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智慧课堂教学案例范文

小学智慧课堂教学案例精选(九篇)

小学智慧课堂教学案例

第1篇:小学智慧课堂教学案例范文

关键词:智慧课堂;构建方法;教学模式;学习变革和创新

从事中等职业教育十年以来,笔者发现厌学一直是中职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课堂上,部分学生无法专心听讲,也无法按时完成课堂任务,他们以玩手机、睡觉、玩游戏等方式消磨课堂上的无聊时光。尽管中职的教育目标已经在传统的“学会知识”的基础上,增加了“掌握相关技能和操作方法”这一内容,提高了对操作和实践目标的重视,但这样仍然很难促进学生主动、发自内心地学习。虽然我国近些年大力提倡教育信息化,并努力尝试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但是信息技术的应用却依然停留在支持原有教学模式的浅层次、辅层面上,中职学校的课程教学模式仍然陈旧,教学方法也相对单一,对学生吸引力不够,显得枯燥无味,显然不符合职校生的实际学情。信息技术的介入并没有使课堂中存在的最本质的问题消除,在此背景下智慧课堂的构建显得尤为重要。

1智慧课堂的概念及主要特征

1.1智慧课堂的概念

本人结合多年中职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立足当前大环境下智慧教育视角,认为智慧课堂的构建应为学生创建轻松愉快、主动、高质高效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升学生智慧,增进学生高级思维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以培养现代智慧型人才。智慧的培养作为最终目标应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中,达到提升学生智慧,使学生能用创新思维发现问题、用智慧方式解决问题的教学目标。基于以上,本文将智慧课堂定义为:以智慧培养为最终教学目标,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构建的个性化、智能化、数字化,高效、主动、有趣的新型课堂。其构建模式如图1所示。

1.2智慧课堂的主要特征

智慧课堂所表现出的主要特征在于教学者与学习者的角色与传统课堂存在本质性差别。在智慧课堂中,需要教师更多地以促进者、引导者的角色,通过对学生学情进行智慧分析与判断,在此基础上创造性地选择和设计教学方式和学习策略,为学生创建真正实现主动学习、个性学习、互动学习、移动学习的智慧化环境,并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辅以积极反馈和情感激励,帮助学生完成知识技能的建构和智慧能力的培养。而学习者在老师创设的智慧化学习环境下,摒弃传统教学中被动接受知识的现状,在老师创建的学习情境下,大胆地去发现、构想、探索、协作以解决某一个问题,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了综合能力,积累了思维经验,从而成长为具备智慧能力的新型人才。

2智慧课堂的构建方法及实践探究

2.1构建智慧课堂的基本思路

基于以上对智慧课堂概念的界定和主要特征的剖析,笔者认为智慧课堂的构建必须做到以下几步:(1)让学生主动学习:借助信息技术创设情境,给学生设置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问题或迫切需要完成的任务,而解决该问题或完成该任务则正好需要本节课要学习的知识或技能;(2)让学生轻松愉快学习:新知识中的疑难点,学生在信息技术环境下,通过一定的努力刚好能够找到有效破解的方法和手段;(3)让学生会发现、会构想、会创造:必须把这个作为教学目标,体现在学习任务的设置中,必须设置让学生能够提出问题的任务;(4)让学生成为心智丰富,富有灵性,具备完善人格,并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新型人才,将这一德育培养目标在智慧型课堂的学科教学中内化完成;(5)让教师和学生都能够动态掌握学习的动向:方法是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利用科学的智慧化的测试方法,智慧、动态地获取学生动态学习数据,并做出智慧化分析和判断,在此基础上,选择并创设出合适的教学模式。

2.2智慧课堂构建的实践和案例分析

在确定思路的前提下,笔者从教学目标和教学模式两方面进行突破,尝试在中职计算机专业课堂中实践对智慧课堂的构建,本文列举了我们在中职计算机专业三个不同学科的课堂中,对智慧课堂构建的实践和探究案例(见下表),通过传统教学模式与改进后的智慧型课堂的对比来实践我们对智慧课堂构建的思路和探究结果。案例点评:培养智慧型的新型人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前提是教学者脑海中具备这样的思路。创造性思维能力绝对不是学会知识转化为能力就培养出来的,而是创设环境,在技术和资源的支持和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己尝试、发现、构想、综合应用知识和技能去解决问题,通过经历过程、积累相应的思维经验,从而达到高端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提升。学生必须充分发挥主动性去参与、去投入才能对课堂感兴趣,而这正是传统中职课堂教学所缺乏的,如案例二中教师直接将拍摄的思维导图模型提供给学生,只在模型中给学生留了几个空,让学生来填空,这样学生就失去了通过大胆探索、验证构想的过程。智慧课堂的构建,不着急把最终结果呈现,而是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继而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整个过程中信息技术环境及相关资源都对智慧课堂的构建提供了硬件、软件和环境支持,从本质上实现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革命性应用。

3结语

在教育走向现代化的大环境下,智慧教育实践永无止境,信息技术的应用不应仅定位在支持原有教学模式的浅层次、辅层面上,如何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恰如其分地融合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支持探究学习、协作学习的工具和资源有哪些,如何建设和提供这些工具和资源等等仍然成为我们对智慧教育实践和研究的主要目标和方向,笔者将在实践中继续探究和摸索。

参考文献:

[1]周迨琛.以人为本视角下新时代智慧教育的发展理念[N].中国青年报,2020.

[2]刘小琴.以“移动终端”模式构筑智慧教育新生态[J].教师博览,2020,10(33):12-13.

[3]付小华.“智”用信息技术,“慧”见课堂变革——以“全国智慧教育示范区建设推进会展示课”为例[J].教育科学论坛,2020(29):54-58.

[4]马媛媛.利用智慧课堂提升教学质量[J].学苑教育,2020(25):13-14.

[5]朱荣,赵磊.智慧教育视域下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研究[J].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19(3):94-97.

[6]黄丹华.开展“互联网+”教育打造智慧课堂[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20(17):115.

[7]王忠东,隋晓红,谢永盛.智慧教育对教育改革的功能研究[J].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2020,20(8):1-5.

[8]潘竹.基于教育信息化2.0的智慧课堂发展路径[J].教育现代化,2020,7(51):5-7.

[9]张西宁.基于互联网智慧教育平台的教学案例分析[J].电子技术,2020,49(6):88-89.

第2篇:小学智慧课堂教学案例范文

[关键词]教师专业发展;实践;实践性智慧;智慧课堂实验室;设计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3)03-0109-05 [DOI]10.3969/j.issn.1009-8097.2013.03.022

一.研究背景

时代呼唤智慧教育,智慧教育的基本单元是智慧课堂。智慧课堂由智慧教师和智慧教室这两个构成要素,并且以智慧教师为主要内容。历史已表明,智慧课堂可以不特定于智慧教室中,但不能没有教师的智慧,因此发展教师的智慧是智慧教育的逻辑需要。然而,智慧教室先行一步如雨后春笋,从工具性,教育容量等方面为智慧教育发展助力,使得智慧课堂标准和要求提高,智慧课堂变得更为复杂,对教师提出更高的智慧性要求。具体到一线中小学教师,智慧发展的核心是实践性智慧的发展,很多国家将其作为新世纪各国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逻辑起点。新时期教师专业发展不仅是“基于行为主义基础之上的能力本位的发展”,还应是“基于情景认知理论的实践智慧的发展”,在诸多的教师专业发展细节性问题中,实践性智慧是“教师角色所拥有的独特范畴中的智慧,教师专业化成长任何方面都应当围绕着它来建构”,教师的实践性智慧成为教师专业发展问题的基础点和生长点。专家学者对教师的实践性智慧进行的研究,多停留在生长、原则、路径等“应然”讨论,具有文献起点的“指导意义”。到头来,中小学教师实践性智慧到底怎么发展,没有一个可供借鉴和操作的有效方法。

嘉信西山小学近十年的研究,始终将理论落到实践,以技术促进教师发展为研究思路,在已形成的Wiki支持的校际课例研究模式和区域教研模式下卓有成效地探索教师专业发展,自始至终将教师的课堂表现力(教学能力)作为研究的重心。同时,随着实践研究的深化和研究经验的丰富,反观研究,既然以解决课堂教学问题为目标,又何必过多在课前备课和课后总结进行“旁敲侧击”,大可直面课堂教学。延续一贯研究思路,我们利用技术尝试“实践价值”的关于教师实践性智慧发展的解决方法。

二.智慧课堂实验室的提出与设计

实践性智慧是教师在具体情境中解决实际教育教学问题的能力,其特点是生成性、缄默性和情境化。它渗透内化于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因此中小学教师的实践性智慧发展须以课堂作为基点。然而实际课堂过于个人化、情境性,教师的行为在时空上表现的单向和瞬时,不能有效支撑教师反思和实践性智慧的生成,这也成为制约教师实践性智慧发展研究的重要难点。使用技术手段赋予课堂实践的“重复性”、“再生性”便是化解问题的一个思路。这个技术封装的课堂就是本文要着重阐释的智慧课堂实验室。

1.理论构基

智慧课堂实验室何以能够在促进教师的实践性智慧提高中发挥作用,也即其存在的根本理论基础和逻辑合法的理由。

(1)智慧说

哲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都对智慧进行过阐释,共同的观点是智慧为“人在活动过程中,在与人的交往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应对社会、自然和人生的一种综合能力系统”。能力系统往往又表征为知识。怀特海说,智慧是掌握知识的方式,它涉及知识的处理,确定问题时知识的选择和运用。知识是客观事实,本身不具有价值倾向,而智慧指向实践,是主体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伴随有主体性的价值取向。冯契说,人就是在“转识成智”的过程中获得了身心、德性和人格等方面的自由发展。言下之意,人在获得知识并且在不断地应用过程中获得了智慧的发展。这个过程可以理解为主体知识的智慧化。

可见,智慧与知识经验有着内在的联系,同属一个范畴,相辅相成辩证统一。既然智慧可以通过知识实现获得,那么理论上它可以通过知识的迁移被他人获得。反过来说,要实现智慧“迁移”的目的,须将智慧进行知识化。即智慧抽离情境变为知识,知识在个体间迁移,在类似情境下知识附着主体的价值取向再以智慧表现出来。往往以一种行为的方式表现出来,人的各种机智行为都是智慧的外在表现。可以想见,没有外在行为,智慧只是知识内部的状态,无形无影。实际生活情境中我们可以通过对人行为的分析来判断其聪明与否。在教师教学情境中,也通过对教学行为的分析实现对人的智慧的间接把握和评价。

“智慧说”在研究中的作用,第一,作为理论基础。智慧与知识关系辩证统一,智慧通过知识化的方式转移,智慧课堂实验室借助知识形态的相应动作在教师智慧生成,迁移和发展上有所作用。第二,具有方法性质的指导作用。智慧以外在行为的方式被表征,指导我们在研究时借助教师教学行为的分析来把握其实践性智慧,研究更具操作性和针对性。

(2)概念转变理论

教师的专业发展实质是对教学的更高层次的认知及相应概念的转变。多个概念转变理论从不同角度和背景对概念转变的过程和机制进行解释。就教育领域而言,具体概念的转变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革命性替代,另一种进化性发展。无论是变革性替代还是进化性发展,概念转变要经历这样一个过程,首先是认知冲突的产生,对当前所掌握概念的适用性产生质疑,萌生不满,或受到新刺激,直接产生认知的冲突。然后是创建新概念,通过理解和顺应或者在新认知过程中创建。就教师教学层面能力发展来说,通过差异引起教师的认知冲突产生改变的内驱力,差异的来源既可以是教师自身也可以是外界,通过新信息或是概念的补充实现新概念和新知识的建构,在此基础上,通过教师实践对教学认识进行“丰富”和“修订”。

(3)反思说

苏格拉底说,“没有反思的人生是不值得活的”,反思是一个人重要的内省认识活动。它的思维功能在于“将经验到的模糊、疑难、矛盾和某种纷乱的情境,转化为清晰、连贯、确定和和谐的情境”。其重要价值体现在和实践联系起来,构成一种反思,实施,再反思一再实施的行动框架。人有效的反思行为有两个不可或缺的因素,自我反思素质高和反思的刺激信号强。

在教师专业发展领域,反思已成为教师自我提高的重要途径。然而,教师自我反思能力参差不齐,个人反思存在力不从心。通过群体的参与,集群体的反思力量,屏蔽一己之力的单薄。反思是零散的、经验性的、不可重复的,借助多媒体影像技术让教师基于证据进行反思,证据反复重复,教师和同伴选择针对性事件进行强刺激的实用性反思。教师通过有效反思,概念认识发生转变,在实际的践行中智慧逐步得以提高。当然,反思不仅仅是针对“有问题”的部分,教学中有价值意义的信息同样是反思的重要内容,这对于同伴来说更有意义,启发作用明显。

2.设计思路

智慧课堂实验室是合理应用现代技术有效干预课堂实践,从课堂情境出发回归教师实践性智慧发展,应着重关注课堂情境的有效还原,教师反思的针对性资源和智慧发展的实践方案。因此,’它首先是一个技术化的硬件环境,其次是资源化的解决方案。

(1)实验室的环境设计

智慧课堂实验室整体上分为教学区和观察区。为避免教师教学和同伴评价相互干扰,达到课堂教学的真实性,提高教学评价的自由度,教学区和观察区通过特定技术隔开,两个区域之间的信息只是单向流动,即观察区可以获得教学区的信息,而身处教学区的人并不能察觉到观察区的存在。

教学区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场所,它是一间教师和学生非常熟悉的课室,配备有现代教学设备比如实物展台,电子白板等,智能录播设备,以及适配套的软件系统等。观察区与教学区紧连一起,供教师观课,实时评课。观察区配备有功放设备和闭路电视实时播放教学区录播视频,观课教师既可以透过玻璃实际观察教学区教学情况,还可以通过视频电视补充教学区实时教学信息。使得教师近距离近观感的接触教学情境,全面掌握教学信息,置身于课堂场域之中。观课教师对教学的评价不仅实时,还很真实,更切中问题。课堂实践的真实以及教研反馈的实时为后续研究的提供保障性的支持。

摄像的空间布局,分别设置四路摄像头,记录教学区学生活动,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师的教学内容以及观察区教研共同体成员的讨论,并且这四个独立视频流构成一组记录节。教学区摄像有自动和手动两种调控,自动是特写的电脑桌面,全景的教师及讲台,重点选择的学生,优先级是电脑,学生,教师及讲台。此外,在输出设备的交互界面中全保留这四个视频内容的同时可以实现四个视频画面的任意切换。全面捕捉教师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行为,学生的课堂状态和反馈行为。通过对课堂各种行为的捕捉,可以间接的获得关于授课教师智慧的信息和评价。通过全程录像,细节捕捉,形成一个可供全面反思的资源性“材料”。弥补实际教学中,教师反思实践时材料不足依据不强的缺点。

(2)实验室的资源设计

教学视频切片资源和评价记录资源。在教研过程中,根据需要对教师教学视频进行切片,可以按照视频逐帧流向的线性切片和依据不同内容的非线性切片,建立切片库。为达到目标视频的快速且准确定位,我们通过技术手段对切片进行逐一的详细标记,然后依据标记实现快捷检索。同时将教研共同体同伴的评价实时记录,与相应的教学行为视频相匹配。教学视频切片资源实现对课堂的精细化聚焦,教师可通过此细致地分析具体的教学行为和进行全面的反思,同伴互评的记录有助于教师对教学有针对性的反思。此外,教研共同体同伴在分析教师教学进行实时评价时,大脑亦出现类似情境的连续性反思,引起原有认识的冲突产生新的认识,丰富自己关于该类问题的认知,促进自身反思和提高。

优质课例资源。通过智慧课堂实验室中课例研究的不断开展,丰富且富有特色的课例研究不仅直接产生有意义的结论,还会为实践性智慧课题的研究走向纵深提供资源的支持。进行优质课例资源的筛选,建立优质资源库。就个体教师自我发展而言,不断地课例研究,可以形成内部互动机制,在优质课例资源的开发中促进教师提高,在教师提高的过程中促成优质课例资源的产生,双向促进形成研究与教师发展良性互动,而在教师之间智慧发展方面,实践中表现出来的优秀智慧通过课例资源实现知识化,客观化,以知识的形式在不同对象教师之间流动。教师借助优质课例资源实现知识的学习,反思自身课堂教学,发展自身教学认识,尝试在实践情境下的知识的智慧化。实现优质实践性智慧的再生成。

(3)实践性智慧发展方案设计

实践性智慧发展必定发生在实践性的课堂教学中,智慧课堂实验室以实际教学为抓手,它是实践性智慧发展的核心着力点。备课为了教学,反思为了更好的教学。智慧课堂实验室专门针对教学情境而设计,需要将wiki协作备课和课后反思黏合在一起,实现课前,课中和课后各环节及资源的对接和贯穿(如图5所示)。通过串联,各环节的资源达到通式化无缝衔接,而课前课中课后关注的教学问题也达到高度一致,教学问题过程中的保真性,不会随教学情境,教研环境以及研究突况等的变化有所发酵。从而使得在课例研究过程中,教师实践性智慧发展的有效性和研究的针对性。

以智慧课堂实验室为核心的教研,有效提升同伴互参与的广度和深度,一方面促进个体教师反思资源的生成,因为教研情境的高度一致,生成的反思性资源具有高度聚合性,针对性强。有力地影响教师的反思,深度促进教师实践性智慧的提高。另一方面,教研中各环节优质的教学设计、视频切片、研讨记录等资源生成资源库,是为其他教师反思和借鉴的资源,促进教师整体的发展。

三.实验室应用原则和方法

1.应用原则

凡事有原则,问题解决不够理想有时并不是工具的问题,而是对工具的使用不合理。为了有效使用智慧课堂实验室实现教师实践性智慧发展,也要遵循几点应用原则。

真实性课堂是前提。智慧课堂实验室结构设计的目的是在空间上保证课堂及教学的独立性完整性,课堂不受干扰保持原生态。教师实践性智慧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表现和生成,课堂的真实性可以从源头确保实践性智慧的真实,从而使教研有意义。不是真实的课堂就不是真实的实践,实践性智慧也就不是真实的教学智慧,这种伪实践性智慧没有价值,对其的研究会干扰到教师的正常教学,因此研究更无必要。

研究对象和主题选择的合理性。一方面,教师的选择要有针对性。研究表明,新手教师到经验型教师是教师自我快速成长期,而教师从经验型教师到专家型教师的转变是困难期,瓶颈期。而有经验教师又是教师团队中最活跃的群体,学校的主力军,决定着教学质量和学校的办学水平,智慧课堂实验室将其作为对象更具有广泛性和现实意义。另一方面,案例选择的合理性,所选主题能反映教师当前发展的迫切需求,符合教师自身,学校以及社会发展对教师的要求。利于研究成果的推广,扩大受益面,带来一定的社会效益。事实上,智慧课堂实验室资源有限理应关注较普遍和广泛的教师群和研究主题。

群体参与是保障。不论是课前备课,课中或课后的评议,教师是以一个成员角色存在而不是独立个体,在教研共同体成员共同参与下完成整个教学及其反思,有效改善同伴程式化事务性的听评课,换为理解式的时常换位思考来关注课堂及课堂事件,为组内每个人提高提供形式可能。群策群力不仅能屏蔽单人教学及反思过程中的诸多不足,比如教学准备不充分,教学在场不充分,教学反思乏力等,还能够在“群体动力”的相互作用下有效提高群体内每个人的教学智慧。它是智慧课堂实验室中教学实施的效果和研究质量的保证。根据具体需要,教研共同体的人员构成课进行适度调整,但无论如何,整个过程都不能将群体的参与进行简化和简单化。

2.应用方法和策略:行动学习

顾泠沅等人在对国际上提升教师实践智慧的结合课例的同事互助指导和案例教学方法的分析和批判基础上,提出了教师专业发展较一般性的校本“行动教育”模式。模式的流程分为原行为、新设计、新行为三个阶段,可以有效解决理论向实践、向课堂的转移问题。

该模式的重点是教育中理论与实践转化的问题,在理论与实践转化过程中教师获得专业的发展。智慧课堂实验室的应用目的是促进教师实践性智慧的发展,它是立足实践的问题。在这个问题的探索中,教师作为学习者的需要为出发点,其中有教师的主体性和能动性的诉求。因此,在“行动教育”思想下,借鉴该模式的“行动”思想,为了体现教师实践性智慧发展的主体性,智慧课堂实验室实际操作时采用“行动学习”方法策略。案例是行动学习的基础,它是教师实践性智慧的载体,作为研究的基点。群体是行动学习的基本单位,实践共同体成员共享经验,激发反思,合作开展教学设计,行动反思和改进再实施的行动。行动过程是行动学习的循环过程,行动到反思到更新的行动这么一个过程,是一个行为不断跟进的循环过程。

第3篇:小学智慧课堂教学案例范文

【案例1】 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张齐华《24时记时法》导课

师:孩子们,都准备好了吗?

生:好了。

师:准备好了。好,上课!

出示钟面(3时)(不是课件,就是普通的教具钟面)

【案例2】 北京市朝阳区管庄中心小学夏青峰《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法》导课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小数的意义》。(板书课题)

【思考】

两位特级教师的导课都没有情境的创设,看似非常的“突兀”。然而,“突兀”中却寓含着深意。已经“准备好了”, 既包括物质上的准备,如各种学习物品的准备,也包括精神层面上的准备,如必要的知识储备,迎接挑战和战胜困难的心理准备。如果还要硬性地创设虚拟的情境,只能是叠床架屋、画蛇添足。由此可见,课堂上教师的“作为”完全可以“简”一点:将时间让给学生,让他们“静悄悄地学习”。

夏青峰老师说:“我欣赏静悄悄地学习。”

静悄悄的学习应该是学生在较少干预下的自主学习。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培养抽象思维是数学学科重要的训练目标,过多的干预只能束缚学生的手脚,蒙蔽学生的眼睛,阻碍学生思维的发展。

二、 “慧”一点

【案例3】 北京市东城区教育研修学院刘沿革《周长》导课

师:每周一上午,我们北京各学校都要举行升旗仪式。南京也是这样吗?

生:是。

师:有一天升旗仪式过程中,小强突然晕倒了。

生:啊?

师:你们这儿出现过这种情况吗?

生:没有!

师:老师赶紧把小强送到了医院。医生检查后说,没什么大碍,小强的体质比较差,只要坚持锻炼就行了。

师:爸爸为小强制定了一份锻炼计划。

出示锻炼计划:每天沿操场边线跑一圈

创设情境:三种不同的跑法动画,让学生初步感知边线(周长)。

【案例4】 南京市成贤街小学王学其《公顷和平方千米》导课

师:介绍东南大学和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的历史。

出示情境图:玄武湖占地400公顷。(东南大学和南师附小离玄武湖很近)

师:孩子们,对哪个词感到陌生?

生:公顷。

师:公顷是什么单位?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面积单位。因为用了“占地”这个词。

师:为什么用公顷做单位呢?

生:可能是一个较大的面积单位。玄武湖太大了。

师:公顷是大面积单位,是土地面积单位。(揭题:公顷和平方千米)

【思考】

升旗仪式是每个小朋友最熟知和最向往的场面,玄武湖是南师附小小朋友非常熟悉的旅游景点。两位特级教师的导课方式(刘沿革老师升旗仪式时学生晕倒的情境设计似有商榷之处,但肯定源于生活。)似乎是信手拈来,却一下子吸引住了学生的眼球和心灵,让后续的过程好像是由此“长”出来的。这就是教育的智慧。

可我们有些老师抱怨生活中缺少鲜活的情境资源,有时胡编乱造,有时机械照搬,却忽略了学生实际和生活这个大舞台,缺少的正是智慧。

课堂“作为”需要智慧,智慧的课堂需要智慧的老师。教师的智慧来自于对生活的留心观察,像刘沿革老师和王学其老师一样,不断从日常生活的琐屑中去发现、去挖掘。

教师的智慧来自于思考。教师的职业特点需要我们善于思考,用心思考。思考学生,思考教材,思考生活,思考自己。思考是教师睿智的体现,思考是教师的职业操守,思考是教师一生的目标。教师思考了,学生才会思考,才会深刻地思考。

三、 “矮”一点

【案例5】 浙江省杭州市文海实验小学刘松《乘法分配律》导课

师:我叫刘松,来自浙江。这位姑娘,你可以自我介绍一下吗?

生:可以。(生自我介绍)

师:我可以成为你的朋友吗?

生:可以。

师:这位小伙子,你可以自我介绍一下吗?

生:可以。(生自我介绍)

师:我可以成为你的朋友吗?

生:可以。

师:孩子们,能不能把我们刚才的话合并成一句话?

生:某某同学和某某同学都可以成为刘松老师的朋友。

【思考】

我赞赏刘松老师的导课,可谓是对“乘法分配律”的无痕铺垫。更赞赏他对师生关系的倾力追求,希望与学生成为一对人格平等的朋友(成为老师的朋友前提是学生同意),一对相互学习和进步的朋友。

课堂本质上是师生双边的课堂。课堂上两个重要角色师和生,都有着无可取代的目标和任务。正如闫勤老师所说的“动车之道”:“动车之所以速度快,是因为动力源不只是车头。同样,课堂上动力源不只是老师。”拉近师生的心理距离可以使课堂上的动力源更多,需要我们在“课堂作为”的过程中将自己的身子“矮一点”。

拉近师生距离,除了从心理上彻底摒弃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更重要的是要换位思考,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的主人,才能真正实现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定位。

第4篇:小学智慧课堂教学案例范文

一、智慧在探索与交流碰撞中萌发

课例一:在探索与交流中理解“小数的性质”

师:刚才这位同学认为0.6=0.60,很多同学也赞同,那么你能不能用定的方法来验证或说明呢?请思考一下,你也可以借助信封袋里的材料进行思考。

(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力法,同学间交流讨论)

生1:0.6=0.60,因为0.6元就是6角,0.60元就是6角0分,所以它们是相等的。

生2:我是从“数位”来想的,两个小数的十分位都是6,0.60百分位上是0,0.6百分位上没有也就可以看作0,所以我说0.6和0.60是相等的。

生3:0.6米就是6分米,0.60米就是60厘米,6分米等于60厘米,所以0.6=0.60。

生4:0.6计数单位是0.1,0.6表示6个0.1;0.60计数单位是0.01;0.60表示60个0.1,60个0.01等于6个0.1,所以0.60和0.6相等。

师: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验证、说明了0.6=0.60。那么,我们可以得山“小数的末尾添上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个猜想是正确的吗;你能再举其他的例子吗?

教师没有直接呈现或简单地教学“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的意义,而是为学生提供了一定的学习材料,引导他们借助材料自己去探索。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诠释、验证了“小数的性质”,有的以生活经验为背景,有的以原有的数学知识为基础,获得了对小数性质具体的、感性的认识,促进了对“小数的性质”的理解,同时也使学生感受到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新知识内化为学生的知识结构。

二、智慧在数学与生活的联结处生成

课例二:解决“买水果”的过程中应用“按比例分配”的知识

师:(创设问题情境)水果店的李经理准备用3600元买进一些水果,可以买哪些水果,按怎样的比例分配,每种水果各用多少元,你能帮助出主意吗?

学生兴趣盎然,思维活跃。教师在学生小组讨论的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学生的答案精彩纷呈,智慧的火花不断闪现。

生1:(第一小组),我们准备买西瓜、香蕉、苹果,把3000元按2:5:4:1分配,分别是600元,1500元,1200元,300元。(教师问:为什么香蕉买得多?)因为吃香蕉的人多,香蕉好卖。

生2:(第二小组),我们准备买梨、甜橙、李子,把3600元按2:3:4分配,分别是800元,1200元、1600元。我们组认为李子是最好吃的。

生3:第三小组):我们准备买哈密瓜、西瓜、桃子、苹果,把3600元按1:3:2:6分配,分别是300元,900元、600元、1800元。因为哈密瓜较贵,买的人少,苹果是大众水果,吃的人多。

……

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价值取向进行分配,学生设计的解决问题方案的真实和生动,一次次给人以意外的惊喜和乐趣,这样的课堂充满着学生情感与智慧的交织,学生尽情地抒发自己内心的感悟,获得了多方面的满足与发展。

生活世界是生动的、鲜活的,生活中蕴涵着丰富的课程资源,生活是学生数学学习和智慧生成的源泉。一方面,教师要善于“活”用教材,努力沟通“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的联系,在现实世界寻找生动有价值的学习素材,提供数学内容的现实背景,给数学课本增加“营养”,使生活和数学融为一体,使教材真正成为学生开展数学学习、沟通数学与生活联系的有效素材,最终实现数学知识“生活化”与生活世界“数学化”的有效整合,促进学生智慧的生成与发展。另一方面,要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联系生活实际开展丰富多彩的促进智慧生成的拓展型数学活动,努力丰富学生的数学学习生活,使每一个孩子都能乐于数学学习之中。

三、智慧在预设与生成的动态中凝练

课例三:(A、B对比式案例):探索“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A方案:探索规律,发现归纳

师:刚才我们用数方格的办法测出小卡片的面积,那么其他的长方形呢?现在继续研究,请你选择几个正方形拼成各种各样的长方形,并把长、宽、面积记录下来,然后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同桌合作,学生操作并把有关数据记入下表。

师:谁能汇报一下拼成的长方形情况?

生1:我们每行摆6个小正方形,摆了2行,面积是12平方厘米。

生2:我们每行摆5个小正方形,摆了2行,面积是10平方厘米。

生3;我们用12个小正方形摆了一个长方形,长是4厘米,宽是3厘米,面积是12平方厘米。

师:你怎么知道长是4厘米,宽是3厘米呢?

生:每行可以摆4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所以长是4厘米,每列可以摆3个,所以宽是3厘米。

师:根据你们的操作和观察,你们发现了什么:

(学生小组交流)

生:我们发现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以宽。

(教师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B方案:形成猜想,操作验证

师:这位同学的方法是先用尺量出卡片的长和宽,然后相乘计算出卡的面积。用这种方法得到的答案和我们用小正方形摆出来的结果是一样的,看来用长乘以宽汁算这张卡片的面积是可以的,那么这种方法对其他长方形是否适用呢:

生:再找长方形来试一试。

师:这是一个好办法。老师这里为大家准备了几个长方形,四人小组合作,每组选一个图形验证,其中一个同学画一个长方形试试,为了计算方便可以画一个长、宽是整厘米数的长方形。

师:请每位同学先独立试一试,用刚才这位同学的方法测量汁算面积,再用其他方法验证一下,把有关数据记录下来。(学生实践操作,老师巡视指导)

师:请在小组里交流一下你得到的结果,你是怎么得到的,并选一名代表发言。

生1:我们画了长是7厘米、宽是5厘米的长方形,7*5=35平方厘米,后我用方格给验证一下是对的。

生2:我们选了3号图形,长是11厘米,宽是2厘米,面积就是22平方厘米,我用小正方形摆了一下是对的。(老师课件演示)

生3:我们画了一个长方形,长是4厘米,宽是3厘米,(4+3)X214(厘米)。

师:对他的结果你有什么想法?

生4:他这样计算不对,这样算是周长,应该用4X3二12(平方厘米)。

师:通过这几个长方形面积的测量验证,我们得出刚才这位同学的猜想是正确的。现在我们知道长方形的面积可以怎样计算呢?

生:长乘宽。(教师板书)

第5篇:小学智慧课堂教学案例范文

校本教研以新《纲要》为导向,以学校教育教学为本,以促进学生和教师的发展为目标。在学校教研工作中, 校本教研的研究内容一般都是与教师的日常工作实践密切相关的各种实际问题;其研究方法主要借助于教师自身的实践和对实践的反思;研究目的指向于直接改进教育教学工作的质量等。

教师的自我反思,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是学校开展校本教研,提升教师的实践智慧的主要手段。

一、 自我反思,自我成长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是开展校本教研的基础和前提。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而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教育教学中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正如丽莲・凯兹所说:“教师专业化的起点,在于愿意去思考问题,并尝试提出自己的改进方案。”教师是研究的主体,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不断地实践、反思、改进,再实践、再反思、再改进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们要求每位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注意即时的反思,此类反思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

(一)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每位老师的课堂教学都要经历备课―上课―反馈―反思的过程,在这一系列的过程中,真正能提升教师教学智慧的就是反思阶段。因此我们要求每位老师坚持写“教后记”。主要是反思在课堂教学与课后反馈中的得与失,可以对整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也可以反思课堂教学中的某个环节。

(二)反思别人的课堂教学。教师的专业成才,实践智慧的提升离不开与周围同事的学习交流过程,在校本教研中,我们要求每位老师不仅要对上课老师的课堂教学进行实录,还要注意在听课后对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分析,最后进行自我反思,俗话说得好:“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作为旁观者,对别人的课可以有一个很清楚的了解,如果能经常写写此类“听后记”,对个人教学智慧的提升大有裨益。

事实证明,在我们的教师队伍中,那些勤于、善于自我反思的老师成长都比较快,有些刚走上工作岗位一两年就已“小荷露出尖尖角”了。

二、 同伴互助,共同成长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在校本教研中要想提升教师的实践智慧,光靠个人反思还是不够的,因为一个人的力量往往是有限的,有的观点和做法自己看来是不错的,如果大家一起来议一议就有问题了,因此,同伴之间的互助也至关重要。同伴互助校本教研主要有以下形式:

(一) 团队赛课

一个思想:

以“教学质量在课堂、教师成长在教研”为宗旨,以“让每一位教师的专业成长都能得到发展,让每一个团队的集体智慧都有展示舞台”为目标,改进校本研修形式,提升教师的实践智慧。

三个原则:

1. 全员参与原则

一个年级组的本学科所有教师组成一个团队,全过程各成员既要主动承担任务,又要交流切磋,发挥团队合作精神,从而使全员得到锻炼和提升,切实做到“人人参与,人人进步”。

2. 团队合作原则

团队赛课变过去的一人单枪匹马为今天的众人并肩作战,淡化个人成绩,重视团队精神。只有团队互助,优势互补,才能取得佳绩。

3.重视过程原则

团队赛课,淡化竞赛,重视教研;淡化表演,重视常态;淡化结果,重视过程。团队赛课,重在营造一种合作、研讨、反思、共进的氛围,引导教研组以课例研究改进课堂教学行为,提升校本研修的效率,促进全校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五个环节:

说明:

1. 各环节要求:

第一环节,团队所有教师必须人人备课,不仅要设计好教案,还要能够阐述自己设计的理由和意图,列出自己不明白或无法解决的问题,以便在第二环节进行交流和深入研究。

第二环节,为“集智式备课”,人人都要有“备”而来,在集体智慧的交流与碰撞后,确定本团队的最佳设计,用于课堂展示。

第三环节,当一人授课时,团队其他成员要认真观课,思考这节课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课堂教学是否有效、高效。如果有出入,要分析原因,为第四环节做准备。

第四环节,采用可视化陈述(PPT),陈述内容主要为本团队成员的分工情况、磨课过程、亮点阐述、观课感受等。陈述时间不超过5分钟(超过1分钟扣1分)。答辩问题由评委和现场观众(其他团队成员)分别针对课堂教学或现场陈述的内容提出。承担课堂展示的老师不再承担陈述任务,但可以参与答辩。答辩过程中,评委指定选手回答的问题,其他人不能代替回答。在评委许可的情况下,团队成员可以补充。每个问题的答辩时间为2分钟。

第五环节,在陈述与答辩之后的一周时间内完成。团队所有成员都必须对活动全过程进行反思,积极讨论案例内容,并由一人执笔,完成案例。

2. 整个赛课流程历时半个月,由三个时段组成:学校指定课题后,各团队在一周内完成前两个环节;在一天内完成第三、第四环节;在第四环节一周后完成第五个环节。

3. 第三、四两个环节为现场竞赛,其余为团队内部在规定时间内自主完成。

4. 在指定时间,各团队由领队(组长)汇总、收齐、上交全过程资料,包括全团教师的个人教学设计、最终定稿的团队教学设计、赛课课件、课后的个人参赛反思、团队的参赛课案例以及团队研讨、现场展示的图片、音像等资料。所有资料都将是团队赛课成绩的打分依据。

分值与奖项

1. 各项内容分值(总分为120分):个人独立备课10分,团队教学设计20分,课堂教学展示30分,现场陈述10分,现场答辩10分,个人活动反思10分,团队教学案例20分,团队过程性资料10分。

2. 按以上八项内容逐项打分,按总分高低排名,分别设团队赛课特等奖和一、二等奖。对团队每一位成员颁发证书,并给予相应的奖励。

以“团队赛课”为突破口是形成同伴互助的有效手段。通过教师全员参与,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形成同伴互助,以达到整体提高教师教学智慧的目的。

(二) 专题沙龙。将教师在实践中的难点、疑惑拿出来共同研讨,开展学术沙龙活动。每次活动一个主题,不强求统一的结论,旨在开阔思路,引发思考,加深教师对某一问题的认识,寻求更多的教学策略。

(三) 相互观摩。立足于教学现场展现教学过程,教师围绕观摩的现场展开相关议题的研讨活动。在组织观摩活动前根据校内教师的实际情况,以多层次的方式开展,观摩活动中研讨的重点各有侧重。如为了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市教研组教师的示范带头作用,挖掘、共享现有资源,每学期都会开展骨干教师示范周,市教研组成员示范周观摩活动。每一个骨干教师都具有自己的先进经验、教学特点,每一位市区教研组成员在该领域的教研活动中都能及时吸取到新的教育理念与方法。一个教师在多次观摩中,可以学到许多教师的经验,捕捉到许多新的信息,对于自己的成长与提高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也是年轻教师成长的捷径。

(四) 案例赏析。我们的案例式教研活动一般都要经历“案例引入、诠释实例、解剖分析、感悟借鉴”的基本程序,为教师提供前进的燃油。案例内容的选择有一定的代表性或特殊性,可以选取一些教学活动中的教学案例、片段等,作为大家分析的具体对象,在剖析与交流中相互学习,更新教学理念,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共同成长。

(五) 分层培训。我们还经常性地对教师进行分层次的培训,主要分为:骨干组、学科组、年级组、青年组、中老年组;向其他学校学习等多种形式的校本培训,采用外出参观、研讨;接受同行参观、研讨的培训。对教师分层次有针对性地培训,促进不同层次的教师在不同水平上的提高。

实践证明,同伴互助不仅有利于个人的成长,更有利于团队的共同成长。在同伴互助式校本教研活动中,那些善于反思的老师的教育教学实践智慧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同时还带动其他老师的成长。这对学校教研组的整体智慧的提升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三、 专业引领,专业成长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校本教研是一种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闭门造车是不行,因此我们还要不断地学习,充电。用更为专业的、前瞻的理论充实我们的大脑,提升我们的教育实践智慧。具体做法有以下三点:

(一) 读万卷书

古人说得好,“读书使人聪慧”。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光教书不读书是不行的,因此,为了提升教师的教育实践智慧,学校出资给每位教师都配发专业杂志《小学语文教学》《小学数学教学》《教学与研究》等。

每学期寒暑假给每位老师推荐教育教学方面的热书,供老师们假期阅读,并作为假期作业布置,开学后学校将对读书情况进行考核,组织读书交流会。通过读书活动的开展,很多老师的理论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写文章也有的放矢了。

(二) 专家引领

积极争取专家的专业引领,让理论指导实践,让理论者和实践者对话,使校本教研向纵向发展。主要形式有:

(1) 走出去,聆听专业学术专题报告,参加理论学习辅导讲座;

(2) 请进来,请专家到教学现场指导,作案例分析,与教师面对面对话;请专家参与课题论证。

(三) 鼓励进修

第6篇:小学智慧课堂教学案例范文

1、精心选择课堂智慧的制高点,成为动态生成的引领者

面对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师要把握智慧生成的制高点,课前精心预设,课中给予学生有效的引导和点拨,帮助学生进行课堂智慧的抉择。

在教学“可能性”这一课时,一上课我便精心设计了一个“陷阱”,果不其然,学生们都“跌”了进去:我将学生分为8个小组,事先将黄、白两种不同颜色的乒乓球分别放入8个箱内,让学生们分8个小组从箱子里把球摸出来,摸出黄球多者为胜。当都摸完后学生们“气愤”地发现,一些小组的箱子里全是白球,根本就不可能摸出黄球,而另外一些小组的箱子里却全是黄球。结果无论是赢的小组还是输的小组都觉得“太不公平”!

我见时机已成熟,就因势利导:“在这样的情况下,在只放了黄球的箱子里去摸会怎样?”学生十分肯定地说:“只能摸出黄球!”“对,是‘一定’只能摸出黄球!那么能否摸出白球呢?”“不可能!”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在只放了白球的箱子里去摸又会怎样呢?应该怎么说?在小组里说说看。”学生根据前面的说法:“在只放了白球的箱子里去摸,‘一定’只能摸出白球!‘不可能’摸出黄球!”接着我又将黄白球混合放到8个箱子里,这时再去摸,“猜猜看结果会怎样?”根本不用再去摸了,学生都知道“可能”摸出黄球,也“可能”摸出白球。到此,通过学生喜爱的摸球游戏活动,建构起了“概率”最基础的知识:“一定”、“不可能”和“可能”三个概念及它们出现的特定情况。

当然,面对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师除了要帮助学生进行课堂智慧的抉择,还要注意帮助学生实现课堂智慧的引申,架设起师生、生生、生本互动的平台,形成人人参与、自由对话、真诚沟通的学习氛围,开创学生思维任意驰骋、不断创新的境界。

2、善于捕捉课堂智慧的闪光点,成为动态生成的发现者

动态生成的课堂应该是丰富多彩的,能够真实地反映学生的情况。对教学中出现的一些意想不到的“高见”和“高潮”,教师应发挥教学机智,善于捕捉课堂教学中生成和变动着的各种有价值的信息,作为活的教育资源,努力创造条件去扶植它、栽培它,让擦出的火花燃烧起来。

如在教学“射线和角”时,学生知道了射线的特征,教师让学生举例。师:我们可以把手电筒和太阳等射出来的光线,都看成是射线。你还能举出另外一些例子吗?,生:手电筒和太阳射出来的光线不是射线,是线段,因为被东西挡住了。头发是射线。(全班大笑。)师:你们有意见吗?(多数学生感到疑惑。)师:那我们来假定一下,假如你的头发都是朝着自己的方向笔直笔直地长,再假如你长生不老,而且永远不剪头发,那么你的头发就是射线。此时那位学生露出了会心的笑容。我想学生这一会心的笑来自于教师那幽默的两个“假如”,来自于教师的镇定自如和教学机智。面对教学中这一突如其来的真实问题。教师没有逃避,轻而易举地用了两个“假如”为孩子营造了轻松、自由、安全的心理氛围,同时也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所举例的片面性,巧妙地化解了提出质疑的学生面临的尴尬局面,使全班学生受益,成功地做到了既“红了樱桃”,又“绿了芭蕉”。这样就把有可能变成教学遗憾的新问题,通过师生之间的对话转化成教学的亮点。

3、灵活把握课堂智慧的生长点,成为动态生成的创造者

在动态生成的不可控制的课堂上,常常会出现与教师的课前预设不一致的情况,而这些情况的出现,往往正是新的课堂生成的契机,是课堂智慧的生长点。教师的可贵之处,就在于要充分利用课堂生成的即时资源,站在宏观的角度选择重点进行引导,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的理解更加深刻。

例如有位教师教学“认识人民币”,当按照课前精心设计的环节进行教学时,发现学生已积累了相当丰富的有关人民币的知识。于是,教师果断地将原先设计的小步子的提问,调整为开放性的问题:“关于人民币,你知道些什么?说给大家听听。”学生你一言我一语,不仅大致覆盖了教科书中的知识点,而且还生成了许多新的课程内容。有的学生说5角、1元人民币上画有少数民族人物像;有的说人民币上还画有桂林山水、三峡风光等我们国家风景很美的地方;有的说拿一张人民币对着光可看到藏在里面的图案,那是防止坏人造假人民币用的;等等。这样一调整,学生的直接经验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到了系统化,还为学生展示在社会的大课堂里获得的其他知识提供了舞台,让课堂教学变得既轻松愉快,又丰富多彩。

4、努力寻求课堂智慧的切入点。成为动态生成的开发者

课堂的生成是复杂的、动态多变的,需要教师具有足够的创造性教学智慧。教师必须理智地对待突发的课堂生成,灵活地调整教学策略,根据学生实际确定课堂智慧的切入点,把即时生成的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列为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以“圆柱的认识”为例,课前预设第一课时教学圆柱的认识,但上课伊始就发生了意想不到的事情。师:今天我们将继续研究立体图形。你准备研究什么?生:我准备先研究圆柱体。生:我准备将剩下的圆柱、圆锥和球一起研究,因为它们都有弯曲的面,肯定有类似的地方。生:这样可能来不及。不过这样的研究可能便于比较,所以我建议先研究圆柱与圆锥。师:(出乎意料,将“球”抛给学生)你们的意见如何?生:研究圆柱和圆锥。师: (稍作思考)行!你们准备研究些哪些内容?生:像长方体一样,研究“棱”“顶点”“面”的特征。生:还可以研究一下“高”。生:还可以与长方体和正方体进行比较。师:你们可以独立研究,也可以小组合作,还可以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

学生们在研究中发现:虽然圆柱和圆锥的侧面都是曲面,但它们的展开图却不一样,前者是长方形,而后者并不是三角形却是扇形;圆柱的纵截面是长方形,而圆锥的纵截面是三角形;圆柱的横截面是大小相同的圆,而圆锥的横截面是大小不相同的圆,所以圆锥的上底面可以看成半径为零的圆;圆柱、圆锥是由平面与曲面围成的,这是与长方体、正方体的最大区别。当有人提出“圆柱和圆锥都有无数条‘高’,但圆柱的高都相等而圆锥的‘高’却不相等”时,立刻有人提出应该将“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确定为圆锥的高,并通过查阅课本得到证实。这些对比中的发现,是学生全身心投入探究活动的结果,它使学生获得巨大的成就感,感受到数学的神奇和美妙。

第7篇:小学智慧课堂教学案例范文

【关键词】小学英语课堂 预设 动态生成 盎然生机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一切小学英语课堂教学都是预设和生成的统一体,如果没有高质量的预设就不可能有精彩的生成,当生成和预设矛盾时,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给小学生表达和表现的机会。我们每一位老师或许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当你得意洋洋地揣摩着自己的课堂构思走进教室,却被教室突发的一切打乱了你课前精心的设计;当你们师生正沉浸在理想的教学活动中时,却有学生“节外生枝”,让你措手不及……但有时当你被课堂中的“亮点”所吸引,不知不觉地进入学生思维色彩斑斓的纯真世界,却收获了意外的精彩;而这些突发的意外和亮点正是我们课堂教学中不断生成的宝贵资源。

作为一名小学英语教师如果能用我们的教育智慧去唤醒和点燃学生,那么我们的英语课堂必将会因此而熠熠生辉。因此在新课程改革要求下,在小W英语课堂教学中我们不单单提倡生成、期待生成,更要有责任去探讨如何关注生成,驾驭生成,让我们的课堂绽放活力,让师生的智慧闪耀课堂。

一、捕捉瞬间亮点,铺设动态生成的智慧之路

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曾指出:“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 我们要让课堂充满激情,焕发生命活力,促进动态生成,只有激活课堂氛围,而激活的关键我认为在于课堂启动。

小学生天性好动,如果我们每天都是“Good moring. How are you?What’s the weather like today? …” 机械、呆板的公式化问候开始,只会让他们乏味、厌学。相反如果作为教师能留心时事的变化,适时即兴寒暄,必然会安定学生情绪,激活课堂气氛,吸引学生尽快进入课堂角色。例如:周一、周五上课时:Did you have a good time?What did you do on the weekend ? Weekend is coming.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this weekend?上完体育课之后:You had a PE class just now, you look tired.Could you tell me what’s your favourite sport?…只要我们用心追求,一定会灵感涌动。

【案例】3月5日那天下午,六(1)班同学在老师的带领下去敬老院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回来后的那节是我的英语课,当我走进教室时,学生个个趴在桌子上无精打采, “Miss He , we’re very tired.”怎么办呢?可以预测这节效果,突然我灵机一动,有了。“I see, you’re tired.I’m sorry I can’t go with you. But Miss He wants to know about it .Could you tell me something about it?”“Sure.”学生仿佛有点来劲,“Where did you go?How did you go there?When did you start?” 部分学生已经开始不断举手回答问题,“What did you do ?” “Sorry, Miss He .I don’t know its name.But I want to clean the room for the old men.I like them.They’re kind.”一个学生回答道。这一下不要紧,一石激起千层浪,其它学生纷纷举手竞相回答,各抒己见。好,学生动起来了,精神有所振奋,已经有说的欲望和冲动,我在心里暗喜。于是我趁势峰回路转,“Are you tired now?” 我笑着望着他们,“How do you feel?” “I don’t feel very tired.” “I relax.I’m quiet.” “I’m happy now.Because I can answer your question.”…

“How do I feel?” 我接着问“You’re not tired.” “You don’t feel happy because you can’t go with us.”… 我又望了一眼韦鹏的座位,他生病请假两天了,“How does Wei Peng feel?” “He feels sick.” “He doesn’t feel happy, too”. “He is sad he can’t go to school.” “Miss He, I’m also sad.Because I can’t play pingpong with Wei Peng after school.” 原来是韦鹏的好朋友江润州。随后, “This afternoon I was busy I didn’t go there with you .But now I can play games with you.Do you want a try?” 于是又利用竞赛调动起他们的情绪……就这样这节课在偶然生成的特殊情况下巧妙启动激活,铺设出后面不断生成的智慧之路。虽然与我事先的设计大相径庭,但是也同样精彩完成本节内容――PEP B7 Unit2 Part B How do you feel?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没有活力的课堂必然是缺少灵性和智慧的,只有师生共同创造,唤醒各自沉睡潜能的时空,才能促进高质量的课堂动态生成。

二、尊重学生个体,叩响动态生成的智慧之门

学生作为一个有创造性的活跃生命体,他们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参与课堂教学。他们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更是教学“资源”的重要构成和生成者。所以我们要了解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善于倾听,宽容错误,使学生敢于发表意见,勤于思考问题,乐于同教师对话,从而使师生之间达成相互碰撞、接纳、融合的同构共生状态。

【案例】 一天下午五年级的一节英语课,内容是PEP Book5 Unit 5Part A。我和学生正在进行There be 句式的交流学习,“Miss He, Wu Yang is sitting on the desk .”我扭头一看,果真我们的调皮大王邓汪灿正坐在课桌上朝我不好意思地笑。尽管他平时上课顽皮,却机灵可爱,发言积极,我很喜欢他。但这次他可太过分了。我顿时心中怒火升起,正欲发作,忽想如果这样的话这节课不但他而且大家都没了心情,课堂质量降低。于是我控制自己的情绪,“Class, Close your eyes, please. Come here, Deng Wangcan .”我将他藏在了门后,“Open your eyes, please.Where is Deng Wangcan now?”“在门后”,大家异口同声。“Yes, he is behind the door.”接着我又用此游戏引出了under the teacher’s desk,in front of TV, near the shelf, “Miss He, 昨晚我预习过了Part B的Let’s learn, 还有一个over, Look!There is a fan over my head.”汪灿边说边指,得意地展示着他的才华,大家都会心地笑了。在他的“帮助”下,我成功适时对教学内容作了调整。如果我强制粗暴地批评,必然造成学生心灵的封闭,也就无法生成。课堂上面对每一个意想不到的“插曲”,教师要有“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气魄。

其实我们的每一个孩子都有其独特的聪慧之处,教师要“蹲下身去”倾听每一个学生的发言,发现思想和语言的闪光点,让它成为课堂教学中有效的动态资源的生成点。

三、关注动态生成,收获瞬间美丽

课堂上学生学习的顿悟、灵感的萌发、瞬间的创造是亮点,更是我们课堂宝贵的动态生成资源,它稍纵即逝。作为教师要用我们的教学智慧,敏于捕捉,巧于疏导运用,不断捕捉、判断、重组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信息,形成新的教学步骤;使课堂教学更贴近每个学生的实际状态,让学生兴趣盎然,思绪飞扬,灵性喷发,点燃动态生成的智慧火种。

【案例】在PEP Book6中教学中,我围绕着Go to the zoo 的话题学生们正在进行着What are they doing?的热烈交谈,我饶有兴趣地听着他们的对话,走过舒晓彤的身边,只听她问桂玉莲“Do you have any food?”我愕然了,“Yes, I have a hamburger in my bag.”说着真的从她书包里拿了出来,好家伙她还带吃的到学校来。她们想干什么?“Would you like to give it to the lions? Maybe they don’t (won’t) fight(any more)…”Oh, my god!我的心被振颤了,她们的童心里饱含着多么丰富的情感。我立刻让她们做完整的表演,把智慧和大家分享。同时我提出了问题How to stop the lions fighting? 有了前面观看的基础,和问题一结合学生们灵感顿生,S1:I tell the teacher,He can have a good idea. S2:I call 110.(行,知道有麻烦向警察求救)S4:Listen to music, they’re happy.They can’t fight.(明白寻找快乐的方法)……听着发言你仿佛进入了他们七彩的内心世界。接着我话题一转,Do you often fight? Of course not, we’re all good fiends. We often help each other. 就这样在我无痕的引导下学生进行学习和价值判断,这样的教育没有强制性,有效且恰如其分,给人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感觉,这节课我很得意。

“水平无华,相荡而生涟漪;石本无火,相击始发灵光”。英语课堂已经不再是单一机械的操练,而应该是师生、生生之间自然而然的智慧的“对话”。思维的激活、灵性的喷发源于对话的启迪、碰撞,只有深层次地对话才有内在真实的生成。

四、适时的反思和积累,承载动态生成的智慧之美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在小学英语课堂中利用生成性动态教学资源服务教学,不仅是一种教学智慧,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英语教师自身语言素养的一种考验。要培养自己敏锐的洞察力和灵活的调控能力,不忽略课堂教学过中任何有益的细节和突发性事件,巧妙处理,从成功案例中积累经验,从失败案例中吸取总结教训,不断提高对课堂“生成”的灵敏度和调控能力。

【案例】结束了一节课的教学,我走在回办公室的路上,但今天我没有往日的兴奋和喜悦,更谈不上成就感,心里沉甸甸的。回忆这节课是Book6 Unit 3 When is your birthday? 这节课从启动、导入、呈现、操练都较为理想,也有部分生成在里面,但就是在运用巩固时,我设计了一张表格,让学生调查四人小组的生日,虽然在调查时学生还比较兴奋,但很快气氛就平静下来了。最后让学生汇报了调查。在这个环节设计时我又落入了俗套,显得课堂没有生气,缺少了生成之美。到了办公室我还在思考,这时桌面上的台历令我眼前一亮,高年级的同学已开始留意同学的生日,有时会在生日时赠送礼物或开个小型party, 我何不仿台历制作一个班级生日志呢?于是我将我的台历改造装饰了一下。第二天当它出现在课堂上时,果然学生们一个个瞪大了好奇的眼睛,我首先圈出了我自己的生日,接着学生们学着我的样子也有问有答有圈画,开心活跃,不一会儿,一个记录着班级每个同学生日的日历便诞生了。“Miss He, we can make it, too.”对呀,何不布置学生作为课外延伸的作业,去动手、调查呢?果然一个个精美的作品呈现出来,我把它们都放在教室的书架上。有时他们会告诉你今天是谁的生日,大家一起为他祝福,让学生感到:课堂不但是乐园还是家园。

可见,“让课堂成为师生焕发生命活力的主阵地”不仅仅只停留在口头上,更应该落实到每一位教师的实际教学行动中,不断地反思自身的教学行为,善于捕捉富有生命气息的教学资源,营造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只有这样,师生才能释放出生命的活力,闪耀出智慧的光芒。

叶澜教授说过“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可能发生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路线而没有激情的行程。”课堂也是师生生命经历的重要场所,教师要树立动态生成的正确态度,把握有利时机,运用有效策略,尽心呵护好教学中不断闪现的生成资源,激活学生思维的源泉,让学生真正成为血写的主人,才能让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张扬,思维的火花才会绽放,课堂上才会不断出现“美丽”的生成,才能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更加有效,更加精彩。

参考文献:

[1]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J].教师之友,2004,01:49-53.

[2]龚海平.小学英语与生成性动态教学资源的利用[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5,03:32-33.

第8篇:小学智慧课堂教学案例范文

【关键词】预设 ; 把握 ;

智慧一个精彩的课堂,也是高效的课堂,需要教师在围绕课程目标精心设计教案的基础上,遵循学生认知的曲线、思维的张弛以及情感的波澜,以灵动的教育机智随时调整教学进程。这样一来,课堂教学才能充盈生命成长的人文韵味。

1 精彩的课堂来源于充分的预设

课堂教学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因此,任何教学都必须要有预设。精彩的课堂对预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预设以人为本、以学定教,真正关注学生的发展,从学生角度出发去安排教学活动,选择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开展有效的学习活动。

案例一:曾经看过一堂公开课,内容是How do you make a banana milk shake?一走进听课的教室,马上被里面热闹的场面所吸引。原来是同学们在做一个剥香蕉皮的游戏,有趣的动作配上朗朗上口的chant(如下),一下把学生和听课的教师带入到英语学习的氛围中。

Banana, banana,

Peel, peel together.

Peel it left, peel it right.

Peel it middle, and take a bite...

游戏结束后,老师非常自然地就刚才的chant 提问学生:Do you like bananas? Do you like banana milk shake? Do you know how to make a banana milk shake?边问边变魔术似的拿出一样样制作奶昔的工具放在讲台上。“老师真要给我们做奶昔?”学生的脸上写满了好奇与兴奋。随着老师一步步地演示奶昔制作的过程,全体学生完全沉浸在这个生活化和趣味化的课堂中,他们学习和表达英语的欲望被充分激发,无论在随后的操练互动环节,还是动手操作环节,学生都表现的相当出色,从而为课堂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的精彩。

思考:这是一堂充满着生命活力、富有生活气息的英语课。整堂课在通俗有趣的游戏中拉开序幕,围绕着香蕉―――香蕉奶昔―――如何制作香蕉奶昔―――如何用英语表达奶昔制作过程这一主线,教师创设了一系列符合学生认知的情景,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极大地调动了他们参与课堂的热情,从而使整个课堂高潮迭起,精彩纷呈。真的很是佩服授课老师那匠心独具的设计和巧妙的构思。试想,如果没有备课时的全面考虑和周密设计,哪会有课堂中如此的游刃有余呢!

2 精彩的课堂体现在灵活的把握上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化。”是的,课堂教学是活生生的生命个体的对话与交流,课堂上可能发生的情况并不都是教师可以预设的,灵活地调整课堂教学和善于激活课堂,就有可能把它们转变成新的教学资源和教学的亮点。

案例二:那是初二的一堂复习课,主要内容是单元小结和宾语从句的初步运用。按照预设的教案,我打算做完单元小结后讲解有关宾语从句的用法,然后让学生操练至初步掌握和运用。但是当我走进教室时,发现学生一个个显得无比兴奋,好几个嘴里还不停地念叨着:放假了,放假了……即便我已经站在讲台上,他们也难以抑制自己激动的情绪。原来是上完这节英语课,学生就可以回家度国庆长假去了。怪不得!但是课还是得上,怎么办?如果按原来的教案上,恐怕效果是要大打折扣了。我稍作思索,何不抓住他们的兴奋点,聊聊国庆的话题呢?

这个记忆挑战其实不难,因为刚才我总共才叫了四五个同学,而他们的回答也都挺简单的。重点还在于让学生学习用宾语从句的形式来表达。学生纷纷举手抢答,而我也把他们的答案一一写在了黑板上,然后让他们自己判断用法是否正确。在相互激烈的讨论与争辩中,学生达成一致意见,得出了正确的答案。而接下来关于宾语从句的无论口头或书面的练习学生都完成得相当好,几乎不用我的提示和讲解。

随后的单元小结,我也是如法炮制,完全交给学生,让学生分组找出单元重点和要点,相互合作,一一突破和巩固。而本课的最后环节也延续了刚才国庆假期的话题,配合本单元的内容Traveling展开了一个大讨论:What do you think of traveling? Is it good or bad?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表达的愿望更加强烈,表现得也更为出色。

思考:本节课在导入时紧紧抓住了学生情感上的兴奋点(放假了就先来谈谈假期的计划与安排),及时调整了预设的教案,围绕学生当前的兴趣,逐渐接近教学目标。这样的调整合乎教学情景,符合学生心理,激发了学生想说、敢说的热情,从而使整个课堂显得更加真实而精彩。试想,如果按照原来的计划上课,学生的注意力和参与度肯定是不理想的,精彩更是无从谈起了。因此,在课堂中,教师应该有一双慧眼,去及时发现、判断并整合信息,适时调整教学思路、教学进程或教学方法,这样不但可以实现比预想设计更好的教学目标,同时还能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使课堂教学更有生命力。

3 精彩的课堂离不开教师的智慧

教师智慧是教师观察的敏锐性、思想的深刻性和灵活性及意志的果断性的有机结合,是教师优秀心理品质和高超教学技能的概括。在课堂中,教师的智慧如同一道道光芒,照亮和引领着学生不断前行,又如一个个火花,撞击着学生的心灵产生共鸣,从而为课堂赢得更多精彩。

案例三:那是How was your weekend? Period 1的一节公开课,主要内容为学习动词的一般过去时态。课前,老师安排了一个有关本课内容的视频欣赏。正当其他同学津津有味地欣赏的时候,一个坐在后排的男生却不停地打着哈欠,声音还不轻。视频结束,他的哈欠声还在继续,在突然安静的教室里显得格外刺耳,惹得其他的同学和听课的老师都笑了起来。那位学生也尴尬地低下了头,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不安,很怕受到老师的批评。可老师不但没有批评他,反而微笑着走到他的跟前,亲切地问道:

T:It seems you are so sleepy. Did you go to bed late last night?

S:Ye, yes.(学生结结巴巴地回答,但当看到老师微笑的脸时,就稍微放松了点)

T: Could you tell me what you did ?

S: I do my homework.

T: Oh, you did your homework last night.(老师没有纠正他的错误,只是自己表达的时候把do 改成了did,并着重强调了did 和last night。)

T: And what else did you do? Did you watch TV?

S: Er, yes.

T: Thanks for telling me the truth, but don’t go to bed too late. That’s bad for your health and study.

教师的宽容和善意的提醒让那个同学如释重负地坐了下去,同时教师转向黑板,写下这样的板书:

do homework and watch TV every day

did homework and watched TV last night

这为本课过去时态的学习作了一个最好的presentation!

第9篇:小学智慧课堂教学案例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沟通教学;教学策略

小学语文是在小学课堂中比重较重的一门课程,培根曾说过一句话:“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小学内容里面的语文可对应为诗,读语文确实是可以使人灵秀,语文魅力之大从此已有了结论。虽然语文魅力之大,但是有的小学生却是很抵触语文。由此我开展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沟通教学的思考,希望能够由教学方式的改变,让学生们更加爱语文,更加体会语文的灵秀。

一、借助案例分析进行沟通,活跃课堂气氛

语文课程要求的并不是背多少诗,熟读多少课文,要求的是学习语文中的智慧,感受语文的灵秀之美。案例式沟通学习是要求学生用已学习的知识举一反三的提出解决问题的答案,这个方式能够使学生学习气氛活跃,还能够达到学习语文的目的。案例式沟通学习直观具体,生动形象,环环相扣,使学生的思维更加严密,还能让学生对这一课文的印象深刻,最重要的是大家都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让被动式学习成为主动式学习。

例如,在学习《郑人买履》相关内容时,如果老师只是讲述一个宁可相信自己脚的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的郑人的故事,这样同学们也仅仅只是学习了这个故事,但是并不能深入思考,而且可能还印象不够深刻,语文教学中,不仅仅是让同学们学习内容,更是希望学生们能够运用学习的事情解决问题。运用案例式沟通教学,在学习完这一课之后,应该提出一个问题:“如果你买鞋,是按尺码来买,还是按穿着是否合适来买,并问为什么”。这样不仅会活跃气氛,还能引发学生们的深思,还引起了学生们探究欲望。

二、借助主题探讨进行沟通,调动学生积极性

语文课程给很多并不感兴趣的小学生的感受是死记硬背,天天愁眉苦脸,这样根本引起不了学生的兴趣,还会使学生更加的反感,我们主要的任务是引起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小学生一般是对新事物好奇、天真的一类人,我们开展主题探讨式教学,以故事的形式吸引学生,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又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可谓一举两的。

例如,在学习《刻舟求剑》相关内容时,如果教师只是单单的讲了刻舟求剑这一内容的话,讲述如何靠主人公的智慧拾回这把剑,同学们可能只知主人公的智慧,感叹主人公的机智,而小学语文的学习也要求开发同学们的智慧,通过主题探讨式教学,老师可在课前以PPT图画的形式展示求剑这一难题,让同学们积极思考,如何能够求得这剑,这样,同学会侃侃而谈自己的看法,这样同学们不仅在这次课堂教学后获得了主人公的智慧,还能获得全班各个同学的智慧,还能够开阔思维,不拘泥与书本,这让语文学习得到了升华。

三、借助多维思辨进行沟通,培养学生问题分析能力

语文教学可以是灵活的,多变的,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也是语文学习的一种方式。一件事情从不同的角度来看有不同的结果,语文学习从不同的角度来研究就会有不同的经验收获。这样也是给学生灌输一种事物多面性的思维,能够积极引导学生朝多方面思考问题。

多维思辨沟通能够让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而且是多方位发散思考,是一种学习能力的培养。

例如,在学《松鼠和松果》,如果老师只是教授这篇文章,这篇文章教授了学生们要爱护环境,保护自己的家园,如果采用多维思辨沟通教学,老师提问让同学们站在松树的角度,然后谈谈他们的感受,同学们就会想到,在松树的角度,松鼠帮他获得了新生,好人有好报,所以松树长大之后就给松鼠们提供了家园。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学生们就获得了两个做人的道理。这样不仅使学习语文,更能学习人生道理,让同学们从辩证的角度来看待问题,这也是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一种方式。

四、借助问题归纳进行沟通,开阔学生的思维

对于小学生来说,具备基本的学习能力,但很少有学生会主动的去归纳总结学习的内容,归纳问题沟通是老师在和学生们的探讨中将得出的结果进行归纳总结。这样不仅使学生能够牢牢记住学习的内容,而且能够发散思维,集思广益,还能在老师总结时获得一个总结性的答案,这样在学生遇到类似问题时,学生们也能够思路开阔,侃侃而谈。

例如,在学《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如果老师只是教授这首诗歌,同学们知道了太阳、北极星、枝叶、雪都是天然的指南针,同学们获取了这些知识,这些内容就太局限了,这个时候老师可以采用归纳问题沟通教学方式,让同学们思考,在语文学习当中我们还获取了哪些迷路求生知识,大家能够集思广益,不仅掌握了语文知识,还能够掌握生活知识,更能够开阔学生的思维,每个同学的思想的交换使每个同学拥有了不同的多钟思想。在最后,老师对课本中的知识和同学们集体讨论的结果进行总结,不仅让学生们强化知识的记忆,还能让学生们有一个归纳总结的学习意识。

结语

总而言之,小学语文的学习不仅仅是要学习书本的知识,而且小学是培养学习方式的阶段。案例式沟通、主题探讨式、多维思辨沟通、归纳问题沟通这四个沟通教学方式,能够有效提高学生们的兴趣。而兴趣是学生们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这就达到了沟通教学的目的。这四个沟通教学方式各有所长各有所短,采取合m的配合方式能够使课堂事半功倍,达到教学的预期效果,让同学们在兴趣中学习,在快乐中学习,是教学最大的目标,而沟通式教学则能够实现这一目标。

【参考文献】

[1]党玉信.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影响因素分析[J].基础教育研究,20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