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中医基础知识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建国以来,60多年的高等中医药教育已经基本实现了对中医药人才的标准化、规模化培养,无论是培养目标还是教学管理和技能训练,已经逐步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中医药教育体系。院校传统教学模式除了以上优点外,也具有自身的不足:在课程设置上大多数高等院校都较为重视学科内容的逻辑系统,而忽视了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高等院校存在着重视理论忽视实践,这样培养出的学生往往缺乏创新意识和适应能力。
教学内容的设计
①夯实中医基础,设立学习先行组织者。学生的学习进步,肯定不能脑袋一片空白,基础知识不扎实对新知识的影响是巨大的。所学的中医基础知识要及时回顾。②典型案例分析,学习问题背后的科学。学习基础知识,容易让学生产生迷茫感,感觉所学和具体疾病相互脱节,根本不能紧密结合。那么选择一个合适的案例就显得尤为重要,案例的选择要遵循教学设计原则,要能够反映疾病的主要特点。③归纳知识框架,促进知识迁移。牢记了基础知识,分析了典型案例,就要在学习过程中总结出相关规律,归纳出某个疾病的发生发展、病机和治疗原则等有关知识。在总结归纳的过程中,学生能够系统化记忆相关疾病知识,还能够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兴趣。
教学方法的设计
教学小组是教学方案实施的基础,为了保证小组整体的学习效果,小组成员的分配也要实现优势互补,使得学生的优势得到最大发挥。教师要学会转变自身角色,要从自身为“中心”转变为学生为中心,老师主要负责小组内的学习和相互协作,保证案例完成的有效性。
学习步骤的实施。首先,教师要首先指导学生对当次课程相关基础知识进行回顾复习,讲解疾病的发展史和容易混淆的其他疾病。然后教学小组组长要能够带领小组内成员进行分析讨论,发现隐含在学习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学生要能够带着问题去学习,每个小组都要对问题进行总结。这些具体问题在学习过程中都是可以解决的,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逐步引导,提出最适合的解决方案。最后,老师要能够对学生的问题和相关总结进行点评,新的教学方法要有一个适应过程,老师在这一方面要特别注意,逐步引导很重要,主要能够让学生联系相关知识和学科,实现所学知识的系统化和规模化。
中医教学在不断发展,但是社会对于中医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中医人才的培养已经不单单是教条式和模式化的,要培养高素质的中医人才就要有一套适应教育发展的完整的教学方案,以上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结合,能够实现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是高素质中医人才培养的主要培养策略。(本文作者:赵娜 单位: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本文作者:魏国琴 单位:重庆市北碚区中医院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国务1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精神,引导和促进中医医院在加强医疗质量安全管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全面提升整体管理水平的基础上,强化以中医为主的发展方向,注重突出中医药特色,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加强中医院内涵建设,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中医药服务。自2009年以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开展了“以患者为中心,以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为主题”的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我院在医院管理年活动中,积极开展中医护理服务,发挥中医护理的特色优势,不仅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中医院管理年检查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现将我院如何发挥中医护理特色优势的体会报道如下。
1合理利用人力资源
严格按照《护士条例》的规定进行护理人员的配置,病区实有床位数与在岗护士人数比例不低于1∶0.4,遇加床或突发事件时启动医院的紧急人力资源调配方案进行人力资源调配,保证临床一线的人力配置是保证医疗安全和中医护理工作有序开展的基础。对医院的中医护理人才进行合理的安置,让中医护理人才在各科临床岗位上发挥骨干作用,对中医护理工作起好示范和指导作用。
2培养护理人员中医药基础知识和中医操作技能
中医护理以整体护理观念和辨证施护为特色,此特色要求护理人员具备一定的中医药素养。我院护理人员90%为西医院校毕业的护士,中医药基础知识和中医操作技能均需培训。临床各科室每周有计划的分层次对护理人员进行中医药基础知识和中医操作技能的培训,每两月科室组织一次操作考试、一次理论考试,考试成绩纳入科室奖金考核。护理部定期组织中医药基础知识和中医操作技能的培训和考核,并有相应的奖惩制度。医院组织系统的中医基础知识讲座,西医院校毕业的护理人员必须参与学习,考试合格后发给结业证书。我院还聘请广州中医药大学、重庆医科大学中医学院教授为我院的“西学中”人员进行培训。积极鼓励护士参加中医护理继续教育,多形式、多渠道的培训,提高了护理人员的中医知识,为中医护理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1]。
3实施中医特色的护理
实验教学是医学教育中的关键环节之一,对医学生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科学的临床实践教学,对于培养合格的中医医师亦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然而,目前综合性医学院校中中医临床实践教学尚存在诸多不足。本研究以58名综合性医学院学生为研究对象,观察和比较了不同中医临床实践教学方案的实际成果,旨在探讨其改善方向及措施,为今后的中医临床教学工作提供指导依据,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笔者所在学校2008级医学生58名,其中男31名,女27名,年龄20~22岁,本着学生自愿原则将学生分为参与改进型中医临床实践教学活动的观察组(32名)与参与常规临床实践活动的对照组(26名),两组学生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观察组观察组实行改进教学方案。包括:(1)临床实践教学实验室配备电子计算机及投影设备,采用DB2数据库及pureXML格式存储人体经络及经穴数据,运用图像、三维模型等方式实现直观化教学。(2)实验室配备人体发光模型、脉象模型及舌苔模型供实践使用,首次临床实践课由教师讲解模型用法及基础知识,实验室开放时间由学生自行使用。(3)教学活动类别主要包括中医检查、急症处理及中医护理技术等,由教师进行基础知识讲解及示范,学生提出问题并共同讨论,实践活动中由教师指点操作中存在的缺陷及不足。(4)由教师按照课程计划规定考核内容由学生重点练习,考核包括实际操作能力测试及笔试,实际操作能力测试评分标准以操作时间及准确性为准,笔试则以基础知识掌握程度为准。(5)实验室实行全天开放制度,除少数贵重物品外,学生可随意使用设备及模型进行学习活动。
1.2.2对照组对照组实行常规临床实践活动。仅进行传统的临床见习活动,以病例观摩及讨论为主,穿插于理论课的讲授之间,不进行教学实验室活动。
摘要:在中西医结合儿科临床教学中,存在着许多的困难。如何更好地让学生真正学习和领悟到中医与西医的临床思维的融合,了解其中的差别与结合点,并把中西医基础知识运用到临床诊疗中去。为解决这些难题,在带教过程中,采取的方法是:(1)建立一个完善的儿科临床管理教学体系;(2)选择适合儿科临床的教学方法;(3)强调儿科中西医基础知识的巩固和儿科专业训练;(4)注重儿科临床教学中言传身教,培养学生的中西医结合临床思维;(5)应用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儿科临床教学。使用上述各种方法进行有效的临床教学,从而培养出合格的中西医结合专业人才。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儿科;临床教学;思维融合;人才培养
在中医院校附属医院的教育工作者,面临着更加艰巨的任务,中西医结合教学是中医和西医两者的桥梁,要避免临床教学中偏向西医的趋势。首先,在临床教学中如何将中医学与西医学的基础知识在临床中进行恰当的衔接和巩固,将两者结合起来传授给学生。其次,对于学生在临床中面对多变的证候如何使用中西医结合的思维进行思考问题,如何使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处置,如何提高辨病辨证的能力,了解中医西医各种治疗方法的不足,在临床疗效中更加深刻地了解中医药的特点和优势,培养中医临床思维,从而在现代医学的基础上更好地发扬传统的中医中药。根据笔者近年来的教学经验,总结了我院儿科在中西医结合临床教学中针对以上难点的一些临床教学方法,希望与各位同仁进行探讨,共同推进中西医结合教学更好的发展。
1建立一个完善的儿科临床管理教学体系
在医院领导和科教科的指导下,我院儿科建立了一个较为完善的管理教学体系,尤其是由教研组长、教学秘书、专职教师组成的儿科教研室,进行儿科临床教学工作,并建立师承教育的名老中医工作室,对进入儿科学习的规培研究生进行临床跟师教学。学生入科后指导教师平时注重学生的行为规范以及病例文书的书写,教学秘书每月向全院公开儿科当月的教学查房、教学讲课和病例讨论的时间、地点、讲课教师。学生按时参加每周2次的教学活动,并对教学活动过程进行记录和总结,全体带教老师包括学生均需参加每周二上午的医学相关的业务学习,学生出科前进行儿科临床知识和实践技能的考核。通过各种教学活动把儿科的常见病、多发病以及临床的疑难病知识点传授给学生,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并使其了解相关的医学新进展,培养其儿科的临床思维能力。带教认真听取和收集学生对教学过程中的评价、建议和要求,儿科教研组每月进行2次集体备课和教学质量分析会议,针对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纠正和总结,提高教学质量,对进入儿科学习的学生进行系统化的教学,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而在名老中医的师承教育过程中,注重学生临床能力的培养,更有利于提高学生中医临证思维和解决临床实践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更容易全身心投入到学习老师的经验中去。
2选择适合儿科临床的教学方法
近年来,在精品儿科课程建设过程中,我院儿科采取了多种教学方法进行儿科临床教学,包括了启发式、互动式、答疑式、病例导入式等。在儿科临床教学中通过适当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调动学生对儿科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兴趣学习,教师的积极性也会相应地调动起来,促进学生和教师地之间发生良性互动,达到“教”“学”相长,因而我院儿科学的教学质量得到明显的提高。
1当前中医药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模式之检讨
1.1课程设置同类化
目前,国内中医药院校开设的数学课程主要为《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课程,尽管也有《医药高等数学》等医学数学教材,但在内容、体例上与其他理、工、农等专业门类并无太大区别,特别是缺乏中医药方面的实例,不仅难以体现中医药院校的特色,也导致学校无法根据专业特点、培养方向及中医药发展需要进行因材施教,奠定学生的数学基础,不仅浪费了教学资源,也难以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1.2教学重点不突出
对于医学专业而言,学习数学知识最主要的作用还是推动实践的应用。当前,中医药院校数学教学的重点主要还是停留在基本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运用上,至于在结合中医药专业特点、探索如何推进中医药研发、生产、应用等方面还做得很不够。而事实上,中医药院校人才培养最主要的还是要体现在中医临床及中医药的研发、生产、应用等方面,这些方面才是重点,也应成为数学教学的重点方向。
1.3数学方法、数学模型等的运用欠广泛
与西医相比,中医药依靠长期的临床实践实现传承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成为中华民族和世界医药学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客观而言,由于中医药理论的抽象性,难以适应现代科学思维,制约了人们对中医药的认识,也严重影响了中医药的发展步伐。为了应对这种局面,实现中医药的振兴,人们提出了中医药现代化的目标,其重要途径就是运用数学方法,用数学语言或模型对中医药进行描述,使得中医药的研究、应用能够数学化、定量化,从而能够用现代科学来研究、评价中医药的理论、观点、用药及疗效,由此可见数学方法、数学模型在中医药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但从实际情况来看,目前中医药院校的数学课程讲授仍然主要停留在理论教学层面,对上述数学方法、数学模型等的运用还远远不够。当然,这其中既有传统教学理念、思维的影响,也与当前高校数学教师实验教学思维、能力、方法手段等跟不上有密切联系,特别是许多高校数学教师对数学建模教育的掌握及运用能力还难以满足教学要求,从而制约了实验教学手段的广泛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