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专业劳动教育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摘要】构建一支高素质的劳动教育教师队伍是推动劳动教育有序发展的前提。新时代,劳动教育教师专业发展面临着学科文化缺位、自我认同缺失、劳动形态变迁等问题。面对诸多挑战,笔者在实践中探寻出了加快劳动学科文化建设、多层面构建学习共同体、充分发挥教师培训效能等劳动教育教师专业发展路径。
【关键词】新时代; 劳动教育教师; 专业发展
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唱响了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号角。2020年,《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印发,更是将劳动教育推向了高潮。厘清新时代劳动教育教师专业发展中的现实问题,明确其发展方向,寻求其发展路径,将有利于建设一支满足新时代劳动教育需求的教师队伍,为新时代劳动教育发展保驾护航。
一、劳动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藩篱
1.学科文化的缺位
学科文化是衡量一个学科是否走向成熟的重要指标,对学科建设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劳动教育学科文化的缺位是劳动教育教师专业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与体力劳动相关的教育教学在大众潜意识里受到“排挤”,主要表现为家长不太认可劳动教育、关注劳动教育学科建设和课程开发的群体较小、学校忽视劳动育人的独特价值、教师不屑担任劳动学科教师、劳动学科教学资源稀缺等。2001年,教育部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规定:“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1]尽管如此,劳动教育被弱化的现状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性扭转,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劳动教育学科文化的缺位。
2.自我认同的缺失
摘要:探讨了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现状与对策。基于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产生劳动教育问题的原因。论述了新时代高职院校加强劳动教育的作用,表现在有利于人才培养,有利于院校办学。提出了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提升对策:做好教育管理,拓展劳动教育途径;优化课程设置,提升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劳动意识,发展学生劳动技能;完善评价机制,保障评价的科学性;建设劳动文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高职院校当前应充分认识劳动教育的作用,在结合院校特色、学生需求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提升劳动教育的新对策,提升劳动教育水平,提高学生的劳动能力及劳动意识。
关键词: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现状;对策
劳动是促进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的关键途径,现代教育非常重视劳动教育的作用。在教育体系的构建中,国家提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重要要求,为高职教育明确了发展方向。在职业院校中,应将全面贯彻落实发展德智体美劳这一教育方针,结合实训实习使劳动教育得到强化,在教育教学中融入劳动精神,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能够积极参加劳动。
1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现状
1.1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
第一,部分高职院校对劳动教育不够重视。受职业院校的特点所影响,各院校更重视职业教育,劳动教育大多流于表面和形式,无法渗入高职教育中,影响了劳动教育的教学效果[1]。第二,在劳动教育中,还存在教学实践没有落实的问题。部分院校虽然会进行一定的劳动教育,但院校并未针对劳动教育建设完善的教育体系、课程体系,导致劳动教育的开展效果不好,只能在专业教育、职业教育中稍作渗透。第三,学生缺乏良好的劳动素养。在新时代背景下,青少年的劳动意识偏弱,部分学生在学校中不能积极参与宿舍、班级等安排的劳动活动,学生的劳动主动性不足,必然使劳动教育的开展受到阻碍。
1.2产生劳动教育问题的原因
摘要:高职院校肩负着培养新时代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任,劳动教育有助于提升学生主动劳动意识,加深职业认同感,形成正确劳动价值观和完善自我职业素养。对此,高职院校需要结合当前劳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当前劳动教育弱化和淡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准确把握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有效着力点,积极探索推进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高职院校;劳动教育;教育载体;推进路径
引言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把育人导向作为劳动教育的首要原则。在此之前教育部也发布了《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职业院校要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确保劳动教育有时间保证,并紧密结合实际,强化实践环节,依托实习实训强化劳动教育。同时全面推行课程思政,将劳动素养、工匠精神融入专业教育教学中,让劳动教育在学校人才培养体系中“落地生根”[1]。在此背景下,高职院校需要认真分析形势,了解开展劳动教育所面临的现实困境,牢牢把握劳动教育的方向,不断拓展劳动教育的路径,全面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劳动素养。
一、当前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生对劳动教育认识不充分
当前部分高职学生对劳动教育理解不深入,认同度较低。通过对796名高职学生调研分析发现,在校期间参加过社区服务的学生占32.2%,56.6%的学生表示偶尔参加公益活动,甚至有11.2%的学生表示从来没参加过,而认为劳动教育用处不大的还占27.4%。可见大部分高职学生只能看到劳动教育等浅层次的表面内容,对于劳动品质、劳动价值等深层次内容的认识则相对片面。劳动教育是新时代学生实现个人梦想的重要途径[2],但是很多学生认识不到劳动的生活价值和职业需要,也未能牢固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没有领会到幸福生活与辛勤劳动、艰苦奋斗之间的关系,甚至很多学生本身就不热爱劳动,对于一些工作环境差、经济收入低、社会地位不高的劳动岗位抱有严重的抵触情绪,更不要说对吃苦耐劳的优良作风进行传承和发扬,这对于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相关项目的开展是非常不利的。
摘要:中职是我国职业教育的主力军之一,其教育水平和课程建设的效果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因而,在课程改革和发展的新时代,也应对中职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进行更新。在此背景下,学校应重新审视劳动教育的价值和作用,促进劳动教育与中职教育的有机融合。基于此,特总结和归纳劳动教育在中职教育中的价值,并从集体培训、制定规划、创设情境、增设课程、搭建平台和实践探索等不同的层面,探索中职劳动教育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劳动教育;中职教育;价值分析;有效对策
劳动教育是教育体系中的重点内容,也是达成素质教育目标的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载体,在中职教育中开展劳动教育,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还能促使其扎实地掌握职业技能和学科知识。而从当前的中职教育现状来看,中职学校的劳动教育情况不容乐观,所以说,中职学校和相关教职人员,应认识到当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以此为依据,开展有效的劳动教育活动。
一、劳动教育在中职教育中的价值分析
从实际的教育成果来看,劳动教育在中职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从学生成长和发展的角度来说,有效的劳动教育有利于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价值体系。在参与劳动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切实体会劳动的艰难和困苦,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在长期参与劳动活动的情况下,可以养成吃苦耐劳的美好品质,逐渐远离拜金主义和浪费主义的不良风气。此外,在劳动活动中,学生也能通过自己的双手创造所得,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劳动技能明显增强,这对于他们日后在职业上的发展也产生了推动作用。而从中职教育的整体发展角度来讲,学生通过劳动教育掌握技能、发展综合能力,有利于提升他们的就业率和社会适应力,这无疑为中职学校树立了良好的口碑[1]。同时,在学校内部,良好的劳动教育也培养了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学校的教育氛围和整体风气逐渐向好,其教学质量也会随之提高。
二、在中职教育中展开劳动教育的对策
(一)集体培训,更新教育理念
摘要:为破解职业教育对象学习能力不足、缺乏自信的痛点,高职院校可通过劳动教育课程构建,借力产教融合中校企优势资源的转化和运用,面向新工科专业,全方位实施劳动教育。这一重要举措旨在帮助学生找到学习职业技能的着力点,提升职业教育的有效性,形成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培养的良性循环,最终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关键词:产教融合;劳动教育;职业素养
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1]。新时代我国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劳动是职业人才出彩的路径,这使得劳动教育成为实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但是,随着经济发展,生活条件越来越好,特别是独生子女这一代,学生阶段唯分数论,成长阶段弱化了劳动观念,忽视了劳动能力培养,并且高职教育的对象主要来自普通高中和对口职高,其普遍学习能力相对不足,从而导致缺乏学习自信。怎样使教育对象热爱上职业学习,跟上学习节奏,既是职业教育的痛点,更是难以突破的重点。
1研究基础
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办学的基本模式,是高职实施“应会”教育的主要途径,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当前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2],只有将产和教有机统一的高职教育才是有效的、合格的教育。开办高职新工科、产教融合都聚焦在提升职业人才培养对产业转型升级的适应度,通过产教融合促进高职新工科专业劳动教育的实践和研究,破解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成长的难点。培养学生从参加劳动开始,到通过劳动做好一件事,再到产生内生动力去学会用正确的方法做事,使之成为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的主渠道。通过劳动教育唱响“劳动创造价值学习成就人生”“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劳动启迪思维”的高职校园文化主旋律。高职院校必须增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抓好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紧迫感、责任感,发挥劳动的育人功能;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丰富、拓展劳动教育实施途径,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2高职劳动教育课程目标、主要内容及实施途径
2.1劳动教育课程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