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中医学知识范文

中医学知识全文(5篇)

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中医学知识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中医学知识

中医护理学教学方法探究思考

摘要:《中医护理学》是我校护理专业大一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学生们要想在短短一学期18周内(我校为64学时,其中包括实践课程4学时)学习并且熟练记忆中医学知识,是非常困难的。那么,针对护理专业学生对中医学理论体系一无所知的具体情况,该如何组织教学来帮助同学们尽快了解和掌握相关中医学理论知识呢,下面笔者对此作具体阐述。

关键词:中医护理学;教学方法;中医学理论体系

《中医护理学》是我校护理专业大一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它是一门专门为护理专业学生编写的、理论性很强的关于中医学理论知识的基础课程。由于中医学与现代医学无论在理论体系还是在临床实践上都存在较大差异,护理学专业的学生要想在短短一学期18周内(我校为64学时,其中包括实践课程4学时)学习并且熟练记忆中医学知识,是非常困难的。针对护理专业学生对中医学理论体系一无所知的具体情况,该如何组织教学,帮助同学们尽快了解和掌握相关中医学理论知识呢?

一、对教学内容的分析处理

要上好一门课,授课教师首先对所教内容要做到了如指掌,其次要对所用教材内容进行正确处理。具体来说,就是事先做好授课计划,分配好每节课所上内容,确定各章节的具体授课时间、教学内容的重难点等,以及所需穿插的临床案例,以此来保证,达到自己的授课目的,最大限度地完成授课目标。那么,在授课时如何具体实行呢?笔者认为,需尽量做到以下三点。

(一)明确教学目的,突出重点难点

简单来说,当我们在授课时必须要明确自己在说什么,清楚教学流程,不能想到什么就讲什么,否则学生就会不知所云,听得云里雾里,上课听得再认真也难有收获。那如何确定教学目的和要求呢,那就要求我们必须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在熟练掌握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学知识深度、广度的基础上,进行授课。同时,在授课时可通过反复强调的方式来突出重难点。只有掌握了重难点,才能把握中医学知识的主要脉络和精髓,进一步学好中医学知识,提高学生的中医学理论体系的自学能力,并为系统理解中医学理论实质打下扎实的基础。那么,具体该如何实际授课呢,可通过板书分析、多媒体播放回放等方式对重难点内容进行讲授。特别是一些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可采用分割法,将难点分步骤一点点地进行讲解,这样可以对难点进行各个击破,从而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

点击查看全文

中医教育中文化缺失研讨

本文作者:张莎莎 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

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蕴含大量哲学思想,所以历代中医理论的研究,大都是借助古代哲学的思辨方法进行的,并由此取得不少突破。中医人才知识结构在这方面的特殊性,是现代高等中医院校人才培养工作中不可忽略的重要问题之一。“文是根基,医是楼”,历史上大凡有成就的医学家,大多具有较高的文学造诣。我们对历代医学人才成长过程的回顾性研究表明,他们在知识结构上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较好地体现了医、文、哲的有机统一。如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震亨,“自幼好学,日记千言”。此外,“命门学说”的倡导者之一的赵献可,“好学淹贯,尤善于《易》而精于医”。故古有“文人学医,瓮中捉鳖”之说。亦有“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古代很多无缘于仕途的文人由此而成为济世活人的大医家。

清代著名医家陈修园指出:不通儒者“保无有读死句下者”。如其举例说:“景岳谓熟地补阴,即于‘阴’字疏,其不能补阳处自在言外;人参补阳,即于‘阳’字疏,其不能补阴亦在言外。注之即所以砭之也。”[2]可见,传统文化有助于对古典医籍的深入理解。事实上,整个传统中医理论体系都是以中国传统文化的若干范畴为理论基础,可以说没有中国传统文化,也就没有中医理论。中医教育首先是中医基础理论的灌输,若缺乏传统文化素养,不谙哲理,将有碍中医学知识的深入理解,中医临证水平也难以提高。故学习中医必以传统文化为基。

其次,在医德教育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对医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伦理型文化,儒家的“仁爱”、墨家的“兼爱”、道家的“寡欲”及佛家的“慈悲”等各家伦理思想与主张,无不对古代医家的素质、行为有着深刻的伦理限定。如“医乃仁术”之说就源于儒家“仁义天下”的道德原则。中医强调关注人、爱护人,把仁义道德作为医者的准则和追求。在医学领域,“仁”是通过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精湛的医疗技术,即“术”来具体体现的。唐代药王孙思邈说“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这是佛家“慈悲”思想的体现。

中医教育中传统文化缺失的现状分析

传统文化对中医教育有着深远意义,但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今社会,西方文化与思维已经成为社会主流文化,而传统文化却被束之高阁,这是导致中医教育中传统文化缺失的主要因素。

第一,基础教育忽视传统文化素养。在步入中医院校接受系统教育之前的学习阶段,我们称之为中医学前教育,主要包括中小学教育。目前,中医学前教育对传统文化知识的普及有所欠缺,这使刚步入中医大学的学生无所适从。“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本来无可厚非,但现代中小学教育中,过于偏重数、理、化的学习,以及注重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却普遍忽视其在传统文化方面的熏陶。其中仅有的语文学习,也只是对传统文化知识的传播,而非真正意义上的文化渗透。而在家庭教育中,也很少有家长会注重孩子传统文化素质的培养。学校与家庭的双重压力,以及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使得我们很多准大学生们不知传统文化为何物,潜意识中有所排斥,这就是中医学前教育忽视传统文化学习给中医教育带来的弊端。

点击查看全文

医学堂中医教育论文

1医学堂心思灵变、志坚才敏的中医人才观

历代医家在中医学教育实践中对人才的选拔,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早在《黄帝内经》就指出不同水平的中医人定位“圣人”、“上工”、“粗工”等;至南朝阳泉《物理论》指出“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历代医家对于中医学人才培养的观点,大多集中在医德和医术两方面,作为一名优秀的中医人才,首先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其次是掌握精湛的医疗技术。清代云南医学堂对中医人才的选拔上就认为“则医也者,明天道,达人事,关人祸福,司人性命,本其灵明之天授,极其心志之艰苦,而后能为之。岂愚鲁之质,薄弱之材,贪诈之夫之可尝试期间乎?……反以稚鲁而有妄想,以鄙诈而有希冀,以浮泛而治学力,以矜夸而见孟浪,以刻薄而少体恤,以计巧而取财物,有是六者,决不可以入斯门。……苟无聪明之资,勤苦之力,影响者多,心悟者少,不茫然自欺,必悍然不观矣。……果有聪明之姿,诚实之诣,仁慈之德,勤苦之志,活泼之机,充满之学,备此六者而后可也。”这些均显示出医学堂对于人才培养提出了极高要求。第一,自医圣仲景就提出中医乃“玄冥幽微,变化难极”的专业,“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

遍览我国传统中医教育不难看出,中医学不是寻常人所能从事的职业,没有足够的悟性,达不到精深的水平,便不能委以救死扶伤的重任。第二,对名利物欲不可贪求,殚精竭虑研究医术,对身患疾病的大众均应一视同仁,达到淡泊的境界。第三,身怀一颗仁爱之心。《黄帝内经》云“圣念慈悯,欲济群生。”南朝阳泉也曾说过“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这也是中医执业者所必须具备的优良品德。第四,勤勉不倦的毅力,孔子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身为中医人,理应有着持之以恒的毅力和对中医学的热情及严谨的工作态度。第五,对于中医习医者要求心思灵变,不仅要遵循法度,更要富有创造力,不拘泥于古。“医之为术,全赖心思转变,刻舟求剑,终无一验也。”注重加强思维能力的培养,临症时做到胆大心细,心圆志方。第六,具备丰富的文化修养,全面的临床知识。《黄帝内经》最早提出为医者应“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完整的学习中医知识理论,切忌追求片面,做到“勤求古训,博采众方”。

2医学堂立志有恒、以德统医的中医德育观

医学堂专用教材中没有单列出关于医德品行教育的专卷,而是将医德品行教育贯穿于各门课程之中,书写于诸多卷教材序言之中。据笔者统计,在20个序言中(其中卷九序已佚)就有14个序论述了从医者所应具备的医学品德。例如:卷八序中“为之医者,其将淡以寡欲,静以和神,智以养机,仁以处物,庶几不干天地之和,而能立万物之命也乎!”卷十七序又云“故凡学者必以正心术,济民命为重。”卷十八序“近世术士,铁骨石心,无恻隐羞恶动于中,玉屑金箔,胜布锦菽粟之致其用,无补饥寒,生人奇病。其贻害于人也,虽不觉其获罪于天也,其可幸免乎。”卷十九序中“古之学者内欲不出,外欲不入,勤力苦心,周知百物,是以精神蕴蓄,智慧清明,体含巨细用该本末。”

卷二十序中的“勤苦则五行备……清俭则五事适……合顺则五性调……学者自信而信天,信天而活人,此方为仁术也。”以上诸多序中显示出医学堂立志有恒、以德统医的中医德育教育思想不仅与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观融合一体,同时注重个人的修身养性。主张淡泊名利,不做“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唯名利是务”之士,将更多的精力用来关注民众疾苦,探究实用的医学知识。社会在高速发展,只是一味照搬国外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却没有与自身国情相融合,曾为国人生命健康保驾护航的中医就出现发展凝滞、遭受质疑等尴尬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更应充分的挖掘古代相关医学史料,做到以史为鉴、以史启智,找寻中医自身的发展规律,走出中医自己的特色道路,就显得尤为重要。

作者:李梦华

点击查看全文

中医学实践教学探究

【摘要】目的评价中医学实践教学探究式建构学习教学方法运用于西医院校中医学实践教学的教学效果。方法选择基础背景相同的2个班级分别为试验班和对照班,试验班采用中医学实践教学探究式建构学习教学方法,对照班运用传统实践教学法。通过课后调查问卷及病案分析能力进行试验班与对照班的实践教学效果比较、评价。结果在实践教学中,试验班对临床病案各项分析能力等级数据比较均显著高于对照班,各项组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实践教学结束后试验班对中医学诊治方法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及运用等方面均显著高于对照班,组间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实施中医学实践教学探究式建构学习教学方法,学生能够正确构建中医学诊治理论体系及诊治方法,提高理论知识的实践运用能力,其良好的教学效果得到了广大同学的高度认可和喜爱。

【关键词】中医学;教育,中医;教学方法

对于西医院校学生而言,中、西医学思维方法、理论体系的巨大反差,使已经系统学习了西医基础理论知识的学生很难再理解中医学基础理论和掌握中医学基本诊治方法。如在诊断学的学习过程中,西医诊断是把具体器官的实质变化以“病”的形式作出说明,而中医诊断则是以“证”这种整体系统的功能失调作为诊断结果,学生依然顺从西医诊断学的思路去理解中医学的病证,总希望教师对其有一个更直观化的定义,如机体组织发生了病变、检测指标发生了什么变化等,而表现出对中医临床诊治理论的无法理解,甚至难以置信。这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对中医学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造成对中医学在医学界发挥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也是影响中医学学科发展的重要因素,是中医教育工作者应该面对和重视的问题[12]。面对西医院校中医学教学存在的根本性问题,我们尝试运用“中医学实践教学探究式建构学习”的教学方法,辅助学生构建中医学诊治理论体系思维,提高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实践运用能力,并对此教学方法的实施进行了一系列教学效果比较与评价,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择同一学年、同一学期、相同专业、同一课程、同时开课、相同学时、相同教学大纲与教学内容的2个班级: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2009级五年制104人班、2009级八年制59人班。2009级五年制104人班﹙试验班﹚采用“中医学实践教学探究式建构学习”教学方法,2009级八年制59人班﹙对照班﹚采用传统实践教学法。

1.2中医知识基线水平

点击查看全文

中医学毕业生继续教育培养体系初探

【摘要】中医学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之一,但是在某种程度上,中医学专业毕业生尚不能完全胜任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工作。中医学高职毕业生的培养与发展,贯穿于院校基本教育、毕业后医学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三个教育阶段。将终身学习理念融入其毕业后中医教育和继续中医教育过程,创新中医高职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升其自主学习能力,对解决上述问题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继续教育;高职毕业生;培养体系

一、毕业后中医教育阶段

医学高职教育旨在为我国基层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医疗卫生人才。[3]毕业后教育是中医学专业毕业生向具有独立开展临床诊疗工作能力的中医师转变的教育过程,通过接受毕业后教育,医学生能真正地走出校门、融入社会,[4]成为符合岗位胜任力要求的临床中医师。中医类别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是目前我国高职高专中医专业毕业生的毕业后教育方式,国家有关部门对培训目标、原则、对象、方式提出了十分具体的要求。[5—6]但对终身学习理念的构建重视程度不高,不利于学员的未来发展。面对当前的社会需求,在中医高职毕业生毕业后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构建过程中将现实需要和长远发展相统一,在符合中医药传承规律的前提下,应把终身学习理念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

1教学思想

将“终身学习”思想植入学校办学理念,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推动“吾生有涯,而知无涯”思想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营造“无一人不学、无一事不学、无一时不学、无一处不学”的培训氛围。将专业认知和职业精神融入到培训全过程中,解决对专业存在的茫然与困惑,建立对中医学的文化自信,全面理解终身学习的意义,树立正确的“终身学习”理念。

2教学过程

点击查看全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