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汉学研究通讯》创刊于2010年,发行周期:半年刊,北京大学国际汉学家研修基地主管、主办的学术期刊。旨在搭建一个中外学者沟通交流的平台,促进全球范围内对中国传统人文学科领域的研究。创刊以来,已经成为国际汉学界的重要参考资源。杂志以报道国际汉学界在中国历史、文学、哲学、语言等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为目标,强调跨学科、跨文化的视角,为全球范围内的汉学研究者提供了一个展示和分享他们见解的空间。
对于从事汉学研究的专业人士来说,国际汉学研究通讯是获取前沿知识、了解行业动态不可或缺的信息来源;对于广大历史文化爱好者而言,则是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及其在全球影响的重要窗口。同时,这份杂志也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关于如何更好地推广中华文化、加强国际文化交流的宝贵建议。以其国际化视野和高水平的内容,在汉学研究领域中占据了一席之地。它不仅关注中国传统的人文科学,还积极探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与其他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此外,该杂志特别注重年轻学者的成长与发展,经常刊登他们的研究成果,鼓励新一代汉学研究者的参与。
文獻天地、漢學人物、馬可·波羅研究、文明傳播、紀念周紹明教授、研究綜覽、基地紀事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成府路205号,邮编:100871。
1、论文如属科研基金资助项目,应在稿件首页地脚处注明“基金项目:××课题或项目 (编号:××××)”,并附基金证书复印件。
2、题名应简明、具体、确切,能准确地概括文章的要旨,符合编制题录、索引和检索的有关原则,并有助于选择关键词和分类号。
3、正文应层次分明,在层次标码后,应拟定标题。尽量减少层次,不得多于3 层,采用1,1.1,1.1.1 方式。层次的数字序号顶格写,序号后要空一个汉字。
4、摘要与关键词论著类稿件要写出100~200字的结构式摘要(由“目的、方法、结果、结论”四部分构成),其他类稿件要编写50~100字的指示性摘要。
5、参考文献:仅限于作者亲自阅读过的近期公开出版发行的主要文献。本刊的参考文献著录格式执行GB/T 7714-2015《信息与文献参考文献著录规则》。
6、注释是对正文中某一特定内容的解释或补充说明,列于当页脚注,用①②……标注。(注意:注释不是引文的参考文献,引文引用文献应放在文后参考文献中)
7、请遵守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引文注明出处,正文注释采用脚注,参考文献采用尾注。请勿抄袭、剽窃、一稿多投。文责自负。
8、图、表或照片应按正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编号,并置于文中相应位置。图中内容清晰,图中文字建议使用小五号字。图和照片的分辨率必须在600-900dpi之间,标题在插图下居中。
9、稿件自来稿之日起三个月内未接到本刊录用通知,作者可自行处理。本刊对决定采用的稿件有权进行删改。
10、作者简历,包括工作单位、职务、职称、学位、研究方向、联系方式(手机号码、电子邮箱等)、邮寄地址及邮政编码。
本站合法持有《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仅销售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的合法期刊,不是任何杂志官网,不涉及出版事务。本站仅提供有限咨询服务,需要用户自己向出版商投稿且没有绿色通道,是否录用一切以出版商通知为准。提及的第三方名称或商标,其知识产权均属于相应的出版商或期刊,本站与上述机构无从属关系,所有引用均出于解释服务内容的考量,符合商标法规范。本页信息均由法务团队进行把关,若期刊信息有任何问题,请联系在线客服,我们会认真核实处理。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成府路205号,邮编:100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