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工程管理导论范文

工程管理导论精选(九篇)

工程管理导论

第1篇:工程管理导论范文

1.1认知实习法

所谓认知实习法,就是通过教师组织高职学生来到企业中进行访问与参观,以此帮助学生能够对管理实践这项活动具有一定的了解。一般情况下,教师可以将实习环节安排在课程开始之后的第三堂课程,以此在不耽误正常知识讲解的基础上使学生向企业学习到更多的管理经验。

1.2案例教学法

案例是帮助学生获得实践能力的一项重要方式,通过我们教学过程中所具有的目标与需求,教师可以在针对本堂课程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根据企业管理过程中的实际案例将学生放到一个模拟的管理情景之中,以此帮助学生能够获得同实际工作非常类似的实习氛围,进而以这种方式帮助学生能够更好的对企业实际管理活动中所具有的不同能力以及情况进行良好的观察与解决。一般情况下,这种案例教学过程通常都具有分析准备、课堂讨论、案例分析报告撰写、心得体会记录以及评价总结环节,而其中的实际案例讨论可以说是本方式的最为关键环节,通过对实际案例的适当假设与分析,则能够在对学生不确定性分析进行引导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能够获得更好的思维能力。

1.3参加创业竞赛

竞赛与创新训练也是帮助学生获得更好动手能力与实践能力的一种方式。对此,高职教师可以联系班级内情况,号召部分学有余力、成绩与动手能力较好的学生参与到我国的相关创业竞赛以及训练计划比赛中去,以此帮助学生在参加竞赛的过程中获得更好的动手能力以及动手兴趣,并逐渐使自身所具有的实践性、协作性以及自主性能够得到更好的发挥。通过这种方式,则能够使学生带着问题投入到实践学习之中,并以此大大提升了学生所具有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团队合作精神。

1.4沙盘模拟教学

对于该种方式来说,其以岛式教学的方式将学生分为4个或者6个具有竞争性的企业管理团队,并根据教师所安排的主题开展相关的企业经营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通过相关沙盘教具的使用实现企业经营管理的推演。而在该教学方式实际开展的过程中,也需要教师以集中、分组讨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以及教师点评等方式确保学生在活动中能够获得先进的企业经营理念与经营思想。

2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管理教学条件

2.1完善教学环境设备

对于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企业管理教学来说,良好的教学环境以及教学设备是必不可少的。对此,高职院校就应当建立起同企业实际情况符合度较高的实训场所与讨论教学的实训教室,并通过加大资金投入的方式购入分组教学所需要的相关设备如卡片、沙盘以及媒体等。

2.2完善教师队伍

在这种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中,其对于高职教师也具有了更高的需求:首先,需要教师能够对学生目前所具有的情况进行充分的把握,并根据教学需求的不同及时的组织学生投入到不同的学习活动之中;其次,在实践教学开展之前,需要能够对本行业企业的日常运行方式以及运行情况具有良好的掌握,并在相关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设计出更符合学生实际需求的教学方法以及学习环境,并在此环境中为学生制定出更为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再次,需要教师对教学过程进行良好的组织,保证课堂中的每一名学生都能够良好的参与到学习之中,并在学生面临到困难时能够及时的给予其鼓励与帮助;最后,需要高职院校对教学工作所开展的情况进行及时的检查与评估,并对教学内容的组织情况、质量情况等进行总结,且在发现问题与不足时能够积极的改正。

2.3科学案例体系的建立

案例的选择对于我们的教学效果来说具有着重要的意义,对此,就需要高职教师在案例选择时能够更加注重案例的针对性以及实用性,最好是以国内企业案例为主、中小企业案例为辅,以此帮助学生能够获得更好的案例学习效果。

3结束语

第2篇:工程管理导论范文

 

对于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毕业论文是整 个学习过程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教学环节,是运 用所学习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去研究和探讨 实际问题的实践锻炼,也是综合考察运用所学 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实际操作能力的 一个重要手段。毕业论文的成绩与能否毕业及 获得学士学位直接关联,撰写毕业论文还有利 于培养学生综合地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解 决较为复杂问题的能力,并使学生受到科学研 究工作或设计工作的初步训练。加强毕业论文 这个教学环节的管理,对顺利完成毕业论文写 作、提高论文成绩、提升各项能力是十分必要 的。电大本科工商管理专业自2000年开办至 今,针对专业特点和电大成人在职教育的要求, 重视实践教学,在毕业论文教学中取得了不少 的经验和成绩,但还是存在一些管理问题。因此,本文从当前福建电大工商管理专业的实际 出发,分析毕业论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四全管理角度提出几点建议。

 

―、存在问题

 

(一)毕业论文成绩欠佳 毕业论文的成绩是考核学生分析问题和解 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标志,是本教学环节质量的 最终体现。电大毕业论文成绩是综合考虑以下 几方面完成情况而定的:课题要求、选题、实 用性、科学性、专业性、可行性、分析研究方 法、观点、材料、论证、结构、格式及答辩等。 论文成绩实行三级审核制,即分校、省校、中 央电大或联办高校三级审核。近几年福建电大 本科工商管理专业毕业论文情况如下表,

 

据表中数据可见,大多数送审论文达到本 科毕业论文要求,说明各级教学部门能按规范 化要求和程序进行工作;但还有一些不合格论 文出现,且优良论文不多,这反映出论文指导 与审核中存在着漏洞,要求加强教学管理和提 高论文指导水平。

 

(二) 毕业论文教学过程管理欠严格

 

电大本科工商管理专业开办有十几年,在 毕业论文教学方面己积累了不少经验,形成了 规范化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机制,如制订系列的 实施方案与实施细则、组成各级领导和专业骨 干教师构成的毕业论文指导委员会和指导小组、 逐步完善的福建电大实践教学网络管理平台等 等,每轮的毕业论文教学能有序地进行。但还 是存在一些具体问题,一是有人认为电大毕业 论文管理与社会上某些学校相比太过严格,从 态度上不重视过程管理,工作上应付了事,放 松对学生的指导与督察,指导过程记录简单, 甚至对抄袭现象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二是根 据综合实践环节教学实施方案等相关文件与工 作流程的要求,毕业论文(设计)选题申报时间 为开学第二周,但有的教学点未及时申报或未 经审查草率申报,造成选题不当或过于陈旧, 导致写作后再返工,甚至送审时被定为不合格 论文。三是学校于2006年制定《福建广播电视 大学毕业论文(设计)写作行款格式要求》,但不 少送审论文格式仍不规范,写作态度不认真。 四是在成绩的评定中送人情分,审查也不够严 格。教学过程管理的不严格,不利于毕业论文 教学的正常进行,也最终会导致论文质量下降、 甚至学生不能顺利完成学业。

 

(三) 相关部门与人员对毕业论文的重视度 与教学水平有待提高

 

在福建电大,省校、分校、工作站成立专

 

门机构,负责毕业论文工作的领导、组织、落实和监管,组织了一批有经验、有责任心的指 导教师队伍。指导教师是论文教学中的一线人 员,必须具有相应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且有 中级(含)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财经类专职教师 或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专业工作者,外聘指导 教师应具有高级职称。省校经管系现有13位专 职教师、4位双肩挑教师、1位外聘教师(其中 高级职称16人);各分校一方面依托当地高校, 聘请符合论文指导资格的教师,另一方面组建 自己的师资队伍。但是,由于各环节对毕业论 文的重视度与教学工作水平不一、指导报酬较 低、有的外聘教师持客串的心态等主客观原因, 造成论文教学中教师责任心不强、系统协调弱 化、对学生的指导与交流偏少、组织与监管松 懈等问题。作为论文教学环节中的主角,有的 学生受社会及其他一些成人学校的不良现象的 影响,认为交钱拿学分、花钱买论文,没有认 真地进行论文写作;有的学生或受自身能力所 限,或在专业课学习时就不用心,以至论文写 作时虽然也付出努力,但没有取得理想的成绩。

 

(四)毕业论文现代远程教学管理方法运用 不够理想

 

目前,福建电大运用现代远程的教学教务 网络,建立了实践教学网络管理平台,己形成 人-机-网络的多级管理系统,使毕业论文教学 管理更加有效有序。但在具体运作中仍存在着 一些不够理想的地方,一是指导教师申报、选 题审核不够及时、完整;二是虽然针对指导教 师在不同教学点多处指导导致论文指导超篇的 问题,毕业论文管理平台对指导教师指导总篇 数进行控制,指导超篇系统自动封闭对该教师 指导资格的申报,但个别教师冒用他人申报则 无法识别;三是虽然每个学期都进行毕业论文 终审情况的质量分析并全省公布,但对毕业论 文的事后分析还做得不够细致、深入,反馈工作也不够到位;四是虽然学生毕业论文写作过 程有做记录,各过程稿存档,经统计,全省已 组织工商管理专业综合实践环节的11个教学 点,均己建档,但对这些资料的分析应用不足。 现代远程教学管理方法在毕业论文环节中的应 用有待进一步创新与完善。

 

二、运用四全管理提高毕业论文教学水平 与质量

 

所谓四全管理,即全面质量、全过程、全 员参加、全面综合运用各种有效的现代管理方 法。在工商管理毕业论文教学过程中进行四全 管理,就是从这四个方面着手,加强管理,提 高教学水平与质量,具体如下:

 

(一) 全面质量管理

 

在质量管理中,质量包括产品质量与工作 质量,就是产品或工作的优劣程度。工作质量 是产品质量的基础与保证,产品质量是工作质 量的体现。在毕业论文教学中,产品质量体现 在学生完成的毕业论文以及在写作过程中所收 获的经验与能力,以论文成绩作为衡量质量高 低的指标;工作质量就是涉及毕业论文环节的 各项教与学的工作有效性,是否按规范化程序 和要求进行,毕业论文的合格率可以作为评价 工作质量高低的指标。因此,在毕业论文教学 环节中,树立全面质量的观念,要提高论文成 绩及优良率,更要做好论文组织与交流、指导 与写作、监管与审查等工作,把好工作中的各 道关口,提高工作质量也就是提高产品质量。 而且只有首先提高工作质量才能保证产品质量 的提高,即只有以提高教学管理工作质量为基 础,才能提高论文成绩即产品质量。

 

(二) 全过程管理

 

从毕业论文教学的计划、组织开始,到实 施、监管、审核及反馈,每个步骤都要按照规 范要求操作,树立“后道步骤是前道步骤的用户”的观念,不做好前道步骤就不能进行下一 步,步步把关,而不是最后把关,这样,才能 保证毕业论文教学过程的每一个步骤顺利进行, 不出现返工、“废品再造”的情况,最终取得 合格、理想的成绩,学生学业得以如期完成。 从论文写作过程来看,一般包括选题、收集资 料、拟写提纲、撰写论文、定稿、答辩等步骤, 学生、指导教师与相关部门要重视选题关、材 料关、时间关、格式关、答辩关的掌控。选题 时,忌空忌大忌陈旧,应结合当前工商管理的 实际、本人实际,考虑务实的、有创新的、有 一定深度和广度的选题,并及时申报审核,经 审核后再进行下一步的写作。收集资料应针对 选题、写作的需要,通过多种渠道参考近期、 有学术价值的书籍、论文、原始资料等,且数 量不宜太少,量的积累才能有质的变化。论文 写作非一蹴而就,前后历经多道步骤,“偷工 减料”难成正果,而且学习任务是有时间限制 的,因此,做好写作计划、按时完成写作任务 是十分重要的。格式是规范化管理的重要内容 之一,论文以规范格式呈现,也反映出写作的 态度和科研的基本素养,因此,学生、指导教 师和相关教师人员应该了解格式要求并按此调 整论文、审核论文。答辩作为学生论文写作的 最后考核,应该严格按照程序进行,事前准备 不能忽视,学生要做好答辩准备,答辩教师也 应在了解毕业论文的前提下提出相应的符合本 科专业水准的问题,答辩过程中既严肃认真又 要善于倾听、启发互动,让学生充分发挥,真 正考察学生的学业情况和毕业论文的真实性。

 

(三)全员管理

 

毕业论文教学环节不仅仅是学生、指导教 师和教学部门参与,必须是系统协作运作,充 分调动各方配合才能做好这项工作。提高毕业论文教学质量和水平,要树立全员管理的思想,领导重视,教学教务技术等相关部门配合,专 业管理教师、指导教师、学生共同参与。从学 校和相关部门来说,应该承担相应的职责(在综 合实践环节实施方案等文件中有明确规定),为 教学提供优质服务。专业管理员通常是学生入 学后的“第一”导师,与学生的交流和关系密 切,协调教学与其他部门、学校、学生、教师, 提供教学支持服务等工作,在毕业论文教学过 程中是组织者、计划者、监督者,在学生与指 导教师之间承担着中介联络的作用,因此,专 业管理员的责任心、专业素质、工作能力、协 调能力等等,对毕业论文教学环节是否能顺利 开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指导教师是学生论文写 作过程中的导师,直接影响到毕业论文质量的 高低,为保证毕业论文教学的正常实施,应该 由省校与分校及教学点共同建设一支相对稳定、 素质较高的专兼职教师队伍,定期开展培训与 交流活动。学生作为毕业论文的实践者,首先 应该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明确进行毕业论文 教学环节的目的和意义,然后,在学校和老师的指导下,认真完成毕业论文中的各项学习过程。

 

(四)全面综合运用各种有效的现代管理方法 电大的教育形式和特点、学生的多样性决 定了电大毕业论文教学管理的复杂性,因此, 探讨运用各种有效的管理方法来加强毕业论文 教学活动是必要的,在己有的教学管理系统中 运用多层次、多级、多样的管理方法是符合现 实需要的。人-机-网络构成的管理系统还应进 一步完善和运用,如事前管理,提供选题等更 多的帮助;事中管理,増加写作过程的记录和 提示学习计划完成进程的功能;事后管理,对 毕业论文完成情况的分析、反馈,优良论文的 展示及不合格论文的剖析等等。

 

【作者】 蔡而迅;

第3篇:工程管理导论范文

关键词:工程管理理论 解析 体系 构建

中图分类号:F2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10-0155-01

随着工程建设的不断发展,工程管理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对工程管理理论体系思维相关研究也在进一步深入,工程管理的独立学科地位也开始得到认同。 因此,本文就构建独立的工程管理理论体系,对工程管理理论做出了相关解析。

一、解析工程管理理论体系

工程管理理论体系有着不同于其他工程体系的特点,其特点一般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该体系面向对象是工程技术

工程管理理论体系是工程技术等方面的管理来研究的,在这个研究里,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工程技术等方面管理的规范性。由于工程这个行业的特殊性,工程技术的成熟性与规范性都是由工程管理理论来做出指导和规范的,因此,工程管理理论体系的专业性和基础性知识与工程行业特点相辅相成,成为工程管理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特点。

2.工程管理学发展理论与应用相互进行

我们在解析工程管理理论体系与方法时,首要考虑的是如何通过对理论的解析而缩短工程时间,提高工程质量以及降低工程成本和费用。工程理论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一种前人留下的经验,而我们在应用的时候就要从理论和实践相互进行中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才能在原来的工程管理理论体系的基础上总结出更适合我国工程发展和进步的新的工程管理理论体系,从而使得工程管理理论体系更加丰富和完整,推动我国的工程事业更上一层楼。所以说,我国的工程管理学发展理论与应用相互进行。

3.工程管理体系和项目管理既相互作用又有本质区别

在实际应用中,项目管理正在随着工程管理的发展而发展,但说到底,工程管理体系和项目管理虽然相互作用,两者之间却有着本质的不同――两者的管理对象不一样。工程管理是在工程环境中对整个工程进行全方面的指导与规范,而项目管理则是在整个工程中有特定的目标,对这个目标在指定的范围内进行指导和规划,项目管理不需要有特定的工程环境的,对工程技术也不一定会有所涉及。

二、工程管理体系的科学构建

1.研究工程管理理论体系的必要性

工程管理是一种里程碑式的存在,但是这并不代表工程管理体系的科学性,因为我国很久以来,工程管理都只是按照传统管理的形式存在,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大规模工程也越来越常见,工程界和理论界都在期待着工程管理的创新。因此,工程界和理论界开始对工程管理展开积极地探索和研究,通过不断努力,新的工程理论体系产生了多种符合我国国情发展的管理理念、模式、方法、手段以及管理平台等理论。目前看来,工程管理理论体系在我国工程中应用还比较多,但是仍然还是一个比较不完整的理论体系。可以明确的一点就是,我国工程管理理论体系特色鲜明,做到了西方工程中所不具有的理论与实际相互结合、相互进行。在一定程度上,工程实践的推动也较好地实现了工程管理理论体系逐步走向成熟和完整。[1]

2.研究过往历史归纳工程管理发展规律

对工程管理在每个历史阶段的不同特点和经验进行研究,并对每个阶段的工程管理每个状态都进行研究,我们不难发现,工程管理体系的根本就是总结工程管理理论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的某些规律,这才是构建工程管理体系的历史法的本质,工程管理体系的发展就是其在工程实践中的不断应用及对其成果的总结。

3.使用逻辑方法与实践相互结合

逻辑思维是指在进行或发展某一件事之前就有了推断和应用的某些推理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够充分地利用大脑考虑工程实践中的各个方面包括所预料到的问题,使用逻辑方法与实践相互结合,构建科学合理的工程管理体系才能保证在工程的进行中时刻为工程的安全保驾护航、保证工程的质量、提高工程效率。工程管理体系是总结历史每一个阶段的状态、从简单到复杂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因此,工程管理体系是依靠不断积累,不断吸取经验而构建起来的。在日常工作中,不断参考成功的方案、总结经验和教训才能不断完善工程管理理论体系,才能使工程管理理论体系实现可持续性发展。[2]

4.针对工程管理体系某些问题的具体分析

工程管理体系存在在我国每个不同的行业里,但在这些行业里的工程管理理论都有一个显著地特点就是工程管理理论与实践是分开而不是共同进行的。一方面是因为我国想要使经济取得快速发展,倡导实践先行;另一方面就是人们还不重视理论的指导作用和规范作用。因此很多行业都存在在工程管理理论的重大错误。在工程管理体系中建构理论体系是相当重要的,因为理论就是一种经验、一种教训的总结,各种经验和教训会让不管是哪一行业都能直面缺点和不足,当我们能够研究行业里存在的问题时,意味着我们正在进步、正在发展。

5.工程管理体系的构建需要结合相应的环境

环境是影响工程管理体系构建的一个最重要的外部因素,因此,构建工程管理体系一定要结合相应的环境。工程管理体系的外部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工程管理体系构建的基础性因素,只有把握好工程管理体系的外部环境,科学分析其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性,对外部环境所影响的一系列问题及时进行解决,才能够真正做到合理有效构建工程管理体系,才能对工程管理体系的构建起到积极作用。[3]

综上所述,工程管理理论对我国各行各业的发展存在着极为重要的导向作用和规范作用,同时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而工程管理体系的构建和逐渐完善更是对维护我国经济可持续性发展和稳定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构建科学合理的工程管理体系最关键的一步就是在科学的理论上实践。随着工程建设的发展,工程管理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工程管理体系在工程建设中的价值也正在一点一点地体现出来,未来,工程管理体系一定会受到各行各业的承认。

参考文献

[1]何继善,王孟钧,王青娥.工程管理理论解析与体系构建[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21:1-4.

第4篇:工程管理导论范文

一、工程及工程管理概述

从工程科学的角度来看,工程指的是人类为了实现生存与发展,运用科学与技术,有组织性地利用资源,以实现特定的目的而进行的造物或者改变事物本身的性状的集成性活动。而工程管理则指的是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通过有效地使用资源,对工程进行的一系列活动,包括计划、组织、决策、指挥、本文由收集整理协调与控制等。工程管理具有综合性、系统性以及复杂性等特点,其在社会中的地位越来越重。此外,工程管理学则是围绕工程而产生与发展起来的产品管理科学、技术管理科学与产业管理科学的综合性学科体系。

二、工程管理理论的解析

(一)工程管理学科的特点解析

1、研究对象规律性

从某种层面上来看,工程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其实就是工程技术活动的管理问题,其主要解决的便是工程技术活动及与之有关的管理规律。换句话说,工程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其实就是基于工程技术的一系列管理规律。工程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有其自身固有的行业特征,因此,不同的研究对象所依赖的研究方式与技术都有其自身的特性。从当前来看,工程管理学科较为典型的特征是:工程管理自身的共性知识同所在的行业技术特征之间形成了有机结合。

2、发展具有互动性

工程管理学的发展需要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之间的相互协调合作,也就是说它的发展是互动性的。为了保证工程质量,降低相应的工程成本,同时优化工程的进度,相关技术与工作人员一直坚持不懈地探索着如何更好的运用经济学、项目管理以及管理学等方面的理论知识与方法。在大量的工程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与不足,形成自身的工程管理理论与方法,成为了当前工程管理技术人员必须要去履行的职责,只有这样才会更好地推动工程管理的发展与进步。而理论知识在实践中也得到了很好的验证与完善,从而反作用于工程管理的实践水平。因此,两者之间相互作用,具有不可分割的互动性。

3、应用领域广泛性

工程管理在很多方面都有应用,可见其应用领域十分广泛。总的来说,工程管理的应用领域主要有:重大工程项目建设中的管理(工程规划与论证、工程勘察与设计等)、重要或复杂的新型产品管理(研发管理、制造管理、生产管理等)、企业的技术改造创新管理等。

(二)工程管理与其相关学科的联系解析

1、工程管理与工程学

工程管理在某种程度上属于一门技术工程,其具有工程技术背景特点,它在研究领域上也会因为工程技术的不同而产生变化,这便决定了在研究工程管理的时候需要对其所处的行业技术特点与相应的管理理论进行综合研究。同时,工程学的创新也需要工程管理的发展加以促进。由此可见,两者之间是相互促进,共同进步的。

2、工程管理与管理学

如前文所述,工程管理学主要研究工程管理的相关规律,而管理学则是系统地研究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与一般方法的科学,由此可见工程管理学隶属于管理学的范畴,属于管理学的一个分支。它俩是子系统与母系统、小系统与大系统之间的关系。管理学的相关理论知识涵盖了工程管理学的相关规律,管理学的理论不断发展会推动工程管理学相关理论的发展,而工程管理通过不断的实践促进理论的发展也会丰富管理学的内涵。

3、工程管理与经济学

工程建筑中,除了要保障其工程质量外,还应该注意的就是经济性问题,这是工程师必须首要考虑的问题。工程建设中,整个工程都与经济问题挂钩,工程的设计、施工、竣工等方方面面,都牵扯了经济管理。工程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一个分支,从产生开始便渗透到了工程管理之中。随着经济学理论不断发展,其在人类活动规律的认识上越加深刻,其对工程管理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当前,新兴发展起来的经济学理论诸如委托—理论、交易成本理论等已经广泛应用在了工程管理中。

4、工程管理与系统论

系统论指的是研究系统的一般模式、规律及结构的学问,并研究了各个系统的共同特性,它是一门带有一定数学性质与逻辑思维的新兴科学。新时期的工程管理,需要系统的思想与理论作为指导,因此在具体的实践操作中,系统论就显得格外重要。管理者应该从整体系统出发,利用系统论的相关思想与理论知识研究其内部要素之间及其内部同环境之间的关系,从而更好地实现工程项目的最终目标。

此外,工程管理还有一定的哲学基础,它所蕴含的哲学基础具有深刻的哲学内涵,并且在具体的实践中能够指导与影响其正常开展工作;工程管理还与信息科学息息相关,毕竟当前科学技术发展,电子计算机已经成为了普及化的工具,因此工程管理也应该跟上时代的步伐,进入信息科学化领域,实现工程管理质的飞跃。

三、工程管理理论体系的构建

(一)工程管理理论体系的研究意义

工程管理的经验要想得到有效提升,就得将已有的经验与理论进行必要的梳理,利用工程实践与相关科学技术的推动,构建工程管理新的理论体系,改变我国传统的依赖于国外理论知识体系的工程管理,从而开拓出新的局面。总的来说,工程管理理论体系的研究意义有以下两个方面:1)通过研究,能够更加科学地界定工程的各种概念及概念间的关系,进而更加深入的研究,从而揭示工程本质特征;2)通过研究,使得工程管理的理论内容更加丰富与完善,从而为工程管理理论体系提供一定的支撑,同时也为其操作运行提供有效的、科学化的指导。

(二)工程管理理论体系的框架

简而言之,工程管理理论体系构建之后,其涵盖的内容包括了其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层次关系与逻辑结构,而将这些内部关系梳理清楚,指导和推动工程管理的发展,则是理论体系构建的主要目的。

1、工程管理集中了工程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学科的一般理论与实践方法,其将这些学科的相关理论与实践经验进行了整合,从而得出了适合于自身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经验。由此可见,工程学、管理学、经济学等为工程管理理论体系的构建提供了基础的理论知识,同时也为其提供了大量的实践经验。这些基础理论的发展推动了工程管理的进步,而工程管理理论的成熟则体现了基础理论的价值。

2、工程管理活动属于其管理体系的逻辑起点,换句话说若没有工程管理实践活动,则不会产生相关的管理理论,自然就谈不上管理理论体系。从当前来看,工程管理活动包括了很多方面,比如规划与决策、生产与施工管理、新产品开发管理、设计管理等等。这些工作的基本价值得以体现,则相应的为管理理论的创新提供了条件,也就为体系的构建做好了铺垫。

第5篇:工程管理导论范文

关键词: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专业硕士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6-0041-02

专业学位是相对于学术学位而言的学位类型,其目的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突出特点是学术性与职业性紧密结合,获得专业学位的人,并不从事学术研究,而是主要从事具有明显职业背景的工作,如工程师、医师、教师、律师、会计师等。

一、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概况

西方很多国家在专业学位教育上起步较早,发展迅速。美国是目前世界上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最发达的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规模不断扩大,种类不断增加,已经成为美国研究生教育的主体。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层次与学术型研究生学位层次对应,分为专业硕士和专业博士两个层次。20世纪90年代,美国专业硕士学位获得者人数已占整个硕士学位获得者总人数的55以上。哈佛大学2001~2002年度授予学位总数6791个,其中学术性学位2438个,占学位总数的36%,专业性学位4353个,占学位总数的64%。从美国社会来看,很多行业把硕士专业学位看做进入行业、个人发展提升的重要依据,尤其在工商、教育、工程和护理等领域。在英国,硕士和博士层次也都按研究型和专业型两个导向来培养,根据英国教育统计机构数据显示,2003年至2008年期间,英国每年授予的课程型研究生学位(专业研究生学位)数占授予研究生学位总数的比重平均为75%左右。

二、我校建设工程领域项目管理工程专业硕士培养方式及管理体制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由大连理工大学和企业联合培养。学部选择一批知名的、有高素质工程技术人员的相关企业作为硕士研究生培养基地及生源单位。先后在中交第四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中交第四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江苏省交通科学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中建设计集团有限公司直营总部;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中国路桥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建立企业实训基地7个。实践基地的运行由学部与企业双方共同管理。双方协商成立基地管理委员会,全面负责基地的运行,协调双方的合作。双方分别指定一名实践基地联系人在协议有效期内负责具体联络工作,项目联系人负责定期交换信息,沟通和协调双方关系。硕士研究生培养实行双导师制,一位来自学校,另一位导师为企业与本领域相关的高级工程师。通过半年的研究和实践,目前已经建立企业导师队伍16人,其中全部为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其中4人为博士学历,10人为硕士学历,2人为学士学历。在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充分发挥本学科点以导师(组)为主体的学术群体的整体优势,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硕士研究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学术氛围;同时,通过硕士研究生到企业参加工程实践,结合导师的科研课题、科技项目以及企业的研发课题开展学位论文研究工作等,培养硕士研究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导师(组)负责工程硕士的日常管理、学风和学术道德教育、制订和调整硕士生培养计划、组织安排开题、指导科学研究、工程实践和学位论文研究工作等。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行研究生院、学部、企业三级管理体制。研究生院全面负责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培养、管理以及学位等各项工作。项目管理专业所在的建设工程学部建立以研究生教务工作办公室为主。三级管理贯穿整个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为了规范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学部、学校及联合培养企业签订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点的三方协议书,用以约束和规范工程硕士的培养,并为其提供法律保障。同时,学校、学部及校内导师(组)应积极同培养企业、企业指导教师进行多种形式的沟通和联系,加强对工程硕士培养过程的动态管理,形成学校—学部—企业—工程硕士的完整信息管理网络,保证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教学和实践活动高质量、顺利地进行。

三、我校建设工程领域项目管理工程专业硕士学位论文标准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以应用研究为主,侧重其解决工程中关键技术难题及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培养高端实践性工程“精英”人才为目标,根据培养方案要求、学位论文工作需要依据硕士研究生的工程实践背景,以拓宽其专业基础、培养其全方位的工程能力。学部一直根据企业对于工程硕士专业需求完善培养计划,各环节严格把关。专业学位研究生在申请答辩前需完成不少于两万字的学位论文,并按照学部要求对论文进行,重合率大于等于20%的学位论文,填写《建设工程学部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审定意见表》,经导师审定签字后,须在规定时间内对学位论文进行修改,修改后进行二次、审定,重合率满足硕士学位论文要求后方可参加答辩。经过二次后仍不满足要求的学位论文,不能参加本次学位论文答辩;半年内完成论文修改,经过、审定、符合要求后,方可再次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学位论文答辩时,答辩委员会首先对审定意见表进行审核,确认学位论文无问题后方可进行学位论文答辩。学部学位评定分委员在评定学位论文时,首先对学位论文审定意见表进行审核,确认学位论文无问题后方可进行学位论文评定讨论等。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选题应直接来源于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实践,与解决相关领域重大工程技术问题、实现企业进步和推动产业升级紧密结合。选题既可以是应用基础研究中的实际问题,也可以是高新技术和重大工程技术的开发研究。论文选题需经导师(组)和联合培养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及技术部门确认,认定为实际项目课题方可开题进入论文研究工作,以保证课题的实用性等。

第6篇:工程管理导论范文

一、高职《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的教学现状

1.高职学生对《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缺乏理性认知。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高职教育更多地倾向单纯的商业教育,不仅因为办公室文职工作的体面与轻松,更是因为服务业领域的创业投资成本低,高职学生无论是就业还是创业,都倾向于第三产业中的商业领域,既使是去制造型企业,也是选择人事、财务、销售等工作,很少有愿意去生产管理部门。孰不知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的产品生产是第三产业的基础,没有对生产与运作方法的理解,单纯的商业思维是缺乏系统性的,既无法做好管理工作,也很难创业成功。高职学生的感性认知是:学习《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就是要去第二产业的工业制造业车间工作,不仅辛苦且收入不高。正是由于这种认知,使学生缺乏学习该课程的兴趣和积极性。

2.高职《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的理论教学与企业实践脱节。《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学习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能够拥有系统思维,在提供符合社会发展所需产品和服务的过程中,利用系统思维从企业生产系统的各个方面降低制造业的生产或服务业的运作成本,以提高企业竞争力。而对于没有参观过企业生产,没有看过生产现场,没有进行过生产实习的高职学生来说,企业生产系统和各个方面都是非常抽象的。高职《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的课堂教学大多重在理论知识的传授,并且理论教学又与企业实际实践相脱节,缺乏直观的感受与体验,不仅使学生难于理解相关理论,而且也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

3.高职《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的教学方法缺乏创新性与实用性。目前,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方面存在诸多问题,由于受企业生产工艺、生产进度、生产现场管理等影响,尤其是生产制造领域的校企合作进展非常缓慢,即使有高职院校教师下企业锻炼,也很少直接接触企业实际的生产管理过程。因此,大多数高职《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的教学方法仍以课堂理论“多媒体+板书”为主,虽然有些院校会辅以仿真软件、企业模拟经营软件,或在课堂中采用案例、项目引导、工作过程导向等教学方法,但教学方法缺乏创新性与实用性,使得理论知识缺乏实用性、教学内容缺乏实操性的现象依然存在,无法真正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无法提高学生在真实企业的生产与运作能力。

二、校企深度融合的高职《生产与运作管理》教W改革措施

基于高职《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的教学现状,该课程校企深度融合的教学改革非常必要,校企深度融合才能使高职学生对于学习《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的认识从感性变得理性,才能真正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提高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的生产与运作管理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而具体的教学改革措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1.根据企业人才需求,建立共赢的校企合作模式。管理理论的适用领域非常广泛,《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的理论也是如此。如果有能力在中型生产型或服务性企业从事生产与运作管理工作的人,一定能够触类旁通地运用其能力在其他规模企业中生存与发展。因此,选择有生产与运作管理人才需求的中型生产型或服务性企业,建立共赢的校企合作模式是高职《生产与运作管理》教学改革必须走出的第一步。不仅因为中型生产型或服务性企业的规模、设施的完备和企业的稳定性,更因为这些企业发展所需的人才需求量比较大,且具有人才培养所需的物质、设施、师资等基础条件。高职院校要主动与政府、行业、企业进行沟通,寻找有人才需求、能够满足人才培养条件,又有人才培养意愿的中型企业,与其建立共赢的校企合作模式。

2.根据企业实际的生产与运作管理工作,调整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在选择好企业的前提下,根据企业实际的生产与运作管理工作,调整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授课计划。该课程的传统教学体系是根据企业生产与运作系统寿命周期各阶段分述相关理论:概述(基础性知识)―战略的制定(产品设计、技术管理、工作设计、劳动定额)―系统的选址与布局―生产计划与生产能力――生产控制(包括质量管理、设备管理、库存管理、现场管理)等,除此之外,会增加项目管理、MRP与ERP、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其它先进生产方式等内容。而这种理论性的教学体系与教学内容必须与企业实际相结合,适当加以调整。校企深度融合的创新性教学过程改革,需要对专业所有课程进行系统性思考,并加以整合。高职《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需要至少两个月的轮岗实训教学才能真正让学生体验生产与运作管理的各个方面。因此,可以尝试将“统计能力”纳入“质量管理”进行企业实践,可以将“计划能力”纳入“生产计划与生产能力”进行企业实践等方式,调整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把学生安排在企业生产与运作系统的各个领域进行定期轮岗学习实践,将企业实践过程中的问题变成理论学习的案例,把学生的课堂搬到企业。

3.相辅相成的企业兼职教师和校内专业教师的培养。在校企深度融合的高职《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共赢的校企合作模式必然塑造相辅相成的企业兼职教师和校内专业教师的教师团队。经过沟通建立起的企业兼职教师导师队伍会在企业实践的各个领域指导学生进行参观实践,在实际工作中教授学生分析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此时也是锻炼学生与人相处、与人沟通的能力;学校的专业教师作为理论导师必须深入到企业中去,在学生轮岗实践的过程中进行理论指导,对教师自身而言,既能真正将自身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提高教学能力,还能运用自身的理论帮助企业分析、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有些专业教师在与企业兼职教师的交流、学习与沟通过程中,不仅能够将企业兼职教师的实际经验进行提炼运用于教学,更有利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还有可能进行一些有利于企业管理与发展的创新性改革,真正实现校企共赢。

4.实施“校内专业导师理论教学+企业导师学徒制+企业参观、实践”的教学模式。在“学徒制”教学模式改革的实践中我们发现,大多成功实施“学徒制”的是高等职业教育中的技术类专业,而管理类专业人才管理素养的培养是潜移默化的、是隐性的,所以“学徒制”教学模式的效果无法像技术类专业一样,在短期内就能见效。所以高职《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教学适合采用“校内专业导师理论教学+企业导师学徒制+企业参观、实践”的教学模式。校内专业导师的理论教学可以安排在校内的课堂,也可以安排在企业的课堂,可以在实践前进行,也可以在实践后进行总结,重在对学生管理素养、管理思维、分析问题能力、总结概括能力进行培养。比如,企业5S现场管理理论,可以在校内课堂把理论讲解清楚,再让学生到企业现场进行实际观察,也可以让学生先到企业进行实地考察,把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描述后,再结合理论进行总结。企业导师的指导则在学生企业参观、实践、岗位轮岗的过程中进行。比如,作为生产总监的企业导师在指导学生认识工厂设施的布置时,让学生寻找企业实际的O施布置有哪些不足,如何调整能够降低企业物流成本等。企业导师的指导重在对学生职业素养、沟通能力、实践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进行培养。

5.改革学生课程学习的评价方法,形成双元评价体系,全方位实施考核。校企深度融合的高职《生产与运作管理》教学改革,形成了校内专业教师与校外企业导师共同进行知识与能力传授的教学模式,势必也需要改革学生课程学习的评价方法,形成“双元”评价体系,一元为校内专业教师的理论考核,一元为校外企业导师的实践考核,全方位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对于课程的学习效果。理论考核由校内专业教师完成,可以采用阶段性理论测试的方式,重在考查学生学习到的知识、能力及管理素养的提高。实践考核则由校外企业导师完成,结合实践考勤,重在关注学生在实际实践工作中的能力、工作态度、职业道德、沟通能力等。这种综合“双元”评价学生课程学习成绩的方法,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而且能让学生真实地体验作为一名职业人的工作情境,切实提高学生的工作能力,激发学生工作的积极性。

除此之外,校内专业教师深入企业进行的理论指导、校外企业导师进行的实践指导,也应有相应的指导记录与考核方式,依据考核结果给予相应的奖励,也能调动校内专业教师下企业指导学生的积极性和企业导师参与实践指导的积极性,更有利于校企可持续性的合作。

第7篇:工程管理导论范文

【关键词】中等职业院校 企业管理 工作过程 教育教学方式

一、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中职企业管理教学改革的意义

在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下,教育教学只重视学生对各个学科的整体接受情况,而且其考核评价方式仅仅是学生的考试成绩,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忽视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的培养,在目前的考核评价方式下会存在学生对理论知识接受的很快,平时只注重对知识的应用而忽略了理论的学习,而导致考试成绩不理想的现象,于是学校就忽视了这种类型的学生,打消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的积极性;与其相反的是,一些学生只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感兴趣,所以在期末考试的时候成绩名列前茅,但是其却缺乏学以致用的能力。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中职企业管理教学方式恰好弥补了传统教育方式存在的不足,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中职学校企业管理教学,结合学生的自身特点,以专业所对应的工作过程为教学的主要内容,让学生更早的适应就业的环境与工作方式,以传授学生工作过程和工作任务相关知识为核心,促进学生工作能力的形成;以重视学生职业道德、服务意识以及心理素质为教学目的,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改革,以加强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能力为目的,全面推进了校企合作和理论与实践共同发展的要求,紧跟着时展的步伐,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对中职企业管理教学的目标重新定位,将有效的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教育教学质量,以及提高满足就业岗位对学生的需求系数。

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中职企业管理教学遵守的原则

实现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中职企业管理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不能海底捞针或者纸上谈兵,要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展开教学,注重将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实践训练。

(一)切合实际,全面改进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育理念,是一种适应社会发展的改革方向,实现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育教学不但涉及到中职企业管理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完善,还涉及到教学环境的建设,同时又加大了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要求,所以这是一种系统的、综合的改革,在构建教学课程和教学模式要切合教学环境与学生具体情况的实际进行展开,做到整体优化,全面改进。

(二)理论与实际、学习与实践紧密结合

中职学校企业管理教学的课程设计和教学方式的优化,要以理论与实际、学习与实践紧密结合为最终目标。因为目前的理论教学方式与实际的界限还比较明显,学习和实践依然不能有机的结合,很多情况下学生不能将理论应用到实际当中,甚至不知道在什么样的情形下该选择那种理论知识进行解决。因此,只有加强理论与实际、学习与实践结合的紧密程度,才有可能培养出更多的适应社会和工作岗位、管理能力强的综合型人才。

三、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中职理论企业管理教学改革的策略

(一)加强中职企业管理的实践教学

增加学生到企业参观与学习的机会,鼓励教师带领学生到相应的企业了解企业的工作过程、工作目标以及企业的经营情况,使学生更早的对其就业岗位的工作进行了解,让学生体会到在学校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之处和理论知识的重要性所在,以提高学生在校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这样理论的学习和理论的实践达到了相辅相成的目的。或者可以聘请企业中的相关人员到学校进行专题的讲解,让学生对企业的需求有进一步的了解,使得学生对各学科的理论知识有相应的侧重点。在课程的设计上,可以安排企业模拟课程,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联系实际,通过模拟企业管理实践加强对专业知识的吸收,提高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加强学生企业管理的实践能力。

(二)改进中职学校企业管理的教育教学方式

学生日常的教学方式可以开展案例式教学,案例是一种特殊的教材,通过案例可以使学生学习到广泛的知识。采用合理的案例进行教学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如果案例的选择不适合中职学校学生的特点,将会取得适得其反的效果。所以案例的选择是一个重要的任务,最好选用与学生专业对口、企业中的真实的工作过程案例进行教学,但是企业中工作过程的案例一般适用于有就业经验或者具有更好的专业基础的学生,所以教师需要将现有的案例进行整理和加工,以得到适用于中职学校企业管理专业学生的案例。在案例式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对案例接受的兴趣的培养,案例应由简到难,逐渐加强学生对案例分析的能力,鼓励学生踊跃发言,增加学生发表见解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创新的潜力。

(三)完善中职学校企业管理教学的评价方式

教学评价的方式决定了人才培养的目标,中职学校企业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又受制于教学内容和教学的方式,同时评价方式会影响到学生学习方向的定位和其学习目标的制定,所以制定合理的评价方式至关重要。想要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更多的培养出符合岗位需求的人才,就要转变传统单一的以考试成绩考核的评价方式。以工作过程为向导,紧密结合企业的发展需求,以培养学生胜任岗位能力为基础,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与管理能力,建立以理论文化知识与企业相应岗位的实际标准为考核依据进行评价,挖掘学生的优点,全面评价学生的能力。

四、总结

当前社会需要的是适应岗位能力强,掌握技能高的综合型人才,然而企业管理是一门与时俱进的学科,受到经济与科技发展的影响。因此,要对当前的中职企业管理教学方式方法要进行改革,以工作为导向的教学方式提供了将理论学习与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新理念,真正的将学生作为主体,以学生为核心展开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实力的最有效的途径。

参考文献:

[1]沈思远.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企业管理教学探讨[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66-67.

第8篇:工程管理导论范文

关键词:功能性需求分析;非功能性需求分析;业务里程分析

中图分类号: G4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36-195-2

1 概述

作为大学本科生必须完成的最后一门课程,毕业论文具备了其它课程所没有的典型特征:①由于毕业论文的宗旨是考查学生对本专业核心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其完成过程中将会综合运用多门课程的知识点并将这些知识点与实际研究对象进行结合。②参与毕业论文过程管理的对象多,不仅包括学生和指导教师,还包括负责毕业论文的系主任、主管教学的分院领导和教务处实践教学管理科的工作人员,管理层次多,职能划分详细。③耗时长。按照培养方案的要求,毕业论文从开始选题到最后的答辩,总共耗时将近半年的时间,期间学生可以采取在校完成或者外出完成的形式进行毕业论文。以上特点决定了毕业论文过程管理的复杂性,不同的高校对该教学任务采取了不同的形式,以达到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成效的目的。

2 系统分析

系统分析主要围绕用例分析、业务流程分析和非功能性需求三个角度来开展。

2.1 用例分析

用例分析主要分析系统中各类角色对系统各个模块的操作权限。根据前期调研结果的分析,本系统的用户可以分为系统管理员、教务部门工作人员、教师、专业负责人、分院领导和学生共六种角色。系统用例分析就是分析这六种角色在系统中可以操作的应用场景。

2.1.1 系统管理员用例分析

毕业论文管理系统的系统管理员只负责本系统运行相关的支撑数据,即系统管理和基础数据两个模块中的功能。通常,系统管理模块包括部门管理、角色管理、用户管理、菜单管理、权限管理、数据管理、日志管理;基础数据包括专业设置、班级设置、教师管理、学生管理和教室管理。其中,部门管理是管理高校现有的教学单位和与毕业论文管理工作相关的部门;角色管理是管理系统用户的分类信息,以便为系统的权限分配提供基础;菜单管理是管理系统可以操作的模块以及模块的层次结构;权限管理是将菜单的操作权限分配给每类角色,从而确保系统操作和数据浏览的安全性;数据管理是对系统的数据库进行管理,包括数据备份和数据恢复;日志管理是管理系统操作的日志,以便系统出现问题时,可根据系统寻找发生故障的原因;专业设置是按照高校现有的专业结构和隶属关系完成专业信息的管理;班级设置是负责按照专业设置学生所在的班级;教师管理是管理高校教师的基本信息;学生管理是管理在校毕业班学生的基本信息;教室管理是管理目前学校可供使用的教室,为答辩安排提供基础数据。

2.1.2 教务部门工作人员用例分析

教务部门工作人员在系统中主要负责三个方面的工作,分别是基础数据中关于时间的设置、答辩安排审核和答辩结果审核。其中,基础数据中的时间设置包括学期的设置、选题时间设置和过程时间设置。选题时间设置主要设置学生选题的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过程时间设置包括指导记录时间的设置、中期检查时间的设置和答辩时间的设置。

2.1.3 教师用例分析

毕业论文管理系统中具有操作权限的教师主要包括指导教师和交叉评阅教师以及答辩教师。教师在系统中可以操作的用例包括出题、审批开题报告、指导记录、答辩申请审批、交叉评阅和答辩结果登记。其中,出题只有被专业负责人指定为指导教师的教师才具有该权限,交叉评阅也只有被专业负责人指定为交叉评阅的教师才具有操作权限;答辩结果登记通常由答辩小组组长来完成。

2.1.4 专业负责人用例分析

专业负责人在系统中主要负责安排工作,包括教师安排和答辩安排。其中,教师安排主要安排指导教师、交叉评阅教师和答辩教师的人选;答辩安排则负责安排答辩教师的分组、参加答辩的学生分组以及教室和具体的答辩时间。

2.1.5 分院领导用例分析

分院领导在系统中主要负责两类信息的审核,分别是出题的审核和答辩安排的审核。

2.1.6 学生用例分析

学生是毕业论文管理系统的主体,在该系统中可以操作的用例包括选题、开题报告撰写、指导记录、中期检查、答辩申请、答辩安排和答辩结果。

2.2 业务流程分析

毕业论文管理系统包含的核心流程包括撰写开题报告和答辩安排两个核心流程。

2.2.1 开题报告流程分析

参与开题报告工作的主体包括学生、指导教师、专业负责人和分院领导,其流程如下:首先,学生完成开题报告的撰写,并提交给系统验证,验证通过后保存信息,并转交给指导教师审批,审批通过后转交给专业负责人进行初步审核,审核通过后再转交给分院领导进行最后的审核,并将最后的审核意见反馈给学生。

2.2.2 答辩安排流程分析

参与答辩安排的主体包括专业负责人、分院领导和教务部门工作人员,其流程大致如下:首先,专业负责人在答辩安排页面完成答辩安排的信息,然后提交给系统进行验证,如果验证通过再将安排转交给分院领导进行初步审核,审核通过后,转交给教务部门工作人员进行最后审核,审核通过后再将最终的审核结果反馈给专业负责人,并最终显示给学生和教师查看。

2.3 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与功能性需求分析的侧重点不同,非功能性需求分析更注重的是系统的整体性能要求,是衡量系统整体质量的依据。根据本系统的特点,系统的非功能性需求主要包括稳定性、准确性、安全性、易用性和可移植性。

3 系统设计

根据系统的功能需求分析的结果并结合管理信息系统的管理模式,总结出毕业论文过程管理系统的功能框架如图1所示。

图1中的系统管理通常负责管理一般系统运行所需的支撑数据。毕业论文管理系统的系统管理由部门管理、角色管理、用户管理、菜单管理、权限管理、数据管理和日志管理共七个模块组成。

4 结束语

代码开发仅仅是系统开发生命周期中的系统实现的主要任务,在此之前需经历系统分析和系统设计两个不可逾越的阶段。本文通过分析,得出了高校毕业论文管理系统的需求,并对这些需求进行整理后,完成了系统功能框架的设计,为下一步系统开发搭建系统应用程序架构提供了直接依据。

参 考 文 献

[1] 包慧敏.基于Web的毕业论文管理系统设计[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13.

[2] 郑鸿英.毕业论文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实现[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

[3] 刘珊.本科毕业论文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厦门:厦门大学,2014.

[4] 陈斌.基于JQuery框架的毕业论文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苏州:苏州大学,2012.

[5] 孙晓妍.基于UML的面向对象信息系统开发[J].价值工程,2013(10):189-190.

[6] 陈振庆,罗兰花.基于动态描述逻辑的UML状态图形式化方法[J].2011,37(13):55-57.

第9篇:工程管理导论范文

如何从计算机类网络工程与物联网工程这两个专业协同创新的角度构建网络管理的实践思维模式,是网络管理课程实践教学改革,亟需研究并解决的问题。尝试从信息哲学的角度探析该问题,应用信息哲学视角下的教育新范式,加强网络管理的基本信息理论教学,并通过信息哲学的方法论意义在信息-语义-智能的多维度立体化层面的启示,帮助相关专业本科生构建网络管理的实践思维模式,最终有利于从协同创新的角度推进网络管理课程的实践教学改革。

关键词:

网络管理实践;思维模式构建;信息哲学

1研究背景

作为计算机类网络工程专业与物联网工程专业网络管理与安全课程群的一门重要课程,网络管理课程旨在培养相关专业本科生的网络管理实践能力。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这一高等学校发展思路[1],作为一所地方工科院校,我校面向本科生稳步推进“721”梯级、分类、多元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按照这一改革思路,网络工程专业与物联网工程专业本科生的网络管理实践思维能力培养显得尤为重要。结合实际的教学经验,已提出以协议分析为导向的本科生网络管理能力培养模式[2]。然而,在将以协议分析为导向的本科生网络管理能力培养模式应用于网络工程专业与物联网工程专业的网络管理课程教学过程时,学生对网络管理的基本信息理论理解得不够透彻,不能很好地利用已有的网络管理数据模型进行具体应用开发。因此,如何从计算机类网络工程与物联网工程这两个专业协同创新的角度,构建相关专业本科生的网络管理实践思维模式,是亟需研究并解决的问题。

2本科生网络管理实践思维模式的构建

为了实现利用协议分析解决网络管理中的实际问题这一能力培养总体目标,将以协议分析为导向的类比教学法和发散教学法应用于计算机类网络工程与物联网工程这两个专业的网络管理课程教学中。经过教学实践,相关专业本科生的网络管理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然而,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其中的主要问题在于学生对网络管理的基本信息理论理解得不够透彻,不能很好地利用已有的网络管理数据模型进行具体应用开发。因此,亟需推进网络管理课程的实践教学改革,从而更好地帮助本科生培养以协议分析为导向的网络管理实践能力。对于本科生而言,网络管理的基本信息理论学习主要在于递进地理解简单网络管理协议(SimpleNetworkManage-mentProtocol,SNMP)的抽象语法表示(AbstractSyntaxNota-tionOne,ASN.1)语言、管理信息结构(StructureofManage-mentInformation,SMI)、管理信息库(ManagementInformationBase,MIB)与MIB树。实际上,SNMPMIB属于网络管理信息理论中的数据模型,它是针对实现者的细节层次上的具体模型,而网络管理信息理论中的信息模型则是针对设计者和操作者的抽象层次上的概念级模型[3]。在网络管理信息理论中,相对于信息模型,数据模型定义在更低的抽象层次,包含许多的细节。它用于为实践者服务,包括许多针对具体实现与协议的构造。因此,在本科生网络管理课程实践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更多地关注于面向网络管理协议的数据模型与信息模型及相关应用开发。考虑到网络工程专业和物联网工程专业的本科生对网络管理信息理论的理解不够透彻这一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在将以协议分析为导向的本科生网络管理能力培养模式应用于计算机类网络工程与物联网工程这两个专业时,尝试在信息哲学的视角下从这两个专业协同创新的角度构建网络管理的实践思维模式。

3信息哲学视角下的教育新范式

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直接或间接地引发了关于信息的哲学思考,而早在20世纪80年代,邬焜已提出,信息哲学是区别于所有其它哲学的一种元哲学或最高哲学[4]。牛津大学的弗洛里迪(L.Floridi)也提出信息哲学是一门成熟的学科这一基本论点。网络管理课程作为计算机类网络工程专业和物联网工程专业网络管理与安全课程群的一门核心课程,目前其教学过程占主导地位的仍然是网络管理技术能力方面的培养,而相关的信息模型和数据模型等基本信息理论由于理解上的困难,不容易引起本科生充分的重视,这将可能导致该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仍然停留在简单的验证和模仿层面,不利于培养本科生在实践过程中处理具体网络管理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俄罗斯科学院信息科学问题研究所的康斯坦丁•科林指出,将信息科学作为基础科学和一般教育课程学习的新的科学原则,从而形成一个教育的新范式,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在于建立一个新的信息科学领域的前瞻性结构,以便于更好地适应现代科学和教育事业的发展潮流[5]。因此,通过借鉴对教育中信息科学的哲学问题的现有研究,考虑应用信息哲学视角下的教育新范式,加强网络管理相关的信息模型和数据模型等基本信息理论的培养,推进网络管理课程的实践教学改革,从而支持计算机类网络工程与物联网工程这两个专业的协同创新,进而尝试构建网络管理的实践思维模式,引导本科生在面临移动互联网和软件定义网络(Software-DefinedNetworking,SDN)等各种新型网络时,利用网络管理实践思维模式解决不同网络管理环境中的具体问题。

4信息哲学对构建网络管理实践思维模式的启示

与其它网络协议原理相比较,本科生在网络管理协议的实践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难点在于,容易过分地依赖现有的SNMPMIB工具,却很少通过深入理解网络管理相关的信息模型和数据模型等基本信息理论,从而难以构建网络管理实践思维模式,进而无法针对不同的网络管理场景自主进行具体应用开发。考虑到这一实践教学难点,尝试利用信息哲学视角下的教育新范式探析相关专业本科生网络管理实践思维模式的构建问题,以帮助本科生更加深刻地理解ASN.1语言与SNMP的SMI和MIB的实质,进而实现网络管理课程在网络工程与物联网工程这两个专业的协同创新。在构建网络管理的实践思维模式时,不是将ASN.1、SMI和MIB这些语法知识简单地灌输给本科生,而是首先帮助本科生从网络管理信息模型的角度建立SNMPMIB的树型结构,进而从更高的抽象层次理解网络管理数据模型和信息模型等相关的基本信息理论。利用信息哲学的方法论意义,在网络管理的实践教学环节,将事实上的网络管理标准SNMP相关的ASN.1、SMI和MIB从网络管理工具和技术层面,推进到信息-语义-智能的多维度立体化层面,这将有利于本科生从融合的角度理解网络管理的信息理论等基本理论,从而更好地理解网络管理的自动化目标[6]。在信息层面上,信息哲学的创新方法论启发在网络管理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中应引导本科生进行SNMPMIB树的解析,这样网络管理的焦点集中于网络管理信息理论的数据模型上,进而在语义层面上,网络管理数据模型包含各种被管对象,通过SNMP获取管理信息,在实践过程中引导本科生理解这些管理信息的具体含义,依据SNMP的SMI,由MIB被管对象的DESCRIPTION部分阐明,最终在智能层面上,面向网络管理的自动化目标,引导本科生通过实践教学环节分析网络管理信息之间的关联,为自动网络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奠定基础,从而在信息-语义-智能的多维度立体化层面上构建网络管理的实践思维模式。更进一步,从网络工程与物联网工程这两个专业协同创新的角度,独立于具体实现与协议的构造,利用信息哲学的研究成果,整合计算机网络与物联网的网络管理信息理论体系,利用已有的网络管理协议应用程序编程接口(Ap-plicationProgrammingInterface,API)帮助本科生构建网络管理实践思维模式,通过构建的网络管理实践思维解决不同网络管理场景中的具体问题,以适应新型网络的管理需求,例如面向计算机网络、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和SDN的综合网络管理。给出信息哲学视角下计算机类网络工程专业与物联网工程专业在网络管理课程实践教学环节中的协同创新思路。从信息哲学的视角出发,计算机类网络工程专业与物联网工程专业在网络管理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可以采用一种协同创新思路,以网络管理信息理论中针对设计者和操作者的抽象层次上的概念级模型———信息模型为核心,包括网络管理信息模型的定义、加载、解析与浏览。通过在实践教学环节利用已有的网络管理协议API帮助本科生构建网络管理实践思维模式,使其思维不局限于网络工程专业或物联网工程专业,从而在面临移动互联网和SDN等各种新型网络时,逐步具备解决新的网络管理实践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

5结语

本文通过应用信息哲学视角下的教育新范式,加强网络管理相关的信息理论和数据模型等基本信息理论的教学,从而利用信息哲学的方法论意义在信息-语义-智能的多维度立体化层面的启示,帮助本科生构建网络管理的实践思维模式,最终旨在推进计算机类网络工程与物联网工程这两个专业在网络管理课程实践教学环节中的协同创新。

作者:徐慧 王春枝 叶志伟 宗欣露 单位:湖北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2010-07-29.

[2]徐慧,王春枝,陈宏伟,宗欣露.以协议分析为导向的本科生网络管理能力培养模式探讨[J].计算机教育,20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