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自然科学观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摘要:众所周知,自然科学与哲学有着密切的关联,自然科学作为哲学概括的重要基础之一,是推动哲学发展的革命力量。同时,自然科学又是唯物主义历史形态发展的重要基础。随着自然科学的划时代进步,唯物主义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每一次关于自然科学的重大发现都牵涉着唯物主义历史主题的转换。从以往的文献研究中可以发现,关于自然科学与唯物主义历史形态的研究,主要是论述古代、近代及现代科学的发展与唯物主义哲学形式的改变问题。本文在这个问题上除了对唯物主义历史形态的“三阶段”进行论述,还将更细致地挖掘唯物主义历史形态的形成与自然科学发展的关系,其目的是理清唯物主义历史的发展脉络,揭示自然科学与哲学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以及在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中切不可割裂自然科学与唯物主义来研究唯物主义发展的历史形态,旨在说明把握自然科学与唯物主义关系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关键词:自然科学;哲学;唯物主义历史形态
1自然科学发展概述
在古代,哲学与科学浑然一体,很难区分开来。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科学极不发达,只有天文学、初等数学和力学有一定的发展,人们在很大程度上只能借助思维的直观猜测和想象,他们力图从世界的本身去说明世界,把一种具体形态的物质作为万物的本原,并且力图用它们来说明世界的统一性。近代自然科学发端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这一时期正是经验自然科学萌芽生根的时期,在这一时期的自然科学家看来,世界在本质上是某种僵化的东西、某种不变的东西,而在他们中的大多数看来,则是某种一下子造成的东西。科学还被禁锢在神学之中。而结束这个时期则是牛顿关于神的第一次推动的假设,这一时期的自然科学所达到的最高的普遍的思想,是关于自然界安排的合目的性的思想;当时哲学的最高荣誉就是坚持从世界本身去说明世界,把细节方面的证明留给未来的自然科学。这一阶段直到康德的“星云假说”给形而上学的自然观打开第一个缺口,1755年出现了康德的《自然通史和天体论》,它指出:“地球和整个太阳系表现为某种在时间的进程中逐渐生成的东西。”康德的发现中包含着一切继续进步的起点,这说明地球上的万物不仅有在空间中互相邻近的历史,而且还有在时间上前后相继的历史。接着,赖尔提出地质学“渐变论”的思想、物理学中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的发现、生物学中细胞学说和达尔文进化论的提出等,这些,都兆示着旧形而上学观的破产。新的自然观的基本点完备了:“一切僵硬的东西溶化了,一切固定的东西消散了,一切被当作永久存在的特殊东西变成了转瞬即逝的东西,整个自然界被证明是在永恒的流动和循环中运动着。”到十九世纪中叶,自然科学在十七、十八世纪以来成就的基础上,获得了多方面的重大进展。英国科学史家贝尔纳在回顾这一段科学发展史时,带着惊叹的口气写道:“十九世纪中叶所记录的科学进步,其方面如此之广,以致在几页之内,只能拣出它的主要成就而已。物理学、化学、生物学都扩展了,并繁育成为分立的分支科学。对自然和技艺的所有部门都做了大规模的探索,如培根所曾梦想而未实现的那样。”自然科学这种多方面的重大进展,极大地促进了产生唯物主义历史形态的各种历史前提的发展,为最终形成的历史唯物主义提供了丰厚的土壤。
2自然科学发展与唯物主义历史形态的“三阶段”
唯物主义哲学在其发展的历史过程中经历了三种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机械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三种形态的唯物主义虽然都认为物质是意识的本原,都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观点,但它们之间又有区别,是三种不同形态的唯物主义。这三种主要形式的唯物主义哲学的产生和更迭,都是和当时自然科学的发展水平相适应的。
2.1朴素唯物主义
【摘要】基于对Y市G县X镇的农村小学实地考察,采用问卷调查、入户访问、数据整理等方法,对农村留守儿童自然科学教育现状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结果显示:家庭教育落后、学校资源匮乏、政府政策缺失等因素是影响农村留守儿童自然科学教育滞后的主要原因。要提高农村留守儿童自然科学教育,最好采取以家庭为起点、以学校为主导、以政府为重点的三位一体措施,这样有利于全方位保障农村留守儿童自然科学教育的顺利开展。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自然科学教育;教育资源失衡
自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在城市拉力与农村推力的共同作用下,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务工,因而造成严重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人民网2015年3月报道,全国有农村留守儿童6102万,占农村儿童的37.7%。如何保证农村留守儿童公平接受教育,为他们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已成为中国社会转型期的一个独特的社会问题。[1]在实地考察中,我们发现农村留守儿童自然科学教育尤为薄弱。本文以小学阶段的农村留守儿童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农村留守儿童实际,针对农村留守儿童自然科学教育的现状进行原因分析,并就如何解决该问题提出相应措施。
一、农村留守儿童学习自然科学的现状
在我国,自小学就开设有自然科学课程,小学自然科学的学习对培养专业化科学人才具有重要启蒙作用,但在G县的实地考察中,通过对比城乡小学自然科学成绩发现,城乡间存在较大差距,且农村留守儿童成绩普遍偏低.
成绩显示,城乡间自然科学教育质量差距很大。在农村学校,师资力量方面:老师一人多职,缺乏专业自然科学教师;教学方面:老师以“填鸭式教育”模式为主,脱离生活实践,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知识点,弱化学生自身的思考和理解;硬件设备方面:缺乏实验室、图书室、多媒体等有利于学习自然科学的基础设施,这使得留守儿童对自然科学可望而不可及。
二、影响农村留守儿童学习不好自然科学的因素
[关键词]自然科学基金;基金申报;医院;管理
我院是集医疗、科研、教学于一体的全省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医院,科研工作是我院的重要工作之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其“自由申请、同行评议、公平竞争、弹性资助”的竞争机制,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科技人员参与,竞争日趋激烈。“十二五”以来我院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91项,总经费累计达20675万元,居全国医院前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有效支持,使我院的基础性研究充满活力,保持和发展了我院的特色和优势,提高了我院的科研水平和学术地位,促进了我院的学科建设。
1广泛动员、鼓励创新,做好基金项目的组织申报工作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要求申请者具备扎实的研究功底,掌握学科最前沿的知识,其宗旨在于提高我国基础性研究的水平,为社会发展进步进行科学技术贮备。在每年度的基金申报工作中,医院提前召开动员大会,将《项目指南》下发到各科室,积极宣传基金委的“依靠专家、发扬民主、公正合理、择优支持”的评审原则和“控制规模、提高强度、拉开档次、支持创新”的资助方针,强调只有争取更多国家的高层次研究基金才能保持学术地位和学科优势,使更多的杰出人才脱颖而出。创新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灵魂,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所谓创新管理,就是在管理工作中,善于总结工作中的问题与不足,并结合当前发展的新形势,提出新的管理思想、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主要资助基础研究,基础研究的规律证明,取得具有原始性创新的研究成果并不完全取决于研究过程,更多的是取决于研究者的创新思想、创新思路、以及良好、宽松的研究环境和条件[1]。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项目的选题上,我们注意发现、选择、组织有创新性研究前景的课题申请科学基金,结合自身和我院的优势,选准研究方向,瞄准国际前沿,提出新的学术见解和独到之处的申请项目,并采取情报检索查询、同行专家及学术委员会把关等措施,力求申请项目能以新取胜,以优取胜,从而增强了申请项目的竞争力。
2加强学科建设,强化服务意识
学科建设是医院建设工作的核心内容。学科建设的两个主要要素是学术水平的高低以及高层次的人才队伍,只有充分利用医院各类资源,提高学科建设的成效,才能增强医院的核心竞争力。抓好学科建设是医院顺利开展医疗、教学、科研工作的基础,是医院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在重点学科建设中,科学研究是学科建设的主要内容,是推动学科建设最重要的因素,是评价学科建设最客观的指标。首先,应选准研究方向,既要有广度、深度、还要切实可行,既要着眼于学科发展前沿,又要根据学科自身实力、优势和特色来选择主攻方向,使该研究领域能在国际或国内有一席之地。医院顺应跨学科技术发展的趋势,扩大了学科交流的领域,给科研人员提供了一个高起点,为科学基金申报提供了一个多领域的平台。科学基金管理工作者应有较强的主动服务意识,要不断努力学习科学基金管理新办法、新理论和信息技术的新知识;对科学基金管理工作的系统性、科学性要有足够的认识;勤学相关管理论著和管理文献;将创造性思维方式引入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工作中,不断强化竞争意识,提高自身管理素质。从一定意义上讲,管理也是服务。管理部门是为广大科学家和科研工作服务的,所以基金管理部门的管理要体现在做好服务工作上。
3扩大学术交流,努力提高申报基金项目的竞争力
摘要追溯晚清民国期间综合性大学文理综合版与中英文混合版学报历史的背景,考察1949年至今70年来大学科技学术期刊分册专辑出版模式的形成和发展。认为1951年的《厦门大学学报》和1963年教育部主导的《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专辑出版,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读者群体未能细分的缺点,达到了准专业期刊或准专辑出版的效果,有积极的借鉴价值。建议推广分册专辑出版,以便弱化大学综合性自然科学版数量过多、规模过大、与科学和教育发展规律相悖、与期刊传播规律相悖的不利态势,变劣势为优势,变优势为特色,进一步发挥大学科技学术期刊在国家科学技术研究中的重大作用。
关键词大学科技学术期刊;综合性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分册专辑出版
1百年历史沉淀而成的文理综合版与中英文混合版
1.1晚清民初的中英文混合版与文理综合版
我国大学科技学术期刊在萌芽时期,表现为一种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混沌不分的状态或中文与英文杂处的状态,我们称其为“文理综合”与“中英文混合版”。1889年创刊于上海圣约翰书院的《约翰声》(《TheSt.John’sUniversityEcho》)文理综合版和中英文混合版,是迄今所知我国最早的文理综合性与中英文混合的大学学报。这种文理综合性的模式,至1909年的《金陵光》(《TheUniversityofNankingMagazine》,中英文混合版)、1915年的《清华学报》(《TsingHuaJournal》,中英文混合版)和1919年的《北京大学月刊》(中文)趋于鼎盛。然而,不同于《清华学报》的是,《北京大学月刊》创刊伊始,就是以文理综合性学术期刊分册专辑出版的形式面世的。其编辑出版方式是由“各研究所主任迭任之”“每册之总编辑,则各研究所主任迭任之”“其临时增刊之总编辑,校长任之”[4]。即由各研究所主任轮流担任主编,按学科分册的编辑出版形式出刊,像陶孟和(哲学)、朱希祖(国文)、马寅初(经济学)、胡适(英国文学)、陈启修(政治学)、黄右昌(法学)、秦汾(数学)、张大椿(物理)、俞同奎(化学)、孙云铸(地质学)、刘慎谔(生物学)等,均曾担任过分册的主编者[5],蔡元培校长也担任过第7册的总编辑和增刊的总编辑。这使融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与一炉,按研究领域或按学科出版月刊成为一种制度。
1.21931年的《复旦季刊理工专号》
20世纪30年代,文理综合与中英文混合版出现分化的迹象。复旦大学出版委员会于1931年3月创刊的《复旦季刊理工专号》就表现出这种迹象。该刊“每年要另出四期,就本校文、理、法、商四学院分配,每学院每年须担任一期”[6]。这与此前1926年7月出版的第2卷第2期《复旦(土木工程专号)》和复旦大学理工学会学生于1928年6月出版的《理工学报》两刊不同:一是《复旦季刊理工专号》为校方主办,且按年统筹规划,与《理工学报》和《复旦(土木工程专号)》均系学会临时主办不同;二是《复旦季刊理工专号》为学校按四大学院分配专号,更近似于1919年《北京大学月刊》按研究所分配专号,同时,这也不同于此前1930年第6卷第1期的《清华学报》文哲学号与第2期自然科学号的做法,更类似今人文社会科学版与自然科学版的分化。
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与推进,现有教育观念已逐步由“以分为准”走向了“以人为本”。作为新兴的教育形式,研学活动以参与者为中心,强调探究式学习、个性化培养,现已成为青少年素质教育的有效组成部分,正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重视。自然科学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教育机构,能够依托丰富的馆藏资源、专业的驻馆专家等优势,结合自身专业化、特色化的展览教育活动,推动青少年研学活动向更深层次开展。然而,现阶段博物馆在开展研学旅行实践教育活动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专业人才培养不足、课程体系深化设计不够、研学活动未形成品牌化、系列化,以及活动内容如何拓展与延伸等。现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方法和策略,以期更多业内人员及活动参与者共同探讨。研学,即研究性学习,简单来讲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教育部2001年印发的关于《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的通知中即对研学活动的开展提出了相应的要求。从此以后,教育改革更是不断强调大力推行研学活动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自然科学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机构,其首要职能为“教育”。在自然科学博物馆中开展研学活动,既能够充分发挥自然科学博物馆藏品、专家等资源优势,推动青少年研学活动向更深层次开展,又能够促进自然科学博物馆与学校、科研机构等单位的交流与协作,丰富自然科学博物馆展览教育活动形式,提高自然科学博物馆服务大众的能力。
一、自然科学博物馆开展研学活动的意义
1有利于科学精神的培养
自然科学博物馆开展研学实践活动,对青少年的科学精神培养有着重要作用。在研学活动中,青少年能近距离接触科学家开展科研工作的过程,甚至能够参与其中,这样就会了解到科学研究工作的大概流程。这样做不仅拓宽了青少年的知识面,还能够激发青少年对科研活动的兴趣,培养他们严谨的科学态度以及思维方式,从而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
2有利于综合素质的提高
教育部在一系列教育教学政策中大力推行研学实践教育,这既是加深综合实践可能性的重要举措,也是能够让学生不再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举措。自然科学博物馆在开展研学实践教育活动的过程中,通过对自然展品的深入挖掘,将其融入当地课程的教材中,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等方式,在参加展馆研学的同时,获得了新的知识,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兴趣爱好,从而潜移默化地提升了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了学生的全面、综合发展。研学旅行有利于学生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健全人格,有利于增长学生的社会认知和见识。
3加深青少年对相关专业知识系统的认知与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