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中医入门教学范文

中医入门教学全文(5篇)

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中医入门教学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中医入门教学

中医教育课程体系研究3篇

中医教育课程体系篇1

[摘要]遵循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高等中医教育课程体系的改革势在必行。就课程体系设置的改革和内涵建设进行了大胆实践,阐述了重视中医思维的先导性、加大中医文化的辐射性、提升经典学习的感悟性、实现理论实践的一体性及强化综合素质的多元性5项改革的实践探索,以全面提升中医药人才培养的质量。

[关键词]中医高等教育;课程体系;内涵建设;改革实践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医药人才总量的严重不足和分布不均使得中医高等教育大众化成为我国现阶段的必然要求。而中医人才的教育具有培养周期长、临证实践强、感悟要求高等特点,因此,几千年来,中医人才培育一直是在走精英教育的路线。在中医药高等院校大众化教育的背景下体现精英教育,中医类专业的课程设置显得尤为重要。现有的课程体系没有很好地突出中医学特点,中西医知识同步教学,临床实践独立进行,使得学生对中医的认识缺乏系统性和逻辑性。因此,加大对现有课程体系的内涵建设,才能有效地提高中医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出符合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的精英人才。在我们开展的教学改革实践探索中,将中医专业的课程设置成10个教学模块,分别是中医基础模块、中医经典模块、中医临床模块、西医基础模块、西医临床模块、人文社科模块、公共基础模块、大学英语模块、体育模块和第二课堂模块。通过模块间的相互交错、有序衔接,改变现有的课程体系及内涵结构,强化中医药人才培养的特色与效果。

1重视中医思维的先导性

以古代哲学为指导产生的中医学医学体系,以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为思想基础去观察认识世界,其思维方法以宏观整体为核心,强调相互联系,重视协调平衡。中医学这种独特的思维方式与现代的思维方法有着本质的区别。中医院校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一直是在现代科学语言环境的熏陶中学习长大,且理工科考生居多,之前的教育是以数、理、化为主导的因果联系的思维方式,很少或几乎没有接触过中医学理论。对阴阳五行、藏象学说等体现中医思维的中医学基础理论,感觉非常抽象,与从小就养成的现代文化思维习惯格格不入。因此,要学习和继承中国传统医学,当务之急乃是培植学生的传统中医思维[1],强化中医思维是中医学术发展的关键,中医大学生具有中医思维方式才可称之为中医。中医基础模块包括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和方剂学。一年级学生首先学习的就是中医基础理论,藏象理论学习后,渐进式地加入中医诊断学的内容,同时开设相应的医古文、中国医学史等中医人文课程。对目前中医院校的课程存在中西医学课程穿插进行的状况予以改变,可先开展中医基础课程、中医文化的学习,待中医思维形成之后,第二学期后半段再将西医课程逐渐加入。如此可使中医大学生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认识和诊治疾病,按照中医学人才培养知识结构真正达到高等中医药教育的要求。在学生对中医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在第二学年开设中医哲学基础,在学生对中医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理性的提升。

2加大中医文化的辐射性

点击查看全文

医学实验方法与技术课程培养创新实践

[摘要]研究生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证实,创新型研究型人才的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主要目标。从医学生本科阶段到研究生阶段的过渡面临的一个主要变化是医学实验技术的熟悉和掌握。中西医结合研究生更是面临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中西方医学并重的科研挑战。在研究生学习的初始阶段,最先面对的就是科研实验的学习和科研思维的转变。因此,医学实验方法与技术的教学模式的优化是提高中西医结合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医学实验;中西医结合

一、引言

医学研究生教育承担着培养高层次医药卫生人才的使命,是深入推进“健康中国”战略,共筑全民健康,决胜全面小康的基础工程[1]。因此,培养大批优秀的创新型的全方位人才是高等教育的最实际的目标。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医学实验教学是密不可分的,增设一系列的实验教学课程是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医学实验方法与技术”课程注重研究生的实验教学模式,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积极的影响,通过培养学生实验操作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研究生综合处理分析实验数据及实验结果的水平。

二、目前中西医结合研究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中西医结合研究生的学缘结构呈现多元化,各专业差异性大,以及学生对现代医学和科学技术的了解不足等局限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中西医结合医学认识不足。中西医结合是中西医学的交叉领域,中、西医相互融合,对于中医药学的传承和发展中医药现代化的意义重大[2]。本科阶段学习内容多而杂,学习了所有中医及西医的相关课程,但对中西医结合的内涵和外延缺乏足够的和深刻的认识。

点击查看全文

互联网+APP下高校瑜伽课程教学探析

摘要:随着教育行业的发展以及新课改的贯彻落实,大学生的身体健康逐渐受到更多的重视。基于此很多高校开始更加注重瑜伽课程教学,探索更为新颖、先进的教学方式,吸引更多学生的目光,使其能够积极的投入瑜伽训练,目的是以这种健康教育课程来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其中互联网+APP模式下的高校瑜伽课程教学即为当前一种较受欢迎的教学方式,以下进行细致论述。

关键词:互联网;APP模式;高校瑜伽课程教学

1引言

互联网科技的快速发展给予了高校瑜伽课程教学更多的可能性,一些思想先进的瑜伽教师开始在课程教学中有意识的引入互联网+APP模式,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有效提升了学生的瑜伽水平与身体素质。

2高校APP模式学习发展现状

随着智能手机的广泛应用以及体院健身类APP的快速发展,科学化与数字化的建设模式正在潜移默化的改变人们的各种锻炼方式。目前市场上现行的体育健身类APP主要用于记录用户运动健身过程中产生的数据、指导用户进行适宜的运动项目、拓展用户运动社交行为并指导用户健康生活方式等。叶木华教授在相关研究中发现,借助体育健身类APP与互联网平台,可实现个人运动表现与其朋友动态结合,使得用户个人运动行为朝着社会化行为转变,有效提升了用户粘性。骆意教授在进行健身APP使用影响因素系列实证研究中得出健身软件合理性与操作性、软件流量费用与购买费用、健身知识获取与健身动机等可正向预测人们对建设APP的固有态度,由此得出健身APP对人们良好锻炼习惯的塑造有着积极的意义。《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做出过强调:信息技术对教育长足进步有着革命性的深切影响,应当尽力发挥信息技术在教育发展与改革中的引领与支撑作用。而教学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根本目的是能否给现阶段的课程教学带来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等,以及能否真正的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与积极性。当前阶段大学生以互联网+APP的模式进行瑜伽学习基本是自发行为,高校对于该方面的研究较少。鉴于此,需高校瑜伽课程教师能够转变传统思维,积极接受新式教学方式,实现互联网、APP与课程的有效融合,建设崭新的愈加课程教学模式,为学生创设一个较好的瑜伽学习环境[1]。

3瑜伽APP概述

点击查看全文

中医药学案例教学法分析

1中医药学概论教学中开展案例教学的可行性

中医药学概论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方剂学3大板块。中医基础理论是学习中医的入门课,重点阐述中医的基本理论和相关概念,语言简练,博大精深。中药学是为临床服务的,介绍了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大量中药的药性、功效及应用。方剂学是联系中医基础与临床实践的桥梁,重在阐明方剂的配伍原理及其临床应用。这3部分归根结底都来自于实践,最终也要回到实践中去。在案例教学中,以案例为素材,通过师生共同参与的方式,使学生在案例中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这一教学模式决定了案例教学具有实践性、亲验性、主动性等特征,而这与中医药学概论的教学要求是基本一致的。在中医药学概论教学中,开展案例教学可以模拟疾病的诊疗过程,学生作为医生参与其中,可以加深对基础理论的理解和掌握,增强对中药功效及主治病症的认识,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和运用方剂的能力。

2案例教学法在中医药学概论教学中的实施方案

2.1案例设计在案例教学中,案例是基础,也是教学目的能否实现的关键因素。选取的案例要有代表性、针对性、真实性。可以是古今名医治疗验案,也可以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和临床常见病症来组织案例,这样容易引起学生共鸣,激发讨论的兴趣。根据3部分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选取案例,并进行整理汇编,突出教学目的。对中医基础理论部分,要选择能够论证和解释关键理论的案例,至于如何用药和治疗则可以淡化。在中药学部分,要选取能突显中药性能、功效及主治病症的案例。而方剂学部分,则选择能阐明方剂配伍理论和主治病症的案例。

2.2查阅资料案例教学能否成功,课前的认真准备非常重要。当教师把设计好的案例提供给学生后,学生要利用课余时间认真阅读案例,查阅文献资料,分析案例中提出的问题,准备好解决方案。由于每个学生的认知结构不同,对案例的理解不同,就会形成不同的观点和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案,从而为后面的案例讨论奠定基础。同时,资料查阅也锻炼了学生的文献检索能力和从海量信息中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

2.3案例讨论课堂讨论是否积极有效,也是案例教学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一般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每组人数不宜过多。由于学生已经有相关资料的准备,讨论会比较热烈,同时教师也要参与其中,把握课堂气氛,适时给予引导,将问题由表及里引向深层,使讨论能围绕一定的问题进行,并鼓励每位学生发言,创造师生互动的良好氛围。通过分组讨论,学生各抒己见,既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中医药的兴趣,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逻辑分析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

2.4案例的反馈与评价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之后,学生会得出一些有代表性的相对明确的观点或结论,让学生代表讲述他们对案例的理解、分析、处理过程,并提供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案。最后,教师结合教学目标进行及时、准确的点评与总结,对学生的不同看法进行梳理,正确的给予充分肯定,错误的要及时纠正,未讨论到的问题要补充进去,同时对学生准备的资料及课堂发言情况作出客观评价。使学生能够真正体会到学到了很多知识,得到了充分锻炼,并对自己的表现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点击查看全文

中医师承教育发展策略

中医师承教育是具有丰富临证经验和独到学术思想的以中医药名家带徒弟的方式传授中医药诊疗的思维方式、临证经验、辨证方法、组方用药习惯、医德医风,以及处理医患关系的技巧等,是中医药教育的一大特色和优势,是培养造就中医药人才的有效模式。在现阶段历史条件下,针对目前中医师承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如何给出有针对性的对策措施,以迎接中医药面临的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本文以天津地区为例进行了研究。

1天津中医师承教育历史发展概述

建国初期,国家正处于白废待兴之时,中医师承教育工作尚未纳入政府统一管理。1954-1958年,响应国家扶持老中医学术经验传承工作的号召,天津中医师承教育正式纳入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管理。1958年,天津第一所中医高等学府一天津中医学院(现天津中医药大勃成立,中医教育转入以院校教育为主阶段。改革开放后为了抢救名老中医宝贵的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培养造就高层次中医临床人才和中药技术人才,白1991年至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实施高层次中医师承继续教育项目,先后开展了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三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三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和一批全国中药特色技术传承人才培训项目等,是加大培养中医临床人才力度,创新中医师承教育工作的重要举措。1999年前后,高等中医药院校中医师承教育开始兴起。2006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中把“开展院校与师承相结合的教育模式试点工作”列为重点任务,随后各省市高等中医院校相继开办中医传承班或试点班。天津中医药大学于2009年开始招收五年制本科中医传承班学生,中医教育模式转向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相结合。

2天津中医师承教育发展现状概述

在至今五批的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中,天津市共有近白名老中医药专家被确定为指导老师,110余名高层次中青年中医药人才结业出师。在至今三批的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中,天津市共有36人被确定为培养对象。在至今五批的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中,天津市共有34个国家级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在首批国家中药特色技术传承人才培训项目中,天津市有10人被确定为培养对象。在上述国家级师承继续教育项目的带动下,天津市陆续开展了与之相对应的市级师承项目,带动了天津中医师承教育的蓬勃发展。天津中医药大学是天津最早建校的高等中医药院校,在校长张伯礼院士的带领下,近年来中医师承教育工作独具特色,并将建设中医药传承和创新人才培养中心作为重点工作之一。张伯礼院士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第四批、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主要从事中医药防治心脑血管疾病和中药现代化研究[}t}。截止到目前,天津中医药大学共有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44人次,结业出师继承人45名;两位专家当选中国第二届国医大师;23名专家建立了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22位专家获得天津市“名中医”称号,19位专家获得天津市“中青年名中医”称号;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20人;国家中药特色技术传承人才8人;国家中医药优势特色教育培训基地(中药)1个。学校实施了“131人才培养工程”,首批遴选了滨海学者、青年名师、青年名研究员、青年名医、青年学术带头人共计80余人,通过分类培养、分类考核,重点培养了一批名医学者,并成长为学校和医院的业务骨干,发挥了师承教育承前启后的纽带作用。

3天津中医药大学白2009年开设的五年制本科

中医临床传承班独具特色,至今已连续举办7届。张伯礼院士对中医传承班寄予厚望,邀请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名老中医担任指导老师。传承班每一届开班前都举办拜师会,会上学生向指导老师行拜师礼,张伯礼院士亲白为指导老师颁发聘书。为激励学生刻苦学习,勤学经典,张伯礼院士赠送给每位学生有他亲笔题写励志寄语和签名的中医经典著作。传承班注重中医经典的传授与白学,注重学生跟师临床,为每位学生安排指导老师[2]。通过不断摸索实践,传承班取得了良好效果,学生中医素养和临床思维能力提高显著,充分发挥了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相结合的优势。以上举措在天津中医药行业内推动了“跟名师、读经典,做临床”的热潮,对天津地区中医师承教育工作起到了辐射带动作用,天津中医师承教育工作向深层次、高水平发展。3中医师承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目前,从国家到地方的中医师承教育都在轰轰烈烈开展,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如下的共性问题。

点击查看全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