。媒介素养教育在国外流行已久,中国要对于该种教育方式有效运用,就要将传统的单一的语文教学模式打破,将含有新闻要素的因子渗入到语文教学中,开拓语文教学视野,并与社会环境有效整合。比如,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将网络资源充分地利用起来,将教科书内容无限扩展到网络空间中,引导学生从鉴赏的角度体会教学内容,采用对比的方式对于阅读内容进行判断,并做出评判。在此过程中,学生要大量地阅读并思考与阅读内容相关的问题,以在立论的同时,寻找论点的支撑点。随着学生的思考空间无限扩大,就会对于有关内容形成清晰的层次感,将各种实践要素贯穿于阅读内容中,因而形成了属于自己的观点。比如,在讲解《林黛玉进贾府》的时候,很多学生对于这段情节从电视节目、各种娱乐节目以及网络评论等渠道有所获得,并已经形成了思维定势。那么,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运用多媒体播放经过精心剪辑的红楼梦判断,配合教材内容。学生通过对电视节目的印象转向课文内容的理解。大众媒介以及影视信息对于学生可以起到先入为主的作用,并形成固有的意识。教师在教学中以适当引导的方式,不仅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培养了学生以批判性的思维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从而形成了良好的思维品质。
摘要:在江苏教育出版社(以下简称苏教版)出版的中学语文教材中,其编选的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集中体现了现代文学的经典性,在培养学生基本语言能力的同时,让学生领悟现代思想,感受现代中国的精神品格,传承现代文学创新与开拓的时代精神,以现代精神丰沛个体生命,以更健全的人格与精神迎接全球化的时代挑战。现代文学以其经典性让苏教版中学语文教材体现了教育的本质内涵,这是苏教版中学语文教材得以成功的重要原因,也为中学语文教材的编选树立了典范。
关键词:苏教版;中学语文教材;现代文学;篇目编选
中国现代文学肇始于“五四”前后,“1917年初发生的文学革命,在中国文学史上树起一个鲜明的界碑,标示着古典文学的结束,现代文学的起始”[1]3。这一阶段的文学,由于受西方现代思想和文学的冲击,在中国文学传统的基础上,充分吸收现代思想与文学的影响,逐步发展成为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文学,并取代古典文学而成为语文教材文本选择的主体,确立了现代文学的经典地位。在现代文学经典化的过程中,语文教材作为重要的文学载体,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目前的教育活动中,语文教材因其权威性而在中国现代文学经典化中起主导作用。由于教材选本面向学校教育,教材选入现代文学篇目的情况直接反映了现代文学史的建构和语文教育史的发展,甚至与当下教育体制息息相关,“一本薄薄的语文教科书,其实是非常沉重的,它是整个国家民族精神的象征,它是人类优秀文化的传承,它用母语丰富滋养着人的心灵,培育着每一个有个性的生命”[2]。因此,考察语文教材现代文学篇目编选的变化,不但能立体地展现现代文学发展的过程,更能彰显语文教育与现代文学之间的互动,为考察现代文学的经典化过程提供有益借鉴。
一、苏教版中学语文教材现代文学作品篇目编选统计
为了推动新世纪教育改革,党和国家先后颁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等一系列文件,确立了基础教育改革的方向与目标,即“看重受教育者在情感、态度、能力等方面的发展,更为关注国民精神、民族精神的发扬和塑造,关注审美情趣和创造精神的发展,重视知识更新和综合应用,重视学科整合、文理沟通和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3],苏教版中学语文教材即在此背景下编订而成。“课本不仅决定着学生的活动,也决定着教师的教学方法。学生对读书和自修是否感兴趣,多半取决于课本编得怎么样”。[4]据统计,在人教版、苏教版、教科版、浙教版等10余种根据《中学语文课程纲要》编写出版的全国中学语文教材中,苏教版中学语文教材全国使用量第二,近20个省市自治区至少1千万中学生同时使用,仅次于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的使用人数。[5]教材全面体现了新课改的教学目标与教学要求,从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全面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侧重提升语言能力的同时,重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现代文学作品则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作用。在洪宗礼主编的2005年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现代文学篇目编选情况如表1: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编选的现代文学作品较多,其中,七年级所占比重最大,为45.7%,达到总量的近一半;九年级最少,但也达到40%。整体上,现代文学作品入选量随年级上升而稍有减少。在丁帆、杨九俊主编的2015年版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现代文学作品编选数量少于初中语文教材,所占总数量的百分比落差较大,最高为必修二37.5%,最低为必修四4.5%。《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教材的编写“应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6]。从初中到高中由于学生年龄、智力、人生阅历的发展,还需同时接受古代文学、当代文学,以及外国文学作品,据以上两表可以看出,苏教版中学语文教材中现代文学作品的编选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发展。现代文学之所以在苏教版中学语文教材中占重要地位,与现代文学的精神品格密切相关。现代文学虽然只有短短三十年左右的时间,但中华民族面临的却是“三千年未有之变局”,在战争不断,民不聊生的时代氛围中,对内的变革与重生与对外抵制列强侵略都集中在此时,在西方现代思想的冲击下,以鲁迅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突破两千多年封建思想的禁锢,用文学启蒙民众,抨击旧制度,“在骇人的卑污的状态上,表示出人们的心来”[7],为现代中国做灵魂画图。同时,现代作家既扎根于本民族文学传统,又不受固有文化束缚,把西方文学精神资源内化为现代中国故事的讲述之中,赋予现代文学“外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弗失固有之血脉”[8]的精神品格,而这,恰是我们今天在全球化时代不可或缺的民族品格与时代精神。现代文学作品作为中学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诠释着中国文学的精神历程,同时也传承着创新、开拓的新时代精神,这也是苏教版中学语文教材大量编选现代文学作品的缘由所在。现代文学作为现代中国的时代记忆,无论是自身的艺术性,还是其教育性,都值得选入教材供学生学习与传承。
二、苏教版中学语文教材现代文学作品篇目编选分析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教材选文应“文质兼美,具有典范性,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难易适度,适合学生学习。”[9]为体现这一要求,苏教版中学语文教材编选的现代文学作品按文体分大体上可分为散文、诗歌、小说、戏剧这四大类.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现代文学作品主要集中于散文和诗歌,还包括其它体裁文章。如八年级下册的议论文《纪念白求恩》、竺可桢的说明文《沙漠里的奇怪现象》、郭沫若的演讲稿《在萧红墓前的五分钟讲演》,以及九年级下册鲁迅的散文诗《雪》等。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现代文学作品的编选依旧集中在散文和诗歌。此外,现代文学篇目中还包括必修三朱光潜的社会科学类随笔短文《咬文嚼字》、鲁迅的杂文《拿来主义》,必修五俞孔坚的说明类文章《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等。高中教材还包括15本选修课本、5本读本,其中有些专题为鲁迅作品选读、现代诗歌选读、现代散文选读等,这样安排适合学生综合学习,不会给学生造成太大压力。总体来说,苏教版中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现代文学篇目体裁多样,文质兼美,大部分集中在散文和诗歌这两种文体上,这与散文和诗歌的特点密切相关。散文语言表达自由,句式多样,情感表达自由而丰富,深得学生喜爱;现代诗歌既没古典诗歌格律的限制,又用白话写作,从语言与形式两方面贴近学生的生活。“所谓‘现代文学’,即是‘用现代文学语言与文学形式,表达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感情、心理的文学’”[1]4,因此,学习现代文学作品,就是让学生与现代人对话,领悟现代思想,感受现代中国的精神品格,更是对中国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这也是教育应有的内涵。苏教版教材多年来一直在改革,但现代文学篇目基本没变动。例如,七年级上册选入朱自清散文《春》,朱自清最初的写作意图就是作为范本呈现给学生的,散文本身蕴含着作者深厚的文学底蕴,文中直接写出“实”的文字“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与“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这样的“虚”相结合,使文章更具趣味,也更吸引读者。这篇散文既可以作为写作范文,也可作为阅读文本教学,具备多重教学价值。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主题是“至爱亲情”,选入朱自清的《背影》、邹韬奋的《我的母亲》。散文《背影》通过真挚而朴实的话语来体现父子深情,而《我的母亲》记叙“母亲背我‘巡阅’”“给妹妹讲故事”“父亲‘清算’我时母亲的哭泣”“母亲做鞋袜”这四件事情,表现作者对母亲的思念之情,让学生在体会亲情之外,学会如何表达内心的情感。“‘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10],通过教师的教学引导,让学生学会写作,这是教材作为权威文本选入现代文学作品的目的所在。苏教版大量选入现代文学作品还有更深的考量。现代文学非常重要的品格是对封建制度的批判,教材选入的作品对这一品格都有体现。如七年级上册选入鲁迅的《社戏》,文章不仅在让学生领略月夜出行看戏的诗情画意外,还让学生感悟六一公公们与祥林嫂们一样,受封建思想的束缚,“看客”群体一起,组成“无意识杀人团”,以体现鲁迅对封建思想的批判,而这些,才是苏教版语文教材编选现代文学作品的真正用意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