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中医教程教学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摘要:大数据与自媒体高度融合,人类进入以视频为主要传播媒介的微时代,通过制作微视频开展网络教学的全新模式也应运而生。基于网络教学的目的,探索如何制作基于网络教学的中医妇科学微视频,分析开展研究的时代背景、意义及优势,并明确制作思路,列举制作方法,形成翔实可靠的论文资料。通过微视频有效提升疫情背景下中医妇科学等传统中医学科的网络教学质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效率,由此翻开中医妇科学网络教学的新篇章。
关键词:网络教学;中医妇科学;微视频;录屏软件
1背景
2020年注定被中国和全世界铭记,病魔的肆虐,国家多项措施指挥防疫,医护人员面临生死危难的英勇奉献,无形中影响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检察日报》刊发的《充分利用网络推广信息化教学》一文指出:“推迟开学,但是我们并不停学。”根据抗疫统筹,各级学校充分利用互联网开展网络教学,由此也推动了各种教育技术的发展。微视频结合网络教学,是“互联网+”在教育界的新拓展。在微视频初兴时期,由于其本身含有很强的专业属性,使得很多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在微视频制作方面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采用网络上已有的资源,无法将自己的教学理念与微视频进行融合。但随着先驱者的不断革新,各类软件的操作功能日益强大,将本身复杂多元的微视频剪辑与编辑操作进行简化。各位教师只要跟随页面教程,掌握基本的剪辑知识,就可以结合个人的教学理念制作出符合学科教学设计的微视频。将这一技术和时下流行的微课相结合,涵盖了教学设计、课件展示、练习评测、回顾与反思等多个环节,能够整合出多维度的课程体系,让原本深奥难懂的知识点以更加生动立体的形式进行展示。
2意义
本次疫情期间,全国师生切实体会了网络教学的便捷性,体会到微视频这项随着时代兴起的教育技术在网络教学中的卓越应用。微视频网络教学能够引入信息技术的认知规律,用碎片化的学习时间,不断拓展课程资源的数字化结构。它区别于传统的面授式教学,以教学视频或片段拼接为主体,借助各类视频平台和学生开展教学互动。以中医妇科学为例,开展微视频网络教学的意义在于这种新型教育资源能够让生理期调节、宫寒影响等抽象的课堂变得立体,在短小精悍的图文视频辅助下,课堂突破了时空的障碍,变得更加丰富,师生灵活、移动、个性化的学习需求都得到满足。只要拥有网络,就能自主安排授课和学习时间,平台更是琳琅满目,富含各种功能。此外,在中医妇科学中,学生既要学习发展的历史,又要掌握女性生殖脏器的构造和生理特点,还要学会各种妇科疾病的诊疗与控制,但仅凭课堂45分钟实在难以完全吃透。有了可以随时回放的微视频之后,学生便能清晰地查看任意知识点的微视频,以最快的方式理解并运用。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既锻炼了自己的教学水平,迅速获得成长,也能更好地服务于现代化教育。
3制作思路确定教学内容
中医骨伤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操作性,该专业学生在临床实习以及刚参加工作时,普遍表现出临床实践能力不足、不熟悉骨折基本复位手法、不能完成夹板或石膏固定的问题。他们临床思维能力不强,不能将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学到的理论知识联系起来。高职高专学生仅有3年时间学习,对于如何激发其学习兴趣,促进其有效学习,培养临床思维和实践能力,我校进行了一系列教学改革,采用多元化教学模式[1],不断完善,逐步形成自身教学特色,现介绍如下。
1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满足医学教育需要
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为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以实用为本。中医骨伤专业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从解剖、病因病机分析、诊断、鉴别诊断到治疗手段,均要求较高。我们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就明确相关内容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将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机融合,使理论与实训学时比控制在2∶1~1.5∶1;将骨科手术入路解剖学、针刀医学和骨伤影像诊断、急诊医学等课程设为选修课以适应中医骨伤岗位需求。
2改变传统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变被动接受为主动索取
2.1采用PBL教学模式。[2],以问题为导向,改变学习方法,提高自学能力PBL(以问题为中心)教学方法被认为能明显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学者曾对普通本科中医骨伤专业学生进行调查发现,不少学生在大学阶段仍然不会学习或者不善于学习,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中学时代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仍然适用于当前的学习[3]。笔者对中医骨伤专业大专生也做过类似调查,但结果令人担忧,超过70%的学生仍然沿用初、高中以来的学习方法,仅有不到5%的学生有学习计划且严格按计划执行,15%学生有计划但难以执行,80%的学生没有课前预习的习惯。笔者认为,高等教育的本质是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形成自学能力,因为这个能力对其职业生涯至关重要。因此,我校要求一年级学生参加晚自习,促使学生养成阅读和思考的习惯。教师在每次理论课结束时,布置课后思考题(涉及下次教学内容),以提高学习针对性。下次上课时先随机抽取学生回答问题并计入平时成绩,促使学生课前预习,上课时有针对性地听课,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求知。在此基础上配合课后复习,完成知识积累,逐步培养良好学习习惯,提升自学能力。2.2小组学习,相互促进,共同进步,增强团队意识。不管是理论教学、实训,还是临床见习,都以小组为单位布置任务和进行考核,组内学生荣辱与共,彼此帮助,互相促进,可以极大地增强学习主动性和团队协作意识。如骨科手术入路解剖学的学习难度不大,学生需要记忆解剖知识和手术入路。若采用传统方式授课,学生不会主动学习,只靠期末考试前强化记忆,学习效果并不理想。我们要求学生课前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各种途径(教材、参考书、网络、图谱)对下次授课内容进行自学,并以问答的方式归纳重要知识点。下次课的前50分钟先由某一小组提问,其他小组抢答,提问的小组进行评分。课堂评分是学科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专人负责记录。教学过程中,提问者是学生,抢答者是学生,评分者是学生,记录者还是学生。我们以鼓励为主,抢答环节不设扣分项。教师利用剩余的40分钟点评学生对知识点的归纳情况,梳理本节重要内容,布置任务。此种方式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增强了学生团队意识,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2.3多媒体课件结合传统教学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我们在理论教学时采用多媒体课件+传统教学的方式。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使抽象、枯燥的学习内容变得直观生动,但教学速度快,信息量大,师生互动较少;且制作课件耗时较多,导致教师没有精力进行教材和教学方法研究。研究发现[4],多媒体课件+传统教学法效果最好,单纯使用多媒体课件效果其次,传统教学效果最差,三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以骨科手术为例,我们在课件中大量使用临床案例照片,使学生对手术方式和过程有直观的认识,便于对教材的理解。教师在课堂上并非简单展示课件,而是根据学生反应,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现场讨论、演示、提问和抢答等,加强师生交流,活跃课堂气氛;对学生的薄弱之处进行巩固,把握教学主线,使学生思路清晰,及时对比、归纳和总结,不会因为多媒体课件呈现的海量信息而忽略重要知识点。此种方式需要教师对学科有深入的了解,融会贯通,时刻与学生交流、讨论,通过一个个问题促使学生掌握知识点。2.4采用案例教学法,培养临床思维。中医正骨、中医筋伤等课程的实践性很强,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5]。传统教学采用定义、病因病机、症状、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的流程,虽有助于对疾病的全面认识,但学生大多死记硬背,学习过程枯燥。临床工作中首先要通过患者的主诉、症状和查体结果做出判断,然后再考虑治疗方案。所以,传统教学思路和临床诊疗思路是相反的,不利于培养学生临床思维,常出现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难以衔接的现象。专业课程教学中使用案例教学法,以鲜活的案例配以真实的照片及辅助检查结果,可明显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并增进理解[6]。我们以学生为主体对教学环节进行设计,筛选了大量临床案例,结合适当的启发和提问,使整个教学过程生动有趣。教师对课堂进行掌控,把案例式教学的效果发挥到最大,帮助学生逐步建立临床思维。需要注意的是:(1)所选病例既要生动又要贴合教学内容,促使学生积极思考,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2)教师要把控教学过程,提问要紧扣知识点,结合学生认知规律,由易到难,尽量让学生自己判断和评价;(3)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能会给出意想不到的回答,教师必须进行判断和解释,这就需要有较强的突发情况处理能力。2.5采用病案讨论法,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病案讨论法不同于案例教学法,是在完成某章节学习后,筛选一个具体病案,给出病史、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结果,要求学生充分讨论后进行诊断、鉴别诊断,明确治疗措施。如果诊断不明确,还需给出进一步检查建议。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仅在学生代表发言结束后进行点评,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分。案例教学法重在对学生进行启发,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而病案讨论法重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检验前期学习效果。例如,在学完中医筋伤的颈部筋伤内容后,选出适合的病案让学生进行诊断,并指出诊断依据、鉴别诊断、治疗措施,通过讨论和教师点评使学生对本章知识点融会贯通。2.6通过学生小讲课,提升学习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在临床课程教学中,教师筛选出相对简单的疾病,学生自学后,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30分钟的教学内容,走上讲台为全班同学讲课。让学生体会自己明白和让同学明白完全是两个层面的问题,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提高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
3改革实践教学方法,建设临床见习基地,举办技能大赛
中医骨伤专业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各种临床查体技能、骨折复位手法、理筋手法、皮肤牵引法、骨骼牵引法、小夹板固定法、石膏固定法等,我校除成立骨伤专用实训室,购买临床常用器械、设备和耗材外,还做了如下工作。3.1修订实训大纲,编写实训教程。修订临床课程实训大纲,与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合作,出版了一套适用于高职高专中医骨伤专业的实训教程,针对每项操作,明确指出实训目的、技能要求和操作注意事项,同时给出评分标准,便于教师开展高质量的实训教学。3.2拍摄操作演示视频,建立信息化教学资源库。实训教学虽有教师示范操作,但学生往往会忽略细节,同时因观看位置不同而影响学习效果。为避免上述情况,我校教师拍摄了大量操作视频,如骨伤科临床检查法、夹板固定术、石膏固定术、各部位理筋手法、各部位骨折复位手法等,方便学生反复观看加深理解。3.3调整实践教学顺序,学生操作后教师点评、再示范。研究表明,让学生带着问题实训比单纯先由教师示范再进行练习的效果好很多[7]。以中医筋伤和中医正骨为例,教师要求学生提前准备,实训课上先由学生操作,然后其他学生指正,共同讨论,再由教师总结、点评并示范标准操作方法,最后安排学生统一练习,以达到最佳实训效果。3.4成立临床见习基地,让学生“走出去”,把专家“请进来”。学校和数家三甲医院合作成立临床见习基地,聘请临床高年资医师作为兼职教师,带领学生见习。将课堂搬到临床一线,让学生“走出去”。为保证见习质量,学校与医院共同制订见习计划,明确见习内容和目的,以便兼职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带教,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掌握临床操作技能,了解岗位职责,培养同理心和责任心。定期请临床专家来校开设讲座,介绍新知识、新技能,开阔学生视野。学校还利用合作医院举办骨科年会或学术会议的机会,让二年级学生到会场旁听,了解临床动态和学科发展。3.5举办技能大赛。每年定期举办骨伤技能操作大赛,坚持“以赛促学,以赛促练”,通过比赛强化各项操作技能,将骨伤科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完美结合。
摘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中医药特色人才建设,打造一支高水平的中医疫病防治队伍,已成为中医药院校创新发展的使命。如何面对新医科变革,并围绕中医四大经典突出中医思维培养,构建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是亟需思考与探索的主题。以中医疫病学教学新模式的构建为例,阐释中医经典与传染病学相融合,理论与实践相贯通,形成由“核心模块、思维模块、理论模块、临床模块、实验实践教学模块”等五大模块的中医疫病学教学新模式,取得一定成效。
关键词:中医疫病学;教学新模式;探索与实践
2020年9月17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20〕34号),强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医学教育摆在关系教育和卫生健康事业优先发展的重要地位……”9月16日,在《求是》杂志第18期发表的“构建起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为维护人民健康提供有力保障”中强调,要强化中医药特色人才建设,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国家中医疫病防治队伍。中医学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与瘟疫斗争的历史。中医经典一直有效指导临床实践,特别是伤寒学和温病学理论体系的创建,是历代杰出医家与瘟疫斗争的经验总结和智慧结晶。2003年非典以来,我们对如何发挥中医药在防疫抗疫中的作用,如何以中医疫病学教学改革为切入点,进行全面思考与梳理,形成了中医经典与传染病学相融合,理论与实践相贯通的疫病学教学新模式。
1当前中医经典与疫病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医的生命力在于疗效,中医疗效的根基在于中医经典和中医思维。千百年来,中国人民依靠中医药治疗了很多疫病,传统中医药始终有效地指导临床传染性疾病的防治,尤其在应对非典和肺炎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无论是2003年非典还是2020年肺炎,都对我国人民造成了巨大的健康危害和重大的经济损失,这一切促使我们在看到新世纪传统中医药优异表现的同时,也要不断思考中医药传承、发展和创新中存在的不足。长期以来,传统的中医经典教学,以概念、病证和条文为主线,注重知识点的传授和讲解,忽视和弱化中医思维培养。中医药的传承面临着临床医生中医思维弱化、西化,中医经典理论基础差等严峻问题。中医没有专门的疫病学课程,相关知识散布于伤寒学、温病学、传染病学等课程中,学生疫病知识结构不系统、知识碎片化。从而出现了传染病辨治中医思维弱化、经典基础不牢、临床医师经典运用能力及临床实践能力不足等现象,导致中医抗疫人才短缺。由此带来中医药应用盲目化、西化、同质化、神秘化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医药优势特色的充分发挥,必然影响临床应用中医药的疗效。构建疫病学教学新模式,培养学生中医思维,完善学生疫病知识体系,增强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提高学生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使用中医药的应急处置能力,成为中医药人才培养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
2中医疫病学教学新模式的思考与探索
多年来,我校一直致力于积极探索伤寒学、温病学等经典的教学新模式,特别是2003年非典以来,开始着手以培养中医思维为主线,传承黄帝内经、伤寒学、金匮要略、温病学等经典课程为框架,构建中医经典教学与疫病防治相结合的教学新模式。通过强化经典教学、加强经典传承、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融合附属医院相关科室建立中医疫病的实践平台,加强教材建设和疫病科普推广,进行基于经典的中医疫病防治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在当前病毒性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的状况下,结合我国医院感染防控情况,分析临床医学生医院感染防控实践教育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探讨可能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解决途径与策略。指出,系统开设医院感染防控实践教育课程、编写针对临床医学生的医院感染防控实践教程、建立专门的医院感染防控实践教学中心、引入计算机虚拟仿真实践训练系统、建立严格的医院感染防控实践考核体系和岗前准入制度有助于提高临床医学生医院感染防控实践能力,为临床医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开展诊疗工作、做好医院感染防控提供保障,为我国各级医疗单位医院感染防控工作地顺利开展奠定基础,也为“健康中国”的建设贡献绵薄之力。
关键词:临床医学生;医院感染防控;实践教育
感染防控是医院正常诊疗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医院感染防控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患者就医环境的安全和医务工作者的健康。医护人员是医院感染防控的主力军,其对感染性疾病的敏感性、对感染防控的认知度、防控操作的规范性与标准化等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医院感染防控的效果。医护人员是具有较高职业暴露风险的群体,尤其在感染科,亦或当传染性疾病突然暴发或形成大流行时,医护人员的职业暴露风险急剧增加。据报道,2003年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acuterespiratorysyndrome,SARS)暴发后,作为高风险职业暴露人群,我国近千名医护人员被感染,占感染总人数的近20%[1],在我国香港地区,医护人员(包括医学生)的感染比例高达22%[2];2020年暴发了病毒病(CoronaVirusDisease2019,CO-VID-19),我国有3000多名医护人员感染COVID-19,有的医院科室甚至发生了聚集性感染[3]。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截至2020年9月17日,世界卫生组织收到的COVID-19病例中约14%为医护人员,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医护人员的感染比例高达35%[4]。究其原因,一方面,传染性疾病的突然暴发与流行使得医护人员猝不及防,医院感染控制措施或职业防护不到位而被感染;另一方面,医院感染防控相关知识与实践技能的普及程度远未达到实际工作的需要。大部分非感染科医护人员对传染性疾病的敏感性、对医院感染防控专业知识的认知度以及相关理论不足,实践经验更是缺乏。临床医学生是医护人员的重要来源,也是感染性疾病(包括传染性疾病)预防与救治的主力军与后备力量。临床医学生对医院感染防控相关知识与技能的重视程度和掌握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医院感染防控的效果与医疗环境的安全。高等医学类院校是临床医护人员的摇篮,也是临床医学生理论与实践技能学习与培训的重要场所[5]。鉴于此,亟须在高等医学院校中开展医院感染防控实践教育,强化医学生医院感染防控意识、提高感染防控实践操作技能,为其走上工作岗位从事诊疗工作、应对传染病的暴发或大流行、做好医院感染防控工作奠定基础,也为我国各级医疗单位医院感染防控工作地顺利开展提供保障,对“健康中国”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与实践意义。本文拟对我国临床医学生医院感染防控实践教育的现状与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策略与途径。
1临床医学生医院感染防控实践教育现状与问题
医院感染防控实际上是实践性较强的一门学科,与临床医疗工作密切相关。长期以来,临床医护人员的医院感染防控知识与技能主要来源于岗前培训或带教教师的传授[6]。熊艳君对医院医护人员医院感染知识来源的调查结果显示,医院感染防控相关知识来源于学校的仅占7%,来源于实习期培训的占33%,超过60%的医护人员医院感染防控相关知识来源于后期临床工作的积累。李青莉对临床实习生调查研究发现,超过50%的临床实习生对职业暴露、危害和职业防护措施等相关知识认识不足。杨燕等对口腔门诊实习医生与护生调查发现,临床医学生对医院感染防控知识的平均知晓率仅为76.6%;王惠芳等和赵宏等研究发现,50%以上实习护生对医院感染防控知识与技能掌握情况较差,入职前对职业防护知识知晓率仅为31.03%,对职业防护技能的掌握率仅为20.83%,存在较高的职业暴露风险。蒲丽辉等调查发现,护理本科生在实际工作中医院感染防控执行能力较差。林梦等对接触临床初期医学生进行调查发现,通过课堂学习获取医院感染相关知识的学生低于31.8%,实习与诊疗过程中一直坚持标准化、规范化的医院感染防控与职业防护措施的学生低于50%[7-13]。医学硕士研究生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其对医院感染防控相关知识严重缺乏,平均知晓率低于50%,高于60%的硕士研究生在大学本科期间没有接受过医院感染防控相关培训[14-15]。总体上看,临床医学生医院感染防控相关知识认知度较低,执行力较差,实战经验更是缺乏,主要原因如下:第一,医院感染学相关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发展相对滞后。目前,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并未将医院感染防控纳入基础医学教育体系,相关课程未得到足够的重视,相关实践教育开展较少。在我国,多数高校临床医学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培养方案中均未将医院感染防控列为必修的理论与实践项目。以某高校为例,对于临床本科生,仅在《公共卫生学》涉及医院感染控制相关理论知识(0.5学时),在《传染病学》导论中涉及消毒隔离等部分内容,均缺乏相应的实践环节;对于研究生,虽然开设了《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预防与控制》《重点传染病防治知识》《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临床流行病学》等课程,然而多数课程未将医院感染防控列为主要内容,也没有相应的实践环节。2010年起,中山大学,南华大学、四川大学等高校相继开设了《临床医院感染学》课程[16],但均为选修课程,且缺乏专门的实践教育亦或实践教育时间过少(例如,仅开设3个学时的实践课程)[6,17]。由此可见,临床医学生在校期间未进行系统的医院感染防控相关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更未进行标准化、规范化的医院感染防控临床实践。第二,医院感染防控岗前培训时间有限或缺失,且缺乏统一的标准与要求。临床医学生实习时或工作前各单位虽然进行岗前培训,然而由于培训与实践时间有限,并非所有科室均进行医院感染防控相关培训,且缺乏统一的标准与要求,加之近年来不断出现新的传染性疾病,使得临床医学生对医院感染防控相关知识储备不足,实践经验极度缺乏。第三,临床医学生医院感染防控意识薄弱,不注重实践经验的积累。研究表明,教学医院的感染率明显高于非教学医院,也从侧面反映了对临床医学生医院感染防控实践教育的缺乏。究其原因,多数临床医学生实习实践时主要将精力放在临床技能的熟悉与训练上,不注重医院感染防控实践训练。实际工作中调查发现,50%以上的实习医生或护生希望在实习前能够系统学习医院感染防控相关知识与技能,希望增加实践操作环节[18]。
2临床医学生医院感染防控实践教育对策
2.1系统开设医院感染防控相关课程,重点突出实践教育环节
随着信息网络的逐渐普及,传统教育方式逐渐被现代科学教育代替。高校电子阅览室在信息教育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成为教师和学生迅速更新知识库的重要渠道。高校电子阅览室的成功运行,对提升教学质量、教师及学生学习素养有很大帮助。
1.高校电子阅览室的功能及弊端
高校电子阅览室中普遍存在机器破损老化导致无法及时更新信息库的问题,使其管理、服务水平难以提高。目前,重视其对教师、学生的引导作用,理解其进步意义,尽快更新高校电子阅览室,是我国要实现的目标。
1.1电子阅览室的利用率不到位
由于前文所说的设备陈旧化问题,导致只有少数人关注电子阅览室是高校电子阅览室普遍存在的尴尬现状。导致信息库书刊的严重浪费,无法利用电子阅览的优势提高教学水平。主要原因在于:首先,高校电子阅览室中的阅读手段超前,为阅读者提供便利多元化渠道的系列优势没有得到全面传播,很多新生并不了解其中的优势和便利,所以电子阅览室备受冷落,得不到相应重视;其次,阅览室数字信息化、独立性导致教师、学生及学生之间缺失交流机会,教学目的没用充分显现;最后,由于信息网络的普及和科技手段的更新,使学生随处都可以分享资源,随处下载信息,并不单纯依赖电子阅览室,阻碍学生积极性萌芽。
1.2高校电子阅览室的教育成效
随着教育信息化、数字化的普及,高校传统教育模式得以创新。学生改变以往通过信息网络进行在线选课、查询成绩、交流学习经验等,大大提高办事效率,节省时间。同时信息网络的普及使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查询资料学习,没有局限在教室学习的单一性。从其他方面来看,学生抽出空闲时间在电子阅览室进行图像设计、后期制作、图像处理等课程练习,有助于提高实际操作能力,为个人兴趣爱好形成和就业提供帮助。还有,高校电子阅览室中不乏各类有序的学习材料,甚至有些教程材料是市面上需要高价才能购得的,有很大的收藏价值和学习价值,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激发学生求知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