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法治评论》创刊于2022年,发行周期:半年刊,上海政法学院主管、主办的学术期刊。在数字化时代的大潮中,法律与科技的融合日益紧密,数字法治作为新兴的研究领域,正逐渐成为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力量。它的创刊,无疑标志着我国在数字法治研究领域迈出了重要一步,为深入探讨法治问题的知识谱系在数字化背景下的变革提供了重要平台。
杂志涵盖了数字货币法治、数字人权、个人信息保护、人工智能等多个专题,这些专题不仅涵盖了数字法治的核心领域,也反映了当前数字社会面临的紧迫挑战。数字货币的兴起,对传统金融体系带来了冲击,也对法律监管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在保障金融安全的同时,促进数字货币的健康发展,是数字货币法治研究的重要课题。
数字人权,作为数字时代的新型人权形态,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数字空间中,个人的隐私权、数据权等权利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通过法律手段保障数字人权,防止数字技术滥用带来的侵害,是数字人权研究的重要任务。个人信息保护,在数字化时代显得尤为重要。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广泛应用,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日益增加。如何构建完善的个人信息保护法律体系,确保个人信息的安全和隐私,是个人信息保护研究的核心内容。
数字货币法治、数据权专论、人工智能专论
地址:北京鼓楼西大街甲158号,邮编:100720。
1、体现数字时代对法治建设提出的新理念、新要求;呈现数字化转型对法治社会及数字法学理论带来的影响与变革,促进数字法治,实现数字正义。
2、围绕网络治理、数据治理、人工智能治理等领域的热点前沿问题进行探讨与分析,以多学科全方位视角和前瞻性的视野,总结司法实践经验,推动数字法学的研究与发展。
3、展现国际社会对数字化发展的立法与评介,推进数据安全等领域的国际准则制定,共同应对全球数字化面临的挑战。
4、来稿请注明标题(中英文)及作者信息。文章字数一般为每篇 10000~20000 字,含200~300 字的内容提要(中英文)、关键词。如文章受到基金资助,以脚注形式标注于文章标题后。
5、来稿应遵守本刊体例规范,注释以必要和合理为原则,不使用尾注;标点符号、数字的使用应遵守国家有关规定。
6、本刊实行专家匿名审稿制度,在充分尊重专家评审意见的基础上,结合期刊的定位、宗旨、特色、学科等因素,决定是否刊用投稿。
7、本刊不退来稿,稿件采用后,编辑部会及时与作者联系;作者投稿后三个月未收到用稿通知的,可另作处理。
8、作者同意将论文的纸质期刊和以电子形式制作、传播、销售的各项权利(包括但不限于汇编权、翻译权、复制权、网络信息传播权、发行权等)授权给本刊编辑部使用,本刊编辑部可以在纸质期刊和电子形式出版中行使该权利,作者在五年内不再许可其他出版单位(包括网络和微信媒体)使用。任何转载、摘登、翻译或结集出版、网络传播、数据库收录或以其他任何形式使用时,均须事先获得本刊编辑部的书面许可。作者保证该论文为原创作品,并且不涉及侵权、一稿多发、泄密等问题,若存在此类问题,则由作者承担该责任。
9、刊稿仅反映作者个人的观点,并不必然代表本刊或主管单位、主办单位的立场。
10、文体:可以是学术论文、实践报告、案例研究、教学设计等形式的学术性文章,也可以是经验分享、教学方法论、教育实践等形式的教师教育教学类文章。
本站合法持有《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仅销售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的合法期刊,不是任何杂志官网,不涉及出版事务。本站仅提供有限咨询服务,需要用户自己向出版商投稿且没有绿色通道,是否录用一切以出版商通知为准。提及的第三方名称或商标,其知识产权均属于相应的出版商或期刊,本站与上述机构无从属关系,所有引用均出于解释服务内容的考量,符合商标法规范。本页信息均由法务团队进行把关,若期刊信息有任何问题,请联系在线客服,我们会认真核实处理。 地址:北京鼓楼西大街甲158号,邮编:10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