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企业信息化建设背景范文

企业信息化建设背景精选(九篇)

企业信息化建设背景

第1篇:企业信息化建设背景范文

    一、企业信息化背景下档案部门的现状

    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浪潮导致企业的纸质文件越来越少,电子文件则不断增加。面对这一趋势,档案部门容易走向两个极端:极端一,认为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难以有效管理这些脆弱的电子文件,因此只保管传统的纸质文件或打印件,轻视对电子文件的管理,导致大量档案资源流失。极端二,将实体档案做数字化处理,重视信息系统建设却忽视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不管采用上述何种方式,其本质都没有超越传统模式,档案部门在企业中仍在扮演着被动的保管者角色,缺乏主动提供参考信息的意识,无法创造直接利润,因此不被管理层重视。传统档案工作面临危机,档案部门亟需重新定位,开展改革,实现从被动保管到主动服务,从档案管理到信息资源中心的转型。

    二、企业档案部门定位转型的依据

    从上述现状中不难看出,档案部门在企业的地位取决于其对企业效益的贡献。基于此,企业档案部门应告别传统的被动角色,转型为企业“信息资源中心”,不仅提供档案服务,同时整合企业内部的信息资源,实现企业信息的高效流通和共享。具体来说,企业档案部门转型的依据主要有以下三点:

    1. 理论上,企业档案是企业重要的信息资源

    徐拥军在其博士论文《企业档案知识管理模式——基于双向视角的研究》中介绍了企业资源基础理论,其基本思想可概括为:第一,企业的竞争优势不在于企业外部的力量,而源于企业内部的资源;第二,只有具有战略性、独特性、难以模仿性的资源(核心资源),才能为企业带来长期可持续的竞争优势。

    企业档案作为产生于企业内部的信息记录,不仅具有战略性,更具有独特性和难以模仿性,从而为企业带来长期可持续的竞争优势,是企业重要的信息资源,潜藏着大量有价值的信息。而作为这一资源的管理者——企业档案部门,除了对档案的整理保管外,也应承担起信息资源管理之责,对企业内的文件、档案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梳理整合和开发利用。总之,正是企业档案的信息资源属性为企业档案部门转型为“信息资源中心”提供了前提条件。

    2. 实践需求上,企业需要设立整合和优化信息资源的部门

    随着企业信息化建设不断深入,企业内各部门纷纷采用了适当的应用系统,如OA系统、eHR系统、财务系统等等,但据原国家经贸委等调查表明,企业信息系统集成和资源共享水平低,不同系统之间互联互通的比例大多低于1/3。产生于企业不同部门、不同系统软件的信息无法共享,数据无法交流,形成了“信息孤岛”现象,引发一系列问题,如信息需多次重复输入,费时费力且易造成冗余、信息交流一致性无法保障,这些严重阻碍了企业内信息交流及信息化建设进程。

    解决企业“信息孤岛”问题,不仅要改良、升级系统软件,更重要的是要实现企业的信息标准化和流程规范化。借鉴国外经验,企业的信息化必须有一个信息主管来统帅,依靠专门的部门来实现。就我国企业而言,大多数都设有信息部门或数据中心等类似机构,但这些部门的主要职能是系统、软件的技术维护,是为企业创造良好的信息环境,而不是对信息资源本身进行管理。因此企业急需专门部门来整合和优化内部信息资源,解决信息冗余和沟通不畅的问题,实现内部信息资源的共享。而企业档案部门接收各个部门的文件,企业的各方面的数据在此汇总,这使得企业档案部门转型为“信息资源中心”,整合优化信息资源变得既具有可行性,又具有必要性。

    3. 自身优势上,档案人员的专业技能对企业信息管理有潜在价值

    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参与者大多为程序员、网络管理者和技术支持人员,这种人员结构的后果是导致过分注重技术而忽视了管理,这一缺陷正可由具备专业技能的档案人员来弥补。

    档案人员的专业技能包括两方面:一方面,他们具有对信息分类、查找和重新发现的技能,能有效组织信息资源;另一方面,档案人员是管理人才,善于分析和理解企业及各部门的信息需求,并针对需求做出及时响应,因此可作为联系信息技术部门和其他部门的中介桥梁,他们与其他信息技术人员合作,对信息需求做出响应,可创建起“信息资源中心”。

    三、企业档案部门的转型策略

    企业档案部门要实现从传统模式向“信息资源中心”转型的过程,需着眼于以下几点:

    1.明确档案部门的定位和职能

    档案部门的定位变化。企业档案部门必须重新自我定位,在做好传统档案管理的基础上,将工作重心从被动的实体保管转向信息资源管理,定位成企业的“信息资源中心”。从长远来看,更可结合企业实际情况,组织提炼显现知识,挖掘开发隐性知识,建立“企业知识库”,将档案部门打造成“知识中心”,推动企业知识共享。

    档案部门的职能变化。其主要职能可分为三个层次:首先,做好基础档案工作,保存企业记忆,这也是实现其它职能的基础。其次,整合企业信息资源,提供决策依据。利用现有的信息技术和系统平台,综合集成各部门形成的信息资源并进一步加工,使其为生产经营活动提供有价值的数据材料,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最后,构建知识平台,实现知识共享。企业档案不仅记载了企业的发展历史,其中也蕴含着员工积淀的知识经验。采用信息技术构建一个知识平台,将各个业务部门有价值的信息都“归档”到知识平台,形成可共享的知识。

    2. 优化档案部门的工作机制

    档案部门要实现转型,就必须优化工作机制,主要可从两个方面入手:

    第一,标准化。一方面是工作流程的标准化,即通过在企业内制定统一的制度体系,规范企业档案部门的工作流程,明确企业内文件信息的流动规则,界定与档案部门相衔接的业务部门在操作中应遵循的步骤和依据。另一方面是文件数据的标准化。确保企业内不同系统生成的电子文件能够兼容、归档、浏览,实现数据信息的统一和共享,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第2篇:企业信息化建设背景范文

【关键词】信息化 物流系统 管理效益型

随着成品油批发及零售市场的全面放开,国内成品油零售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在油价低位\行、经济下行压力大的今天,如何降低成品油销售物流成本,增大企业盈利能力,提高市场竞争力是成品油销售企业必须着力解决的问题。物流系统信息化可优化现有业务流程和运作模式,实现标准化、规范化管理,推动物流系统从后勤保障型转向经营效益型的转变。

一、成品油物流系统信息化的现状及问题

近年来,国内成品油销售企业大都认识到了物流系统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无论从软硬件还是人员配置上,都有了较大的投入。总部及区域公司基本上都成立了专门的物流部门以应对日益增长的物流配送需求。随着ERP(企业资源计划)、LDM(物流配送管理)等系统的逐步建立,企业信息化程度得以提高,促进了物流系统的升级与优化。但是成品油销售企业的物流信息系统仍然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信息共享程度低。成品油物流配送系统从炼厂开始,经过一次配送至油库,再经二次配送至加油站,期间配送节点多、配送路线复杂。目前大部分物流节点企业缺乏信息化技术的软硬件支撑,导致各个物流节点无法实时动态地上传该节点的信息以供物流配送计划决策层及时修正配送计划。物流系统各个节点间的信息无法高效快速传达共享,导致整个信息化网络体系无法高效运转。

2、信息化建设发展不均衡。目前大部分成品销售企业的总部及大区域公司已建成较为完善的信息化系统,但是油库、加油站等物流节点的信息化建设较为薄弱,无论是从硬件配置还是通讯条件上都达不到要求,没有形成与管理机关的信息系统链接,相关业务往来仍采用的简单的文本上报,无论从准确性和及时性上都得不到保障。同时,各个区域公司在进行信息化系统建设时各自为政,没有统一的建设标准,重复建设、无效建设的情况时有发生。

3、自动化和智能化程度低。大部分销售公司对计算机或配送信息系统的应用仍停留在静态数据统计和上传下达等初级阶段,尚未进入利用计算机进行动态控制和自动化控制阶段。同时,由于加油站等终端销售单位的信息化建设落后,相关数据仍然靠人为的手抄、填报,自动化和智能化的程度较低。许多关键数据无法及时采集,难以提供全面决策依据。

二、成品油物流系统信息化的方向建议

物流系统的信息化建设要统一部署、统一设计、统一实施、统一管理,能较好地避免重复建设等工作。在实施前应做好详尽的调研工作,以贴合物流过程中的实际需求。以数据为导向,形成大数据分析,以PDCA管理原则,形成闭环管理,不断优化业务流程,发挥物流信息系统在物流管理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1、建立集中统一的物流信息系统。成品油销售企业信息化建设是提高管理水平、产出管理效益的有效工具,同时也是企业的一项长期工作。一个完整的物流信息系统,应涵盖总部、区域公司、加油站和油库,任何一个节点的弱化,都会因“木桶原理”影响整体系统的运行质量。物流信息系统的建设应遵循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统一规划部署,可有效避免因数据信息编码不规范导致信息孤岛的产生,最大程度上实现全平台信息共享。分步实施,则是根据现有资源条件及需求,先易后难,试点先行,推动信息化健康有序发展。完整的物流信息系统,应至少包括以下内容:企业资源计划(ERP)、物流配送系统(LDS)、车辆管理信息系统(VMS)和OA系统。各个系统从技术标准、数据接口、信息共享和作业流程上都应按照统一的规划和标准来建设,各有侧重,但整体互相依赖互相支撑,同时还应该具备可拓展的功能,能无缝接入企业的整体信息化系统。

2、以数据为导向优化物流信息系统。信息是数据的集合。信息系统之中,数据分为采集、传输、处理、应用及展现五个层面。从数据的采集开始,哪些数据是重要的需要被采集的,要做好充分的论证工作。同时,数据的采集需加强自动化、智能化。比方说,目前加油站配送基本仍实行“要货制”,在节假日期间,各大加油站都会多要货,物流难度大大增加的同时也让库存量难以控制,物流和库存成本提高。若加油站实现库存实时自动化采集并上传,结合该加油站前期的历史销售数据,预估其本次节假日需求,就能一定程度上实现主动配送,提升物流效率并降低库存量。

在数据的处理、应用及展现层面,物流管理人员要立足于实际需求及问题,积极参与提出改进意见,比如定期就物流信息系统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向进行讨论并形成指导意见,以供系统开发商对物流信息系统的持续优化。

3、加强物流信息系统的管理及持续改进。物流信息系统的维护及管理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1、物流管理部门要加强物流工作相关人员的信息化知识及操作培训,尤其是加油站、油库等较为薄弱的物流信息化环节。同时对于较为成熟的工作流程要予以固化,形成规范化的制度进行宣贯。2、加强信息系统的安全管理,除了从技术层面做好系统隔离及安全防护之外,还要做好人员的权限管理及数据备份工作,避免因数据泄露或丢失给企业造成损失。

物流信息系统帮助物流管理人员从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专注于的物流配送工作的持续改进。物流管理人员应认真研究物流信息系统中展现的历史数据,对配送量、配送路径等关键性数据进行全面分析梳理,进一步优化一二次整体物流方案,实现物流主动配送,降低物流运行成本,推动物流系统从后勤保障型向管理效益型转变。

三、结语

成品油零售市场已经放开,竞争将日趋激烈。信息化作为物流配送的铺助手段,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以数据为依托,建立健全物流信息系统,全面开展物流优化工作,实现物流工作统一优化、运力统一调配、库存统一管理以及加油站主动配送,从根本上提升成品油销售企业的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以应对日益激烈的成品油销售市场竞争。

参考文献:

第3篇:企业信息化建设背景范文

1 传统企业档案管理模式所存在的问题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很多企业的档案管理也慢慢的呈现出信息化和现代化。但是,依旧有很多企业的档案管理还停滞不前,不能充分反映企业发展的情况和历程。新的信息化和现代化管理模式也尚未形成,这就很大程度上阻碍和限制了企业档案管理的工作进程,阻碍了企业的发展。

企业档案管理并非像普通的管理模式,只是简单的归纳和整理数据,但是在现在的企业管理机制下很难达到理想的境界。而且,现在很多企业档案管理机制的职位都普遍较为低下,员工的工资和福利待遇也比较差。这样,就导致很多员工工作没有积极性,还有因为高层人员不重视档案管理机制,很多员工对档案管理的认识也是相对落后,专业化程度也不高,不能与时俱进。这样就对企业档案管理造成了很大的问题和困难,无法让档案管理的作用充分的在企业发展中体现。

2 结合知识背景,创新企业档案管理模式

所谓的知识管理,其实就是利用现代的信息技术和科学技术对知识进行积累、组织、评价、创新和运用,然后在知识的背景下,运用知识,实现知识的价值,从而创新企业档案管理模式,提升企业竞争力,促进企业的发展。

首先,企业可以以知识背景为基础,以信息化和智能化为依托,顾客为核心,主动为顾客提供个性化和专业化的服务,成为知识背景下管理的主要特点。在这一过程中,企业应该对这一知识进行积累组织和跟踪,为客户提供及时有效的服务。同时,在知识管理背景下的档案管理模式中,也应该结合现代企业档案的管理,摆脱和解决传统档案管理的不足,为知识管理实践提供可能和帮助,在迎合信息化发展的同时,优化企业管理,促进企业的发展。其次,在知识背景下档案管理的工作可以不只是单纯的对企业档案进行收集、整理和保管,还可以创新企业档案管理的工作,对企业档案管理进行开发和利用。通过对档案中所呈现的现代化信息,对其知识进行挖掘和改造,从中获取对企业发展有用的信息,充分体现知识背景下企业档案管理模式的优势,促进企业的发展。最后,在知识背景下企业档案管理中,企业也应该及时准确的引用先进的相关软件和制定相关制度,提高企业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在智能化和信息化软件的帮助下避免人工上的错误。在制度的规范下带动工人,提高工人的积极性,优化管理成果,促进企业的发展。

3 建构和发展知识管理背景下企业档案管理模式

相对于传统的企业档案管理模式,知识背景下的企业档案管理引进了知识管理的理念和方法,这就很大程度上要求档案工作人员能转变传统的工作思维模式,打破传统,实现和突破企业档案管理的创新。首先,要想转变档案工作人员传统的工作思维模式,就必须让他们重新对档案管理产生新的认识,明确档案管理的价值所在。同时,企业领导也要加强对企业档案管理的重视,重新对档案管理工作人员进行定位,强化信息化管理档案的建设。建立全流程的制度体系,确保档案管理各环节的顺利衔接,真正实现知识管理的高效服务。其次,在推进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同时,公司也要加强对人才的培训,通过一些相关的考试或者是定期的开展培训工作来选拔优秀型人才,提升工作人员的现代化操作能力和知识化管理能力,为企业提供高水平,高能力的档案管理型能才。同时也可以设立专门的机构和部门,适当科学的调整人员结构,促进企业的壮大和发展。最后,这些一系列的管理措施都必须在大量的资金投入下才能顺利的建设和开展。所以,对于相关部门和相关领导必须加强对企业档案的管理,加大资金的投入开发,帮助企业顺利开展和进行信息化建设工作,促进企业的发展。

4 知识背景下企业档案管理模式的意义

知识背景下企业档案管理模式可以保证文件档案信息有效的进行整合、共享和利用。可以综合其他文件档案,利用高新科技产品和软件将其自动化结合。如一些生产,采购等可以让他们实现资源上的链接,从而保证企业之间资源的合理配用,实现企业最大化成就。还有在知识背景下企业档案管理可以利用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进行最好的管理,采取最强大的科技手段,帮助档案管理人员减少错误的产生,从而促进企业的良好发展。

第4篇:企业信息化建设背景范文

关键词:大数据;会展企业;精准营销

大数据背景下,数据信息接受、获取、分享渠道的改变,颠覆了会展企业传统营销模式。会展企业传统的营销模式已经不能够满足新时代下企业发展模式,需要进行转变与创新。针对会展企业发展而言,精准的会展企业营销模式,能够拓宽发展渠道,满足消费者需要,增强会展企业核心竞争力。因此,研究大数据背景下会展企业精准营销策略十分重要,使会展企业经济发展增收的需要。

一、大数据背景下会展企业精准营销价值

(一)提升会展企业营销效率在会展企业发展的今天,精准性营销模式已经在其营销、管理、运行模式中推广,并且被多数会展企业运用到自身营销管理模式中,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但从当前会展企业发展现状来看,还有部分会展企业还是依靠广告销售、电话销售形势进行营销,这种营销模式虽好,但投入过大,并且对目标客户的获取量较少,增强会展企业营销成本,不利于会展企业进一步发展,而会展企业实现精准性营销模式,借助大数据技术,立足于互联网平台中,根据自身发展模式,挖掘、收集、整合、处理数据信息,明确目标客户,根据目标客户形式,调整会展活动形式,满足受众面消费需要,提升会展企业目标客户的转化率。

(二)加强会展企业品牌建设大数据背景下,借助先进技术的干扰、引领,有助于建设会展企业品牌服务模式,促进会展企业走可持续发展路径。品牌建设增强会展企业知名度,使目标客户与会展企业构建良好的合作关系。可以说,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拓宽会展企业营销渠道、创新营销组织模式、革新营销手段,提升会展企业经济效益的增收。

(三)满足会展企业客户实践体验大数据背景下,会展企业营销模式,借助先进技术效度,获取目标客户参会前、中、后的行为数据信息,根据这些信息预测目标客户的消费行为偏好,对产品进行进一步升级、优化,并且借助互联网平台,收集目标客户的数据信息,诸如消费偏好、兴趣爱好等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为目标客户构建参展方案,提供给目标客户,增强目标客户产品体验效度,实现一对一的参展形式服务,进而提高会展企业服务水平。

二、大数据背景下会展企业精准营销困境

大数据背景下,不仅为会展企业精准营销实现带来一定的机遇,与此同时,也是为会展企业精准营销实现带来一定的困境。

(一)数据处理技术滞后在大数据背景下,为会展企业提供丰富的信息数据,有效的运用信息数据,推进会展企业精准性营销模式,这为会展企业发展带来契机。例如:在精准性营销中,应重视数据信息的存储、收集等工作,以此实现信息数据在会展企业发展中的价值。但从当前会展企业营销模式来看,数据信息的运用对会展企业发展不形成实质性的价值,使信息数据运用停留在形式,没有发挥其根本性效度,影响到会展企业营销效率的提升。从当前会展企业信息数据运用情况来看,信息数据的运用大都停留在采集层面上,分析数据大都借助人工形式进行,发挥不了大数据在会展企业精准营销模式中的运用效度。

(二)工作人员信息素养不强人才是会展企业发展的原动力,也是会展企业走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支撑。在大数据背景下,需要加强工作人员信息素养,使工作人员合理的收集、运用、分析、整合、提取信息数据,以针对性、精准性、合理性的信息数据为会展企业发展提供支撑,进而使会展企业实现精准化营销模式。但从当前会展企业精准化营销现状来看,工作人员信息素养不足,影响到大数据在营销管理模式中的运用效度。例如:虽然会展企业已经将大数据推进营销工作中,但部分工作人员还是将思想理念停留在传统营销模式中。究其原因,是工作人员信息素养不高,制约了会展企业进一步发展。

三、大数据背景下会展企业精准营销策略

(一)推进会展企业智能化发展大数据时代下,会展企业应转变自身营销模式,意识到大数据技术运用到会展企业发展中的价值,发挥大数据技术的优势,推进会展企业智能化发展。首先,会展企业应转变自身发展理念,以精准化营销理念为导向,转变企业领导层、管理层、员工层思想理念,借助大数据时代的发展优势,以大数据技术推进自身工作模式、管理模式、决策模式的更新,促进会展企业发展。其次,借助大数据技术,构建会展企业智慧化服务平台,推进会展企业内部各个部门之间的联系,促进各个部门数据信息的往来,以数据信息的合理运用为基础,提升会展企业管理、经营、营销、运行方式、拓宽营销渠道,以此推进营销组织体系的革新。与此同时,构建会展企业智能化服务平台,为目标客户提供个性化产品服务,满足目标客户消费需要,实现自身营销模式的转变。最后,拓宽营销渠道,改变单一的营销渠道模式,借助大数据技术,加强数据信息的分析、处理能力,实现营销渠道的多元化,并且推进一对一营销策略的开设,达到会展企业营销模式精准性。

(二)推进大数据技术与会展业态的协同发展在会展企业历程中,应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推进数据信息在会展企业发展中的有效运用,为员工工作模式、管理人员管理模式、领导层决策模式提供有力的数据信息支撑,不断的加强数据信息的分析、整合、获取,提升会展企业经济效益。大数据背景下,会展企业应对参展商、个体组织等信息进行全方位的收集,对参会人员相关信息进行精准化,构建个体档案数据库,随时随地为参会人员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建立良好的互帮互助关系,构建参会人员个体档案信息,知晓每一名参会人员信息,根据展会举行形式,向参展人员推送相关的服务模式,吸引参展人员前来,达到良好的营销模式。与此同时,根据参展人员实际情况,进行产品生产、研发,满足受众面,增强产品销售、营销效度,提供精准性的服务模式,促进会展企业健康、有序发展。

(三)构建会员制大数据背景下,推进会员制的构建,通过数据平台,向目标客户推荐立体化的营销模式,加强宣传力度,推进市场调研活动的开展,实现构建会展企业品牌发展效度。会员制的构建能够为会展企业发展建立一个稳定的客户关系,加强目标客户的转化,树立良好的企业信仰,进而提升会展企业品牌效度。与此同时,基于会展企业具有自身发展的特殊性,会员制的构建能够随时随地的与客户进行联系,加强相互交流与互动,以客户需要推进会展企业发展。因此,在会展企业发展历程中,应重视会员制的运用,借助大数据效度对会展企业会员客户进行针对性的分析。在会展企业会员制构建中,应注意以下问题:一是在会展企业精准营销模式中,不能够为了增加会员的数量,而降低会员准入制标准。会员制的构建,立足于会展企业发展形式,准确定位目标客户,是客户以成为会员而尊尚。反之,降低会员准入制标准,任何人都可以参与到会员群体中,使会员尊尚得不到体现,凸显不了会员制的构建价值。二是在会展企业精准营销模式中,为目标客户入会员模式提供多元化渠道,改变单一的入会标准,拓宽渠道。与此同时,定期与会员进行交流,提供会员个性化服务项目。例如:会员生日,赠送参会券、礼品等,增强会员产品体验满意度,使会员客户认可会展企业营销模式。

(四)做好会展企业营销模式大数据背景下,为会展企业营销模式提供契机,推进营销模式的有效性、科学性,以此彰显会展企业营销价值。在会展企业中,整合数据信息,有效的运用信息数据,分析目标客户需要,根据目标客户需要,进一步明晰营销模式,构建营销方案,满足目标客户消费需要。在会展企业精准营销模式中,通过交流,投其所好,构建长效的合作关系,增强服务质量,进而提升会展企业精准化营销模式。与此同时,根据收集会展企业数据信息,纳入到目标客户数据库中,以便需要的时候进行运用,拓宽数据库数据信息,增强数据库数据信息的针对性、合理性、科学性,实现大数据技术在会展企业精准营销中的运用价值。

(五)加强数据库的管理大数据背景下,会展企业借助先进技术推进自身营销模式、渠道、组织的变革,需要加强数据库的管理。在时展的今天,数据信息对于每一名个体而言都是不可或缺的信息资源,是一种宝贵的数据资源。然而,会展企业发展模式不同,其对数据信息的运用需要科学性、合理性、规范性的运用,以此需要加强数据库的管理,通过有效的数据库管理模式,加强数据信息分析、运用、提取的实效性,推进会展企业进一步发展。在数据库管理中,将数据库分为过个子数据库,诸如会展企业与消费者协调发展数据库、会展企业与生产商发展数据库、会展企业与其他会展企业数据信息共享数据库等,加强每一个子数据库的管理效度。与此同时,数据库的管理应加强数据库的调查工作,促进目标客户的转化形式,加强对竞争对手数据信息的分析,推进自身数据信息运用、管理的精准性,提升会展企业营销模式。

(六)提升工作人员核心素养大数据背景下,人才是会展企业发展的原动力,也是大数据能够有效的运用到会展企业营销模式的保障。因此,会展企业在实现精准化营销模式中,应重视人才的培育,加强人才管理、教育效度,使人才更好的为会展企业发展服务,进而促进大数据有效的运用到会展企业营销模式中。首先,会展企业开展有效的培训工作,根据大数据背景下精准营销模式特性,构建培训方案,使工作人员参与到其中,提升工作人员专业化能力以及信息素养。其次,工作人员应具有自我学习意识,通过学习不断的提升自身,促进自身专业化、职业化发展,以此更好的运用大数据技术开展营销工作模式。

第5篇:企业信息化建设背景范文

摘 要 本文通过对会计本质和信息化定义的阐述,诠释了网络化背景下会计信息化的定义,同时对会计信息化对会计理论和会计实践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网络化背景 会计信息化 会计理论及实践 影响

目前,计算机技术和网路技术的不断发展,正深刻改变着企业的经营模式、管理方式和传统观念,尤其对企业财务会计的影响程度至深,先进的信息技术为会计工作带来了便利和高效率。因此,鉴于企业会计工作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有必要对网络背景下会计信息化对会计理论和实践带来的影响进行分析。

一、网络化背景下的会计信息化

(一)会计的本质

从国内外对会计本质的阐述上,可以看出,其无外乎有以下几种情况:(1)它是反映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数与量;(2)它是一种企业的一种管理活动;(3)它是企业管理生产经营过程中的一种工具;(4)它是企业记录、分类、总结交易的报告、以及解释其结果的一门艺术。

(二)信息化的定义

信息化即人们为了推动经济发展、推进社会进步以及改变自身生活方式,通过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的智能性来实现的一个过程。它的主要标志是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信息技术在传统产业中的应用程度,以及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水平。

(三)网络化背景下的会计信息化

根据会计的本质及信息化的定义不难推出,会计的本身就蕴含着信息的意义,而信息化亦必然是会计发展的大趋势。所以,在当前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网络化背景下的会计信息化即可定义为,它既是一种为公司管理所用的管理工具或手段,又是一个以提供会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体系,具体地讲即将货币作为计量单位,并通过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等方法和形式,为企业经营管理者、投资者、政府相关管理部门及其他会计信息需求者提供诸如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企业现金流量等会计信息。

二、网络化背景下会计信息化对会计理论的影响

(一)会计信息化对会计主体假设的影响

以往会计主体假设主要是界定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比如企业的资产、负债等要素的空间归属。而网络化背景下的信息化会计主体假设,则因为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在企业中的应用,呈现一种虚拟化状态。比如,一些通过高端的通信信息技术,利用合作和竞争的方式,在网络空间中迅速建立或解散,这种临时性结合的虚拟公司具有较强的可变性和较大的不稳定性,因此,会计主体由“实”到“虚”的转变,虽然丰富了会计主体的组成形式,但是这种虚拟的形式也让本就建立在假设基础上的会计理论越发得难以掌控。

(二)会计信息化对持续经营假设的影响

持续经营假设的目的即解决企业的财产评估和费用分配等问题,然而主体虚拟化的公司有较强的即组即散性,并不需要费用的分配,因此在某正程度上,对这些利用高端信息技术而创建的企业而言,持续经营假设已经失去了意义。目前,大多虚拟公司通过“摩尔定律”来计算企业的生命周期和其解散的即时性特征,从而承担了原本持续经营假设的责任。所以,随着网络时展得日益成熟,虚拟公司的不断增多和规模的不断增大,传统的持续经营假设已经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三)会计信息化对会计分期假设的影响

传统的会计分期假设一般都是认为的对企业实施分期划分,不客观,易导致会计信息失真,这是传统会计分期假设无法摆脱的缺点。而互联网背景下的会计信息化让会计分期假设消除了传统会计分期假设的时间断点,其强大的信息输送和计算功能跨越了地域性的弊端,有效都避免了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

三、网络化背景下会计信息化对会计实际工作的影响

在传统会计实践中,其基本是履行核算与监督的职能,而相应的会计管理也仅限于对会计事务本身的计账、算账和审核上,整体上功能单一,范围较窄。而随着企业信息化经营和管理的逐步深入,信息化会计实践使其原本的职能更加系统化和科学化,在管理范围上也与企业管理相融合,形式上和程度上都实现了较大程度的拓展,因此其对会计实践的影响不言而喻,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信息化财务会计流程改变了传统纸张等载体的记载方式,将会计数据加工成标准编码的数据库,同时企业财务部门和业务部门可实现信息的及时传递,以及相应数据的资源共享。其大大降低了运算流程,对于一些应急事宜也可实现及时的处理,另外电子信息的形式也显著提高了企业凭证、账簿和报表等数据结构标准的统一,而且在数据录入、处理和输出的过程中,其正确性也得到了良好的保证。

2、会计信息化可通过控制机的嵌入技术对企业的经营过程实施有效的实施监控,使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提高了合法性和规范性,进而大大降低了企业的经营风险。而且,信息化下节省的大量时间,也让会计人员本身有时间履行监督的责任,即在相应管理软件提供的信息基础上,对企业经营的业务和活动实施监督和检查。3、会计信息化对会计部门成员也产生了较大影响,网络时代下的会计人员不但应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而且还要具备熟练的电脑操作以及相应会计软件的操作。另外,会计信息化同样要求了企业的会计部门必须配备相应的电脑管理员,以保证机器软硬件的正常工作。

总结: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和企业对网络的广泛应用,会计信息化已成为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各企业应根据自身特点,尤其是虚拟产业的公司更应注重会计业务一体化的建设,进而让会计信息化真正发挥它的优势,从而保证企业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第6篇:企业信息化建设背景范文

目前,计算机技术和网路技术的不断发展,正深刻改变着企业的经营模式、管理方式和传统观念,尤其对企业财务会计的影响程度至深,先进的信息技术为会计工作带来了便利和高效率。因此,鉴于企业会计工作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有必要对网络背景下会计信息化对会计理论和实践带来的影响进行分析。

一、网络化背景下的会计信息化

(一)会计的本质

从国内外对会计本质的阐述上,可以看出,其无外乎有以下几种情况:(1)它是反映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数与量;(2)它是一种企业的一种管理活动;(3)它是企业管理生产经营过程中的一种工具;(4)它是企业记录、分类、总结交易的报告、以及解释其结果的一门艺术。

(二)信息化的定义

信息化即人们为了推动经济发展、推进社会进步以及改变自身生活方式,通过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的智能性来实现的一个过程。它的主要标志是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信息技术在传统产业中的应用程度,以本文由收集整理及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水平。

(三)网络化背景下的会计信息化

根据会计的本质及信息化的定义不难推出,会计的本身就蕴含着信息的意义,而信息化亦必然是会计发展的大趋势。所以,在当前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网络化背景下的会计信息化即可定义为,它既是一种为公司管理所用的管理工具或手段,又是一个以提供会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体系,具体地讲即将货币作为计量单位,并通过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等方法和形式,为企业经营管理者、投资者、政府相关管理部门及其他会计信息需求者提供诸如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企业现金流量等会计信息。

二、网络化背景下会计信息化对会计理论的影响

(一)会计信息化对会计主体假设的影响

以往会计主体假设主要是界定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比如企业的资产、负债等要素的空间归属。而网络化背景下的信息化会计主体假设,则因为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在企业中的应用,呈现一种虚拟化状态。比如,一些通过高端的通信信息技术,利用合作和竞争的方式,在网络空间中迅速建立或解散,这种临时性结合的虚拟公司具有较强的可变性和较大的不稳定性,因此,会计主体由“实”到“虚”的转变,虽然丰富了会计主体的组成形式,但是这种虚拟的形式也让本就建立在假设基础上的会计理论越发得难以掌控。

(二)会计信息化对持续经营假设的影响

持续经营假设的目的即解决企业的财产评估和费用分配等问题,然而主体虚拟化的公司有较强的即组即散性,并不需要费用的分配,因此在某正程度上,对这些利用高端信息技术而创建的企业而言,持续经营假设已经失去了意义。目前,大多虚拟公司通过“摩尔定律”来计算企业的生命周期和其解散的即时性特征,从而承担了原本持续经营假设的责任。所以,随着网络时展得日益成熟,虚拟公司的不断增多和规模的不断增大,传统的持续经营假设已经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三)会计信息化对会计分期假设的影响

传统的会计分期假设一般都是认为的对企业实施分期划分,不客观,易导致会计信息失真,这是传统会计分期假设无法摆脱的缺点。而互联网背景下的会计信息化让会计分期假设消除了传统会计分期假设的时间断点,其强大的信息输送和计算功能跨越了地域性的弊端,有效都避免了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

三、网络化背景下会计信息化对会计实际工作的影响

在传统会计实践中,其基本是履行核算与监督的职能,而相应的会计管理也仅限于对会计事务本身的计账、算账和审核上,整体上功能单一,范围较窄。而随着企业信息化经营和管理的逐步深入,信息化会计实践使其原本的职能更加系统化和科学化,在管理范围上也与企业管理相融合,形式上和程度上都实现了较大程度的拓展,因此其对会计实践的影响不言而喻,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信息化财务会计流程改变了传统纸张等载体的记载方式,将会计数据加工成标准编码的数据库,同时企业财务部门和业务部门可实现信息的及时传递,以及相应数据的资源共享。其大大降低了运算流程,对于一些应急事宜也可实现及时的处理,另外电子信息的形式也显著提高了企业凭证、账簿和报表等数据结构标准的统一,而且在数据录入、处理和输出的过程中,其正确性也得到了良好的保证。

2、会计信息化可通过控制机的嵌入技术对企业的经营过程实施有效的实施监控,使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提高了合法性和规范性,进而大大降低了企业的经营风险。而且,信息化下节省的大量时间,也让会计人员本身有时间履行监督的责任,即在相应管理软件提供的信息基础上,对企业经营的业务和活动实施监督和检查。3、会计信息化对会计部门成员也产生了较大影响,网络时代下的会计人员不但应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而且还要具备熟练的电脑操作以及相应会计软件的操作。另外,会计信息化同样要求了企业的会计部门必须配备相应的电脑管理员,以保证机器软硬件的正常工作。

第7篇:企业信息化建设背景范文

一、传统企业办公自动化建设的必要性

现在的传统企业在产品销量不断提高的时候,办公效率也应该有所提高,只有这样才能够完成对传统企业产品的促销。如果传统企业的办公效率要提高的话,就要进行传统企业办公自动化建设。现在的传统企业的办公自动化系统还是比较守旧,落后的,它只是简单的对文字进行整理,在所需文件打印方面以及文件分批管理建档方面有很大的作用,但是对于企业现在需求最高,也是要求最高的信息数据的相关整理以及资料信息的共享等办公需要,却是没有办法实现的。在现在这个大数据时代,传统企业信息资源不断更新,信息量也在增大,传统企业只具备当前的办公建设的话,是无法实现对于信息的需求的。只有传统企业的办公自动化建设增强,相关工作人员才能够根据企业特色进行建立属于自己企业的数据中心,一味地按照守旧的办公模式进行网页浏览,复制信息完成企业的需要,是非常不切实际的。只有在现在大数据背景下,传统企业办公自动化建设增强才能够对于需求信息进行各种采集和整理分析,使传统企业能够更加的平稳,进步的发展。提高传统企业办公自动化建设,全面应对大数据背景下的各种挑战,这是传统企业最正确的选择。

二、传统企业办公自动化建设面临的问题

1.管理人员办公思想观念落后

传统企业办公自动化建设不强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企业的管理人员办公思想观念落后,工作不认真负责导致的。因为缺乏对现在企业办公理念和办公方法的深入了解,很多管理人员对于办公自动化建设都没有概念,不知道什么意思,也不知道,不了解其中的内涵。更有很多管理人员认为要进行办公自动化建设的方法就是大量的向企业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或设备,代替人力办公,提高工作效率。甚至,还有一些管理人员直接就认为,他们在传统企业办工很长时间了,计算机等系统是不能代替他们进行决策的。同时,相关管理人员也会错误的认为,他们平常的办公效率没有阻碍传统企业的发展,所以不需要耗费大量资金去干这样一些“无用功”。这都是一些错误的思想观念,也是源于传统企业的相关管理人员对办公自动化建设认识不够深导致的。他们只看到了先进设备的引入,并没有想到这些设备的引入能够更加促进传统企业对于办公相关信息的整理和分析。传统企业的管理人员没有努力的信念,只停留在现在的水平上,不求突破,不求进步。

2.传统企业的相关工作人员综合素质不高

传统企业如果想要提高办公自动化建设就需要有精通计算机的技术人才,能够根据大数据背景下信息的更新速度和多少,与企业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进行快速的数据分析,提高传统企业的办公效率。但是,现在的传统企业的办公自动化建设中大量缺乏专业综合素质高的技术人才,不能够熟练的应用计算机和互联网及时捕捉企业所需要的信息进行办公,也无法依据最先进的办公管理模式进行相关办公措施的改善,这也就是传统企业的办公效率大大降低,办公自动化建设受到了严重的阻碍。

3.对于大数据认识不完善,办公硬件储备不完整

大数据时代是指无法在可承受的时间范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进行捕捉、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是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的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可是很多传统企业对与它的内涵认知还不是很清楚,这也就导致了相关企业的办公硬件设施设置不当。如果要进行企业的办公自动化建设,那么硬件基础设施肯定是要具备高性能的特点,如果只是选择使用一些价格相对较低,功能不完善的设备,肯定是不能够满足大数据时代的需求的。属于传统企业自己的信息化系统就无法保证全面,准确,信息服务不完整,那么传统企业的办公人员肯定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再去研究,这就使传统企业的办公效率大大降低了,阻碍了传统企业的办公自动化建设。

三、提高传统企业办公自动化建设的措施

1.加强传统企业管理人员提高办公效率的认识

在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进行传统企业办公自动化建设是非常有必要的。对于一些办公模式还是比较守旧的企业来说,一定要让所有员工都能够认识到进行传统企业办公自动化建设的重要性。制定相关的制度,在办公的某一些环节进行提高效率的一些规定,比如说在进行信息的印刷时,传统企业可以制定提高办公效率的制度,严禁办公人员浪费印刷时间,对于印刷多少文件的时间有明显的合理的限定。只要类似的相关办公制度不断完善了,办公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和办公意识就会增强,这样能够顺利的带动整个办公自动化系统顺利建设。同时,信息的准确性也要让相关企业认识到它的重要性,不要因为贪图便宜,而购进功能不完善的基础设备,耽误整个办公过程。所以,只有加强传统企业相关工作人员对于提高办公效率的认识,才能够让传统企业拥有一个核心的办公自动化建设领导核心。不管是进行功能齐全的设备的购买还是信息的采集和整理等方面,都使企业每一个员工做到自觉的更新办公自动化建设系统,及时查漏补缺,促进传统企业办公自动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2.提高传统企业办公人员的综合素质

针对一部分传统企业在大数据背景下的工作人员对于提高办公自动化建设的专业素质不高这一问题,传统企业可以想方设法进行解决。比如:定期聘请专门的办公自动化建设专家来到企业进行宣传讲座,加强办公人员对于自动化建设的重点的认识,促进办公人员和专家之间的互动,让传统企业的办公人员能够进一步创新,进行相关办公自动化建设制度和程序的创新与改变。另外,传统企业也可以定期进行办公人员的考核,不断让办公人员约束自己的行为,提高办公人员的计算机操作水平,规范办公人员的工作流程,从而为传统企业办公自动化建设打下坚实的人力基础。既然传统企业要加强办公人员的综合素质,相关领导就应该根据办公自动化建设的复杂性对办公人员进行更加严格的要求。传统企业可以定期的将办公自动化建设人员组织起来,一起了解先进的信息技术,进行专业的办公操作技巧的培训,让办公自动化建设人员能够熟练掌握,办公水平进一步得到提高,让相关的办公人员对办公自动化建设的操作和要领也逐渐掌握清楚,从而为大数据背景下,相关传统企业办公自动化建设更加顺利。

3.相对提高传统企业的办公设施的建设

第8篇:企业信息化建设背景范文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成为社会进步与高新技术创新发展的巨大推力。知识经济的核心就是人力资本,其在社会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决定了企业与企业之间,甚至是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力。现在乃至未来的竞争,主要是智力资本与知识管理的竞争,这就给人力资源与管理两方面都带来了机遇与考验,由于人力资源的特殊性,使得其管理模式落后于当前经济发展水平。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是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文章就当前信息化背景下的人力资源管理创新提出意见与建议,以期能为新经济形势下的人力资源管理提出有效建议,为社会经济的发展贡献力量

关键词:

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创新

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计算机系统开始在管理领域普及,国外就开始了对人力资源信息化的研究。最初的人力资源信息化只是用信息技术进行薪资的计算。这一时期的人力资源信息化为准确的薪资发放、人员变动、绩效考核等方面提供了帮助,并对薪资政策和激励策略的制定提供了帮助。在这个阶段,计算技术是整个人力资源信息化的关键技术,另外电子表格技术的发展,也是当时人力资源信息化的重要技术基础。计算机的普及和网络技术的成熟与运用,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带来了管理领域的深刻变革,人力资源管理在现代管理领域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人力资源管理作为管理的组成部分也随着信息化的发展而飞速发展。管理者逐渐意识到,人力资源的重要作用,人力资源管理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因素不再是事后才考虑的,而成为贯穿全局参与竞争的战略性决策。组织管理思想的逐步成熟使人力资源管理成为组织生存和发展的关键。人力资源管理方法和理念也开始了广泛应用,人力资源管理理念逐渐由理论向实际应用转化。

一、信息化

以互联网为信息媒介,依托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以软件系统为平台,通过信息技术对人力资源进行优化配置的动态过程称之为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又可称为电子人力资源。信息化是与智能化工具相适应的生产力,可以称为信息化生产力,它是指新生产力的代表。信息化管理是为达到企业目标而进行的一个过程,也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企业管理现代化的过程,信息化管理使现代信息技术与现代管理理念相互融合,整合、优化企业内外部资源,提高整体竞争力。信息化管理不是简单地与计算机网络结合,而是融合创新。信息化管理核心要素是数据平台,通过构建合理的信息平台,把管理的各个环节有机地集合起来,达到信息和资源共享的目的。当信息化管理系统与现行的管理制度发生冲突的时候,这时候就需要将信息化融入管理的过程中进行创新,否则信息化不仅不能对管理提供更多帮助,还会阻碍管理的正常进行,人力资源管理作为管理的一个分支,这一点也同样适用。因此,在将信息化引入人力资源管理的时候,融合是基础,创新才是重点。以新的角度,新的思维创新出适合人力资源发展的信息化模式,才能使生产力有质的提高。信息化管理的要素主要由以下两点组成:

(一)有效控制

信息技术可以有效控制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通过对这四个方面的控制,打破原有的金字塔形控制体系,有效提高管理水平。

(二)改变传统

信息化管理改变了企业的传统管理模式,网络化管理的实施将管理模式变为扁平化,极大地减少了中间环节,最终实现对客户的集成化管理目标。提高了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

二、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是新经济时代下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趋势,其基础是网络技术的成熟与广泛应用。即“eHR”(electronicHumanResource),有别与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HR”。在引入了信息化以后,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作为管理中炙手可热的课题,在应用其优点创造价值的同时,作为新生事物存在的问题也要引起重视。

(一)网络建设滞后

信息网络的建设问题是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基础。信息网络的建设是一个长期过程,不能操之过急,对硬件设施的投入力度上应逐步加大,并使用高技术的专业人才进行日常维护。现代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一步到位只能徒劳耗费人力物力,只有不断地投入,不断地升级,才能适应甚至于主导企业发展。对信息网络的建设要有战略性认识,将对信息网络建设的投入放入企业发展预算中,并逐步增加投入比例,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人力资源文化建设缺失

将人力资源文化建设加入到企业文化建设的整体中去,从企业文化建设的角度宏观规划人力资源信息化建设。新事物的产生总是伴随着阻力,调整或者优化原有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使企业文化建设全面涵盖管理的各个层面,新时期人力资源管理充分发挥作用的有力保障。

(三)重视程度不够

领导阶层的态度会直接影响人力资源信息化建设的成败。作为新兴技术,目前我国大多企业对待人力资源信息化重视性普遍不足。盲目模仿,盲目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不结合实际情况,殊不知只有最适合自己的管理模式才更有力于发展。因此对于人力资源信息化建设的态度,应是借鉴为辅,创新为主的。不是越先进的经验就越有效果,不同的个体之间的社会背景、经济条件、人文因素都存在巨大差异。

(四)供应商选择

现阶段我国的人力资源信息化软件在开发思路上将主要精力放在对国外同类产品的模仿上,缺乏自主创新,纵然有创新也是对现成产品的基础上做出改进。这就给需求方带来了很大困惑,选择成了重点,只有选择适用于自身的人力资源信息化产品,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才能在众多良莠不齐的产品中选择出最适用于自己的。否则不仅浪费人力、物力,还会对自身的发展带来障碍。

三、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创新举措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核心就是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要点应从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两点做起,两方面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硬件设施方面,配置高性能的服务器,并定期维护、升级,这方面的投入是长期的,不能一步到位。现阶段的信息技术发展飞速,硬件设施的更新换代每时每刻都在进行,为避免重复投资,资源浪费,应由高技术专业人才从事硬件设施的维护与升级换代,使得硬件设施始终领先或同步企业整体发展,不能让硬件设施的落后影响人力资源管理的效率。软件设施又可分为两部分,其一为技术,其二为人力。技术方面,应选择适合自身需求的软件,充分利用软件的全部功能,综合考虑性价比。选择合适的软件很有难度,现阶段的人间开发商许多都是虚有其名,其产品大同小异。有能力有条件的企业可以自己开发或向开发商定制与自身实际情况契合度高的软件,更好地发挥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其二为人力,其核心为团队建设,高素质高标准的人力资源管理团队才能发挥更强战斗力。通过社会招聘筛选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待遇留住人才。利用现有的硬件与软件设施,开展并完善网络建设,利用信息技术改善管理模式,并构建一个资源共享平台,大力提高网络技术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程度。万丈高楼平地起,坚实的基础才是发展的保障。

(二)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企业文化建设越来越被重视,并被提高到企业战略层次。人力资源管理作为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其文化层面的建设也不同忽视。人力资源信息化不是单纯一套人力资源信息化系统所能完成的,管理理念的信息化意识才是其中的重点。人力资源信息化参与企业文化假设就是企业管理者和全体员工对信息化要有深刻的认识和高度的认可,因此可以说人力资源信息化概念的实际应用是企业文化的再造。只有在思想认识上充分认识到这种新型企业文化对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重要作用后再引进eHR系统,才能保证eHR对于企业自身重大意义,才会使员工主动接受并利用eHR系统。从而主动积极地学习新技术,适应带来的变革,为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彻底实施消除障碍。将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融入企业文化建设,这个先进的管理理念,一旦得到全员支持,必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三)加强管理团队建设

管理要以人为本,管理团队建设是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成功的根本。高新技术只有掌握在高素质人才手中才能发挥其巨大作用。人力资源管理作为管理部门,只有自身综合素养高于被管理者,管理的实施才能顺理成章。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需要的是具有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不仅要具备现代管理知识的基础上,还必须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顾名思义,就是说精通人力资源管理技能是首要条件,专业的软件应用水平是必须要掌握的。

(四)注重长期发展规划

长期的战略目标的规划是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在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中,同样需要做出长远发展规划,不能只注重眼前利益,在人力、资源投入方面要有长期规划。根据不同发展阶段的实际情况作出微调,但是必须制定出具有指导性的发展思路及发展方向。人力资源管理自身所具有的复杂性及重要性决定了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迫切需要企业给予长期的关注支持,迫切地需要制定长远发展规划。只有不断改进才能充分地发挥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优势。

四、结语

综上所述,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在当今企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不仅仅是管理手段,更是一种适应经济发展的管理思想。完备的基础设施,高素质的管理团队,独特的人力资源管理文化,以及具有战略性眼光的长期规划,是人力资源信息化发展的基础,使人力资源信息化能够跟上企业前进的步伐。进而人力资源信息化会给企业创造出巨大的有形与无形价值。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在现阶段的发展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管理者应高度重视这样问题,并逐一解决。在解决过程中引入创新性思维,紧密地与自身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从思想认识的理论层面到实际执行的实践层面,深刻认识,紧抓落实。在各个方面对人力资源信息化建设给予便利,从资金层面,人才层面综合考量,将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从战略高度坚持不懈地推行下去,必然会得到超乎想象的回报。

作者:何艳梅 郭家瑜 单位:南昌大学科学技术学院 南昌市湾里区人事局

参考文献:

[1]袁钰信.信息化背景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困境与出路[J].时代金融,2013(36).

[2]赵成德.新经济时代背景下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06).

[3]梁洁.云经济背景下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研究[J].中国市场,2014(29).

[4]陶艳明.新经济背景下的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研究[J].人才资源开发,2015(10).

[5]舒畅,王珊珊,陈鑫.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创新建设探讨[J].人才资源开发,2015(18).

[6]黄芳.信息社会背景下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创新路径[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4(20).

第9篇:企业信息化建设背景范文

【关键词】大数据;电子政务;建设

1引言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加强电子政务建设已经成为国家发展的关键问题。在大数据背景下,电子政务必须不断创新,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开发建设,这样才符合新时期政府政务工作发展需要。

2大数据时代电子政务面临挑战

2015年8月,国务院正式《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在大数据背景下,电子政府面临很多发展机遇和挑战。对此,必须促进大数据背景下的电子政务建设,推动政府服务、管理和决策等多个方面的转变和发展。然而,基于大数据背景的电子政务建设涉及的内容复杂多样,包括人才结构变化、机制创新、推广应用等等,而这些都是对于电子政务建设的重大挑战。

3大数据背景下的电子政务建设要点

3.1建立统一技术标准

在基于大数据背景的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首先需要明确统一的技术标准,并且制定统一的规划制度。在电子政务工作中,互联网安全以及信息安全至关重要,因此,需要建立符合政府部门办公特色的电子政务标准,比如公众信息网、办公业务网、信息资源库等等。另外,在电子政务的网络安全方面,还应该建立并完善相关法律体系,从而为电子政务的实际应用提供安全保障。通过建立统一的技术标准,能够有效促进电子政务的开发和建设。

3.2基础设施建设

电子政务基础设施是由三部分所组成的,包括硬件、数据库以及电子政务平台,这三个部分之间为层进关系,而为了将三者进行有效结合,还需要科学合理的架构。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目标主要包括提升存储设备性价比、增加网络带宽等等,通过优化基础设施,能够为大数据存储和传播提供重要保障。另外,在电子政务建设中,可以利用云计算,为大数据的管理和访问提供重要的平台。在大数据背景下,云计算必须不断创新,在统一标准的基础上,对数据库进行科学合理的构架,从而实现对于数据的高效采集和存储,避免出现资源浪费问题。

3.3在线服务与电子参与

电子政务平台的开发可以认为是软件层的开发,电子政务平台各项功能的开发都需要建立在对用户实际需求进行详细分析的基础上。电子政务平台的用户主要有两类,即群众和政府工作人员。因此,对于电子政务平台的需求也应该体现在两个层面上,(1)服务,即政府部门在线服务,通过构建在线服务平台,能够有效降低群众寻求政府服务和帮助的成本;(2)政务工作人员日常工作流程,主要包括公文起草、审核、下发、存储等等。因此,通过构建电子政务平台,能够实现无纸化办公,提高政府在线办事效率。根据国内外对于电子政务的研究和应用实践,在政务业务管理以及辅助决策工作中,大部分都与地理空间的分布情况有一定的关联,电子政务在城市建设和发展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大数据背景下,在电子政务需要针对政府部门的具体业务内容进行信息化规划和建设。现如今,科学技术正处于不断发展中,随着电子终端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政务系统也在不断进步,这样才能够服务群众应用需要,增加民众参与度,充分体现出电子政务系统的功能。新时期,计算机已经得到普及,同时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对此,政府应该不断创新电子政务在线服务设计和建设,开发电子政务系统功能,使得民众能够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终端设备获得政府政务信息。

3.4开发电子政务数据应用平台

在大数据背景下,政府可以通过电子政务实现政务数据共享。另外,通过电子政务系统,政府部门也可以向社会采购或者联合开发出大数据应用平台,并提供相应的技术服务。通过开发建设电子政务数据应用平台,政府可以有效利用现有数据和资源,提高政府服务政府服务效率,从而达到转变政府工作职能、加强社会监督能力、降低政府监管成本的作用。

4大数据背景下电子政务建设和应用成效

4.1政府能准确把脉市场,提高监管和服务的效率

在政府日常政务工作中,通过应用大数据技术,政府部门可以对不同行业、企业、地区的需求进行详细分析,结合企业实际经营情况、销售情况等,准确把握市场发展趋势,然后在此基础上更好的服务企业,采取有效措施引导企业经营发展方向。与此同时,政府通过大数据分析,还可以对市场进行有效监管。

4.2提高政府的信息服务水平

在大数据背景下,政府通过建立大数据平台,可以对经济信息资源进行收集、分类和处理,然后将数据信息作为政府部门基础数据库。大数据来源于社会经济统计分析,因此,通过智能手机或者计算机数据信息,均能够满足企业实际需要。与此同时,政府部门通过对数据库信息进行审核和处理,还可以添加至全国信用信息平台中。

4.3打破“信息孤岛”

过去,电子政务系统建设的服务对象是政府相关部门,因此,在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必须以政府行政部门的发展为主要方向。但是,在大数据背景下,电子政务的服务对象不仅是政府部门,而且还包括企业、公众,因此,通过建设基于大数据背景的电子政务,能够有效实现信息数据共享,打破“信息孤岛”局面,有效促进信息数据的发展和进步,避免电子政务数据信息出现混乱的局面,提高政府服务水平。

5结语

大数据技术发展迅速,在大数据背景下,电子政务发展面临很多机遇和挑战。对此,政府应该建立统一技术标准,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在线服务与电子参与度,并且合理开发电子政务数据应用平台,这样才能够有效提高政府政务水平。

参考文献

[1]郭兴军.试论大数据对电子政务的影响[J].科技致富向导,2013(19):172-173.

[2]谢婷玉.大数据背景下电子政务管理的新发展[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15(09):139-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