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中医药文化设计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摘要]医学人类学是关于健康、疾病和医疗系统的跨文化研究,具有重视人的生物性及文化性的特点,是不同医学之间沟通的桥梁,并且能从多方面助益跨文化健康服务。它与中医学在方法学上具有相通性,因此,医学人类学能够助力中医药文化深入人心,提升中医药国际话语生产能力,增强中医药参与公共卫生治理的能力,助力中医药国际化发展。
[关键词]医学人类学;中医药国际化;跨文化研究
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1]。因此,医学不仅只是智力意义上的科学,而且也是人类学意义上的文化[2],如此医学人类学和社会医学是生物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和康复医学的必然补充[3]。《素问•气交变大论篇》曰:“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早在20世纪90年代,国内已有学者指出了人类学方法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巨大应用价值[4],目前在国内,将人类学方法运用于中医研究的还不多见,西方关于中医的人类学研究逐渐兴起,但总体还十分有限。本文将对人类学的学科背景进行简介,分析人类学能够助力中医药国际化发展的原因,并讨论人类学在中医药国际化中的作用。
1人类学概述
“文化”是人类学研究的主题,人类学的起源具有浓厚的博物学以及殖民主义色彩。17世纪至20世纪的欧洲处于一个不断扩张的时代,为了更好地开发和利用殖民地资源,制定针对原住民的管理政策,自然要对当地的物产、风土人情等进行全方位的了解。通过田野调查和民族志的撰写,人类学这一学科逐渐形成。进入20世纪,各国人类学多元化发展。诞生于西方殖民强权的人类学强调跨文化研究,并接受某些类型的文化相对论[5];在南欧与中欧国家,人类学家往往与民俗学家以及语言学家合作研究地方民族语言和民俗文化,通过博物馆等大众教育方式,再现民族国家的形成,建立民族主义观点[6];前苏联及苏维埃阵营国家的人类学则遵循马克思的社会演化理论[7]。今天人类学中的不同分支分别属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其中的一个或多个领域[8]。“全球化”“医疗”与“生物科技”是当前人类学家最关注的议题,由此,医学人类学成为人类学应用研究领域中成果最丰富的一支。医学人类学同时属于(社会)文化人类学的分支,是指关于健康、疾病和医疗系统的跨文化研究[9],包括生态、政治经济、公共卫生和临床应用等方面。
2人类学助力中医药国际化发展
2.1人类学与中医药学方法相通
摘要:中医药文化自信是中华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通过举办丰富的中医药文化活动、成立中医药文化志愿服务团、中医药人文精神熏陶、营造校园中医药文化氛围、开设中医药特色课程、开展相关培训、开发中医药特色课程、建设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载体、将新媒体技术融入中医药文化传播等措施,培养和提升大学生中医药文化自信。
关键词:高等医药院校;中医药;文化自信
文化是国家、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在党的报告中指出,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曾说,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习也曾说,增强民族自信,勇攀医学高峰,深入发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将发展中医药事业作为国家战略,将中医药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不仅能丰富思政教学内容,践行教育对社会实践的自觉性,更是传承民族文化的必然选择[1-6]。高等医药院校作为传承和发扬中医药文化的主战场,应责无旁贷地承担起培育中医药文化自信的任务,把“学中医、信中医、用中医”的“种子”播撒出去。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湖南医药学院在校全日制本科生,纳入标准:知情同意并愿意配合调查者。
1.2方法
[摘要]国务院办公厅近期印发《关于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强调要建设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新文化。医院文化是反映医院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和影响医院发展的关键因素。加强公立医院文化建设成为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推进医院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任务和重要抓手。公立医院要加强文化建设,践行职业精神,塑造行业风范,凝聚精神力量,推动事业发展。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现为“仁和精诚”。中医医院要加强以中医药文化为主体的医院文化建设,把中医药文化融入医院核心价值体系、行为规范体系和环境形象建设,提升医院文化软实力,以期通过推动建设高水平医院文化建设引领和促进中医医院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中医医院;文化建设;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
推动新时代中医医院高质量发展,必须建设中医医院高质量发展新文化[1]。中医医院文化建设要将中医药文化与时代文化特征相结合,践行职业精神,塑造行业风范,把以“仁和精诚”[2-3]为精髓的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融入医院宗旨、精神、价值观、办院方针、发展战略、愿景、使命、院训、院歌、院徽以及行为规范、环境形象等方面,并加以体现[2,4],从而凝聚精神力量,推动事业发展。笔者在对湖南省部分三级甲等中医医院文化建设实践探索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对如何加强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进行探讨并提出建议,以期通过推动建设高水平医院文化建设引领和促进中医医院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1在中医医院文化建设中深度融入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
1.1确立体现中医药文化价值理念的医院宗旨
医院宗旨体现医院的根本目标,其根本宗旨是以人为本、生命至上、救死扶伤、服务患者。中医医院结合自身实际,总结提炼了“传承国医精粹,服务大众健康”“传承创新,仁济苍生”“大医精诚,济世救人”“诚信为本,仁德为先,传承国医,服务民众”“发扬人道精神,发挥中医特色”“弘扬祖国医学,发挥中医特色,造福人民健康”“救死扶伤,仁术济世”“传承创新,济世苍生”“承古纳今,济世利民”“继承发展,惠泽百姓”“兼容中西医精华,创造健康快乐”等具有中医特色的医院宗旨,把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思想与中医药文化理念有机融合,体现了中医医院医护人员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爱护生命的伦理思想和道德境界。
1.2凝练具有中医药文化独特气质的医院院训
摘要:单科性医学院校人文学科相对薄弱,学生人文底蕴亟待加强,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需进一步推进。近年来,福建中医药大学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锤炼“精诚、至善”“两个文化”精神,坚持把握第一课堂、第二课堂、校园文化“三条主线”,体现了理论与实践、课堂与课外、软件与硬件、传承与创新“四个相结合”,紧密围绕校训精神、办学理念、校园建设、教学改革、社会实践等“5个方面”,凝练了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一二三四五”体系,取得一定成效。
关键词:人文素养;医学生;医学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坚持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就是一种文化,教育的本质是以文化人、是人与文化之间的双向建构。在“立德树人”“以文化人”“以德育人”的视域中,培育人文素养都是一个重要元素。医学兼具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属性,医学生人文素养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福建中医药大学在系统总结60多年办学经验的基础上,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不断锤炼“精诚、至善”精神,紧紧把握第一课堂、第二课堂、校园文化3条主线,紧密围绕校训精神、办学理念、校园建设、教学改革、社会实践5个方面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充分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软件与硬件相结合、传承与创新相结合,取得一定成效。
1现实与困境:中医药教育在人文素养培育上的缺失
随着中医药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中医药院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在2020年初的新型冠状肺炎疫情防控中,大批中医药院校毕业生投身抗疫一线,为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疫”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中医药教育的人文属性不够彰显,有的学生在素养方面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科学素质不高、文化底蕴不深、学习意识不够、中医思维不足、创新能力不强等现象。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3个。
1.1单科性院校人文学科相对薄弱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高等中医院校基本上是单科性院校,专业设置主要以中医药为主体。截至2018年,全国24所独立设置的高等中医药院校共开设78个专业,涉及9个学科门类、31个专业类[1]。这也直接决定了大多数高等中医院校教师主要是毕业于医药类院校,人文社会科学教学力量相对薄弱。高等中医药教育的专业目的性及职业倾向性,导致文化通识课处于相对次要和从属地位。虽然随着医学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学课程体系的设置逐渐趋于合理化,但教学结构并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仍然存在重视医学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培养,忽略人文教育的现象,自然学科与人文学科的交叉作用没能很好发挥。
摘要:外语教学对国际化中医药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协同作用。正在迈向现代国际化城市行列的廊坊具有国际化中药人才培养研究的典型性与现实性。本文扎根于廊坊中医药高校一线外语教学的现实土壤,发现外语教学理论的科学运用,交流协作环节的增设,思政教育的融合,以及“智慧”师资的构建将助力于中医药人才输出紧跟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时代步伐。
关键词:外语教学;中医药;国际化;人才培养
中医药已进入了“国际化时代”。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医药获得了国际社会越来越多的认可,其影响力也日益增强。强调,作为凝聚中华民族哲学智慧和健康养生理念的中医药是“中华文化伟大复兴的先行者”。近年来,国家的“一带一路”的战略部署与中国文化“走出去”,都意味着中医药人才需要站在世界的高度推动中医药事业的高质量发展。能够优化与升级中医药产业经济结构进入世界市场,加快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发展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消除西方误解推动中医药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是中医药行业对高校的人才培养提出的艰巨挑战。因此,提高国家高校中医药教育水平,构建高素质的中医药人才储备库,源源不断地输送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现代化的中医药人才而做出的培养改革方案势在必行。
一、外语教学对国际化中医药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协同作用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指出了中医药的开放发展的方向:鼓励和支持与其他国家进行海外友好交流与合作,促进中医药技术、标准、服务走出去,协调制定国际传统医药标准和监管规则,提升中医药的国际核心竞争力。由此说明,具备前沿的国际视野,良好的外语应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国际学术科研能力等成为了中医药人才素质的必要需求以及中医药人才培养的必然方向。倘若把作为培养这种能力的外语教学作为国际化中医药人才改革的试点,探索出服务于中医药“十四五”发展规划的人才培养方案,将会对推动国家中医药人才发展战略起到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外语教学对人才培养有着其自身学科的优势特点。首先,外语教学素材的丰富性有助于培养人才的批判性思维并养成科技创新的触角;进而,外语教学内容的人文性有助于人才吸纳先进的科学思想与精髓的中西文化;再次,外语的教学理念的交际性有助于提高人才的表达交流能力和交际协作能力;最后,外语专业教学的学术性有助于提高人才了解学科前沿知识,构架国际化学术科研。本研究正是在响应廊坊市积极推进城市国际化的基础上,扎根于廊坊当地中医药高校的现实土壤,从外语教学如何服务于建立专业技能层面和国际交流层面相结合的中医药人才培养方案而进行的实践研究探索,旨在为促进廊坊城市国际化建设与经济全球化发展,输送国际型、复合型、创新型中医药人才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与借鉴意义。
二、廊坊国际化中医药人才培养中,外语教学协同作用具有典型性
廊坊正面临着城市国际化发展的重大机遇。廊坊地处京畿城市群的中心地带,京津的助力与雄安的借势,带动着廊方自身经济的飞速发展。2018年河北省政府办公厅正式印发的《关于提高城市国际化建设水平的实施方案》为廊坊协同京津构建世界城市群奠定了坚实基础。如今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的正式投运以及廊坊临空经济区的战略定位与区域特质也进一步加快了廊坊迈入现代国际都市行列的步伐。京廊中医药协同发展的“8•10”工程的签署使北京优质中医药资源精准协同廊坊中医药事业与北京均等化发展,意味着廊坊中医药发展将跟上国家的领先水平。而在“大健康”的理念下,中医药产业又成为了廊坊市建设“健康廊坊、健康家庭”的重要一环。以上都为提升廊坊中医药品牌价值与国际影响力提供着有利环境与人才储备,也进一步说明,廊坊作为国际化中医药人才培养基地具有学术研究的典型性与现实性。其中,本研究基于廊坊市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学院外语教学一线,根据廊坊中医药独立院校学生外语学习中所呈现的特点,形成外语教学如何助力培养国际化中医药人才的若干策略,从而提高中医药人才培养效能,优化中医药教育发展。本研究所选取的高校案例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学院,是中医药专业的全日制本科独立学院。依据学校的通识课程大学英语以及专业英语成绩的统计和试卷作答分析,发现学院学生的英语基础较为薄弱、水平也呈现参差不齐的状况;相对于阅读和听力的输入能力,口语与写作的输出能力存在着很大的不足。但学生整体学习动机和学习纪律较为良好,在对英语语言知识的学习、语言能力培养以及跨文化意识方面都有着积极的态度,使得外语教学协同整体人才培养的改革调整效能十分凸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