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校庆工作经验总结范文

校庆工作经验总结精选(九篇)

校庆工作经验总结

第1篇:校庆工作经验总结范文

针对“政产学研用”协同办学平台的构建,结合安全工程高等教育“政产学研用”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以重庆科技学院安全工程专业发展为例,阐述了其“政产学研用”协同办学机制的模式和内涵、初步的实践。该模式所取得的良好成效,为安全工程同类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一定的思路。

关键词:

政产学研用;安全工程;人才培养;协同创新

当前,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不高,主要表现在缺乏对现代企业工作流程和文化的了解、上岗适应慢、缺乏团队工作经验、沟通能力和动手能力差、缺乏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等,提高教育质量已经成为高等工程教育刻不容缓的使命[1]。高校、研究所虽然拥有较强的科研优势,但由于产学脱节,使得高校、研究所处于科研成果脱离产业需求和有市场需求的也难以产生经济效益的尴尬境地[2]。“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是当前高等工程教育发展的热点问题。很多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开始关注这一创新模式,从以前的“产学研”过渡到“政产学研用”。“政产学研用”协同合作,代表了政府、企业、高校、研究所和市场五方面为了共同整体利益联合起来,按照市场经济机制,采取多种方式方法所进行的政策服务、科研开发、生产营销、咨询服务等经济合作活动,是政府、生产、教育、科研、市场不同分工系统在功能与资源优势上的协同与集成化,是技术创新上游、中游、下游的对接与耦合,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途径和重要模式[1-4]。安全工程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是运用安全科学的理论来指导工程实践,它既与安全理论息息相关,又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因此,对安全工程专业学生理论与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意义重大[4-5]。如何培养安全工程专业学生的工程素质,提高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问题越来越受到高等工程教育界的关注。本文通过初步探析近6年来重庆科技学院在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实施的安监部门、安全产业、安全工程学院、重庆安科院和企业集团五位一体的“政产学研用”协同办学机制,阐述了该机制的模式和内容,以及其实践成效,为我国工程高等教育及其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一定的思路和借鉴意义。

一、“政产学研用”协同办学机制的初步实践及成效

(一)重庆科技学院安全工程专业发展情况

1.重庆科技学院安全工程专业教育概况

我校安全工程学院始建于2006年,由重庆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和重庆科技学院管理和建设,是集人才培养教育、科学研究、科技服务于一体的安全工程人才培养基地、安全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安全生产技术服务中心。安全工程本科专业于2007年开始招生第一届学生,已经毕业三届学生,共180多人。学院及安全工程专业在重庆市安监局的大力支持下,安全技术及工程于2011年被列为重庆市“十二五”重点建设二级学科,安全工程2012年成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试点专业之一。学院现有在校本科生1000余人,专业学位研究生100余人。拥有一支专业背景、学历、年龄、职称等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师资队伍。学院拥有经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认定的国家安全评价甲级资质和安全技术培训二级资质。2008年重庆市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中国安科院重庆分院)在学院挂牌成立。2010年,国家安监总局批准的国家职业危害实验基地、中国科学院批准的重庆安全工程及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技术研发中心落户学院。学院拥有国家安全生产科技支撑体系2个省级中心实验室———重庆市非矿山安全与重大危险源监控实验室、重庆市职业危害检测鉴定实验室;已建成安全工程和消防工程等6个专业实验室。学院坚持政产学研合作,搭建多层次的政校企协同办学平台、应用技术研发平台,服务石油与冶金两大行业以及重庆市区域经济与安全生产领域。在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的同时,为石油、冶金、化工、建筑、矿山等高危行业企业开展安全生产培训、安全技术服务和安全生产科学技术研究。近年来学院在安全生产政策与规划、非矿山安全生产技术、职业危害检测与鉴定、安全风险控制等安全生产技术研究领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有力的支撑了安全学科的发展,大幅度提高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2.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安全工程本科办学过程中实践教学实施困难

安全工程本科实践教学实施困难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实践基地建设难。安全工程专业作为新办专业,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建设难度较大;作为应用型本科人才,应更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安全工程专业校内外的实习环境和条件较差,学生的实习不能有效结合生产实际,可操作性差,实习实训效果不好。(2)实验室建设经费筹措难。仅仅满足本科教学的安全工程实验室建设经费非常有限,而且短时间内投入大量资金建设实验室难度较大,不利于安全工程实验室向更高层次的发展。(3)学生实践能力不强,就业难。安全工程专业为新办专业,社会对安全工程专业的认识缺乏,对安全工程专业学生的质量还没有得到完全认可,同行业企业没有建立起有效的就业渠道,就业品味较低。

2)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难以提升

安全工程专业教师大部分是近5年的新进教师,缺乏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经验,理论难于在实践中得到深化,课堂教学不能有效结合工程实际,案例教学难以实施,有碍教学质量的提高。

3)学科专业特色和方向不明确,亟待凝练

一方面,作为新建本科院校,安全工程专业办学历史较短,在全国及区域内的影响力较小,人才培养体系和质量还未得到社会的全面认可;另一方面,安全工程专业特色和学科方向也尚未形成,需要进一步凝练;再次,专业建设和办学层次也尚待提高,应根据社会及行业对相关人才的要求,建立动态的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运行机制,以适应国家和社会对安全生产的需求。

3.采取的措施及解决途径

针对安全工程专业存在的系列问题及面临的困境,结合实际,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1)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协同办学。

行业主管部门的协同办学和大力支持,在招生就业、科研项目申报、实验室建设方面采取政策倾斜;行业协会推荐专兼职教师队伍,采取柔性引进办法,充实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和师资。

2)科技企业与教学的深度融合。

政府主管的国家甲级资质安全评价所、安全生产协会等,结合人才培养要求,开展“项目式”工程教育,学生结合实习实训和毕业论文等教学环节,全程参与安全评价和标准化评审,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得到深化,增强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有效发挥安全技术服务机构和企业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3)政府监管、技术服务和教学的有机融合。

安监部门作为纽带,搭建了行业企业和学校办学的桥梁,使教师和学生深入安全生产一线,开展技术服务合作,便于掌握安全学科发展前沿信息,并理论联系实践,更好地服务于安全工程专业本科教学,在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改革中发挥重要作用,做到与教学的有机结合。

4)实验室建设与行业需求、科技服务紧密结合。实验室建设不仅仅满足于现有本科教学体系的需要,更紧密联系行业需求和科技服务,实施动态发展。一方面,根据行业内最新技术需求、发展动向以及科技服务实时增加功能。另一方面,根据行业需要建设科技服务反哺实验室,不断充实和完善安全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体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适应性。

(二)安全工程专业“政产学研用”协同办学机制的内涵

1.“政产学研用”协同办学机制的形成

安全工程学院是由重庆科技学院与重庆市安监局于2006年共同组建,双方成立办学协调组,由重庆市安监局局长任协调组组长。安监局作为政府行业主管部门,发挥引导作用,从政策倾斜与导向、科技机构设置、实验室建设及资金投入等方面大力扶持安全工程学院办学,引导、推进安全工程“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企业则围绕安全工程人才能力需求,参与学院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和教学工作,并提供实践教学平台;学院作为安全工程人才培养的主体,负责全面探索“政产学研用”协同办学的实施途径,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介入安全生产领域,协助政府主管部门开展高危企业的安全监管、安全培训、安全评价、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等工作,提供智力支撑。另外,依托学院,还组建了重庆市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重庆分院)、中国科学院重庆安全工程及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技术研发中心、重庆市交通安全研究所,启动了国家职业危害实验基地建设(国家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重点项目),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致力于学生“对路”、成果“管用”的教学思路,全面推动教学和科研深度融合。

2.较完备的安全工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目前,学院构建了硕士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函授学历教育和安全生产培训非学历教育有机结合的安全人才培养体系。安全工程成为了重庆市重点建设学科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开展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拥有国家安监总局认定的安全技术培训“二级资质”。安全工程本科专业设有油气生产安全、化工生产安全、矿山生产安全、建筑生产安全等4个专业方向。以国家注册安全工程师的能力要求构建人才培养方案,设置课程教学体系,不断提高师资水平和教学质量,依托学院的安全评价所(国家甲级资质)和职业危害检验检测中心,围绕安全评价、职业危害检测检验开展实验教学、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实践教学改革,着力打造学生在安全评价和检验检测方面的培养特色。

3.“政产学研用”有机融合的实践教学平台搭建

学院全面拓展安全检测检验、安全生产科学研究、安全评价领域和校外实习基地内涵,在市安监局的支持下,建立了“重庆市非矿山安全与重大危险源监控实验室”和“重庆市职业危险检测与鉴定实验室”等2个国家安全生产科技支撑体系省级重点实验室,建成了中央与地方共建的安全人机工程实验室、安全事故应急训练实验室、安全风险预测与评价实验室、安全工程实验室等4个专业实验室,实验仪器设备总值1000万元,实验室面积4000m2,构建了高水平的安全工程专业校内实践教学平台。该实践教学平台不仅满足了安全工程专业实验教学和技能训练的要求,也是重庆市安监局对高危企业开展安全监管、执法检查和检测鉴定不可缺少的技术支撑。依托重庆市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重庆分院)、中国科学院重庆安全工程及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技术研发中心、重庆市交通安全研究所、国家职业危害实验基地,形成了完善的安全科研新平台,提升学生科研创新的新能力;依托学院国家安全评价甲级机构,提高学生安全风险评估的实际操作和社会实践能力。另外,在市安监局的协调支持下,还建立了西南油气田分公司重庆气矿、长寿化工园区等10余个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实行企业导师责任制,推进学生顶岗实习到位,全面促进学生与岗位的深度融合。

4.具备协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师资队伍的打造

学院通过实施“四大计划”,培养造就了一支学术水平高、专业背景深厚、学历、年龄、职称等结构合理、具有协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专兼职师资队伍。一是实施“高水平师资引进计划”。引进20名高水平中青年教师;二是实施“团队培育计划”。打造了安全生产专家教授和中国安科院、中国科学院兼职教授担纲的4个教学及科研团队;三是实施“特聘教授计划”。聘请了国务院安全生产专家组、南开大学、中国科学院、重庆市安监局等一大批学术造诣很高的兼职教师;四是实施“能力提升计划”。每年选派2名优秀青年教师出国深造、2名到国内知名高校访问进修;举办“中国-加拿大职业卫生国际论坛”和“安全大讲堂”,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学术交流;根据青年教师专业特点或岗位特点,选派部分教师到市安监局相关职能处室挂职锻炼,全面参与安全监管和科技服务工作;落实与区县安监局和相关企业的产学合作协议,选派专人与之对接。目前,学院有31名专任教师,其中,教授9人,占29%;副教授10人,占32%。部级安全生产专家3名、安全检测检验专家2名,重庆市安全生产专家10名,12名教师具有国家安全评价资质。在国家安监总局、重庆市安监局和行业企业的支持和帮助下,近4年承担了各类安全工程相关项目30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63项目4项,省部级科技项目、教研项目20项,承担横向合作项目300多项,完成科研合同金额达1200多万元。获重庆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在国内外发表科研、教研论文100多篇,其中国际论文30多篇,SCI、EI、ISTP等收录和检索50多篇。

二、“政产学研用”协同办学机制在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应用

(一)“政产学研用”协同办学所取得的创新性成果

1.构建适应安全工程专业发展的“政产学研用”协同办学机制

“政产学研用”协同办学机制是以服务安全工程专业建设和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目标,以重庆市安监局为主要政府依托,安全工程学院为主要载体,整合重庆市安监局和主管行业的政策、行政资源,联合高危行业企业,构建联合办学协作体系,共同推进“政产学研用”协同办学,实现了政校企优势互补、互动双赢的运行格局。目前,产学合作、联合育人的机制已步入良性循环、健康发展的轨道。

2.依托“政产学研用”协同办学机制,打造独具特色的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平台

学院先后与国家安监总局、重庆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开展合作办学,成立了重庆市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中国安科院重庆分院、中国科学院重庆安全工程及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技术研发中心、重庆市交通安全研究所、正在建设部级职业危害实验基地等科研机构;建有国家二级安全培训基地、国家甲级安全评价机构、重庆市安全标准化评审组织机构,注册安全工程师协会、安全文化协会、爆破协会也挂靠在学院。集科学研究、技术服务、政府决策咨询为一体的特色人才培养平台,不仅为行业企业提供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为政府安全决策咨询提供智力支持,同时还为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实习实训基地,为安全工程专业教师提供了科学研究、技术服务的良好平台。

(二)“政产学研用”协同办学的应用成效

1.为重庆建设全国首个安全保障型城市示范区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2009年,国务院、国家安监总局决定在重庆建设全国首个安全保障型城市示范区,重庆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政策进行推进。实施“政产学研用”协同办学,打造高素质安全生产人才队伍,是建设安全保障型城市示范区的重要内容。近几年,通过安全工程专业“政产学研用”协同办学,培养造就了一大批高素质的安全生产管理和技术人才,卓有成效地开展了科技创新和科技服务工作,有力地推动了重庆市全国安全保障型城市示范区建设和“平安重庆”建设。

2.有力地推动了安全工程专业的跨越式发展

依托重庆市安监局等政府部门和企业,走“政产学研用”协同办学的道路,形成了完备的安全工程人才培养体系,在实验室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学科建设、师资建设、科学研究、技术服务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建成了2个国家安全生产科技支撑体系省级重点实验室、4个中央与地方共建安全工程专业实验室,成立了重庆市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等3个科研机构,启动了国家职业危害实验基地建设,拥有国家安全评价甲级资质和安全培训二级资质。安全工程学科已成为重庆科技学院乃至重庆市高等学校最具发展潜力和实力的特色学科。

3.为提高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保障

通过协同办学,安全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更趋合理,人才培养过程更加优化、有效;通过建立政校企互动机制,师资队伍的科研能力、教学水平显著提高;通过多渠道投入机制,实验、实习及工程训练环境得到极大改善;为鼓励学生成长成才,市安监局和市教委在学院设立了300万元的“安全工程奖助学金”,部分企业在学校设立了多种奖学金;为推进学生就业,市安监局专门发文,向监管企业和单位推介应届大学毕业生。近年来,安全工程专业学生多次参加省级以上的各类竞赛活动,40余人次获得国家、省部级奖;5个校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获学校资助;英语四六级通过率和计算机二级通过率均在85%以上,升研率达11%;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98%,就业单位涉及安监部门、企事业单位、工程设计、安全技术服务机构;学院的生源质量也逐年提高,历届安全工程本科专业报到率达到100%,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

4.为其他专业的建设与教改提供了宝贵经验和发展途径

安全工程学院作为组建6年的新学院,牢牢把握了安全生产上升为国家战略和重庆市建设安全保障型城市示范区等新机遇,探索和实践了“政产学研用”协同办学的新机制,形成了政校企优势互补、互动双赢的合作育人、合作办学、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新格局,实现了安全工程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的新跨越。经过6年多的不断发展和内涵深化,“政产学研用”协同办学的新机制不仅为我校应用型的消防工程专业、安全工程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及其他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办学模式借鉴,还为重庆市同类高校如重庆交通大学、重庆三峡学院、重庆工程技术职业学院和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的安全工程本科专业发展提供丰富的实践经验,并定期指导办学。

三、展望

实施“政产学研用”协同办学机制,有效地改变了当前工程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实践证明,依托政府和企业,“政产学研用”协同办学,是安全工程专业建设取得成功的最根本的保证和最明显的特色,也是高质量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政产学研用”协同办学的成功实践,为国内同类高校以及我校进一步开展相关专业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发意义。

作者:王文和 邹碧海 徐茂 刘春 单位:重庆科技学院

参考文献:

[1]王安国.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式研究[J].中国地质教育,2012(4).

[2]张瑾.工程教育“政产学研用”合作模式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2012(11).

[3]全国高校安全工程专业学术年会委员会.第23届全国高校安全工程专业学术年会会议论文集[C].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11.

第2篇:校庆工作经验总结范文

    【论文摘 要】文章在市场调研及网络资料收集基础上,对重庆市七所普通本科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在激烈的高校市场竞争中,重庆七所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存在着一定的竞争,突出表现为专业发展方向的细化,专业认知度存在较大差异,专业依托背景与专业需求存在一定缺口,专业发展方向和教师个人研究方向存在一定偏差等问题,提出了旅游管理专业差异化发展定位,认知度提高,专业需求和教师个人研究统一的发展对策。 

    旅游管理专业是隶属于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下的二级方向,其主要培养目标是适应我国旅游业高速发展的需要,培养旅游业急需,具备旅游业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学生毕业后可在各类旅游业管理部门、星级饭店、大中型旅行社、名胜景区、院校和科研单位从事相关工作。主干课程有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统计学、会计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学、旅游营销学、经济法、旅游学概论、旅游经济学、饭店管理原理、旅游法规、资源规划与开发、导游业务、旅行社经营管理、旅游英语等。

    重庆市设置本专业的普通本科高校数量较多。据统计,重庆设置旅游管理专业或方向的普通本科高等学校有12所,每年在校学生人数约为5000~10000人。学校类型有公立和私立民办两种。本研究选取有一定知名度的七所院校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重庆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旅游管理专业、重庆师范大学旅游学院、重庆教育学院旅游系、三峡学院旅游系、重庆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旅游系、重庆工商大学旅游与国土资源学院进行分析,以期对其发展进行分析并找到发展对策。

    一 研究方法介绍

    一个专业的合理发展需要从依托背景、师资队伍、学生认知、专业定位及课程设置入手,找到四方的最佳契合点,因此对一个专业的发展现状分析需要从这五个方面入手。

    1.依托背景

    任何专业都依托其所在学校或学科而存在。学校性质和发展将影响到一个专业的长远发展。文科类院校较注重感性描述和一定程度的建模分析,其宏观思维能力较强;理工科院校则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较强,思维较为规范和有条理性;综合性院校则二者兼备,交叉度较高。学科背景对专业发展竞争也有较大影响,我国旅游管理所开办学科背景主要有三类:一是地理学科背景,其空间思维能力较强,适合旅游规划总体设计,这部分比重最大,约为40%多;二是管理学科背景,其突出宏观管理理念应用,具有较高的宏观管理能力;三是历史学学科背景,在旅游文化管理和旅游人才文化素质提高上具有优势。

    2.专业定位及课程设置

    专业定位是基于对相同专业市场竞争对手、自身实力和社会对专业需求分析基础上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制订。它决定专业课程设置方向和学生将来的专业就业竞争力。专业课程设置是基于专业定位基础上的课程合理安排设计,主要体现为课程开出的先后顺序、课程群性质合理划分及配置等。

    3.师资队伍

    专业发展和竞争实力关键在于师资力量。专任教师学历背景、研究方向最好与专业方向有机统一;其职称高低反映出其研究实力,同时也将影响到专业竞争优势。

    4.实验体系

    专业竞争必须考虑实验体系因素。旅游管理专业具有在重视基本理论基础上更突出实践动手能力、专业个性,实验体系中的师资配置、仪器设备、实践体系等都直接关系到专业培育人才的合格与否。

    5.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主要是指社会对本专业的认知认同度。社会认知度高低将决定和影响专业招生效果和专业学生就业意向选择,同时也是检验专业所在院系人才培养质量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

    二 重庆市旅游管理专业发展现状分析

    通过实地走访和网上资料收集,按照前面专业发展分析路径,我们将重庆市内七所高校相近专业各要素进行态势分析。

    1.依托背景

    背景依托包含专业所依托学科背景和学校背景,其影响到学生对其认知度和专业竞争地位。据分析,七所高校所依托的学校背景存在较大差异,有的是具有博士授权点的211重点建设高校,有的是无硕士授予权的普通院校。所依托的学科背景也有较大区别,总体看分为三类:一类是依托管理学学科背景,如西南大学、重庆理工大学;一类是依托地理学学科背景,如重庆师范大学旅游学院、重庆教育学院、重庆三峡学院;一类是依托文学学科背景,如重庆工商大学依托思想政治专业和中文专业,重庆交通大学旅游系设置在人文学院下。

    2.师资力量

    师资力量也是反映一个专业实力的重要指标。它主要通过师资数量、师资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师资科研成就、研究方向等指标来综合体现。七所高校本专业师资竞争态势:在职称结构上,七所本科院校高级职称比重分别为58%、16.9%、47%、46%、51%、54%、40%,具有较大的差异。究其原因较复杂。在研究方向上,就专业接近程度上,地理学和管理学与旅游管理专业知识结构接近度最高,重庆工商大学和重庆交通大学专业接近度存在一定问题。在科研获奖上,西南大学最靠前,重庆师范大学次之。在学历结构上,七所院校中,重庆三峡学院和重庆理工大学稍为落后,但总体结构较为合理。

    3.实验体系

    旅游管理专业的高应用性、专业特性要求实践实验体系的完备。实验实践主要体现在实验体系构成、实验基地(研究所、中心等)、实验人员配置等。七校实验体系如下:在实验师资配备上,三所院校无专业实习实验老师,一般由任课老师担任实习员,这会增加教师工作负担,影响教师开设实习环节的积极性。在实习基地和实习体系建设上,西南大学明显落后其他院校,这可能是该专业不太受学校重视所致。在实验仪器和设备上,西南大学、重庆理工大学和重庆三峡学院较为滞后,可能是认为旅游管理专业实习训练只要场地,不需要太多的仪器和器材设备所致,也有可能是专业定位所致。

    4.专业定位及课程设置

    专业定位是否准确、清晰和有特色化是判断专业定位的重要指标,一般可以通过专业描述和授予学位体现。课程设置是否匹配专业定位,课程开出先后顺序是否合理,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业选修课配置比例是否合理以及其是否与专业定位符合也是考量指标之一。总体看来,七所高校都偏重于旅游管理大背景下进行差异化定位,有的偏重于传统的酒店方向,如重庆工商大学、重庆教育学院、重庆三峡学院;有的偏重于前沿的会展旅游、旅游策划等,如重庆师范大学、重庆理工大学、重庆交通大学。就课程匹配度看,七所高校专业定位和课程匹配度都还尚可,但课程群比重搭配上存在较大差异,重庆工商大学选修课比重过大,西南大学专业主干课比重大,其余学校都是3∶3∶4,一般来讲,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群专业要求3∶3∶4比重较合理。

    5.认知度

    认知度是一个人或社会对某事的整体看法及评价。社会对一个专业的认知了解程度将影响其专业方向选择,认知模糊或认知度较低则要求专业在发展时必须进行改进或调整。认知度包含专业知晓度和专业美誉度。知晓度可以通过利用Google搜索引擎进行网络资料收集,其结果为:西南大学旅游系1710000条,重庆理工大学旅游系1020000条,重庆交通大学旅游管理系987000条,重庆工商大学696000条,重庆三峡学院旅游管理系659000条,重庆师范大学旅游学院636000条,重庆教育学院旅游系606000条。西南大学的网络认知度比最后一名的教育学院整整多出一倍。专业美誉度通过专业就业率和专业就业流失率测算,据中国旅游报报道,重庆地区旅游专业学生专业就业率仅为30%,专业就业流失率则高达到65%。

    三 重庆市旅游管理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各院校专业定位特色度不够,同质化现象突出,与市场接轨性不高

    按现代市场竞争理论,高校专业发展需要寻求差异化定位,以求立于不败之地。据前统计,仅有重庆理工大学、重庆师范大学、重庆交通大学进行了专业方向上的差异化发展;其余四所高校都是传统的旅游管理大专业下的传统方向(酒店和旅行社)。另外,七所高校在进行专业拓展时考虑市场变动需求不够,主要是旅游行业发展变动趋势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特征方面,会议会展和专题旅游方向并没有得到应有重视。

    2.专业社会认知度不高

    根据前面分析,在知晓度上,七所高校存在较大差异度,导致学生选择报考学校时,存在较大偏好度。专业就业率上总体偏低,说明专业教育存在较大问题。专业就业流失率较高说明专业市场吸引度不高,这与旅游业属于朝阳产业不相匹配。

    3.师资背景与专业匹配协调度不高

    在教育部学科专业设置中,旅游专业隶属于管理学学科,但仅有两所高校选择设立在管理学背景下,其余五所院校的教师师资大都具有地理学或中文学科背景,虽然可以从不同学科角度拓展旅游研究内容,但旅游专业思维毕竟不能等同于地理学的时空思维,中文文学的想象发散思维。

第3篇:校庆工作经验总结范文

校庆是学校教育管理的一种特殊教育活动,是在指定时间组织在校师生、社会知名校友及有关人士参加的庆祝活动,常选择建校周年纪念日,是学校的重大庆典日。下面就让小编带你去看看校庆工作活动总结报告范文5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校庆总结报告1历经0年的艰苦努力,学校取得了大的发展。但学校领导班子始终保持冷静与审慎,让人钦佩。针对此次校庆活动,特别提出围绕“效率、品质、文化”三原则,举办一个“热烈、奔放、求实、简朴”的0年校庆,实现“回顾历程,展示成果;求实创新,突出特色”的总体目标。要使活动在广大师生、家长心中留下深厚的情感,特别是在老师的心中,不仅留下深厚情感,更要燃起浓浓的工作热情。

按照学校总体布置。幼儿园所负责的工作主要有以下几项:

一、配合学校收集整理《000发展大辞典》的文字工作。

二、配合学校做好《发展大影集》照片的收集、补照与整理工作。

三、幼儿部00年上学期老家长的感恩回访工作。

四、“谁是000人”的演讲与表彰活动。 0、校庆的环境宣传。

六、结合六一的校庆文艺汇演。 校庆筹备期

为更好地完成以上工作,幼儿部在学期初就针对校庆进行了全面而周密地布置与筹备。

首先,划分了三个时段: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时间:3月1日—4月30日。主要是进行节目的预设及相关物品的配备。

第二阶段:查漏补缺。时间:5月5日—5月27日。主要是进行整体活动的检查与审核。

第三阶段:校庆活动。时间:5月28月。当天活动的顺利进行。 其次,进行了组织安排:

为使校庆活动的准备和落实更有序,划分了园办协调组、文案组、家长联络回访组、宣传组、庆典活动组、接待组、校园环境及后勤保障组等七个工作小组。并落实到具体负责人员。

在整个校庆活动中,重头戏有三个方面,一是000人演讲,二是老家长感恩回访及园内环境创设,三是校庆文艺汇演。

在“000人”演讲活动中,幼儿园发动全体教师积极参与,并进行了班组选拔等程序。整个活动开展的很热烈。达到了“回顾历程、求实创新”的目的,在教职工中掀起了一股爱校爱家热潮。特别是在全校演讲与表彰大会上,幼儿园四位参赛老师用自己的真情实感,让全校教职员工感受到了一名000人的自豪与感动。

在对老家长的回访中,几位负责人非常用心。大家都按照王校做出的具体要求,认认真真地进行了落实。特别是一些离开河南的老家长,老师们还想尽一切办法联系,将我们的感恩之情传达到。让人感动的是,家长们虽因各种原由离开了我们学校,但是对我们学校的教育理念及教育行动还是赞不绝口的,对我们的感激之情,表示了理解和感谢。达到了我们的预期效果。在环境布置中,各班组进行了认真的教研,结合我校建校特点和本班实际,进行了以“0年、成长、快乐、展望”等为主题的宣传和展示,受到了家长们的普遍认可。

在校庆节目的准备过程中,各节目负责人做了大量工作。

在服装秀《5彩旋律》的准备中,老师们不但要选出合适音乐以配主题,更是动手为三个篇章设计每一件衣服。000三位老师经常利用下班时间进行服装赶制。最难得的是完全用废旧材料自行设计制作,甚至还发动部分家长参与其中,整个节目没有让学校做任何准备,又使家园共育落到实处。

在大合唱《太阳-妈妈》的排练中,000等大班组的老师们要照顾70多名幼儿,从站队型、练唱歌到跟曲子,特别是孩子们的表情,老师们付出了很多的智慧与汗水。还有中班组的英语童话剧,000老师也是付出了很大的努力的。

舞蹈《飞蹄声声》的舞蹈服装,要做出马的外型来,000两位年轻教师就利用中午、晚上的休息时间,在买来的连体服上做出了各种造型。同样,

000》的很多道具也是000两位负责老师一件件做出来的,而且效果特别好。

教师组的舞蹈也很出彩。这是大家每天都加班练习的结果。这里要特别感谢后勤的000两位老师的加盟,在没有一点舞蹈认知的基础上,两位能很快地融入,并做到动作熟练,非常难得。

近三个月过去了,再回头看我们经过的每一件事,总会发现一些不足与欠缺。比如节目编排的精心程度,孩子表演力的展现,舞台预设的构思等等细节方面。特别是在团体操与节目汇演的过度环节上,没能把控住现场,导致家长秩序一时失控,这都需要我们在下一次活动中加以改进和提高。

总之,正是有了统一的布署和每位节目负责人的不懈努力,各部门间的通力合作,特别是后勤采购的鼎力支持,才使得我们幼儿部的校庆活动得以顺利推进。最重要的是,通过校庆,加强了我们的团队认同、情感归属和勃勃的工作动力。相信在校领导的有力领导下,以后幼儿园的各项工作会开展的更好。

校庆总结报告211月18日是海师建校六十周年的重大节日。为了庆祝这一盛典,在上级文件精神的指示下,我班同学积极筹划,精心组织,成功地开展了一次以“海师生日,我的祝福”为主题的团日活动。下述内容是我们团委对本次活动的概述及总结:

一、活动的出发点

我们本着于六十年校庆之际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此次活动中,关注海师,了解海师,喜欢海师,祝福海师为出发点,同时借此次活动为海师献上一份难忘而又有意义的寿礼。

二、活动的筹划与组织过程

首先,我们班团委和班委立即召开了一次本班班干部的全体成员会议,对如何开展好这次团日活动进行激烈的讨论。会议最后决定首先在班级里面广泛征集同学们的意见,然后再由团委逐一推敲,最终制定此次活动创新性、可行性都比较优越的方案。

按照上次班级会议的计划,在10月20日,我班在田家炳教室进行了一次班级大讨论,刚说明了此次讨论的内容及目的后,教室里面就炸开了锅似的,同学们都一改往时稳重安静的形象,你一言我一语的打起口水仗。经过将近一个小时的讨论,我们团委大概总结了一下同学们的意见,初步制订出了三种活动方案。但在综合各种因素,慎重考虑了这三种方案之后,我们拟定举办一个海师历史图片展。在再次征求同学们的意见后,此次讨论确定以此为最终活动方案。

任何的成果都是要有汗水来换取的,此次活动的前期准备工作我们就遇到了困难。限于院里宣传板的数量太少,又适逢海师校庆这种重大的节日,已经没有多余的宣传板供我们使用。巧妇亦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宣传板就什么也做不了,这下可急坏了我们,最后我们决定自己开发资源,把宿舍里某位同学的木板拿来自己装饰。由于时间紧迫,同学们只好加班加点的工作,买不到合适的装饰物,我们就自己动手用硬纸板剪成椰子树,鞭炮,福,寿等图案,然后绘上花边,贴上相片。一番忙碌后,两个接近完美的图片宣传板终于如愿诞生。

三、活动现场

10月30号上午8点30分,大榕树下面,我们07级应化(2)“海师生日,我的祝福”的团日活动正式开始。为了感谢那些为母校送上祝福的人,我们还特地准备了气球作为礼物。由于参与活动的人太多,仅有的两个打气筒根本不够用,于是我们一些工作人员就用嘴去吹气球送给那些积极参与活动的人,还有一些工作人员忙着为前来观看图片展的人讲解宣传板上的图片,并请他们写下对海师的祝福。

由于来到现场的人太多而无法一一记录下他们的名,只好写下他们各自的群体来表达对他们的感激之情。来到现场的,有海师附属小学,海师附属中学和海南中学的学生,有海师在校学生,有赶来参加庆典的海师各界校友,有领着孩子在校园里游玩的叔叔阿姨,有散步的阿公阿婆,还有来自国外的留学生们。

校庆总结报告3二o一o年十二月十八日,这一天将永远定格在历史的长河中,铭刻在怀化技校人的记忆里。那一刻,给我们的不只是简单的欢呼与兴奋,不只是我们人生历程的短暂插曲或片断。那一刻,给我们的是一种新的体验,一种作为怀化技校人的无比自豪。它是一种印证,印证了怀化技校过去的曲折和艰难;它是一种展示,展示了怀化技校今天的发展与现状。它又是一种演绎,演绎着怀化技校明天的灿烂与辉煌。应该讲,天时、地利、人和,再加技校人的认真、努力和奉献,怀化技校建校三十周年校庆庆典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校庆虽然已经过去,但校庆的忙碌而喜庆的场面令我们久久难忘,有一种热爱学校的感情更深沉地持续着,那是一种精神财富,其意义和价值已经超越了校庆本身。

建校三十周年庆典活动和谐、热烈、简约、吉祥,受到来自上级领导、各位校友、广大师生和社会各界的普遍赞誉,在怀化技校发展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为总结经验、弘扬精神,开创未来,现将校庆庆典活动总结如下。

一、领导重视,思想统一

怀化技校建校三十年校庆不仅是怀化技校发展史上绝无仅有的盛事,更是怀化技校历届校友重返母校聚首的喜事,也是展示学校发展与成就,倍受广大教职员工和社会关注的大事。学校领导抓住校庆活动作为推进学校发展的良好机遇,通过校庆,弘扬传统,凝聚人心,塑造形象,建设和谐校园,为技师学院而奋斗。

三十年校庆庆典活动既是对学校三十年办学历史的凝炼和总结,又是学校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崭新起点。利用筹备校庆的机会,认真回顾历史,总结经验,进一步端正办学方向,明确办学目标,理清办学思路,使学校实现新的发展。通过举办校庆活动,充分展示怀化技校发展的成就,争取社会各界对学校发展的关心和支持。利用校庆机会,把历届校友联络起来,使他们情系怀化技校,从各方面支持母校的发展,成为学校发展的宝贵资源。

校庆活动从筹备到庆典日的工作,始终是在上级领导和主管部门的支持与关注下,在学校党委和行政的具体领导下,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学校专门成立了以罗向东校长为组长、党委书记王进军为顾问,其它校领导及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三十年校庆筹备领导小组。下设校庆办公室,具体制订校庆活动的方案、措施、工作进程及督促,检查、落实执行情况。从启动到筹备再到庆典活动都作出详细的规划和措施。特别是最后阶段,学校将校庆庆典活动工作进行了更为详尽的细化,由校领导亲自挂帅,责任到人,实行一天一汇报,两天一碰头,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如王书记分管的印制校庆挂历和请柬组的同志们首先优质高效地完成了任务;罗校长负责的光碟制作组的同志们善于打硬仗,在时间紧,难度大的情况下,不折不扣优质完成任务;戴付副校长负责的编印校庆纪念册的同志们,在任务的攻坚阶段,工作到凌晨4时多,也要保质完成任务……。特别是市社主要负责人对学校校庆工作非常关注,除多次予以重要指示外,庆典日的前几天,还多次亲临学校给予指导。所以说,各级领导的重视、关注与支持,是校庆活动成功的保证。

二、精心策划,注重创新

回顾三十年建校的风雨历程,总结历年办学经验,彰显三十年辉煌成就,是整个校庆筹备工作中一项艰苦细致而又贯彻始终的工作。根据我校的实际,此次校庆活动的组织、策划本着“隆重、俭仆、祥和、上进”的原则,从领导到员工,集思广益,精心策划。从校庆公告的、致校友的一封信、校庆纪念册、挂历、请柬、学校发展的光碟制作、庆典活动指南、捐资证书等的文撰写、编排选稿、校对印制;从文艺节目角本策划,节目定稿、演员挑选、音乐制作、编排练习、合练彩排;从校园的布局、氛围的营造、装饰;从领导、嘉宾、校友的邀请;从学校的成果展示;从舞台大气精美的设计和整个庆典日活动的安排;特别是庆典活动的文艺演出,更是整个校庆庆典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整台文艺演出精彩纷呈,从“今天是你的生日”到“二十年后再相会”,体现了怀化技校人昂扬的精神面貌和较高的艺术水准。它为校庆庆典活动增添了亮丽的色彩。这些都无不显示出怀化技校人的策划能力和创新水平,为校庆活动的圆满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加强宣传,营造氛围

为扩大校庆的社会影响,广泛聚集兴校力量,精心打造学校品牌。校庆筹备对三十年校庆的宣传工作殚精竭虑。学校网站上重点突出了校庆内容、营造浓烈的校庆气氛,宣传学校历史,介绍杰出校友,校庆筹备公告和“致校友的一封信”。学校还与媒体紧密接触,以获得社会各界支持。为了让广大校友和怀化人民及时了解我校三十年校庆筹备情况,学校先后多次在“怀化日报”上对学校的校庆进展情况进行了宣传报道。怀化技校三十年校庆的信息覆盖面几乎达到全市知晓,倾城共睹的地步。校内,通过召开各种类型的专题会议,对师生员工进行广泛宣传动员,阐明校庆的目的和意义。同时在在校学生中组织各种“我为校庆做贡献”的活动,使整个校园浸润在浓烈的校庆氛围中。通过一系列宣传发动,师生员工统一了思想,激发了热情,调动了积极性,以主人翁的姿态投入到校庆筹备活动的热潮中。学校领导多次向市委、市政府及有关部门汇报校庆进展工作,各级领导都给予了高度评价。校庆庆典期间,上级领导、有关部门、企事业单位,兄弟学校、新闻媒体都以各种途径和形式表达了对我校校庆的祝贺,既扩大了我校的社会影响,也提升了学校的社会知名度。

四、联铭校友,增强感情

建校至今,学校共培养了各级各类学生二万余名,他们遍及各地,在不同的岗位上,为祖国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举办校庆,与校友的支持与参与是必不可少的。密切联系校友,联铭校友也是校庆工作的基础,也是展示怀化技校过去辉煌历史,提升三十年校庆庆典仪式品位的一个重要方面。学校通过班主任,任课教师及同学之间以及网上发通告等方式联铭校友。由于时间紧,加上经验不足,许多校友一时联系不上。但一知悉母校将举行三十周年校庆时,校友们都表示了极大的热情和支持。来参加校庆的校友们也为母校三十岁生日增色不少。广大校友们通过回母校参加校庆为平台,联铭了感情,增进了了解。亲眼目睹了母校三十年来的日新月异的变化,对母校的发展更加充满信心,他们纷纷出谋策划,解囊捐资,象食杂班学生周海兵就个人捐资一万,而果品五班的学生孙新华,更是个人捐资二万。至于捐几百上千的还有很多很多。校友们通过这样的活动,看到了学校的未来,他们祝愿学校的明天更美好。

五、改善环境,展示风貌

改善校园环境是校庆工作中工作量大,要求高的工作之一,学校本着“少花钱,多办事”的原则,对校园的环境进行了全面整理。从校庆筹备工作启动之日起,负责校园环境建设的后勤,学保科的同志们,加班加点抓工作。在校庆庆典日前,完成了校园一些破旧建设的改造,校园的卫生清理,校园导示标语的制作与安装,校园绿化的移栽与补缺,校庆的广告宣传牌等,充分绿化、美化、亮化,学校面貌焕然一新。突出了怀化技校三十年校庆的喜庆氛围。优美的校园环境,有序的管理,让多年未曾回过母校的老校友连连发出赞叹,受到来宾、校友、师生的一致好评。通过本次校庆活动,校园环境有了新的更新,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优美的育人环境,推动学校工作上了新台阶。

六、一丝不苟,精益求精

在整个校庆筹备工作中,学校领导要求的是对各项工作务必认真细致,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这就是我们校庆筹备期间的工作态度和作风,也就是怀化技校人的作风。

编排校庆纪念册是整个校庆活动的重中之重,要尽可能把怀化技校三十年的精华全部体现出来,在短暂的时限内,确感非常困难。在此情况下,校领导坐阵挂帅,责任人根据现有实际情况,不畏艰难,反复到档案室查找资料,多次走访老领导,老同志,反复征求意见,反复修改其稿,几乎是一一句一推敲,到最后定稿,几乎连原始的痕迹都找不到了,基本是推倒重写的。

为了精心设计好校庆纪念册,设计方案的反复修改,几乎采用哪张图片,放在哪一页,哪一个位置,从纸质的选择到内容的安排,到版块的布局,到文的撰写,甚至色彩的配置都反复征求意见,先后拿出初稿,修改稿,定审稿。最后特色鲜明,设计精美,内容丰富的《校庆纪念册》,得到了历届校友、各界人士和广大师生的高度赞誉。校庆的挂历、纪念品、光碟、请柬等等一批精美的作品都是在这种状态中完成的。

另外,校庆庆典日的安排,也是在这种高效的状态下完成的。三十年的辉煌业绩,几个月的精心筹备,学校领导的组织才华和全体教师的凝聚力,将在短短的几个小时体现出来,不容易啊!在制订计划时,首先考虑到的是事事有人做,再考虑人人有事做。罗校长亲自安排庆典日一日日程,并充分征求各级领导及主管部门的意见和建议,反复斟酌,最后形成了今天的“活动指南”。对三十年校庆庆典顺利进行,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文艺演出,浓墨重彩地抒写了怀化技校曲折光辉的发展历程,彰显了“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怀化技校人的精神,场面壮丽,气势恢宏,既如史诗般庄重隽永,又如锦锈华彩般璀璨夺目,演出获得非常成功,得到社会各界及校友一致好评。全体参与演出工作的老师们加班加点,白天要处理日常工作或上课,只有利用午休、课余时间排练,超负荷的工作达近两个月之久,没有周末,没有休假,他们毫无怨言。就是凭着这股毅力和作风以及技校人“打不跨、压不弯”的钢铁精神,大家齐心协力,团结一致,很好地完成了学校赋予的这一光荣历史使命。

另外,广大参与演出的学生则是演出中最可爱的人。他们凭着最单纯的对学校的爱,对集体的爱,对校庆的奉献,利用平时的午休和课余时间,利用学校有限的空间,抓住一切机会练习。他们失去了很多,但他们无怨无悔。特别是参加合唱的80余位同学,在演出持续的50分钟内,为了演出的需要,以要求的姿势,手持鲜花、红旗,面带微笑,冒着寒冷,站了50多分钟,成了整个演出中一道最绚丽的亮点。很多同学说,这50分钟或许是他们一辈子最值得回忆的50分钟。我们知道,这50分钟是学生们用自己的爱编织的最美丽的50分钟,他们用爱奉献给技校母亲永久的辉煌。但是留给他们自己和所有技校人的却是永远都不能忘却的刻骨铭心的永恒回忆。这就是怀化技校人的精神。

七、庆典隆重,好评如潮

参加庆典大会的还有多年来一直关心和支持技校发展的乡镇街道、市直有关部门领导,兄弟学校领导、友好单位和部分企事业单位代表,曾经在怀化技校工作过的老师,在怀化技校学习过的校友们及新闻界的人士,约1000余人。

罗向东校长在致辞中介绍了怀化技校三十年建校历史和艰苦创业历程以及现在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对前来参加庆典的各位领导、各位校友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友好单位表示衷心的问候和热烈的欢迎。向所有关注怀化技校的朋友们致以最诚挚的感谢!杨副市长代表市委市政府向怀化技校的全体师生员工和社会各界朋友致以最热烈的祝贺!他殷切希望我校能以三十年校庆为新起点,继续发扬优良传统,进一步解放思想,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以“依法治校,特色强校,队伍立校,质量存校,科研兴校”为己任,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开拓创新,大力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人才,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我市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他最后衷心祝愿怀化技校的事业蒸蒸日上,生机蓬勃,前程似绵。庆典礼仪由学校党委书记王进军同志主持。全国供销总社、省社及全国、全省、全市有关单位,领导和校友纷纷发来贺电贺信。

整个庆典活动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怀化电视台、《怀化日报》、《边城晚报》等新闻媒体对我校三十年校庆进行了报道,各级领导对我校三十年校庆庆典给予了充分肯定。

本次校庆活动大大提高了我校的社会知名度,学校声望大幅提高。

八、情系校庆,众志成诚

从上半年“怀化技校学校校庆筹备工作的建议和设想”到____年9月份成立校庆筹备领导小组和校庆办公室(而正式启动为国庆收假后),整个校庆筹备组织工作历时二个多月。期间,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大,困难多。但在校党委、行政的正确领导下,全校动员,广泛发动,统一认识,统一行动,齐心协力,以攻坚克难的毅力和势在必行的决心,全心投入。全校广大教职员工,在校庆筹备和庆典活动期间,默默奉献,辛勤工作,迸发出巨大的热情,真正体现了主人翁的姿态。

校庆是对我校干部、师生员工精神面貌,综合素质的一次大检阅。校庆各项工作的总体策划,编印各类校庆材料,设计制作校庆纪念册、挂历、纪念品,登门邀请,送发邀请函,以及庆典期间从校庆宣传到校园规划整治,从接待工作到安全保卫,从礼仪服务到后勤保障等方面所有的工作,都力求严谨、务实。校庆期间,会务、接待、宣传、学生工作、礼品管理,后勤保障,安全保卫等工作小组,均由校级领导分工负责。小组之间分工明确,相互协作,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大家不图名利,不讲报酬,勤奋工作,无私奉献。会务组的同志从主席台的搭建到场景的设计,从嘉宾位次的安排到鲜花彩旗的摆放,都认真规划,细致考虑,努力做到“万无一失”。来宾、校友的接待,接待组提前计划,精心准备,从行车路线,报到登记到午前休息,午宴席次的安排等,均周到细致,力争做到“滴水不漏”。安全保卫组积极与红星派出所联系,成立机构,制定应急预案,争取他们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校庆期间每一次重大活动,交通指挥有力,秩序维护井然,没有发生一起事故。

筹资筹物成绩显著。由于组织到位,宣传得当,措施得力,积极配合,许多单位,兄弟学校,个人、校友先后为三十年校庆捐资捐物。截止到12月18日,学校共收到捐赠40多万元,其中捐资30多万元,目前有些捐资仍在陆续到账。

通过每一项工作的落实完成,充分展示了我校师生员工组织协调能力和教师的整体素质。校庆工作锻炼了人才、发掘了人才。整个活动充分展示了学校领导的智慧和教师们善打硬仗的才能,也锻炼培养了教师们办大事的能力。教师队伍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体现出团结合作,以校为家,无私奉献的良好的教师作风。校庆圆满成功是全校集体的智慧,集体的功劳,怀化技校人的能力和水平,得到了合格的检验。

九、总结不足,再谱新功

校庆工作虽然取得了校大成功,但是由于时间仓促,经验不足和一些历史原因,校庆工作也存在和暴露出一些问题,主要有:

(1)筹备校庆的时间太短,校友的情况掌握得不是很清楚,相关的科室不能提出准确的校友名单和联系方式;(2)相关的班主任在通知本班学生方面做的不太好,致使好多校友不能来校参加庆典活动;(3)极个别的老师未能融入校庆的主流之中;(4)有的科室工作效率低下,影响了校庆工作的正常进行;(5)档案资料的收集工作存在许多空白,许多珍贵资料无处查找,尤其是声像资料几乎是空白;(6)毕竟学校举行这样的大型庆典接待活动还是第一次,所以组织接待工作经验不足,对重大活动的接待考虑不够周全,还有漏洞存在,例如我们好多校友闻讯来校以后,没有志愿者引导到捐赠处,结果本来想捐赠的看到没有理睬便在学校晃悠了一圈便走了等;这次校庆活动中暴露的这些问题,有些是不可预见的,有的是我们日常管理工作中长期形成的习惯,这就要求我们高度重视,认真分析研究,找准产生问题的症结,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

本次校庆活动总体说取得圆满成功,产生了良好的效果,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对其进行认真回顾,总结其中成功的做法,作为学校今后工作中的经验加以借鉴和利用,推进学校事业的发展。但更要吸取其中的教训,找出工作中的不足,这对我们的工作更有裨益。

总之,校庆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机遇,更是一个挑战,它在全校师生员工和校友们心中播下了怀化技校值得我们去爱,值得我们去为之奋斗的信念;它宣传了学校厚重的历史和今天的变化,宣传了怀化技校人意气风发的精神面貌。校庆圆满成功的意义,已经超越了校庆本身。它告诉我们,只要团结一致,万众一心,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完成不了的工作,这种精神,这种凝聚力是我们力量之泉,立校之本。但无论是自豪还是遗憾,面对今天机遇与挑战并存在的新形势,我们全体师生员工都必须站在学校和谐发展的新高度,充分利用蕴蓄三十年的文化积淀,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果断抓住机遇,不断树立新的发展理念,积极推进学校现代化建设,为争创技师学院而迈进

校庆总结报告4在这次活动准备之前,我们是在学校里广泛的采取学生们以及老师们对这次活动的建议和想法,所以才能让今年学校举行的五一劳动节活动最后取得了我们想要的成果,帮助全校师生在五一劳动节前夕,明白我们学校此次举行该活动的意义和原因。

在这次五一劳动节,我们组织全校学生去敬老院帮助老人的志愿者活动。这次活动中我们学生不仅要自己进行组织捐款活动,筹集去敬老院的活动资金,这些资金用途主要有:给敬老院的老人买慰问品、活动的相关物资费用、给敬老院相关贫困老人的慰问金。让学生们通过自己发起筹款,在自己学校和班级对老师和同学们组织进行募捐。周末放假时间内,让同学们在社会上发起募捐活动。让同学们通过募捐的实践活动,在教育同学们要富有爱心的同时,也教会同学们实践活动的意义。在前期的募捐活动中,同学们取得了想当大的成绩,为此次五一劳动节的敬老院、职员活动筹集了不少的爱心基金,这大大超过了我们学校预想的爱心基金,也更方便我们之后的志愿活动的开展和进行。在正式活动中,同学们都积极的参入在这次的活动,并在活动中在敬老院不仅付出了自己的爱心,更是付出了自己的劳动。他们所做的工作有帮老人做家务劳动、给老人表演他们喜欢的才艺活动、陪老人说话谈心,让同学们用青春的活力和勇于奉献的心情感染着这里的每一位老人,我们学校这次的五一活动,不仅让老人们有了开心难忘的一天,也更让同学们感受到这次志愿活动的精神和内涵。

在这次五一劳动节前,我们学校还组织了一部分教师去参加上山下村送温暖的教育活动,让教师去比较偏远落后的山村和乡镇进行一段时间的志愿教学活动。此次活动不仅将五一劳动节的温暖送到这些地区的孩子们手中,也让相关教师们体会到了山村教师们的辛苦,从艰苦的教学劳动中,让他们体会到现在教学条件的优渥,从而激励他们在平时的教学工作。

我们本次的劳动节活动是全校性,不仅是对同学,更是对老师也有相关活动。因为这次活动包含了我们对劳动节的精神的宣传,本次活动具有真正的精神和内涵,让我们师生以及受到本次活动帮助的人都感到满意。

校庆总结报告52011年5月11日,我校建校20周年的盛大庆典活动成功举行,顺利实现了校庆预期目标。在上级有关部门和兄弟院校的大力支持下,在学院党政和校庆领导小组的正确领导下,校庆筹备工作于2011年3月下旬正式启动,至2011年5月12日圆满结束。全院上下发扬兴华人海涵地负、乐于奉献、团结协作、尽心尽责的精神,积极参与到校庆的各项工作中,使校庆的活动精彩纷呈,对实现高水平综合性大学建设目标必将产生重要而积极的影响。根据学院校庆20周年活动方案的安排,学院办公室承办了校庆筹备组的工作任务。现将校庆有关工作总结如下:

一、校庆各种资料的准备工作。包括邀请函、活动指南、资料袋的制作印刷。由于提前准备充分,在质量和数量上都得到了保证。

二、贺电、贺信的收集工作。前后共收到各单位发来的贺电、贺信13份。

三、庆典大会主持人的邀请工作。经多次比较筛选,确定邀请我校毕业生、现长治电视台工作的余淑丽担任校庆文艺演出主持人。她稳健的台风、大方的谈吐为本次演出增色不少。

四、院校代表、教师代表、工资的确定与审核。

五、礼仪人员、志愿者的培训。

六、车辆的调配工作。在用车任务繁重的情况下,做到了有条不紊,保证了校庆用车的使用。

七、庆典会场的布置服务工作。也基本得到了领导和来宾的充分肯定。

八、宣传科“一专题片一画册二报纸三书籍”工作的进行。

这次校庆我们的收获很丰富,概括的起来有:

一、通过庆典活动检验了、锻炼了我们的队伍。首先,几千人的活动庆典安全、有序、成功地举办,证明了我们是一支指挥有序、保障有力、协调合作的队伍。其次,在过程中锻炼我们的队伍。校庆的准备工作紧锣密鼓地进行,制作了一专题片一画册二报纸三书籍,应该说水平是非常高的。这次校庆从形式、内容到组织实施井然有序,不落俗套,保障有力,使人耳目一新,筹备过程中很多难点问题得到了很好的化解,在这里特别要感谢参加校庆筹备工作的干部和老师们,在这期间有很多感人的事情。本次校庆为了联系校友,在没有任何资料的情

况下,由宣传科张彦斌老师在网上登发广告,征集校友参加校庆信息。其他群体是由原班主任提供名单,然后人事和招生办老师千方百计的与其联系,最终保证了工作的顺利进行。为了画册和光盘以及书籍的质量,宣传科高培金老师连续几个礼拜没怎么睡觉,反复与制作商研究,进行取舍。孙政老师带领学院办公室老师们布置庆典大会的现场。桌椅的码放、鲜花的摆放等等,事无巨细。庆典当天原美荣老师又担任了学校保卫、自行车管理、车辆疏导等工作,热烈的庆典会都不能去看,对他们的默默无闻的付出我们表示由衷的敬意。接待组在赵春霞、史灵云老师的带领下搭台布线,效果设计,挑灯夜战,白天不能码放椅子,夜间码到12点。接待组的阵容大,要接待领导、友邻单位、校友,在几位行政干部的组织和老师们的配合下接待热情周到、秩序井然。贺有老师负责学生志愿者的工作,学生充分展示出了热情大方,彬彬有礼的学生良好精神面貌和风采,安排合理有序,工作主动。分发材料领取纪念品在刘惠芳、尹文玲老师的组织下,在几位老师的配合下装袋,分发,为当天的活动有序进行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校庆庆典的成功举行,有力地证明了我们是一支有智慧、能战斗、出成效的团结协作的队伍。这是我们把美好未来蓝图变为现实的基础和保障。

二是通过校庆更加系统的梳理了我校发展历史、明晰了学校文化的精神内涵,统一了意志、凝聚了人心。正如杨宗老先生说:你们的校庆非常成功,主题鲜明,意义深远,反映了历史,凝聚了人心。我校成立于1991年,当时叫晋阳辅导中心,后来不断发展成为兴航艺校、山西兴华职业学院。一路走来,兴华精神鼓舞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师生。在新的教育改革形势下,学校领导集体审时度势,在继承以前精神内涵的基础上不断思考前行,并丰富和发展了兴华精神。提出了“以丰富的知识职业技能传授人以勤奋的诲人不倦教学哺育人”理念,并把这些理念融化在“立足山西、面向全国、走向世界、开拓未来”的办学目标。

三、借助校庆平台让社会更加深入了解学校发展和成就。为校庆而准备的数千份宣传册被各级领导、来宾、同行、家长、校友和新闻媒体悉心阅读和收藏。包括黄河电视台、中国教育报在内的国内媒体采访和报道了校庆活动。兴华办学经验和学子们成长成才故事得到了传播和认同。

第4篇:校庆工作经验总结范文

【论文摘 要】文章在市场调研及网络资料收集基础上,对重庆市七所普通本科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在激烈的高校市场竞争中,重庆七所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存在着一定的竞争,突出表现为专业发展方向的细化,专业认知度存在较大差异,专业依托背景与专业需求存在一定缺口,专业发展方向和教师个人研究方向存在一定偏差等问题,提出了旅游管理专业差异化发展定位,认知度提高,专业需求和教师个人研究统一的发展对策。

旅游管理专业是隶属于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下的二级方向,其主要培养目标是适应我国旅游业高速发展的需要,培养旅游业急需,具备旅游业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学生毕业后可在各类旅游业管理部门、星级饭店、大中型旅行社、名胜景区、院校和科研单位从事相关工作。主干课程有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统计学、会计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学、旅游营销学、经济法、旅游学概论、旅游经济学、饭店管理原理、旅游法规、资源规划与开发、导游业务、旅行社经营管理、旅游英语等。

重庆市设置本专业的普通本科高校数量较多。据统计,重庆设置旅游管理专业或方向的普通本科高等学校有12所,每年在校学生人数约为5000~10000人。学校类型有公立和私立民办两种。本研究选取有一定知名度的七所院校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重庆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旅游管理专业、重庆师范大学旅游学院、重庆教育学院旅游系、三峡学院旅游系、重庆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旅游系、重庆工商大学旅游与国土资源学院进行分析,以期对其发展进行分析并找到发展对策。

一 研究方法介绍

一个专业的合理发展需要从依托背景、师资队伍、学生认知、专业定位及课程设置入手,找到四方的最佳契合点,因此对一个专业的发展现状分析需要从这五个方面入手。

1.依托背景

任何专业都依托其所在学校或学科而存在。学校性质和发展将影响到一个专业的长远发展。文科类院校较注重感性描述和一定程度的建模分析,其宏观思维能力较强;理工科院校则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较强,思维较为规范和有条理性;综合性院校则二者兼备,交叉度较高。学科背景对专业发展竞争也有较大影响,我国旅游管理所开办学科背景主要有三类:一是地理学科背景,其空间思维能力较强,适合旅游规划总体设计,这部分比重最大,约为40%多;二是管理学科背景,其突出宏观管理理念应用,具有较高的宏观管理能力;三是历史学学科背景,在旅游文化管理和旅游人才文化素质提高上具有优势。

2.专业定位及课程设置

专业定位是基于对相同专业市场竞争对手、自身实力和社会对专业需求分析基础上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制订。它决定专业课程设置方向和学生将来的专业就业竞争力。专业课程设置是基于专业定位基础上的课程合理安排设计,主要体现为课程开出的先后顺序、课程群性质合理划分及配置等。

3.师资队伍

专业发展和竞争实力关键在于师资力量。专任教师学历背景、研究方向最好与专业方向有机统一;其职称高低反映出其研究实力,同时也将影响到专业竞争优势。

4.实验体系

专业竞争必须考虑实验体系因素。旅游管理专业具有在重视基本理论基础上更突出实践动手能力、专业个性,实验体系中的师资配置、仪器设备、实践体系等都直接关系到专业培育人才的合格与否。

5.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主要是指社会对本专业的认知认同度。社会认知度高低将决定和影响专业招生效果和专业学生就业意向选择,同时也是检验专业所在院系人才培养质量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

二 重庆市旅游管理专业发展现状分析

通过实地走访和网上资料收集,按照前面专业发展分析路径,我们将重庆市内七所高校相近专业各要素进行态势分析。

1.依托背景

背景依托包含专业所依托学科背景和学校背景,其影响到学生对其认知度和专业竞争地位。据分析,七所高校所依托的学校背景存在较大差异,有的是具有博士授权点的211重点建设高校,有的是无硕士授予权的普通院校。所依托的学科背景也有较大区别,总体看分为三类:一类是依托管理学学科背景,如西南大学、重庆理工大学;一类是依托地理学学科背景,如重庆师范大学旅游学院、重庆教育学院、重庆三峡学院;一类是依托文学学科背景,如重庆工商大学依托思想政治专业和中文专业,重庆交通大学旅游系设置在人文学院下。

2.师资力量

师资力量也是反映一个专业实力的重要指标。它主要通过师资数量、师资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师资科研成就、研究方向等指标来综合体现。七所高校本专业师资竞争态势:在职称结构上,七所本科院校高级职称比重分别为58%、16.9%、47%、46%、51%、54%、40%,具有较大的差异。究其原因较复杂。在研究方向上,就专业接近程度上,地理学和管理学与旅游管理专业知识结构接近度最高,重庆工商大学和重庆交通大学专业接近度存在一定问题。在科研获奖上,西南大学最靠前,重庆师范大学次之。在学历结构上,七所院校中,重庆三峡学院和重庆理工大学稍为落后,但总体结构较为合理。

3.实验体系

旅游管理专业的高应用性、专业特性要求实践实验体系的完备。实验实践主要体现在实验体系构成、实验基地(研究所、中心等)、实验人员配置等。七校实验体系如下:在实验师资配备上,三所院校无专业实习实验老师,一般由任课老师担任实习员,这会增加教师工作负担,影响教师开设实习环节的积极性。在实习基地和实习体系建设上,西南大学明显落后其他院校,这可能是该专业不太受学校重视所致。在实验仪器和设备上,西南大学、重庆理工大学和重庆三峡学院较为滞后,可能是认为旅游管理专业实习训练只要场地,不需要太多的仪器和器材设备所致,也有可能是专业定位所致。

4.专业定位及课程设置

专业定位是否准确、清晰和有特色化是判断专业定位的重要指标,一般可以通过专业描述和授予学位体现。课程设置是否匹配专业定位,课程开出先后顺序是否合理,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业选修课配置比例是否合理以及其是否与专业定位符合也是考量指标之一。总体看来,七所高校都偏重于旅游管理大背景下进行差异化定位,有的偏重于传统的酒店方向,如重庆工商大学、重庆教育学院、重庆三峡学院;有的偏重于前沿的会展旅游、旅游策划等,如重庆师范大学、重庆理工大学、重庆交通大学。就课程匹配度看,七所高校专业定位和课程匹配度都还尚可,但课程群比重搭配上存在较大差异,重庆工商大学选修课比重过大,西南大学专业主干课比重大,其余学校都是3∶3∶4,一般来讲,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群专业要求3∶3∶4比重较合理。

5.认知度

认知度是一个人或社会对某事的整体看法及评价。社会对一个专业的认知了解程度将影响其专业方向选择,认知模糊或认知度较低则要求专业在发展时必须进行改进或调整。认知度包含专业知晓度和专业美誉度。知晓度可以通过利用google搜索引擎进行网络资料收集,其结果为:西南大学旅游系1710000条,重庆理工大学旅游系1020000条,重庆交通大学旅游管理系987000条,重庆工商大学696000条,重庆三峡学院旅游管理系659000条,重庆师范大学旅游学院636000条,重庆教育学院旅游系606000条。西南大学的网络认知度比最后一名的教育学院整整多出一倍。专业美誉度通过专业就业率和专业就业流失率测算,据中国旅游报报道,重庆地区旅游专业学生专业就业率仅为30%,专业就业流失率则高达到65%。

三 重庆市旅游管理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各院校专业定位特色度不够,同质化现象突出,与市场接轨性不高

按现代市场竞争理论,高校专业发展需要寻求差异化定位,以求立于不败之地。据前统计,仅有重庆理工大学、重庆师范大学、重庆交通大学进行了专业方向上的差异化发展;其余四所高校都是传统的旅游管理大专业下的传统方向(酒店和旅行社)。另外,七所高校在进行专业拓展时考虑市场变动需求不够,主要是旅游行业发展变动趋势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特征方面,会议会展和专题旅游方向并没有得到应有重视。

2.专业社会认知度不高

根据前面分析,在知晓度上,七所高校存在较大差异度,导致学生选择报考学校时,存在较大偏好度。专业就业率上总体偏低,说明专业教育存在较大问题。专业就业流失率较高说明专业市场吸引度不高,这与旅游业属于朝阳产业不相匹配。

3.师资背景与专业匹配协调度不高

在教育部学科专业设置中,旅游专业隶属于管理学学科,但仅有两所高校选择设立在管理学背景下,其余五所院校的教师师资大都具有地理学或中文学科背景,虽然可以从不同学科角度拓展旅游研究内容,但旅游专业思维毕竟不能等同于地理学的时空思维,中文文学的想象发散思维。

四 重庆旅游管理专业发展对策

1.拓展专业范围,实时发展特色方向

前述七所设置旅游管理专业高校中,除西南大学外,其余高校的生源80%来自于重庆本地,所以其专业定位和拓展面临较大竞争压力。考虑重庆其余高校竞争实际情况和重庆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旅游管理专业可以进行放大或缩小两个层面专业发展定位。所谓放大型专业定位就是突破传统旅游专业局限于远距离和长时间研究特征,进行全方位休闲专业定位。这样一方面学生就业面较宽,另一方面也可以结合教师不同的学科专业特长。缩小型专业定位就是在传统旅游管理专业大方向基础上进行分市场群体的专业定位。如酒店管理方向新增商务酒店课程群设置,瞄准重庆商务客源日益增大趋势;旅行社方向深化专题旅游课程群设置,瞄准旅游发展的个性化需求日益增大趋势;同时新增会议展览服务管理方向应对重庆建设长江上游经济中心需要。新增旅游策划方向,因为本科旅游专业竞争不是服务技能竞争,而是营销策划竞争,是创新能力竞争。

2.外引内联,提高社会专业认知水平

所谓外引,就是进行培养方式的改革,改变传统的、单一的课堂闭门式模式,通过进行与旅游产业界、旅游政府部门的联合合作进行订单式复合型人才培养;内联指旅游管理专业开设在地理学科和中文学科背景基础上的高校可以与校内外管理专业进行联合培养,提高学生的宏观战略管理能力。

3.培养师资队伍,专业发展与研究方向有机统一

通过进修、在职攻读学位、学术交流、企业顾问等方式提高部分非专业教师的专业水平。可与国内外知名的旅游管理专业院校进行合作与专任教师培养。让教师参与国内外知名酒店、景区、旅行社和旅游规划公司实践合作,担任见习经理或管理咨询顾问。鼓励教师积极参加旅游学术年会交流或论坛研讨,积极与旅游理论前沿领域接轨。

参考文献

[1]樊信友.关于我校旅游管理专业建设的几点思考[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s1):25~26

[2]田凤.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毕业了,就业了吗?[n].中国旅游报,2010.7.28

[3]胡弼成、陈远位.尽快为高校学生开设思维课程[n].科学时报,2010.6.1

第5篇:校庆工作经验总结范文

关键词:大学校庆;校庆宗旨;形象工程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3(2012)09-0065-04

近年来,学校给自己过生日,是特别升温的喜庆活动。不仅重点高校要庆,普通高校也要庆;不仅公立高校要庆,民办高校也要庆;不仅一百华诞要庆,就连零散的三十、二十、十、五年也要庆。于是,校庆逐渐成为各高校追逐的热潮。那么,在大学校庆搞得如火如荼的形式下,对大学校庆作出冷思考就显得特别重要。

一、大学校庆及其功能

20世纪90年代以来,尤其是在1997 年上海交大与1998 年北京大学举办校庆以来,举办校庆业已成为一道亮丽的社会“风景”线。在大学校庆搞得轰轰烈烈之时,一些普通的地方高等院校提前好多时日开展大张旗鼓的校庆筹备和宣传攻势,同时也不乏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他们为何如此兴师动众?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

一个大学为什么要举办校庆? 成功的校庆是一项有益的教育活动,它能使我们知校史、铭校训,继承优良传统,交流同窗情怀,感悟政府功德,激励与时俱进,是一次不可多得的再教育的良机。校庆是一种教育的契机,是一种回顾,更是一种高等教育营销。借助校庆,使得大学名声远扬。校内,达成学生和老师的共识,凝聚师生的力量;校外,扩大学校声誉,把学校推销出去,让校友们感到骄傲,也让外界了解这所大学,有时可以拉倒支持学校运转的资金。此外,学生在一系列的讲座报告中增长见识,开拓视野。校庆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历史回顾与展望

学校借助校庆之机,回顾历史与展望未来,总结前人治学经验,发现现在学校存在的不足之处,给师生以启迪,鼓励大家再接再厉,使校庆成为学校向前发展的一个新的起点,为学校向前发展谋求新的契机和储备新的力量。“六十华诞”、“百年校庆”表明的是大学底蕴的充足与积淀的深厚,校展史、联谊会、学术研讨会可以让人们感受到大学发展的曲折历程与发展轨迹。学校就像一个人,当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免为自己发展过程中的困难与挫折而感叹,也不免为自己的奋斗和成就而骄傲。同时,学校在自身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沧海桑田,时常会发生一些令人震惊的事情,必定会造就一批著名的历史人物, 这些人和事对于今天的大学生而言具有“以史鉴今”的作用。

(二)推销宣传与筹资

校庆是通过各种活动和媒体的运作来展现的。有关校庆的内容涉及面极广,如召开各种学术研讨会、产品推广会、发展论坛,新闻会、老校友纪念会;出版系列丛书(小说、回忆录、诗歌、学术论著、名人专著、校友录等等);建立校庆网站;校庆广告和公告;报道有关领导的校庆讲话及有关人士的捐赠;举行中外大学校长

论坛等,起到了很好的推销宣传作用。

除了国家财政拨款、学生学费以外,学校经费来源还有社会各方面的社会资助和个人捐款。学校可以借助校庆向外界宣传学校成绩、展示成就,扩大学校的影响力;让更多人认识、了解学校,从而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和认同。各个大学的校长都懂得利用校庆的机会,好好树立学校的形象,同时获得社会的资助和个人的捐款,以解决经费之忧。

(三)校园建设与教育

校园建设包括物质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两方面。在物质建设方面,为了筹备校庆,必须进行校园维修、改造或建设,至少要比平时卫生干净。这一工作通常与校庆宣传直接有关,如设立倒计时纪念碑;建造并命名新的楼房、道路、桥梁甚至小山湖泊,建立雕塑、浮雕、纪念碑石等。在精神建设方面,校庆也是对学校精神文化面貌的一次全面总结,同时,反思自己学校的校风是否得到了体现、是否把校训融入了学校的发展之中。校庆既可以反映学校多方面的成就,也可以暴露学校多方面的不足。各大学要在借鉴经验的基础上,弥补不足,更好的推进校园的物质文化建设。

大学校庆是高等教育系统举办的活动,由于高等教育以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为使命的,因此大学校庆少不了举办学术报告会、学术成果展示会、教育思想交流会、知名校友演讲会等。这些活动不仅具有研讨性质,还包含教育功能,即增长知识、发展才干、珍惜时光、激发动力。校庆期间学校各有关筹备单位(如学院、系、部、处)围绕校庆工作,分别开展了一系列具有特色的典礼仪式、学术交流、专题讲座、教育论坛、名人题词、制作校庆纪念品、各院的文化衫设计等活动,产生了大量的珍贵资料,编录了一些珍贵的音像资料,有的刻成了光盘,特别是一些知名学者、专家为激励莘莘学子奋发图强和努力学习而作的讲座论坛等等,也都是学校珍贵的历史记忆。比如国家邮政局为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发行的纪念邮票,还有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的纪念章,必将成为学校乃至整个社会弥足珍贵的财富。

(四)铸造理念

各高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了深厚的文化积淀和教育资源,在校庆中不断总结发展自己的理念,自己的校训以及是否体现到了校魂。为了总结学校的办学成就,弘扬优秀办学传统,彰显独特的办学理念,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凝聚校内外人心和力量,共创教育事业新发展,众多高等学校纷纷举办周年庆典活动,创造了一种新的校园文化载体,借以见证历史,丰富和发展了校园文化,铸造出有自己特色的理念。

第6篇:校庆工作经验总结范文

6月7日至8日,由中央党校、全国党建研究会和中共重庆市委联合举办的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党建理论与实践重庆研讨会,在生机勃勃的山城隆重举行。

这是一场荟萃党建智慧的思想盛宴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前夕,来自中央、国家有关部委的30多位领导、党建专家,全国28个省区市党委组织部、党校、党建研究会系统的250多位领导、专家和各地各领域基层党组织负责人,重庆各区县、部门及基层的250多位领导干部汇聚一堂,大家聚焦党建热点,交流实践经验,在许多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上深化了认识。

“90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创建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又经过60多年的建设,一个曾被西方列强瓜分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落后中国,已成为当今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傲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这些成绩举世瞩目,来之不易,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顽强拼搏,创造了人间奇迹,在中国和世界历史上,都值得大书特书!但与此同时,我们也有忧患意识,也看到存在的问题,有些问题还不可小视,尤其是部分党员干部的腐败问题,脱离群众的问题,以及理想信念的问题。”在致辞时说,一个政党,并不是党员人数越多,力量就越大,关键还是要看党员的质量,看党员是不是“个顶个”,是否都能充分发挥作用,都有积极的群众影响。对于共产党来说,就要看党员们是否都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否都能自觉地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风雨同舟,血肉相连;是否能抵制和反对腐败,尤其在市场环境下能“出淤泥而不染”……这些都是党建方面的重大问题,关乎党的生死存亡。党建是“立党之本”,中央历代领导人都作过重要论述,总书记也曾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在建党90周年前夕,举行这场研讨会意义重大,希望大家畅所欲言,深入研讨,为党的建设贡献智慧。

的致辞,引起与会代表的强烈共鸣。在为期两天的研讨中,先后有20余位领导和专家发表演讲,其真知灼见间,不时激荡出智慧的火花,令与会代表获益匪浅。

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李景田在主旨演讲中说,中国共产党90年的历史,就是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的历史,波澜壮阔、绚烂多彩,而每次创新,都必须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坚持从实际出发,充分尊重群众智慧。

全国党建研究会会长、中央党校原常务副校长虞云耀说,重庆推行的“三项制度”,看得清、想得深、抓得实,深化了对党的群众工作规律的认识。

中组部原部长、全国党建研究会原会长张全景说,理想信念是旗帜,是方向,“不闻大论,则志不宏;不听至言,则心不固”。重庆开展的“唱读讲传”活动,是新时期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大举措。

中央直属机关工委常务副书记孙淦说,对理想信念、民主集中制、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基层党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等工作,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重点研究探索,提出科学的政策措施。

中央国家机关工委常务副书记杨衍银建议,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从重点领域、重点部门、重点环节入手,排查廉政风险,健全内控机制,构筑制度防线。

全国党建研究会顾问、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郑科扬说,“党离不开人民,人民也离不开党”,这是近一个世纪中国社会发展进步反复证明的历史结论。

国家行政学院党委委员、纪委书记杨文明说,重庆近年来之所以取得显著成绩,一条根本经验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坚持走民主监督之路,深入推进反腐倡廉。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中国社科院原副院长刘吉说,基层是党建工作的基础,重庆落实“三项制度”,开展“三项教育”、“三进三同”,夯实了基层基础,这些首创实践应在全国推广。

重庆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马正其说,只有坚持民生导向型发展之路,才能真正体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我们党才能稳如泰山。

重庆市委常委、组织部长陈存根说,考核是“指挥棒”,要逐步建立科学的考核体系,激发干部活力,服务人民群众。

思想邓小平理论研究会会长、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石仲泉说,腐败是对党最致命的威胁,应以雷霆霹雳手段,最大限度地消除它。

《求是》杂志社副总编夏伟东说,要加强和改进理论宣传教育工作,“把思想方法搞对头”。

《经济日报》副总编丁士说,我们党取得胜利的根本方法是按客观规律办事,根本立场是和人民在一起,唯有坚持从中国实际和人民利益出发,党才能不断取得胜利。

国防大学马克思主义教研部副主任章传家说,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改善学风是根本,起着命脉作用,必须作为一件大事来抓。

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中心主任、全国社科规划办原主任张国祚说,重庆的“十大民生”、“大下访”、“结穷亲”、“三进三同”,既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典范,也是加强党的建设的创举。

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杨河说,党员干部是人民的公仆,必须得到人民的认可,干部选拔要充分发扬民主,提高公信度。

中央政策研究室党建研究局局长江金权建议,健全防止利益冲突制度,防止领导干部权力寻租和。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原副院长甄小英说,“得人心者得天下”,只有继承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我们党才能发扬光大。

湖北省委党建办主任、湖北省党建研究会秘书长汤柏荡说,基层党组织建设,队伍是关键,阵地是基础,活动是载体,制度是根本,保障是前提,必须统筹安排。

全国党建研究会顾问、中央党校研究生部原主任蔡长水说,党风好了,为政清廉了,才能真正凝聚党心民心、取信于民,始终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至关重要。

这是一次精心筹划意义重大的高端峰会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90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顽强拼搏,创造了人间奇迹,但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变迁和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世情、国情、党情、民情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我们党面临着更为复杂严峻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和外部环境考验。今年初,在筹划纪念建党90周年系列活动时,市委书记提议,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为契机,认真回顾和总结重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实践经验,研讨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等重大命题,把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客观规律,进一步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推进党的各项事业不断取得新的成效。

2月12日,中共重庆市委常委会研究决定,在6月初举办一次研讨会,请中央党校、全国党建研究会参与主办。经商议,中央党校、全国党建研究会的领导欣然同意与重庆市委联合主办研讨会。3月11日,全国党建研究会秘书处向中央组织部报送参与举办研讨会的请示,中央组织部有关领导对举办这次研讨会进行了指导,中组部副部长王秦丰赴渝出席研讨会。

为了举办好这次高规格的研讨会,市委常委会两次研究方案、部署工作,市委书记多次提出具体要求,市委副书记、市长黄奇帆,市委副书记张轩高度重视研讨会的筹备和会务工作,市委常委、组织部长陈存根直接指导研讨会组委会开展工作。

为了加大工作的协调力度,市委成立了研讨会组委会办公室,由市委副秘书长余长明担任组委会办公室主任,市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姜平、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吴康明、市委当代党员杂志社总编辑李学光任办公室副主任,下设会务组、文秘组、论文组、参观联络组、宣传组和安保组。作为此次研讨会的承办单位,市委组织部、市委党校、市党建研究会和市委当代党员杂志社全员参与、全力以赴,为研讨会的成功举办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在研讨会期间,组委会共征集到587篇党建论文,经过认真评审,评出优秀论文129篇。这些论文围绕党建工作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提出了很有价值的重要观点,充分展现了各地各系统加强党的建设的创新理念、实践成果和有益经验。组委会把优秀论文结集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党建理论与实践重庆研讨会论文集》,由党建读物出版社分上下两集公开出版发行。

主办单位与组委会的精心组织和周到细致的热情服务,使此次研讨会受到与会代表的高度评价。不少与会代表表示,这次研讨会是由中央有关单位与地方党委共同探索党的建设理论与实践问题的有益尝试,是整合全国党建研究人才资源、集中智慧重点攻关的一次高层次理论研讨会,主题深刻、意义重大、思想富集、成果丰硕,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荟萃了思想、凝聚了智慧。

这是一次重庆经济社会发展和党建工作的深度聚焦

组委会创新会议形式,在会议开幕前,组织与会代表用一天半的时间,分赴两江新区、“民心佳园”公租房小区、市廉政教育基地、市规划展览馆、市公安局等地,考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党建工作情况,观看“唱读讲传”汇报演出等。与会代表对重庆的科学发展成绩和经验、“五个重庆”建设、民生导向的发展路径、建设我国内陆开放高地、“唱读讲传”、“打黑除恶”、缩小“三大差距”以及党的建设等,给予了高度赞扬――

“重庆谋求的是一种百姓的幸福感与经济发展同步提升的科学发展新模式”

步入重庆市规划展览馆,两江新区、两路寸滩保税港区、大学城……随着讲解员的讲解,上海市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主任刘宗洪赞许地说:“我认为,衡量一座城市科学发展的指标有三个:绿化、卫生、微笑。20年前我到重庆时,整个城市都是灰蒙蒙的。这次一路走来,满眼都是绿树,十分惊喜。在卫生上,重庆已一改‘脏乱差’形象,靓丽整洁,很有味道,已不亚于日本东京。微笑体现的是一座城市的幸福感,从重庆市民脸上洋溢的微笑看,重庆是一座幸福感很高的城市。今天的重庆,融绿化、卫生、微笑与经济于一体,可见重庆谋求的是一种幸福感与经济发展同步提升的科学发展模式。”

电子大屏幕上,转换着一个个镜头:内陆开放高地,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五个重庆”……福建省委党校党建教研部主任、福建省党建研究会副秘书长李新生说:“重庆这几年的发展速度绝对不亚于深圳当初的速度,我去过30多个国家和地区,重庆的科学发展水平,让我感到深深震撼!”

“‘五个重庆’将重庆的城市品质提升了好几个档次”

雨后初晴,代表们信步迈进龙头寺公园。15公里长的步道两旁,满是银杏、香樟、桂花等名贵树木。

“走了不少地方,我认为重庆的森林工程具有世界水平。”广州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王永平感叹眼前美景。

公园内游人如织。一位代表抱起一名儿童,要与他合影留念。孩子奶奶说:“以前这里是‘城中村’、弃渣场,垃圾如山,又脏又臭,大家路过时都捏着鼻子走,现在树很多,空气好,我们从早到晚都愿呆在里面!”大妈朴实的话,引得代表们哈哈大笑。

一路走一路看,代表们对“五个重庆”建设倍加推崇。湖南省委党校党建教研部主任龚永爱说:“‘五个重庆’建设很贴近民生,很科学、很具体!”“树变多了,交通更畅通了,市容更整洁了,几年前来重庆还有破败的感觉,这次来感觉完全不一样了,‘五个重庆’将重庆的城市品质提升了好几个档次。”天津市委党校副校长刘润忠的话,引起了代表们的共鸣。海南省委党校教授、海南省党建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葛韶峰接过话茬说:“‘五个重庆’不仅适用于重庆,在全国也具有推广意义。”

“民生导向的发展之路让老百姓拥有了很强的幸福感”

“民心佳园”公租房小区,栋栋高楼耸立,小区内绿树成行,环境清幽。上海市委原常委、组织部长、上海市党建研究会会长沈红光对公租房运作模式很感兴趣,提出一连串问题:“资金来源有哪些?怎么做好资金平衡……”听完市公租房管理局工作人员的解答后,沈红光满意地说,“我觉得重庆公租房更大的意义在于,它创新了一种中国住房供给的新模式。”

走出公租房小区,代表们被门口停着的“农转城流动办理服务车”吸引了。《人民日报》原副总编辑梁衡走上前,询问刚办理完农转城户籍手续的农民工杨菊芬:“农转城有什么限制吗?”杨菊芬答:“只要有稳定工作就可以了。”梁衡又问:“那需要把农村的土地退出来吗?”杨菊芬答:“不需要,我们除了可以享受城里人的待遇外,还可以继续享有农村的土地、林地等权益。”

全国党建研究会副会长、中央党校党建教研部原主任卢先福说:“亲眼看到重庆民生导向的发展成果后,我体会到,什么叫执政为民,这就叫执政为民,不是喊口号,挂在嘴上,而是让老百姓真正见到实效。”湖南省委党校党建教研部主任龚永爱说:“老百姓的柴米油盐就是政府的头等大事,重庆探索出的民生导向的发展之路,让老百姓拥有了很强的幸福感。”

“重庆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内陆开放高地”

两江新区管委会门口,奔马塑雕正奋蹄疾飞。“重庆两江新区是继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之后的中国第三个部级新区。”市委常委、两江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翁杰明,亲自担任“解说员”,“去年,两江新区强势起步,生产总值达1055亿元,相当于直辖之初重庆全市的经济规模。”沈红光说:“浦东发展了20年,两江新区才一年,虽然经济总量不同,处在不同发展阶段,但重庆在产业布局和功能设置上,更具有前瞻性,比如有云计算,有笔记本电脑,有保税港区,一步到位实现跟全国甚至国际接轨,前景不可限量。”

在展览厅沙盘前,天津市委党校党建研究所副教授张亚勇无限感慨:“去年听说IT巨头到内陆重庆投资,我很是纳闷,这次参观后才知道,重庆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内陆开放高地。”

“‘唱读讲传’唱出了光荣历史,读出了理想信念,讲出了崇高精神,传出了浩然正气”

6月6日晚,重庆大剧院。来自机关、学校、社区的演员们,为代表们献上了精彩的“唱读讲传”演出。“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在巴蜀中学小演员的精心演绎下,《少年中国说》焕发出震撼人心的力量,来自云南曲靖市委组织部的代表高华周也不禁大声吟诵起来。“太精彩了!”高华周赞叹,“没想到重庆‘唱读讲传’内容这么丰富、形式这么新颖!更没想到这么专业的演出,竟然主要是由群众演员自编自演!”

每到精彩处,现场掌声如潮,熟悉的红歌旋律响起,代表们情不自禁和着节拍,挥动手中小红旗。

“我原以为红歌传唱单调乏味,对普通大众缺乏吸引力,但重庆‘唱读讲传’让我非常震撼!”山东省委党校党建教研部主任李剑说。

中组部原部长、全国党建研究会原会长张全景在作主旨演讲时动情地说:“‘唱读讲传’唱出了光荣历史,读出了理想信念,讲出了崇高精神,传出了浩然正气。”

“‘打黑除恶’反腐败,既关乎百姓安居乐业,又关乎共产党的执政根基”

在市公安局,代表们参观了“打黑除恶”展。一幅幅血淋淋的照片、一起起黑恶大案,令代表们十分震惊。“重庆‘打黑除恶’打得好,再不打,黑恶势力就要严重危及我们的社会稳定了!”哈尔滨工业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张洪涛一边参观,一边感叹,“黑恶势力犯罪真是触目惊心,重庆打黑真是大快人心!”

“黑恶势力对老百姓生活有着恶劣影响,要安居乐业就一定要打黑!但如果仅仅把‘打黑除恶’理解成一个民生问题未免狭窄,它还涉及党的形象问题,是关系到执政根基的大事。”广东省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副主任林盛根说,重庆“打黑除恶”,为其他地区树立了典范。

来到重庆廉政教育基地,代表们感叹重庆的反腐力度,称重拳反腐为重庆创造了风清气正的发展环境。

“看到一个个高官因腐败被绳之以法,深感这就是前车之鉴!在财惑面前,应谨记党纪国法和党性信仰,不要让金钱迷花了眼!”北京市委党校《新视野》杂志主编李燕奇说。中纪委监察部廉政理论研究中心副主任孙志勇说:“参观完廉政教育基地后,我的内心受到了震憾。重庆通过红岩英烈等正面形象和文强等反面教材进行对比,采用图片、文字、音像、现身说法等形式对干部进行廉政教育,效果非常好。”

“迎难而上缩小‘三大差距’,充分表明党和政府在千方百计为人民谋幸福”

在参观考察的过程中,获悉重庆市委正在研究出台缩小“三大差距”、促进共同富裕的重大举措时,代表们对此举表示了高度赞扬。

“‘三大差距’是一个全国性的问题,难度很大!”福建省委党校党建教研部主任李新生说,重庆迎难而上,把缩小“三大差距”写进“十二五”规划,单从这点就可以看出重庆市委、市政府的决心和勇气,这也充分表明党和政府在千方百计为人民谋幸福。

广东省广州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王永平说:“缩小城乡差距,我认为最核心的就是要实行城乡一体化,而重庆的户籍制度改革就是很有效的实践。”

湖北省委党建办主任、湖北省党建研究会秘书长汤柏荡说,重庆近些年在缩小“三大差距”方面已经迈出了步伐,比如公租房就是缩小“三大差距”的重要创新举措,通过解决城市农民工和其他困难群众的住房问题,就能减少他们的收入支出,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我看到了重庆缩小‘三大差距’的希望”。

“重庆的党建创新是全方位、多层次的,走在了全国前列”

在考察过程中,重庆的“三项制度”、“三项活动”、“一讲二评三公示”等党建创新举措,得到党建专家和外地党务工作者们的一致好评。

在市地税局,工作人员张照舒向代表们介绍开展“一讲二评三公示”的情况。听说党员每个月都要填写履行岗位职责、完成承诺事项的承诺表时,一位代表问:“你的承诺表在哪里?”张照舒拿出市地税局5月份承诺表合订本,翻到第三页,递给代表。表格上,张照舒承诺要完成的11项目标,皆一一列明。中央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兼宣传组组长、中央宣传部社科规划办副主任姜培茂说,重庆没有就活动抓活动,而是针对创先争优活动中存在的“凉虚软疲”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讲二评三公示”,通过这种形式,把创先争优融入到科学发展,融入到构建和谐社会中,围绕中心开展工作,很好地推动了各项工作。

“重庆的党建工作不是为了党建而抓党建,而是实实在在地为老百姓办事,通过扶危济困、听民声、解民忧,换取老百姓对党委政府的认同和支持,从而达到夯实执政基础的目的。”福建省厦门市委组织部干部安正清说,重庆的做法真正彰显了“为人民服务”、“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值得学习推广。

第7篇:校庆工作经验总结范文

一,公关策划目的

1,通过本次校庆活动,总结我校发展的历史经验,展示我校育人成果,进一步明确学校发展方向,也加强广大校友之间的联系,增进和寻求社会各界对学校的了解和支持,提升学校在社会的认知度和美誉度.

2,通过本次活动的规模效应,营造“校园文化”氛围,激励和鼓舞全校师生员工的热情,加强学生对学校的了解与认识,形成荣誉感和自豪感.同时也促进学校在新时期各项工作健康,快速发展.

3,借助本次活动,发扬以史为鉴,展望未来,本着“展示成就,扩大影响,凝聚力量,促进发展”的原则.

4,通过十周年的校庆活动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沟通能力.

二,庆典活动时间计划

(一)启动阶段(2011年3月——2011年10月)

1,邀请领导,来宾,校友.

2,编印校友录.

3,起草校庆文稿,印制文字资料.

4,召开新闻会,在各种媒体上加大校庆宣传力度.

5,登记接收礼品和钱物并进行展示.

6,隆重举行建校50年庆典.

7,组织各类校庆相关活动.

8,充实完善校园文化建设,设计好校徽,校歌,校训,校风,教风,学风方案.

9,完成校庆筹备领导小组确定的其它任务.

(二)筹备阶段(2011年10月——2012年1月)

1,建立各地校友联络站,设立校友网站,编辑《校友通讯录》.

2,编印《学院校史》,十年校庆纪念册,编辑《校庆专刊》,制作光盘(专题片),设计确定校庆纪念品.

3,举办十年校庆师生书画摄影作品展,宣传报道,拍摄校庆专题片.布置校史陈列馆.

4,组织校园基础设施建设:改造学校大门与德育墙,修建校庆标志物,修整美化校园环境.环境美化,校舍整修.

5,组织文艺活动排练和师生活动布展.

6,开展“师生同唱一首歌(校歌)”活动.

7,组织实施规划项目和校园景观项目.

8,继续筹集校庆活动相关经费,设立专项基金.

9,联系落实领导题词,确定重要领导,来宾和重要校友名单.

10,制订校庆活动具体实施方案.

11,完成学校校庆领导小组确定的其它任务.

(三)庆典阶段(2012年2月——校庆日)

1,成立校庆筹备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

校庆筹备委员会

名誉主任:

主任:

副主任:

下设校庆活动办公室

主任:

2,研究确定校庆日和校庆规范名称.

校庆时间:2012年3月10日

校庆规范名称:今天是你的生日——我的母校

3,召开各工作组组长会议,各小组选定工作人员.

4,各组根据工作职责提出工作方案报校庆领导小组审定.

5,在校内外营造迎校庆氛围,致校友的一封信.

6,启动校庆活动经费筹集工作.

7,研究确定规划项目和校园景观项目.

三,总体要求

第8篇:校庆工作经验总结范文

2010年,是“五五”普法的考核验收年,全市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要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国家、省、市“五五”法制宣传教育规划的总体部署,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工作中心,以贴近基层、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为原则,努力在“创品牌、求特色、显亮点”上做文章,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为推进“平安平湖”、“法治平湖”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二、主要内容

积极完成全局工作任务,同时,努力做好本科室的工作。具体有:

1、制定2010年度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要点(草稿),交全市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会议和领导小组全体成员会议讨论,由两办下发。

2、继续开展五五普法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普法工作:一是积极参与部门的普法活动(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食品安全法、交通安全法、新居民法制宣传等);二是充分利用法制宣传活动月、活动日开展普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宣传月、浙江法制宣传月、12.4法制宣传日等);三是充分利用我市的各种文化节庆活动开展普法(如西瓜灯文化节、各种节庆)。做到法制宣传与实际工作相结合,与节庆活动相结合、与文化活动相结合;四是完成有关宣传资料的制作和印发。五是做好五五普法的验收和总结工作。

3、深化民主法治村(社区)创建活动。一是制定计划;二是在3月底各镇、街道上报申报的村(社区)名单;三是召开镇分管领导和创建村(社区)书记工作现场会,四是对申报的村(社区)负责创建工作的人员进行培训。

4、继续深化闲散未成年人的帮教工作。一是召开帮教工作研讨会;二是总结工作,进行表彰,开展新一轮帮教。

5、开展诚信守法企业创建活动。出台文件,布置工作,树立一批典型。

6、以“十万农家创文明”活动为载体开展农村法制宣传教育。依托“政策法律进农家标兵户”、“文化示范户”等平台开展农村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要有活动内容、开展情况、活动总结。

7、做好法制副校长的重新选聘工作。进一步规范法制副校长的正常活动,组织一期法制副校长培训班,评选表彰优秀法制副校长。

8、按照中关工委[2009]5号和浙关工委[2009]14号文件的精神,协同有关部门开展“关爱明天、普法先行”为主题的青少年普法教育活动。

9、会同教育部门及法制副校长组织开展青少年模拟法庭,推进依法治校示范单位创建活动。

10、制定计划,开展活动,确保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规范运作。对活动情况及时进行总结。

11、会同镇街道司法所,在规模企业建立企业职工法制学校,全市不低于10家。

12、确定调研课题,加强法制宣传理论研究(法律七进每一进都要有面上经验材料)。

13、加强宣传和信息工作,及时将创新经验进行总结。数量上不少于嘉兴市局年终考核的要求。

第9篇:校庆工作经验总结范文

关键词:历史文化;继续教育文化;钩沉;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6)02-013-03

据中国校庆网统计:“2012年全国有374所校庆院校。”[1]每年有数十乃至上百所院校举办校庆。校庆已成为我国各大院校弘扬优良文化、展示办学成就、传承办学经验的广阔平台。事实上,有相当多的院校从更高层面上总结、追寻和培植学校人文精神这一安身立命的精髓[2]。

一、学校历史文化蕴含文化素质教育元素

(一)回顾历史,梳理价值,产生深远教育影响

大学通常被喻为弘扬正气、传播知识、传承文明的圣地,具有时代意义和社会灯塔的作用。温故而知新是校庆文化构建的意蕴,就是对学校办学历史的追溯,梳理出具有重大历史价值的人和事,形成宝贵的人文精神价值,植入受教育者灵魂深处,并在一代代学人身上传承。通常包含三种途径:依据学校的发展历程,主要包括学校缘起、变迁过程及当下概况等;依据学校的办学内容,主要包括学科发展、师资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依据学校的主体功能,主要包括文化传承、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

(二)总结经验,传承文化,塑造高尚人格品质

在数十年乃至百余年的办学发展历程中,伴随历史、社会变迁,涌现出治学严谨、功勋卓著的学人或领导者,积淀优良的办学传统和丰厚的精神内涵,从而攻坚克难,走上事业发展的征途,形成宝贵的发展经验和独特的学校精神和校园文化。校庆文化正是通过对这些发展经验的总结,将有价值的历史文化传承和弘扬。校庆文化作为一种校园文化形态,它充分体现学校的校风学风、奋斗历程、发展目标、治学传统,它是历代学人、校友共同创造的精神气息和文化氛围,在人格品质塑造过程中产生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表现为广大师生校友爱校、兴校、荣校的热情,产生可亲、可信、可以触摸的影响作用。

(三)搭建平台,展示成就,开展理想信念教育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3]校庆文化不仅有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可以触摸的丰富感官体验,直观展现学校攻坚克难、建功立业的奋斗史诗,更是立足科学性、突出时代性、强化主体性、彰显多样性,从提高学生认识、激发学生潜能、激励自我教育的角度开展潜移默化的理想信念教育,成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新途径。

(四)反思当下,立足发展,培养历史使命感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认为:“哲学认识的方式只是一种反思。”我国著名教育家刘道玉认为:“大学需要有反思精神。”学界对大学问题的聚焦与研究,不仅仅是一种大学现状的分析,它更关注大学走向何方,还能走多远。从一定意义上讲,大学是整个社会的精神引领,是培育和塑造国家的重要力量,如哈佛之对美国,又如清华、北大之对现代中国。而今的大学,人文精神何以逐步式微?功利化与工具化的根源何在?在全球化的知识经济背景下,大学又该坚守什么样的价值与使命?[4]美国高等教育家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Abraham-Flexner)认为,大学是由相同的理念或理想,而非行政力量,所形成的富有生命力的有机体[5]。有着150年历史的美国麻省理工学院,150周年校庆主题居然是反思:如何继续走近研究的前沿及世界面临的最紧迫的问题[6]。李培根校长在华中科技大学60周年校庆致辞中提到反思,为学校曾经在精神价值和学术上的摇摆鞠躬致歉[7]。校庆文化对历史经验的传承,对学校现状的剖析,对未来发展的思考,都不同程度带有“反思”的印记。通过反思,成绩和不足一目了然,在校庆的特殊时节里,以反思的方式激发一代代学人的斗志,将学校发展的历史使命赋予每一位与学校息息相关的人。

二、学校历史文化彰显文化素质教育特色

文化建设历来是学校必须承担的一项重要且富有全局性的工作,它往往被理解成校园文化建设,强调学校物质环境、制度环境和心理环境的建设,突出学校特色和个性的形成[8]。众所周知,文化素质教育的内涵不只局限于校园文化建设范畴,更需要学校发挥文化继承和创新的独特功能,即学校的文化精神元素。校庆文化的内涵则传承着学校文化发展的基因,更加突出学校的文化精神元素,正如通常所说的学校新文化建设或大文化建设。

(一)赢得认同感

研究表明,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可以概括为学生对学校的价值观、校园精神及文化传统的承认和接受并产生的归属感。从历史变迁的角度来看,学校文化涉及三个层面:传统文化、当下文化和创新文化,这三者之间又是不可分割,互相关联的[9]。校庆文化的形成则是上述三者的有机结合。校庆主题、校庆标志、校庆标语、校庆志愿者、校庆活动、校史编撰等,凝聚广大师生校友的智慧,充满奉献的激情。校庆活动的参与,校庆纪念品的珍藏,对母校的流连忘返,体现广大校友对母校校庆文化的充分认同。笔者在南京市仙林大学城2012年举办校庆的院校调查显示,88.3%的学生对学校的校庆有认同感,具体表现为:幸运地参加了校庆,以校庆特殊的形式感受学校的人文精神,了解学校的著名学人和杰出校友,校庆展示了学校的办学实力和社会影响力,以及举办校庆活动的必要性。

(二)抒发自豪感

校庆活动中常受到关注的人物代表有诺贝尔奖获得者、政府官员、兄弟学校代表、教师代表、校友代表。而真正能够赢得广大学生认同的既不是诺贝尔奖获得者,也不是政府官员,而是教师代表和校友代表。在南京某高校的校庆活动现场,当主持人介绍教龄30年以上的教授代表时,会场爆发出经久不息的热烈掌声;在介绍现任联合国国际电联副秘书长,从若干年前就是亚洲唯一的国际电联高级官员,一直为祖国通信事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校友代表时,会场更是爆发出经久不息的热烈掌声,这是一种学子对母校的深刻认同和发自内心的自豪感。杰出校友的推介是学校精神的具体化和升华,校友的创业经历也是传播母校文化传统和办学理念的过程,鼓舞学生的不仅是校友的巨大成就,更是校友自觉继承学校文化传统、弘扬学校精神的品质[10]。在南京市仙林大学城2012年举办校庆的院校调查显示,92%的受访者认为经历了校庆,充满强烈的自豪感。具体表现为:普遍认为校庆加深了他们对学校历史文化的了解,理解学校当下成绩取得的来之不易,使他们更加热爱这个学校,使他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焕发出新的动力。

(三)激发责任感

责任感指一个人对自己、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包括国家、社会、集体、家庭和他人,主动施以积极有益作用的精神。学生在校庆活动中的责任感主要表现为“主人翁”意识的体现,蕴含着肯定和认同,是一种责任和使命;倡导奉献和投入,是一种难能可贵的责任自觉过程。南京某高校招募1000名校庆志愿者,报名人数高达5900人。当选的志愿者普遍认为很荣幸成为校庆的志愿者,通过校庆志愿者工作培训,既增长学识才干,又能维护和展示母校的形象。校庆的独特之处是以瞬间无限放大的价值文化来激励着受众,让受众以本能反应顺应当前的环境,形成从众效应。学生的责任感更多地以对校庆相关事宜的广泛关注、校庆活动的广泛参与、良好精神风貌的展现、美好校园环境的创建和维护、科技创新成果的积极展示、文明礼仪的恪守、舍小我成大我等形式展现。

(四)赋予使命感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使命感如是描述:“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至于你是否意识到这一点,那是无所谓的。这个任务是由于你的需要及其与现存世界的联系而产生的。”校庆通过校庆氛围的营造、学校发展史的描述、重大影响的理论研究或科技发明展示、学术大师介绍、知名校友在业界产生重要影响力介绍、学校在国内的排名、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学校发展规划和发展瓶颈描述等,使广大学生置身其中,形成“闭环式”直观感受,那就是学校的发展艰难曲折而硕果累累,学校为人才培养做了多少,学校的愿景是什么,学校发展还需要什么,自己能为学校做些什么。“闭环式”直观感受能够促使学生对自己的使命的认识,形成使命感,从而激励自身投身实践。而且这种认识越好,他的使命感就会越强烈。受访者普遍表示,校庆期间学生的言行举止、校园环境的美化和维护、课堂出勤率、就餐排队、宿舍卫生的整洁度、着装形象、礼貌用语使用频率、为他人提供便利的积极性等明显好于非校庆期间。原因尽管无法准确概括,但受访者的共识是没有人希望自己的学校更差,不自觉地有一种力量激励自己维护自己和学校的形象,而且有一种比学赶超的意识。

三、继续教育文化创新的启示

(一)形式创新,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2009年,为庆祝剑桥大学成立800周年,包括英国在内的许多英联邦国家举办了一系列隆重的庆祝活动,而校方则借此机会开展了英国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大学募捐运动。校方希望到2012年年底,募捐的总数能达到10亿英镑[11]。南京大学110周年华诞接待校友采取“序长不序爵”原则。中国人民大学在75周年校庆采取“公益校庆”的理念,华中科技大学在60周年校庆提出大学作为理性的堡垒,清华大学在百年校庆时提出凝练和弘扬百年清华的优秀文化,用先进文化去陶冶学生、影响社会。继续教育文化不仅置身校园文化之中,还应置身校园文化之外,深化与世界名校、国际机构、跨国公司等的合作,提升继续教育的国际国内影响。让师生能切身感受到继续教育的特色文化和魅力,同时更加考虑对学生本位的重视与关怀,将注重学术交流、文化传承和对人才的培养相结合,为继续教育的开展开辟新的资源和途径。

(二)内容创新,提升师生员工凝聚力

广大校友对母校的热爱和思念是无形的,通过对富含母校文化价值符号的校庆文化产品保存则是一种有形表达和深刻体现。校园文化通常包括设计、制作的一系列饱含学校历史文化的校园文化产品。同样,体现继续教育特色,反映继续教育办学历史进程和事业蓬勃发展的文化标志;让继续教育对象充分感觉到置身其中是幸运和机遇的文化环境;具有纪念保存、文化价值传承的文化成果,尤其是业内具有代表性、领先的里程碑式的文化成果将会极大地鼓舞师生员工的士气,有效提升师生员工的凝聚力。除此之外,优秀的教师队伍、教育教学内容、教育先进技术以及人才培养的优秀成果也是继续教育文化的重要根基。

(三)平台创新,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元素

校庆工作尽管具有短期性、阶段性、时效性等特点,但所形成的校庆文化与传统校园文化相比,受关注程度更高、参与性更广、跨越历史更长、内容更加丰富、展示手段更加新颖、更容易引起学生共情等特性更加凸显。继续教育文化的构建应以融入学校发展历史全过程为主线,避免成为边缘文化和附庸文化,充分利用校史编撰、校史场馆、大学校长论坛、知名中学校长论坛、高层次学术讲座、学生科技创新成果展、新老校友交流会、校友会、校庆捐赠、校庆主题网站、校庆互动微博、校庆祝福短信等宣传平台,这些手段和形式是传统校园文化构建所难以企及的,并且能够深受广大学生喜闻乐见,从而产生深远绵延的影响。

(四)成效创新,提升师生校友归属感

继续教育文化的独特成效需要凝聚人、感染人、成就人、教育人。一次厉行节约、注重人文关怀、彰显学术魅力、突出师生校友主体地位的校园文化活动是受人尊重和欢迎的,也是留下许久美好回忆的。继续教育用其几十年乃至上百年的发展历史去凝聚人心,充分展示特定时期发挥的不可取代的积极作用,向师生校友展示其突出的成效以及业界的独特地位,用这样肩负历史使命、不断发展壮大的事业去鼓舞士气,在通过校园文化的独特模式中集体回顾历史时,又继续凝聚统一所有师生校友的思想和意志,充满归属感,去迎接更大的机遇和挑战。

参考文献:

[1]宋宾宾.2012年举办60年院校个数位列榜首百年、百十年紧随其后[EB/OL].

[2]徐复铭.以校庆为契机大力培植人文精神[J].南京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8.

[3]朱友岗.创新思路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4):61.

[4]王卓君.现代大学理念的反思与大学使命[J].学术界,2011(7):135.

[5]刘宝存.大学理念的传统与变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44.

[6]熊丙奇.麻省理工150周年校庆主题是反思[EB/OL].

[7]刘林德.大学反思的格局应该再大些[N].长江日报,2012-10-8(5).

[8]叶澜.试论当代中国学校文化建设[J].教育发展研究,2006(15):1.

[9]韩亚成.学校文化认同度的建设策略[J].上海教育,2006(13):58.

[10]沈鹏.校友示范:大学生学校认同的新路径[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