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自媒体公司盈利模式范文

自媒体公司盈利模式精选(九篇)

自媒体公司盈利模式

第1篇:自媒体公司盈利模式范文

“内容为王”是媒体成长发展的公理和铁律。但从产业的角度看媒体的内容建设与其盈利模式密切相关。没有投入不可能制作出有价值的内容,但有价值的内容并不一定必然盈利(除非不要求盈利),而能否盈利或暴利则取决于媒体盈利模式的建立与选择。同时,媒体盈利模式也决定媒体内容的整合与取向,如电视频道专业化等等。

总之,媒体内容建设与媒体盈利模式之间存在互动的逻辑关系,这种关系最终决定媒体的可持续发展。

“内容为王”与媒体盈利模式

尽管遇到重重困难,但网络媒体还在发展,网络的技术服务在不断优化,内容服务更是日益丰富。但是,这就像一个吝啬而饥肠辘辘的食客面对丰富的自助午餐,饭菜可口,选择性强。如果**他可能立刻动手,而如果付钱他也许调头就走。目前网络媒体的内容提供就像这**的自助午餐,食客虽然越来越多(我国网民已达3370万,比上年增长49.8%),但是并不能盈利。虽然餐厅周围也有不少广告牌,这些广告牌甚至有碍观瞻和方便,但食客并不在意,也许看都不看一眼。食客就餐的这种自由方式决定这些广告不可能值钱,因为它们并不能吸引食客的注意。

所以,如果设问人们对网络媒体是否有需求,是否有依赖性等问题,答案当然是肯定的,更不用说未来宽带的诱人前景。但如何收回午餐成本才是网络媒体最头疼的问题,否则**的午餐不可能持久。网络媒体的盈利模式也许确实存在,但至今还没有人能使其付诸实践并产生显著效益。如果这个盈利模式建立不起来,网络媒体在内容上就只能是传统媒体的延伸和整合,而不可能独立,原因是网络媒体目前还无法承担内容独立的成本。网络的文字内容如此,网络的视音频内容更是如此。而一旦网络媒体在内容上不能独立,我们还能称其为独立媒体吗?如果当初与报纸相比广播没有独立的原创内容,电视与广播相比也没有独立的原创节目,那么广播电视还能称其为独立的第二、第三媒体吗?因此网络媒体是新媒体,而且从技术层面说网络媒体确实有传统媒体不具备的诸多优势,但其能否成为独立的第四媒体还是个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解答不仅要视网络媒体在阅读和收视技术上的独立,而且还要视其在内容上能否独立。而独立的前提是网络媒体能否找到适位的盈利模式。

媒体具有经济产业和文化政治的双重属性。经济产业属性是指媒体可以盈利,文化政治属性是指媒体传播的内容可以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并进而控制社会。如将这种双重属性具体到操作层面就可以看出媒体总是把这两种属性相互作为前提和手段。媒体的性质不同决定各自选择的目的和手段正好相反。例如,美国商业电视媒体关注的是其经济产业属性,以盈利为目的,但必须以节目(文化政治属性)为手段,因为,没有节目就不可能**。而中国中央电视台作为国有媒体关注的是其文化政治属性,以社会效益为目的,但又必须以盈利(经济产业属性)为手段,因为,没有足够的资金就不可能制作有社会效益的电视节目。

早在网络热还在持续的时候,2001年1月4日,世界传媒巨头——新闻集团就带头“撤离”互联网。同时,默多克斩钉截铁地宣布:新闻集团根本不会考虑收购雅虎。不知默多克作出上述决策是否与其看不到网络媒体的盈利前景有关。

人们常把互联网与信息高速公路联系在一起。这使人想起我国的高速公路建设速度。为什么十几年前高速公路对我们来说还是一种奢望,而目前我国的高速公路却已四通八达了呢?原因很简单——设卡收费。否则,如果高速公路都是**使用,高速公路建设不可能快速发展。虽然高速公路边上能看到广告牌,但如果不*收费而是指望这些广告收回建设成本,岂不是天方夜谭。

以此比喻网络媒体似乎恰当。资料表明,在网络媒体的总收入中,广告收入占80%。另据报道,新浪网的广告收入在十大网站中名列前茅,但2001年的广告收入仅为一千万左右。与其巨大的投入相比,商业网站的内容基本是**午餐,离盈利预期还有相当的距离。尽管最近有网络媒体负责人声称其今年将盈利或持平。

网络媒体内容丰富,适位性强,但以什么模式实现盈利仍是目前人们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从网络媒体的第一次销售(销售载体)看,要让网民付费点击还不现实,至少现在如此。而网络媒体以广告模式(媒体的第二次销售)盈利可能也是错位的,原因是在广告方面传统媒体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强制性比网络媒体更有优势。

电视频道专业化能走多远

盈利模式问题正困扰着网络媒体的发展,但受困于此的也有传统媒体。就频道专业化而言,电视媒体的盈利模式也存在错位问题。

“千台一面”、“专业频道不专业”是业内、甚至观众见怪不怪的一种电视现象。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中国2000多家电视台在形态上大同小异,数千个电视频道在节目内容上个性少而共性多呢?尽管一些电视台主观上在按专业频道设计,但客观上是专业频道不专业或专业化程度很低,一些电视台甚至就是名义上是专业频道而实际上是变相的准综合频道。此外,这种趋同性还可以从一些电视台所属各频道之间的栏目形态、内容取向、风格定位等诸多特征上一目了然。例如,“南北笑星火辣辣”、“真情对对碰”等栏目不是出自湖南卫视频道,而是出自湖南经济频道。又例如,许多电视台都设有财经频道,但目前中国还没有一个财经频道能与CNN的财经频道(CNNFN)相比。相差之处不在于内容的采访制作水平,而在于频道结构的栏目设置和内容的对象性。CNN财经频道的观众对象是投资者,而我国电视台财经频道的观众对象却大都是消费者和投资者,且以消费者为主,而几乎每个观众都是消费者。这样的观众定位很难使我们的财经频道专业化。目前欧美,甚至我国港台等地的电视频道专业化程度已经很高,“国家地理”、“科学探索”、“历史”这样的专业频道我们已经不陌生。美国还有“电视指南频道”、“气象频道”、“机场频道”、“宗教频道”等等。

有人认为,中国电视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是主观因素造成的,是缺少专业电视人才,是电视策划者和决策者缺少办专业频道的决心和水平,我认为实际情况并非完全如此。

从客观上说,各个电视台的决策者都明白频道要专业化,对象化,个性化,而且这些决策者大都是业内精英,有丰富的实践经验。那么究竟是什么在影响我国电视频道的专业化进程呢?

主要症结就在于前面提到的媒体盈利模式问题。

媒体盈利基本上有两种模式,也就是媒体的两次销售。媒体的第一次销售是销售载体。如印刷媒体第一次销售的是报纸或杂志本身,它们都有定价。广播电视第一次销售的是频道或节目,它们也都是有价格的。媒体第二次销售的是读者或观众,也就是发行量或收视率,具体说就是广告。但从历史上看,印刷媒体最先盈利是*第一次销售,而电视媒体最先盈利是*第二次销售。在国外,无论是印刷媒体还是电子媒体,两次销售都是同时存在,有时是合并使用。

我国印刷媒体的盈利模式与国外基本相同,而电视媒体的盈利模式与国外差别很大。这就是,我国的电视媒体只销售广告(收视率)而不销售电视频道(载体)。据统计,目前国内各电视台95%左右的收入来自广告。例如,中央电视台2000年总收入为57.4亿元,其中广告收入为53.6亿元,占总收入的93%以上。

广告收入基本上是与收视率呈正向互动的,而收视率又与大众化密切相关。这就是说广告商投放广告要看收视率,收视率的提高必须使节目大众化,而大众化与专业化背道而驰。

这就是我国电视频道不能专业化的根源所在。

我们主观上是想办专业频道,但媒体使用的却是大众化(广告)的盈利模式。这种错位而单一的盈利模式导致了一个悖论:要频道专业化就可能影响收视率并降低广告收入,而要增加广告收入就必须使节目大众化进而提高收视率。大众化的结果致使各频道都追求综合化或准综合化,频道由此而雷同。

单一的广告盈利模式对大众化电视频道是适位的,而对专业化电视频道却是错位的。例如,当地的电视频道许多都有新闻节目、娱乐节目、影视剧节目、体育节目等等。因为一旦没有这些节目,频道就无法提高收视率,就无法吸引广告。从这一点分析,像“阳光卫视”这样的文化历史频道虽然整体内容不错但即使允许在内地落地,由于其非大众化定位也不可能只依*广告盈利,更何况目前只允许其进入三星涉外宾馆了。所以,除非出现奇迹,否则“阳光卫视”不可能在中国内地**。那么,为什么国外与“阳光卫视”类似的“历史”频道、“国家地理”频道和“科学探索”频道能生存并可以盈利呢?原因是这些频道都不使用单一的广告盈利模式,而是使用在销售频道(数字电视)的基础上销售广告的双重盈利模式。在美国1999年有线电视收入结构中,频道付费收入为47.5亿美元,而广告收入则为26.82亿美元。前者是后者的近两倍。

付费系统决定电视频道专业化进程

在目前的地面电视(无线电视)、有线电视和卫星直播电视三种电视广播中,不同国家有不同的选择。美国以有线电视为主,拥有有线电视用户7600万户,是卫星直播用户的七倍。日本则以直播卫星用户为主。但不管选择那种电视广播形式,从经济产业的角度看电视的进一步发展必须依赖对用户的控制。否则,电视媒体只能*单一的广告或销售节目实现盈利。

要实现对有线电视用户的控制首先必须建立用户管理系统,把用户的需求分为不同层次。用户要得到额外层次的服务就必须支付额外的费用,这就是所谓的数字电视。数字电视目前分卫星数字电视和有线数字电视。我国的政策取向是发展有线电视。原因是人口密集的特点本身就适合发展有线电视,而更关键的因素是有线电视是今后互动电视的必然载体。资料表明,2000年我国有线电视用户已达8000多万户,而且每年还在以20%的速度增加。按此计算2001年我国有线电视用户已超过1亿户。2005年将超过2.5亿户,约占当时我国电视总户数的70%。这正是目前美国有线电视用户占总家庭户数的比例。而根据目前政策,我国将在2004年后才开始实施直播卫星电视。由此可见,有线电视将是今后一段时间我国最主要的电视广播形式。

频道专业化是国内外电视媒体发展的潮流。这个理念已在我国电视节目制作者、策划者、决策者之间形成广泛共识。但有趣的是目前还没有发现与“专业频道”相对应的英文词汇。境外的中文媒体有称主题频道(THEME)的,但并无“专业频道”之称。特纳国际亚太有限公司的梅燕女士告诉我,她也曾经遇到过如何把中文的“专业频道”翻译为英文的困难。她说“专业”一词英文中只是指学科的门类,用于电视频道会使人产生误解。梅燕女士无能为力最后只好将“专业频道”简化为“频道”。她说,美国只有频道之称,而并不把频道分为综合频道和专业频道。我认为,不管国外如何划分频道类别,我国使用“专业频道”和“频道专业化”这样的概念是准确的。一是“化”本身是一个过程,目前我们正处于这个过程之中。二是用“专业”一词可以更准确地表达电视频道细分的总体状况和形态。这里的“专业”一词不是指科学的门类,而有“专门”、“专用”和“专题”之意。

当明确了“频道专业化”和“专业频道”这两个概念之后我们可以发现,像美国的“发现”和“历史”等专业频道本身是与有线电视密切相关的。可以说,没有有线电视就不可能有专业(主题)频道。原因是这些专业频道都是有线电视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的产物。而我们现在用无线电视办专业频道和在有线电视中**提供专业频道的方式也许是一个天大的误会。

美国的有线电视萌发于50年代初期,而大发展是在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之所以在这个时期涌现大量的专业频道,是因为有线电视由小镇进入大城市之后在这时具备了大发展的几个前提。一是通信卫星出现后,由卫星发送的信号同时把不同地区的小有线网联成了大的有线网。二是技术上有了巨大突破,可以用一根同轴电缆传送50套以上的电视节目,使得频道资源迅速增加。三是有线电视得到了经营额外数字电视的政府许可。额外数字电视就是,除有线电视的基本业务付费之外,用户如需要另外的频道服务需要额外付费。

由此可见,开办专业频道没有以上三个条件是不可能的。前两个条件我们都不陌生,但后一个条件我们还没有真正认识和理解。

根据目前国内外电视频道的现状和形态,除地面(无线)电视的综合频道之外,我暂且把电视专业频道分为三个层次:第一是大众化专业频道,如新闻、电影、电视剧、娱乐、体育等频道。第二是分众化专业频道,如财经、历史、探索、国家地理等频道。第三是小众化专业频道,如机场、高尔夫等频道。由于这三种专业频道的价值和受众面不一样,其收视率和占有率大致呈依次降低的趋势,广告价格和份额也依次递减,这体现了供求关系决定价格的经济规律。当然,专业频道的价格也不仅仅取决于广告的多少,它还取决于频道本身的价值,如电影频道的价值就很高,这样的频道在数字电视系统里即使没有广告也有很好的盈利空间。目前,我国能盈利的专业频道都只能停留在第一个层次,如CCTV—2经济生活服务频道、CCTV—3综艺频道、CCTV—5体育频道、CCTV—6电影频道、CCTV—8电视剧频道等等。这些频道都可以通过广告盈利,至少有盈利的潜力,因为它们都是大众化的。

依据目前我国电视媒体单一盈利模式的状况,我个人认为中国电视频道专业化的进程将相当缓慢。中国的电视媒体不可能进入像“历史”这样的分众化专业频道,更不可能进入像“机场”这样的小众化专业频道阶段,否则就将步入雷区,付出沉重代价。现在有些电视台开办少儿频道就存在这种危险,除非他们承担起非盈利的公益或公共的义务。

得出这个结论的根据是,目前我国几乎所有电视频道都是**入户而只采取单一的广告盈利模式,但这种盈利模式与专业频道的经营是错位的,甚至是背道而驰的。在此方面,专业频道发展较早的美国已有前车之鉴。

由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美国人托马斯P.索斯威克著的《美国有线电视50年》一书非常值得中国电视媒体人士一读。美国电视经历过的许多经验教训可令我们茅塞顿开。托马斯说,80年代初期,美国三大广播网看到有线电视发展红火也想在有线电视系统办自己的频道。

第一个尝试的是哥伦比亚广播公司于1981年10月开办了有线电视文化频道,而且在开播时还举行了一场特别盛大的晚会。频道内播出的节目也都精致完美。但不到一年,在亏损了大约3000万美元之后就关张了。步其后尘的是全国广播公司,只是其经营时间更短(仅九个月)就以失败而告终。

托马斯得出结论说,“地面(无线)电视网历来是鼓励在节目提供上大量花费,然后完全*广告获得经营收入。这个常规对有线电视来说行不通”。“有线电视的优势在于双重收费模式”。托马斯说的双重收费模式是指,专业电视频道要*用户的额外付费和广告来同时盈利。

这一教训对我国的电视媒体来说应该是相当深刻而耐人寻味。

但托马斯在其著作中也同时告诉我们了一个同样耐人寻味的成功案例。这个成功案例就是专播探险纪录片的“发现频道”。这个频道由亨德理克斯于1984年创办。频道开办初期每况愈下、岌岌可危。但后来在四家有线电视网组成的财团向“发现频道”注资后,奇迹出现了,原因是他们找到了一个很好的盈利模式。这就是:用户的所付费用可以维持“发现频道”的所有运营开支,广告则体现为利润。而且“发现频道”还做了一个经营发明,按过去的有线电视运营惯例,广告全部由节目提供商所得,而作为节目提供商的“发现频道”却拿出广告的一部分与网络服务商分成。这样可以刺激网络服务商不断扩大用户,扩大用户的反作用就是广告的增加。

目前在我国,有线电视用户管理系统正在建立之中,数字电视几乎是零。全国所有电视台的所有频道几乎全部是**进入各有线电视网,甚至有的上星频道要进入异地有线网不仅不能收费而且还要交费。按目前政策,全国只有中央电视台的3、5、6、8套节目经国家计委批准在进入有线网时允许收费。但各地有线网普遍通过瞒报用户数量的方式只把部分收入付给中央电视台。2000年中央电视台所得收视费只有3亿元,而同期全国有线电视的总收入为118亿元。资料表明,1999年在美国有线电视总收入构成中,基本业务收视费占63.72%,额外业务收视费占13.08%,而广告收入只占7.4%。

由此可见,在有线电视网络中,数字电视系统看起来只是一个技术问题,但它却关系到中国电视的发展进程,更关系到电视频道专业化的走向。

根据美国有线电视专业频道的运作经验和教训来分析我国的频道专业化前景,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中国有线电视(包括未来的卫星直播电视)用户管理系统建立和额外数字电视政策出台之前中国的电视频道专业化不可能有长足发展。即使已有的专业频道,如影视剧、体育、娱乐、新闻等频道也是大众化的。分众化,甚至小众化的专业化频道对中国观众来说只能是想象而已。不是观众没有需求,而是电视媒体没有能力只依*广告回收其成本,这是由目前单一的电视盈利模式决定的必然结局。

当然,数字电视系统一旦建立并投入运作,内容提供商或电视台就面临理念和决策方面的变革。以广告盈利就必须追求收视率和大众化,而以用户付费盈利就必须考虑如何才能捕获订户并提供有效的服务,从而满足他们专业的对象性需求。

单一盈利模式制约电视媒体发展

媒体经济学或媒体产业化研究是时下的热门话题,国内外的诸多资本也在关注媒体市场的动向。尤其是一些合资媒体的成功和电视媒体广告效应的巨大诱惑,更使人们认为媒体是暴利的行业。甚至有人断言,“媒体是大投入大产出,小投入不产出”。但近一年多来的实际运作情况并非完全如此,至少电视媒体的情况不是这样。例如,湖南经济频道的“南北笑星火辣辣”销售得不错,但湖南电广传媒号称投入8000万巨资制作的“财富中国”,据说2001年回收资金还不到100万。北京银汉传播公司的起步投资比北京光线制作公司的起步投资大得多,但其经营效果远不如后者。而就光线公司本身而言,几十万元起步经营的“中国娱乐报道”(娱乐现场)曾经红红火火,但其再投入更多资本制作的“中国网络报道”等节目并不能盈利。印刷媒体的情况似乎好一些。去年新创办的《北京娱乐信报》和《京华时报》等都经营不错,前景看好。但我认为,社会资本介入印刷媒体的情况之所以好于电视媒体主要原因是印刷媒体已经打破垄断,而且政策相对宽松,更重要的是印刷媒体不仅仅是依*广告这种单一的模式盈利。有资料表明,在中国期刊的总收入中,87%是发行收入(销售载体),广告收入只占13%。报纸的发行收入比例虽然不可能这么高,但其至少也能回收相当的成本,加上广告就可以盈利。

而电视媒体的情况则完全不一样,无论是媒体自己制作节目,还是社会制作公司提供的节目都只能依赖广告盈利。从这一点分析,像“财富中国”和“网络报道”这样的非大众化栏目想*广告盈利是错位的,出现经营困难完全在意料之中。

80年代初,美国广播公司和W集团有线电视公司曾合力对特纳有线电视新闻网发起攻击并相继开办了两个新闻频道。他们的想法是利用美国广播公司新闻部的新闻采访能力,会同一批地方地面电视台为这两个24小时有线电视新闻频道制作节目。一个频道每半小时播出不断更新的新闻,另一个频道则把专题节目和深入报道合在一起。这些节目**向全部有线电视系统提供,还按照每个订户50美分给签约的有线电视系统发奖金鼓励。但在特纳的强力竞争下,美国广播公司和W集团在不到两年的运营中亏损了一亿多美元。托马斯说,两个频道都**向有线电视网提供节目,但他们不可能销售出足够量的广告来维持庞大的节目制作费用。特纳则相反,他有每个订户的收视费和广告费两个收入来源,所以他能打败比他强大的对手。梅燕女士说,在CNN各频道的收入中,所有频道都是用户费大于广告费,CNN财经频道更是如此。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CNN财经频道才比我国的财经频道办得更专业,观众对象定位才只是投资者而不是一般消费者。

中国电视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对用户接收来说现在已经由无线传播方式进入了有线网络传播时代。在这个时代,美国电视媒体的任何教训都值得我们参考和借鉴。也就是说,我国电视媒体单一的盈利模式必然制约电视媒体和电视产业的发展。

首先是单一盈利模式制约了电视频道专业化进程和电视节目的多样化。这种模式迫使各个电视台和电视频道都追寻大众化路线,最终结果是“千台一面”。在电视台内部则是大众化节目资源的浪费和恶性竞争。一个电视台内部不同部门都制作相似内容和形态的节目,如新闻节目、娱乐节目等等,以致出现同一新闻现场有同一家电视台的七八套摄像机。同一部电视剧由于不同频道的竞争使其价格不断提高。而同样是因为频道之间的竞争,广告的价格正好相反。这种“剪刀差”效应使许多地方电视台深受其苦。

其次是制约电视媒体做强做大。一个社会的广告总额是与这个国家的GDP互动的。也就是说,在一定时期内广告总额虽有消长,但它是有规律可寻的,额度是一定的。所不同的只是这个总额在各媒体之间的分配比例。从这一点看,不管电视台的广告额每年增长多少都只能视其为常规发展。电视媒体的大发展必须摆脱这种单一依*广告的常规发展模式,而转变为既要掏企业的腰包,也要掏用户(观众)的腰包。这就是所谓的数字电视。这是目前除电视广告市场之外的另一个巨大市场,也是电视媒体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一个新的重要增长点。当然,要让观众付费看电视并不能是无理的索取,而是要提供可令其自愿付费的节目和服务。按目前我国1亿有线电视用户计算,每个用户每月用10块钱购买一个他所需要的频道,一年就是120亿,两个频道就是240亿。即使按十分之三的用户有此需求计算,效益也相当可观。

再次是制约电视节目制作公司的发展。我认为,在真正的电视专业频道形成规模之前,社会电视节目制作公司很难有大的作为。具体说就是,在目前单一的广告盈利模式下,各个电视台不可能把黄金频道和黄金时间段交给社会节目制作公司,同时也不会把容易拉到广告的节目形态交于社会节目制作公司制作。而且许多电视台对社会节目制作公司提供的节目是否在当地经营广告十分敏感,原因是如果这样会冲击当地电视媒体在当地的广告份额。所以,地方电视台与节目制作公司签约时都有类似“不能经营本地广告”的明确条款。据了解,在社会化的电视节目市场中,除电视剧和部分国外进口的专题片之外,大部分社会节目制作公司制作的专题或专栏性节目都是以带贴片广告的方式在各级地方电视台播出。这就是说,社会节目制作公司也是在本已你死我活的广告市场领域与电视媒体竞争。如果这样,优势肯定不在制作公司一边,原因是社会制作公司拿到的一般都是下脚料或拾遗补阙的时段。此外,由于社会制作公司使用的盈利模式与电视媒体相同,这必然导致这些公司制作的节目与电视台的节目一样也必须追求大众化,这种节目取向完全重复和趋同的结果就是留给社会制作公司的空间相当有限。现在看,目前经营较好的一些社会节目制作公司制作的节目大都是新闻和娱乐类的,这些节目的供应对象基本是一些对此类大众化节目有需求,但又不能自己制作的地市级电视台。根据国家将要出台的撤销此一级电视机构的政策,在整个电视媒体制播分离体制建立之前,社会制作公司的下一步发展空间将更加严峻。

第2篇:自媒体公司盈利模式范文

“内容为王”是媒体成长发展的公理和铁律。但从产业的角度看媒体的内容建设与其盈利模式密切相关。没有投入不可能制作出有价值的内容,但有价值的内容并不一定必然盈利(除非不要求盈利),而能否盈利或暴利则取决于媒体盈利模式的建立与选择。同时,媒体盈利模式也决定媒体内容的整合与取向,如电视频道专业化等等。

总之,媒体内容建设与媒体盈利模式之间存在互动的逻辑关系,这种关系最终决定媒体的可持续发展。

“内容为王”与媒体盈利模式

尽管遇到重重困难,但网络媒体还在发展,网络的技术服务在不断优化,内容服务更是日益丰富。但是,这就像一个吝啬而饥肠辘辘的食客面对丰富的自助午餐,饭菜可口,选择性强。如果**他可能立刻动手,而如果付钱他也许调头就走。目前网络媒体的内容提供就像这**的自助午餐,食客虽然越来越多(我国网民已达3370万,比上年增长49.8%),但是并不能盈利。虽然餐厅周围也有不少广告牌,这些广告牌甚至有碍观瞻和方便,但食客并不在意,也许看都不看一眼。食客就餐的这种自由方式决定这些广告不可能值钱,因为它们并不能吸引食客的注意。

所以,如果设问人们对网络媒体是否有需求,是否有依赖性等问题,答案当然是肯定的,更不用说未来宽带的诱人前景。但如何收回午餐成本才是网络媒体最头疼的问题,否则**的午餐不可能持久。网络媒体的盈利模式也许确实存在,但至今还没有人能使其付诸实践并产生显著效益。如果这个盈利模式建立不起来,网络媒体在内容上就只能是传统媒体的延伸和整合,而不可能独立,原因是网络媒体目前还无法承担内容独立的成本。网络的文字内容如此,网络的视音频内容更是如此。而一旦网络媒体在内容上不能独立,我们还能称其为独立媒体吗?如果当初与报纸相比广播没有独立的原创内容,电视与广播相比也没有独立的原创节目,那么广播电视还能称其为独立的第二、第三媒体吗?因此网络媒体是新媒体,而且从技术层面说网络媒体确实有传统媒体不具备的诸多优势,但其能否成为独立的第四媒体还是个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解答不仅要视网络媒体在阅读和收视技术上的独立,而且还要视其在内容上能否独立。而独立的前提是网络媒体能否找到适位的盈利模式。

媒体具有经济产业和文化政治的双重属性。经济产业属性是指媒体可以盈利,文化政治属性是指媒体传播的内容可以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并进而控制社会。如将这种双重属性具体到操作层面就可以看出媒体总是把这两种属性相互作为前提和手段。媒体的性质不同决定各自选择的目的和手段正好相反。例如,美国商业电视媒体关注的是其经济产业属性,以盈利为目的,但必须以节目(文化政治属性)为手段,因为,没有节目就不可能**。而中国中央电视台作为国有媒体关注的是其文化政治属性,以社会效益为目的,但又必须以盈利(经济产业属性)为手段,因为,没有足够的资金就不可能制作有社会效益的电视节目。

早在网络热还在持续的时候,2001年1月4日,世界传媒巨头——新闻集团就带头“撤离”互联网。同时,默多克斩钉截铁地宣布:新闻集团根本不会考虑收购雅虎。不知默多克作出上述决策是否与其看不到网络媒体的盈利前景有关。

人们常把互联网与信息高速公路联系在一起。这使人想起我国的高速公路建设速度。为什么十几年前高速公路对我们来说还是一种奢望,而目前我国的高速公路却已四通八达了呢?原因很简单——设卡收费。否则,如果高速公路都是**使用,高速公路建设不可能快速发展。虽然高速公路边上能看到广告牌,但如果不*收费而是指望这些广告收回建设成本,岂不是天方夜谭。

以此比喻网络媒体似乎恰当。资料表明,在网络媒体的总收入中,广告收入占80%。另据报道,新浪网的广告收入在十大网站中名列前茅,但2001年的广告收入仅为一千万左右。与其巨大的投入相比,商业网站的内容基本是**午餐,离盈利预期还有相当的距离。尽管最近有网络媒体负责人声称其今年将盈利或持平。

网络媒体内容丰富,适位性强,但以什么模式实现盈利仍是目前人们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从网络媒体的第一次销售(销售载体)看,要让网民付费点击还不现实,至少现在如此。而网络媒体以广告模式(媒体的第二次销售)盈利可能也是错位的,原因是在广告方面传统媒体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强制性比网络媒体更有优势。

电视频道专业化能走多远

盈利模式问题正困扰着网络媒体的发展,但受困于此的也有传统媒体。就频道专业化而言,电视媒体的盈利模式也存在错位问题。

“千台一面”、“专业频道不专业”是业内、甚至观众见怪不怪的一种电视现象。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中国2000多家电视台在形态上大同小异,数千个电视频道在节目内容上个性少而共性多呢?尽管一些电视台主观上在按专业频道设计,但客观上是专业频道不专业或专业化程度很低,一些电视台甚至就是名义上是专业频道而实际上是变相的准综合频道。此外,这种趋同性还可以从一些电视台所属各频道之间的栏目形态、内容取向、风格定位等诸多特征上一目了然。例如,“南北笑星火辣辣”、“真情对对碰”等栏目不是出自湖南卫视频道,而是出自湖南经济频道。又例如,许多电视台都设有财经频道,但目前中国还没有一个财经频道能与CNN的财经频道(CNNFN)相比。相差之处不在于内容的采访制作水平,而在于频道结构的栏目设置和内容的对象性。CNN财经频道的观众对象是投资者,而我国电视台财经频道的观众对象却大都是消费者和投资者,且以消费者为主,而几乎每个观众都是消费者。这样的观众定位很难使我们的财经频道专业化。目前欧美,甚至我国港台等地的电视频道专业化程度已经很高,“国家地理”、“科学探索”、“历史”这样的专业频道我们已经不陌生。美国还有“电视指南频道”、“气象频道”、“机场频道”、“宗教频道”等等。

有人认为,中国电视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是主观因素造成的,是缺少专业电视人才,是电视策划者和决策者缺少办专业频道的决心和水平,我认为实际情况并非完全如此。

从客观上说,各个电视台的决策者都明白频道要专业化,对象化,个性化,而且这些决策者大都是业内精英,有丰富的实践经验。那么究竟是什么在影响我国电视频道的专业化进程呢?

主要症结就在于前面提到的媒体盈利模式问题。

媒体盈利基本上有两种模式,也就是媒体的两次销售。媒体的第一次销售是销售载体。如印刷媒体第一次销售的是报纸或杂志本身,它们都有定价。广播电视第一次销售的是频道或节目,它们也都是有价格的。媒体第二次销售的是读者或观众,也就是发行量或收视率,具体说就是广告。但从历史上看,印刷媒体最先盈利是*第一次销售,而电视媒体最先盈利是*第二次销售。在国外,无论是印刷媒体还是电子媒体,两次销售都是同时存在,有时是合并使用。

我国印刷媒体的盈利模式与国外基本相同,而电视媒体的盈利模式与国外差别很大。这就是,我国的电视媒体只销售广告(收视率)而不销售电视频道(载体)。据统计,目前国内各电视台95%左右的收入来自广告。例如,中央电视台2000年总收入为57.4亿元,其中广告收入为53.6亿元,占总收入的93%以上。

广告收入基本上是与收视率呈正向互动的,而收视率又与大众化密切相关。这就是说广告商投放广告要看收视率,收视率的提高必须使节目大众化,而大众化与专业化背道而驰。

这就是我国电视频道不能专业化的根源所在。

我们主观上是想办专业频道,但媒体使用的却是大众化(广告)的盈利模式。这种错位而单一的盈利模式导致了一个悖论:要频道专业化就可能影响收视率并降低广告收入,而要增加广告收入就必须使节目大众化进而提高收视率。大众化的结果致使各频道都追求综合化或准综合化,频道由此而雷同。

付费系统决定电视频道专业化进程

在目前的地面电视(无线电视)、有线电视和卫星直播电视三种电视广播中,不同国家有不同的选择。美国以有线电视为主,拥有有线电视用户7600万户,是卫星直播用户的七倍。日本则以直播卫星用户为主。但不管选择那种电视广播形式,从经济产业的角度看电视的进一步发展必须依赖对用户的控制。否则,电视媒体只能*单一的广告或销售节目实现盈利。

频道专业化是国内外电视媒体发展的潮流。这个理念已在我国电视节目制作者、策划者、决策者之间形成广泛共识。但有趣的是目前还没有发现与“专业频道”相对应的英文词汇。境外的中文媒体有称主题频道(THEME)的,但并无“专业频道”之称。特纳国际亚太有限公司的梅燕女士告诉我,她也曾经遇到过如何把中文的“专业频道”翻译为英文的困难。她说“专业”一词英文中只是指学科的门类,用于电视频道会使人产生误解。梅燕女士无能为力最后只好将“专业频道”简化为“频道”。她说,美国只有频道之称,而并不把频道分为综合频道和专业频道。我认为,不管国外如何划分频道类别,我国使用“专业频道”和“频道专业化”这样的概念是准确的。一是“化”本身是一个过程,目前我们正处于这个过程之中。二是用“专业”一词可以更准确地表达电视频道细分的总体状况和形态。这里的“专业”一词不是指科学的门类,而有“专门”、“专用”和“专题”之意。

当明确了“频道专业化”和“专业频道”这两个概念之后我们可以发现,像美国的“发现”和“历史”等专业频道本身是与有线电视密切相关的。可以说,没有有线电视就不可能有专业(主题)频道。原因是这些专业频道都是有线电视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的产物。而我们现在用无线电视办专业频道和在有线电视中**提供专业频道的方式也许是一个天大的误会。

美国的有线电视萌发于50年代初期,而大发展是在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之所以在这个时期涌现大量的专业频道,是因为有线电视由小镇进入大城市之后在这时具备了大发展的几个前提。一是通信卫星出现后,由卫星发送的信号同时把不同地区的小有线网联成了大的有线网。二是技术上有了巨大突破,可以用一根同轴电缆传送50套以上的电视节目,使得频道资源迅速增加。三是有线电视得到了经营额外数字电视的政府许可。额外数字电视就是,除有线电视的基本业务付费之外,用户如需要另外的频道服务需要额外付费。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 由此可见,开办专业频道没有以上三个条件是不可能的。前两个条件我们都不陌生,但后一个条件我们还没有真正认识和理解。

根据目前国内外电视频道的现状和形态,除地面(无线)电视的综合频道之外,我暂且把电视专业频道分为三个层次:第一是大众化专业频道,如新闻、电影、电视剧、娱乐、体育等频道。第二是分众化专业频道,如财经、历史、探索、国家地理等频道。第三是小众化专业频道,如机场、高尔夫等频道。由于这三种专业频道的价值和受众面不一样,其收视率和占有率大致呈依次降低的趋势,广告价格和份额也依次递减,这体现了供求关系决定价格的经济规律。当然,专业频道的价格也不仅仅取决于广告的多少,它还取决于频道本身的价值,如电影频道的价值就很高,这样的频道在数字电视系统里即使没有广告也有很好的盈利空间。目前,我国能盈利的专业频道都只能停留在第一个层次,如CCTV—2经济生活服务频道、CCTV—3综艺频道、CCTV—5体育频道、CCTV—6电影频道、CCTV—8电视剧频道等等。这些频道都可以通过广告盈利,至少有盈利的潜力,因为它们都是大众化的。

依据目前我国电视媒体单一盈利模式的状况,我个人认为中国电视频道专业化的进程将相当缓慢。中国的电视媒体不可能进入像“历史”这样的分众化专业频道,更不可能进入像“机场”这样的小众化专业频道阶段,否则就将步入雷区,付出沉重代价。现在有些电视台开办少儿频道就存在这种危险,除非他们承担起非盈利的公益或公共的义务。

得出这个结论的根据是,目前我国几乎所有电视频道都是**入户而只采取单一的广告盈利模式,但这种盈利模式与专业频道的经营是错位的,甚至是背道而驰的。在此方面,专业频道发展较早的美国已有前车之鉴。

由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美国人托马斯P.索斯威克著的《美国有线电视50年》一书非常值得中国电视媒体人士一读。美国电视经历过的许多经验教训可令我们茅塞顿开。托马斯说,80年代初期,美国三大广播网看到有线电视发展红火也想在有线电视系统办自己的频道。

第一个尝试的是哥伦比亚广播公司于1981年10月开办了有线电视文化频道,而且在开播时还举行了一场特别盛大的晚会。频道内播出的节目也都精致完美。但不到一年,在亏损了大约3000万美元之后就关张了。步其后尘的是全国广播公司,只是其经营时间更短(仅九个月)就以失败而告终。

托马斯得出结论说,“地面(无线)电视网历来是鼓励在节目提供上大量花费,然后完全*广告获得经营收入。这个常规对有线电视来说行不通”。“有线电视的优势在于双重收费模式”。托马斯说的双重收费模式是指,专业电视频道要*用户的额外付费和广告来同时盈利。

这一教训对我国的电视媒体来说应该是相当深刻而耐人寻味。

但托马斯在其著作中也同时告诉我们了一个同样耐人寻味的成功案例。这个成功案例就是专播探险纪录片的“发现频道”。这个频道由亨德理克斯于1984年创办。频道开办初期每况愈下、岌岌可危。但后来在四家有线电视网组成的财团向“发现频道”注资后,奇迹出现了,原因是他们找到了一个很好的盈利模式。这就是:用户的所付费用可以维持“发现频道”的所有运营开支,广告则体现为利润。而且“发现频道”还做了一个经营发明,按过去的有线电视运营惯例,广告全部由节目提供商所得,而作为节目提供商的“发现频道”却拿出广告的一部分与网络服务商分成。这样可以刺激网络服务商不断扩大用户,扩大用户的反作用就是广告的增加。

由此可见,在有线电视网络中,数字电视系统看起来只是一个技术问题,但它却关系到中国电视的发展进程,更关系到电视频道专业化的走向。

根据美国有线电视专业频道的运作经验和教训来分析我国的频道专业化前景,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中国有线电视(包括未来的卫星直播电视)用户管理系统建立和额外数字电视政策出台之前中国的电视频道专业化不可能有长足发展。即使已有的专业频道,如影视剧、体育、娱乐、新闻等频道也是大众化的。分众化,甚至小众化的专业化频道对中国观众来说只能是想象而已。不是观众没有需求,而是电视媒体没有能力只依*广告回收其成本,这是由目前单一的电视盈利模式决定的必然结局。

当然,数字电视系统一旦建立并投入运作,内容提供商或电视台就面临理念和决策方面的变革。以广告盈利就必须追求收视率和大众化,而以用户付费盈利就必须考虑如何才能捕获订户并提供有效的服务,从而满足他们专业的对象性需求。

单一盈利模式制约电视媒体发展

媒体经济学或媒体产业化研究是时下的热门话题,国内外的诸多资本也在关注媒体市场的动向。尤其是一些合资媒体的成功和电视媒体广告效应的巨大诱惑,更使人们认为媒体是暴利的行业。甚至有人断言,“媒体是大投入大产出,小投入不产出”。但近一年多来的实际运作情况并非完全如此,至少电视媒体的情况不是这样。例如,湖南经济频道的“南北笑星火辣辣”销售得不错,但湖南电广传媒号称投入8000万巨资制作的“财富中国”,据说2001年回收资金还不到100万。北京银汉传播公司的起步投资比北京光线制作公司的起步投资大得多,但其经营效果远不如后者。而就光线公司本身而言,几十万元起步经营的“中国娱乐报道”(娱乐现场)曾经红红火火,但其再投入更多资本制作的“中国网络报道”等节目并不能盈利。印刷媒体的情况似乎好一些。去年新创办的《北京娱乐信报》和《京华时报》等都经营不错,前景看好。但我认为,社会资本介入印刷媒体的情况之所以好于电视媒体主要原因是印刷媒体已经打破垄断,而且政策相对宽松,更重要的是印刷媒体不仅仅是依*广告这种单一的模式盈利。有资料表明,在中国期刊的总收入中,87%是发行收入(销售载体),广告收入只占13%。报纸的发行收入比例虽然不可能这么高,但其至少也能回收相当的成本,加上广告就可以盈利。

而电视媒体的情况则完全不一样,无论是媒体自己制作节目,还是社会制作公司提供的节目都只能依赖广告盈利。从这一点分析,像“财富中国”和“网络报道”这样的非大众化栏目想*广告盈利是错位的,出现经营困难完全在意料之中。

80年代初,美国广播公司和W集团有线电视公司曾合力对特纳有线电视新闻网发起攻击并相继开办了两个新闻频道。他们的想法是利用美国广播公司新闻部的新闻采访能力,会同一批地方地面电视台为这两个24小时有线电视新闻频道制作节目。一个频道每半小时播出不断更新的新闻,另一个频道则把专题节目和深入报道合在一起。这些节目**向全部有线电视系统提供,还按照每个订户50美分给签约的有线电视系统发奖金鼓励。但在特纳的强力竞争下,美国广播公司和W集团在不到两年的运营中亏损了一亿多美元。托马斯说,两个频道都**向有线电视网提供节目,但他们不可能销售出足够量的广告来维持庞大的节目制作费用。特纳则相反,他有每个订户的收视费和广告费两个收入来源,所以他能打败比他强大的对手。梅燕女士说,在CNN各频道的收入中,所有频道都是用户费大于广告费,CNN财经频道更是如此。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CNN财经频道才比我国的财经频道办得更专业,观众对象定位才只是投资者而不是一般消费者。

中国电视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对用户接收来说现在已经由无线传播方式进入了有线网络传播时代。在这个时代,美国电视媒体的任何教训都值得我们参考和借鉴。也就是说,我国电视媒体单一的盈利模式必然制约电视媒体和电视产业的发展。

首先是单一盈利模式制约了电视频道专业化进程和电视节目的多样化。这种模式迫使各个电视台和电视频道都追寻大众化路线,最终结果是“千台一面”。在电视台内部则是大众化节目资源的浪费和恶性竞争。一个电视台内部不同部门都制作相似内容和形态的节目,如新闻节目、娱乐节目等等,以致出现同一新闻现场有同一家电视台的七八套摄像机。同一部电视剧由于不同频道的竞争使其价格不断提高。而同样是因为频道之间的竞争,广告的价格正好相反。这种“剪刀差”效应使许多地方电视台深受其苦。

再次是制约电视节目制作公司的发展。我认为,在真正的电视专业频道形成规模之前,社会电视节目制作公司很难有大的作为。具体说就是,在目前单一的广告盈利模式下,各个电视台不可能把黄金频道和黄金时间段交给社会节目制作公司,同时也不会把容易拉到广告的节目形态交于社会节目制作公司制作。而且许多电视台对社会节目制作公司提供的节目是否在当地经营广告十分敏感,原因是如果这样会冲击当地电视媒体在当地的广告份额。所以,地方电视台与节目制作公司签约时都有类似“不能经营本地广告”的明确条款。据了解,在社会化的电视节目市场中,除电视剧和部分国外进口的专题片之外,大部分社会节目制作公司制作的专题或专栏性节目都是以带贴片广告的方式在各级地方电视台播出。这就是说,社会节目制作公司也是在本已你死我活的广告市场领域与电视媒体竞争。如果这样,优势肯定不在制作公司一边,原因是社会制作公司拿到的一般都是下脚料或拾遗补阙的时段。此外,由于社会制作公司使用的盈利模式与电视媒体相同,这必然导致这些公司制作的节目与电视台的节目一样也必须追求大众化,这种节目取向完全重复和趋同的结果就是留给社会制作公司的空间相当有限。现在看,目前经营较好的一些社会节目制作公司制作的节目大都是新闻和娱乐类的,这些节目的供应对象基本是一些对此类大众化节目有需求,但又不能自己制作的地市级电视台。根据国家将要出台的撤销此一级电视机构的政策,在整个电视媒体制播分离体制建立之前,社会制作公司的下一步发展空间将更加严峻。

中国电视媒体的盈利模式是单一的,用大众化的盈利模式经营专业电视频道是错位的。我们只有走出这个误区并建立完整的有线电视及卫星直播电视的付费管理系统之后,中国电视频道专业化的进程才能加快,才能出现真正专业化、对象化、个性化的电视频道。

据了解,我国的数字电视政策和相应的管理系统正在调研和试点阶段。

第3篇:自媒体公司盈利模式范文

电视节目制作是中国民营影视公司早期发展的支柱产业,光线传媒、欢乐传媒等国内知名民营影视公司都是靠电视节目制作“发家致富”的。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民营电视节目制作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分析民营电视节目现状还是有诸多问题需要解决:

1.节目类型单一,创新能力不足

我国民营影视公司发展时间短、规模小,电视节目制作无法做到大而全,而且有些类型的节目由于政策因素,民营电视台无法介入,所以民营影视公司只能认真分析市场需求,集中力量制作某一类型的电视节目,争取达到专业水准赶超电视台。欢乐传媒与光线传媒在1998年相继成立,借着当时中国电视市场对娱乐节目的饥渴,两家内容提供商分别以综艺节目《欢乐总动员》和娱乐资讯节目《中国娱乐报道》在各自领域站稳脚跟。尤其是光线传媒,第一年就实现了盈利,并每年以150%的速度攀升,2003年光线的营业收入超过了2.5亿。

受到市场的鼓励,光线传媒一下子就推出了六档娱乐报道节目,其他电视制作机构纷纷效仿。随着各级电视台娱乐节目的不断推出,电视受众逐渐对充斥银幕的娱乐报道产生审美劳,娱乐报道节目收视率节节败退。但是民营电视公司由于缺少优秀的人才团队,研发力量弱,制作理念又相对滞后,也无法对节目形态进行及时的的创新与变革,不能准确把握电视节目市场的走向和需求,错失发展的有利时机,导致其在娱乐节目升级过程中的缺席,很多民营影视公司陷入困境。

2.节目制作成本较低

民营影视公司规模小,资金有限,所以制作的电视节目基本上都是成本较低的娱乐信息报道、人物访谈类节目。由于早期准确的把握了市场的需求,这些电视节目还是为民营影视公司带来了第一桶金。如光线传媒的《中国娱乐报道》(后改版为《娱乐现场》),曾在全国130家电视台每日同步播出,覆盖了除台港澳之外的中国所有地区,为光线传媒带来了近1.3亿的收入。但是奇迹并没有延续。民营电视节目内容以娱乐资讯类为主,低成本、小制作的特点,使民营电视机构存在严重的相互“克隆”现象,无论是节目选题还是内容策划都不乏雷同之处。导致电视产品的准入门槛较低,易被电视台和其他民营电视机构克隆,丧失竞争优势。据CSM调查,目前90%的综艺娱乐节目是由电视台提供制作,其中央视占到4.5%,省级卫视占到52.1%,而民营电视公司仅占10%。在电视娱乐节目市场中,民营电视制作公司逐渐走向边缘化,其产品的市场份额不断萎缩,影响力与覆盖面也日益缩小。成本投入上的弱势限制了民营电视的竞争力,市场份额不断被蚕食。

3.节目盈利模式单一

我国民营电视节目的盈利模式以“光线模式”为主,所谓“光线模式”即以节目与电视台换取广告时间(一次销售),再将广告时间卖给广告商从而获取利润(二次销售)。这种盈利模式的好处在于,由于相对独立运行,减少了电视台对其的限制,制作的节目更贴近市场和观众的需求。缺点在于,由于前期节目投资资金需要由民营电视制作机构垫付,容易给民营电视制作机构尤其是小型作坊型企业带来很大资金压力,而且由于他们收回成本甚至盈利的方式单一即靠出售广告时间来回笼资金,因此控制权容易受制于国营电视台,电视台容易单方面更改广告时间和播出时间,从而使民营电视制作机构要更多地承担资金亏损的风险。

二、民营电视节目发展趋势

民营影视公司快速发展的势头逐渐放缓,电视节目制作也遭遇到瓶颈,但这并不意味着民营电视已经走到了绝境,民营电视节目市场仍存在发展空间。

1.电视节目多样化发展

在现代企业经营策略中,企业为了分散风险,谋求长期收益和稳定性,会积极推行多样化经营策略,提高对市场变化的应对能力。由于民营影视公司节目类型单一,当电视市场潮流和受众需求发生变化时,民营影视公司创新能力不足,无法及时跟上市场的脚步。针对这一情况,民营影视公司也应该走节目多样化发展的道路,打破以娱乐报道,访谈类节目占主要市场的局面。目前我国电视市场上,娱乐播报,访谈节目的市场已经接近饱和,受众已经产生收视疲劳。但是财经金融、人文探索、真人秀等题材的电视节目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欧美成功的案例也说明这些题材的电视节目市场巨大。我国民营影视公司应该在这些题材的电视节目上加大制作力度,开拓更宽广的电视市场。

2.整合资源,加强合作

我国民营电视节目节目制作成本低,归根结底是民营影视机构规模问题。利用自身的特点,整合多方资源共同制作节目,是解决民营电视制作机构规模小,资金少的上策。民营影视公司有着灵活的节目决策制度和执行力强的特点,擅长电视节目的开拓和善后;而电视台依靠出色的硬件,则精于制作。民营影视公司与电视台合作是不错的选择,“其欣然”和“蓝道”的成功说明这种合作模式是可行的。民营影视公司依靠电视台,既优化整合了媒体资源,还有利于躲避各种风险。随着广播电视政策进一步开放,境外传媒也开始涉足国内电视节目市场,境外媒体的优势在于强大的产业运作能力与资本实力,支持系统和广告售后服务等也有完整成熟的经验。民营影视公司可以利用自身对国内电视市场的了解和成熟的销售渠道,积极与境外传媒开展合作,在政策规定与市场准人的限制下,民营影视公司和境外传媒合作也将是双赢的战略选择。

第4篇:自媒体公司盈利模式范文

内容制造者

与大多数电子杂志厂商做渠道分发平台不同,程虹选择了做内容提供商。

Gogosun目前主要提供两种类型的产品,一种是与企业合作,为这些企业制作多媒体杂志来盈利;后者主要面向最终消费者提供介绍电视节目的多媒体杂志。

程虹对Gogosun的定位是提供宽带多媒体信息导航产品服务。但其自有内容只有一种,即《阳光卫视导航》杂志,该杂志也是Gogosun盈利的“主要来源”。这本杂志每周出一期,每期大约120页左右,面向普通消费者家庭,提供多媒体电视内容节目指南和资讯。

Gogosun公司副总经理李琼告诉记者,为提供准确内容,该公司签约了国内500家电视台和频道,每周从这些频道中选取重点内容制作成电子杂志派发给自己的用户。

在这些杂志的受众人群中,25岁左右的年轻女性占了多数,“用户中第一次阅读该杂志时间大约为30到40分钟,之后主要以简短翻阅为主。”李琼介绍。

成立Gogosun之前,程虹和李琼都曾是证券之星网站的管理者,上百万的免费用户并没有让他们感到兴奋,因为那些用户并不能产生实际的现金收益,相反,拥有几十万收费用户的金融界网站却率先成为纳斯达克的上市企业。

记忆犹新。在选择进入新的领域之前,程虹率领创业团队考察了电子杂志市场,他发现很多电子杂志依然通过证券之星的传统免费模式发展用户,并把平台渠道建设作为潜在盈利方式,收费性杂志在这个新行业并不多见,长达一年的慎重考虑后,程虹决定走一次金融界的“老路”:从第一个用户开始,就要收费。

“这本杂志并没有采用通常的免费发行方式,而是采取了订阅发行,普通版每年的定价为98元,VIP版为每年228元”。

2005年8月,Gogosun成立,3个月后即实现了盈利。员工人数也从7个扩张到几十个,但盈利的收益却并不是来自订阅用户,而是基于收费杂志发现的一种新型盈利模式。

像卖快速消费品一样卖杂志

因为认为Gogosun的产品更像是快速消费品,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新媒体杂志。

程虹为这种新媒体引入了快速消费品的营销模式,并抛弃了以往多媒体杂志免费提供下载,依靠广告和增值服务来盈利的传统模式,在全国多个省市设立经销商,吸引一些大型企业发展团购。

很快,来自北方的一家啤酒企业对于Gogosun的产品表示了兴趣,并决定团购1亿元该杂志产品,这一点也让程虹措手不及。

据Gogosun一位高层介绍,与啤酒企业的合作模式具体为:Gogosun为该啤酒企业的提供2000万张点卡,啤酒企业为其VIP用户免费提供该点卡,VIP用户可以凭点卡下载为期两月的《阳光卫视导航》。

“2000万张点卡由该啤酒企业埋单,啤酒厂商因为使他的VIP用户体验了一次与众不同的杂志内容而区别于它的竞争对手。”

随之而来的合作企业还包括食品、保险、地产等领域巨头。

面对越来越多找上门的企业,程虹事后总结的原因是,公司的产品为对方的用户带来了更多增值体验,使其拥有了更丰富的内涵。而这种所谓的增值体验即来自公司特有的内容。

与其他公司只有五六人的制作队伍相比,Gogosun在制作上的投入有些骇人听闻:光是文字编辑就有十几人,同时有数十人的影音制作队伍、图片编辑队伍,还有若干专业的作曲家、音乐制作人、配音演员等,内容方面的人员数目超过200人。

Gogosun的产品制作过程更像是一条流水线。

虽然Gogosun的员工人数已经从最早的7人扩充到现在的近300人。但程虹却一再感到公司人手的短缺。为进一步扩大内容制作上的实力,程虹计划在国内五个城市中选择一处建设全球最大的多媒体制作中心,并再招收400人的专业内容制作队伍。

第5篇:自媒体公司盈利模式范文

三轮融资后,分众把竞争对手聚众传媒远远甩在后面。最终2005年7月13日,分众传媒在美国纳斯达克成功上市。上市首日开盘价为18.75美元,整个交易期间股价一路攀升。

上市后进行了多起收购,消灭竞争对手,整合行业,利用创新的支付方式进行媒体帝国的打造,不到三年时间里对60家公司进行了价值6亿美元的收购,市值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增长了7倍。

奠基之战

上市后的分众不得不解决一个老问题:如何面对老对手聚众传媒?

分众和聚众从成立伊始就处于激烈的竞争之中。而在分众和聚众竞争的日子里,谭智已经悄悄地对电梯里的框架广告这个细分市场进行了以换股为支付手段的整合,全国最大的13家框架传媒企业中的9家,占据全国市场份额的90%。因此,分众和聚众要想在竞争中领先,必然要把框架传媒收到囊中。而作为行业排名第三的框架传媒的选择(分众还是聚众)则决定整个媒体广告行业的结构。聚众不是上市公司,在并购时只能进行现金支付,这使得聚众在整合行业时力不从心。而分众彼时已经上市,可以动用股票+现金的支付方式,在财务动员能力上大大优于聚众。因此,当江南春在2005年底给谭智开出3960万美元,外加大约总价值为1亿美元左右的股票收购了框架传媒的100%股权作为收购对价时,谭智最终选择了分众,因为分众的股票正处在上升通道,股票比现金更有增值空间。分众和聚众之间的竞争的平衡和僵局一下子随着2005年底~2006年初的这笔收购而被打破。收购框架传媒一方面粉碎了聚众企图联手框架与之竞争的可能,还在原有业务基础上增加了高档公寓媒体资源。

2006年1月,在竞争中已经无望胜出的聚众与分众进行了合并,作价3.25亿美元,从而使分众一举以75个城市的覆盖度、约98%的市场份额进一步巩固了分众在该领域的领导地位。自合并之日至2006年3月底,公司在分众、聚众两个品牌原有的楼宇联播平台基础上将该网络划分为更加精细分众化的几个频道,包括中国商务楼宇联播网、中国领袖人士联播网、中国商旅人士联播网、中国时尚人士联播网等。收购聚众后,除了消灭最强竞争外,还使得分众的产品线覆盖了楼宇电视、社区电视和户外大屏幕等领域。分众收购聚众,股价一日内飙升14.6%。而当日纳斯达克100的股指上升了0.56%。

成功的收购框架和聚众,奠定了分众在媒体广告领域的霸主地位。分众初步形成了自己在楼宇、电梯广告的垄断地位,提高了定价权,因此也提升了利润率。分众收购框架,使自己在公寓电梯业务的毛利率从50%提高到70%,收购聚众使商务楼宇业务的市场份额超过95%,毛利率从60%提升到70%,并且结束了以前为了竞争而对客户开出“4折”的惨烈竞争历史。

但是,当占据了楼宇广告市场份额的98%,电梯框架广告市场的95%后,新的增长点在哪里?资本市场总是喜欢追捧增长的故事题材!江南春需要为维持高股价而寻找理由。

收购理念

有了钱并解决了基本竞争问题之后的分众开始在每一个有人出没的空间进行广告媒体的布局,进行所谓的“从楼宇电视到户外电视,到生活圈媒体,再到打造围绕消费者生活形态开展的数字化媒体平台”的打造。

分众认为潜在的广告消费人群(月收入3000元以上),以下路线是黄金广告路线:

公共交通媒体(机场和民航客舱液晶电视广告的航美传媒,以及公共交通液晶广告的华数传媒,二者均在2007年在纳斯达克上市)――办公室(互联网、写字楼)――卖场、消费、娱乐――回家(楼宇、电梯)――人际沟通(手机短信)。江南春认为,只有电视、报纸、互联网和手机才是人们(消费者)经常或每天接触的主流媒体,而那些并非经常出现在人们视野中的媒体只能被称为辅助媒体。江南春并不过分在意那些自己定义为辅助媒体的公司,而把注意力放在主流媒体版图的规划和扩张上。对于江南春而言,炙手可热的楼宇液晶广告、茁壮成长的互联网广告,再加上前景广阔的手机广告,才是自己想要的传媒帝国的业务。因此,分众忽略掉公共交通媒体,而全力在后三者上发力。其中,写字楼、公寓楼宇、电梯是分众的传统业务;卖场中依然还存在有威胁的竞争对手;而互联网广告和手机广告业务则是未来的新的增长点。

迎合市场预期

为了把这些所谓的主流媒体纳入囊中,消灭潜在竞争于萌芽状态,分众不惜代价进行了几场后来令江南春后悔的收购。

收购卖场媒体

分众在2004年就建立卖场媒体,但卖场广告长期增长停滞,毛利率低于业务的整体平均水平且在下滑。如2007年年报显示,卖场的传媒业务的毛利率为17.7%,而上一年为36.4%,该年分众整体业务平均毛利率为50.9%。分众在卖场中不占据优势的主要原因在于竞争对手玺诚传媒的存在――2007年玺诚传媒成为分众在大卖场中最大的、也是唯一的竞争对手。2007年12月10日,是玺诚在进行纳斯达克路演的最后一天,分众最终以17.5倍市盈率,首付1.684亿现金,外加总价值为1.816亿现金和业绩股票的期权对其进行了全部股权的收购,条件是玺诚在未来24个月内达到约定的盈利目标。这是典型的不确定业绩支付方法,带有对赌成分。通过并购解决掉竞争对手,增加市场份额,分众希望进入卖场的成本能够降低,广告销售价格能够提高。

进入手机短信业务

分众对无线短信业务的收购始于2006年6月,分众传媒以总价值3000万美元收购WAP Push公司凯威点告,并对其进行了整合,更名为分众无线。分众无线的主要业务分为两类:“点告”和“直告”,分别指无线广告业务和短信广告业务。分众无线“点告”业务主要来自于和空中网、3G门户、MSN等的广告业务合作。分众无线2006年的收入为1010万美元。

为了满足华尔街对增长的预期,分众在2007年重组了无线互联网广告即“点告”业务部门,裁减了相关的50多名员工,改向盈利能力更强的 “直告”即短信业务,并且收购了十家以上的短信群发公司。业务重心转向短信业务后,无线业务一跃成为分众传媒几大板块增长率之首,2007年创造了4亿元的收益,几乎占分众当年盈利的半壁江山。分众当即对外披露,2008年将让分众无线从集团中拆分出来独立上市,以便从资本市场快速获取更高的利润。

为了使收购来的短信群发公司的收入能合并到分众的报表中,分众和这些被收购方签署了一份“格式化合同”。其中这份合同第18页的第5条第4款“短信和数据通道”一栏显示:“买方和卖方股东承诺,自本协议签署之日起,被收购方公司100%的手机短信(包括短信、彩信及Wap push)通道流量(根据条数计算)应通过分众无线或者分众无线指定的通道发送。”这样,这些公司未来的盈利,都被计入了分众无线的财务报表之内。

合同规定的支付方式是:分众传媒先支付首期款,然后根据被收购公司的实际营收情况分阶段支付,支付的对价款=利润×固定的PE值(双方事先协商好的定额)。这种支付方式依然延续了以前分众收购框架和聚众时沿用的方法(Earnout payment)。

收购好耶网

为了能进入到互联网广告这个分众认为在未来可以帮助自己成长的领域,分众再次选择通过收购该行业的第一名好耶广告网络的方式进入。好耶广告网络成立于1998年10月,是一家集网络广告技术服务、线上营销服务和效果营销服务为一体的专业网络互动营销服务公司。 于2000年初获得国际著名风险投资商IDGVC的投资,在过去的五年里,好耶曾保持了每年超过100%的高速增长。2005年9月,IDGVC与OAK投资合伙基金对好耶投资3千万美金,加快了公司快速扩张其经营规模的步伐。在2007年3月1日好耶网上市前,江南春以高达25倍市盈率,0.7亿现金+1.55亿股票+0.75亿业绩股票方式对其进行收购。随后,以好耶网为平台进行了一系列的网络收购。

根据江南春公开的说法,分众在对手机广告公司的一系列收购中总共支付了将近1亿美元,收购了9家公司;对互联网广告公司的系列收购的成本更为高昂,将近5亿美元,所涉公司也达到7家。

江南春在阐释自己未来战略时曾表示,分众未来打造的是一个生活圈媒体平台,从早上起床到晚上睡觉,消费者都能看到分众平台上的内容。―基于这一理念,分众先后收购了分众无线、炎黄在线、好耶、电众传媒、框架传媒、分众网景、科思世通、创世奇迹等10多家公司。美国的资本市场对于这两笔收购都给予了积极反应。股价高涨,从上市之初的17美元,到2006年底时一路高涨超过60美元。分众进行了1:1的股票拆细(或股票分割)。其后为了收购,先后进行了三轮的增发配股。第一轮的增发江南春还进行了认真的路演工作。在随后的二轮增发中,美国资本市场已经开始疯狂,分众的股票成为抢手货,经常出现十几倍到几十倍的超额认购。江南春的商务模式已经完全征服了美国资本市场的投资者。

资本市场于是获得了一个完美故事,这是一个发展空间广阔的分众,股价继续攀升。2005年7月,分众传媒初登纳斯达克时市值仅为7亿美元;两年半后迅速膨胀了七倍,超过56亿美元。短短两年半里,分众收购了60多家公司,股价蹿升到42美元,如江南春所愿,它看起来像是成为了“中国最大的数字媒体集团”。

收购特点

通过收购消灭/削减竞争

通过收购提高市场份额,从而提高垄断力,提高定价权,削减运营成本

支付方式创新:Earnout payment:分众传媒先支付首期款,然后根据被收购公司的实际营收情况分阶段支付,支付的对价款=利润×固定的PE值(双方事先协商好的定额)。既降低了前期支付压力,又通过后期支付约定把被收购公司管理层整合到利润创造平台上来,降低一次性支付风险。

融资―收购―股价上涨―再融资―再收购―股价上涨-再融资,这是分众后期做加法的主要模式。

满足华尔街预期的收购:EPS自展效应

所谓EPS自展效应,是指仅仅通过收购市盈率P/E值较低的企业,而不需要从事实质性的生产和营销,就可以使公司的EPS魔术般地增长的现象。

[例子]假设A公司为主并企业,B为目标企业,A公司发行2 000万股普通股按1:2的比例交换B公司的全部股票;A、B有相似风险水平;二者所经营业务毫无关联,合并不会产生协同效益。

合并后A公司的EPS=7000/12000=0.583(元)。按照16倍的市盈率(假设收购后A的市盈率不变),股价应为9.328元,比每股8月上涨1.328元,该笔收购给该公司带来的股价增长率为16.6%。

这种会计数字的游戏在美国企业成形于20世纪50~60年代的第三次浪潮中,并大肆流行。其目的在于为了能够运用高估的股票作为兑价支付手段,减少现金支付,其核心就是以高市盈率企业收购低市盈率企业,以获得由于财务上的溢价而带来的股价上涨,和因此形成的股价套利。会计数字的自展效应几乎不需要任何实质性的经营管理,只是依靠高市盈率企业公司(被高估的公司)收购低市盈率公司(被低估的公司),只要合并后公司的市盈率没有跌到收购前的市盈率之下,该笔收购就能推动合并后公司股价的上扬,从而创造套利的可能。这种由于收购导致股价的评价发生变化,形成资本市场的股价预期效应,推动了收购方努力寻找被资本市场低估的资产,即买便宜货,以获得套利空间。

第6篇:自媒体公司盈利模式范文

手机媒体是借助手机进行信息传播的工具;随着3G平台的升级和终端的进化,手机媒体将具有网络媒体的许多特征,成为一种小巧的特殊电脑,并成为网络的延伸。手机媒体以其独有的便携性、即时性、交互性不断吸引着传统媒体(如报纸、出版业、广播电视)向其靠拢,并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在资源方面逐渐与固定互联网对接。这些因素都使得手机媒体的业务应用不断扩展,远远超越了早期的语音通话功能,如手机收看电视,手机阅读报纸,手机浏览小说,手机网上冲浪……

目前手机媒体最为发达的是日本,而美国的手机媒体业务虽然起步较晚,但它的手机视频和手机搜索业务发展也很有特色。由于经济、文化、消费习惯的差异,两国采取不同的业务取向和发展策略,也造就了不同的手机媒体模式。本文旨在通过对比分析两国手机媒体的发展历程和特色业务,为我国处于跨越期的手机媒体提供一些发展启示。

日本引领世界潮流

美国后发势头强劲

从全世界范围来看,日本的手机媒体发展最为成熟,无论是在业务开发还是在市场培育方面都处于领先地位。截至2009年3月,整个日本3G市场用户数达到了9963万,占到日本手机总用户数的92.7%,这也是目前世界上3G比例最高的市场,而日本最大的移动通信公司NTT DoCoMo还计划在明年启动4G业务。

同日本相比,美国虽然在固定互联网领域处于领跑位置,其手机媒体的发展却较为缓慢:主要原因是市场反应冷淡,将手机视为私密范畴的美国人更愿意使用固定互联网而不愿意使用手机上网,Forrester研究公司的调查结果表明,美国只有44%的手机用户使用过像视频、互联网这样的数据服务,这其中大多数人手中的手机更多的时候只是个通讯工具,88%的手机用户只用手机收发过短信,1/4的人用手机做过网上冲浪,只有16%的手机用户经常使用手机浏览器上网。但是近年来随着手机终端的升级和3G网络的成熟,美国的手机媒体发展迅猛。 Nielsen Mobile的世界各国移动互联网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7月,美国移动互联网活跃用户达4040万,同比增长36%。

内容定位:娱乐为王VS资讯为主

日本的运营商早就发现,若想使3G手机业务吸引人,其服务内容一定要好且丰富,运营商要有自己明确的业务定位。目前手机媒体的市场主体是年轻人,他们追求时尚,上网也多以娱乐为主。日本很多手机用户每天都要使用手机上网、发E-mail、看动画、玩游戏。这促使日本手机媒体大都侧重发展娱乐型的信息服务,比如日本NTT DoCoMo公司的FOMA业务作为世界上第一个3G商用服务,在2009年5月份用户数量突破5000万,始终稳坐日本3G业务老大的位置。在其丰富多彩的业务服务中,娱乐类内容服务得到了FOMA用户最广泛的欢迎,如图片动画、网络游戏、音乐下载等服务占其总赢利的50%以上。

美国的手机娱乐型业务的发展一直处于停滞状态,手机用户上网主要是为了获取生活资讯。2005年6月,美国无线市场调研公司Telephia的移动互联网研究报告表明:收发E-mail是手机上网用户最常用的无线互联网业务,手机上网目前主要应用于收发邮件、获取天气和地图信息。

事实上,我国手机用户使用手机的动机十分复杂,不可能简单地概括为某一种。不过,随着大众文化越发崇尚娱乐性和生活信息化的趋势,手机的娱乐业务和方便生活的资讯服务业务都将成为手机媒体主要的盈利增长点。目前,中国的手机用户使用最多的移动增值业务是图片和铃声下载,而对于手机上网冲浪、观看手机视频等,则因为对其收费制度存在疑虑而持普遍的谨慎态度。随着人们对手机上网资费不确定性疑虑的消除和手机无线服务的爆炸式发展,手机媒体的娱乐业务必然大有“钱”景。此外,像手机钱包、手机搜索这些服务性或资讯类业务也已经风靡欧美和日本,我国目前有所发展的是手机搜索业务,但因为其盈利模式尚未明晰且发展迟缓,应当借鉴美国经验。

手机媒体业务:全面开花VS手机电视独树一帜

日本的手机媒体业务发展最早也最为充分,几乎在所有的手机媒体业务领域都处于领先地位,比如其早期的I-mode手机报纸拯救了多年订阅量负增长的日本传统报业;日本也是世界上最早推出手机出版业务的国家,通过手机阅读小说在日本迅速风行;1999年2月诞生的I-mode业务,很快在日本掀起无线上网热潮。

相比之下,美国发展较有特色的手机业务只有手机电视,因而本文将重点对比分析两国手机电视的发展状况。手机电视一直被认为是3G时代手机媒体最有潜力的应用,它便携、直观、交互性强,还克服了传统电视信息滞留性差的毛病。日本、美国等早在2003年就瞄准了手机电视这一诱人的市场。

自2006年推出以来,日本的手机电视用户数量增长迅速,现在已经十分普及。在内容方面,除了普通的电视频道外,电视台还专门开辟了手机频道,各家制作公司也纷纷根据手机电视的特性,推出了大量只在手机上播出的专题、娱乐、影视、动漫节目,并迅速风靡日本。

日本的手机电视之所以如此发达,一是因为其免费策略,用户通过手机接收到的电视节目一律免费,日本手机电视的盈利完全依靠广告;二是手机电视内容丰富,功能先进。受益于手机运营商的“内容为王”意识,为手机媒体量身打造适合其媒体特性的丰富内容,用户一般可以欣赏到10-15个电视节目,没时间观看的时候还可以设定时间、频道进行节目录制,非常方便;三是日本的手机电视信号覆盖和手机信号一样,随处都有,用户随身都可以观看电视节目。

日本的OneSeg(单波段)手机可以为我国三网融合提供榜样,如采取统一制式、统一技术标准、统一开播,日本的三大移动运营商与广电部门紧密合作,实现了资源的有效配置。日本移动通信网运营商和终端是紧密结合的(通过向厂家定制),而且日本运营商与终端厂商之间的利益分配机制相当成熟,手机电视带来厂商新的销售额和运营商新的终端用户,这也为我国的手机电视产业,尤其是运营商带来一些启示。

美国的三大无线通信公司几乎与日本同时启动了手机电视业务,但是其初期发展却不甚顺利。截至2005年10月,美国只有约50万用户订购了手机电视服务。随着3G技术的普及,从2007年开始,美国的手机电视发展进入一个井喷期。Telephia Mobile Video Report的相关数据显示,2007年第一季度美国手机电视收入为1.46亿美元,同比增长198%;用户为840万人,同比增长155%。而根据最新的In-stat调查公司数据显示,2008年有3.8%的手机用户使用手机视频业务,相对2007年的1.1%有了很大提升。

除了资费原因,手机电视内容也是决定其吸引力的关键所在。美国业界关于手机电视的内容形式一直存在争议,有人青睐“小吃”式的小视频(snack-able chunks),有人喜欢ABC这样的广播电视网,青睐内容完整的长视频。而根据最新的In-stat调查公司数据显示,这两种形式的手机视频都存在市场,超过1/5的用户在手机上观看过完整的电视剧或电影。

ComScore公司的研究数据则进一步表明,手机点播视频是最受用户欢迎的视频形式。2008年8月,约有650万的美国手机用户观看过手机视频,其中360万用户观看过手机点播视频。(具体见表1)

目前,中国带有电视功能的智能手机价位偏高是很大的推广障碍,美国的相关经验值得借鉴:为了推广手机电视业务,美国通过手机终端补贴的方式,将手机廉价卖给用户,补贴幅度高达229.9美元,目前市面上最新的iPhone手机仅售99美元,这刺激了手机用户对流媒体、特别是手机电视的内容需求。

“免费”型盈利模式:手机广告VS手机搜索

目前,手机媒体的盈利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信息服务收费模式,这种模式目前的主要表现形式是手机短信;(2)手机广告模式;(3)提供增值服务,例如提供收费手机游戏;(4)挖掘手机媒体新应用,获取经济效益,如手机搜索业务。其中,手机广告和手机搜索都属于“免费”型的盈利模式,即二者都免费使手机用户享受丰富实用的手机媒体服务,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根据用户的特性和消费习惯发放广告。而手机搜索实际是网络搜索在手机媒体上的延伸和发展,Google模式――广告和竞价排名也将是其主要的盈利方式。

日本是手机广告业务开展最好的国家,广告也是其主要盈利模式。日本的很多手机媒体业务都实行低价甚至免费策略以保证庞大的手机用户基础,由广告主为用户的媒体消费活动买单也是拉动手机媒体产业发展最行之有效的策略。同时,广告主也从中获益匪浅:手机广告将移动电话与广告结合起来,广告效果好,针对性强,信息的抵达率可达100%,手机广告的点击率是4%,而互联网广告的点击率仅为1%。此外,商家们注意到用户在移动状态下比在电脑或电视前更容易做出购买决策,因此更愿意增加在手机媒体上的广告投放。

手机广告形式多样,经典的I-mode广告具体做法有:在适当的时机发送手机电子邮件,吸引顾客;通过游戏吸引用户,在游戏中打出企业LOGO等等。2005年,I-mode旗帜广告的点击率为3.6%,远高于仅有0.5%的PC上网者点击率。手机广告可以与电子商务紧密结合,对手机广告感兴趣的用户可以马上做出反应。

美国手机广告业的发展也很迅速,相对日本更具特色的是其手机搜索业务。2004年10月,谷歌将搜索带入手机中,用户只需要发送一条短信息就可以获得想查询的信息。谷歌回复的短信一般限制在2-3条,以提高检索的针对性和准确性,避免了网络检索结果过多造成的不便。目前,谷歌和Yahoo都提供免费的手机短信搜索服务,人们可以既方便快捷又经济地获得自己急需的信息,所付的代价只是普通的短信费用而已,因而手机搜索成为迅速风靡美国的无线业务。

据ComScore公司调查显示,超过10%的移动用户,即3100万用户在2009年3月份通过移动网页进行信息搜索, 60%的用户使用发送短信息方式获取生活资讯。该调查同时显示,在这期间,美国使用移动设备在移动互联网上搜索新闻和信息的用户增长率超过200%。而在这些用户中,就使用频率而言,有35%的手机用户每天都使用手机进行搜索,这个数字相比2008年2月增长了107%。

手机搜索将成为未来手机媒体的重要业务增长点,目前Google搜索已经进军中国市场,中国本土也有不少发展势头很好的手机搜索SP,比如Cgogo等。总之,日本和美国的盈利模式代表了主流模式,中国手机媒体产业需要在借鉴的同时结合自身市场的特质,探寻适合自己的盈利模式。

结语

第7篇:自媒体公司盈利模式范文

一、广播电视类传媒

(一)电视。电视包括模拟电视和数字电视,盈利模式也相应有所区别。据统计,目前国内各电视台95%左右的收入来自广告。例如,中央电视台2000年总收入为5,714亿元,其中广告收入为5,316亿元,占总收入的93%以上。广告收入基本上是与收视率呈正向互动的,而收视率又与大众化密切相关。这就是说,广告商投放广告要看收视率,收视率要提高必须使节目大众化,而大众化与专业化背道而驰。这种单一的盈利模式导致提高频道专业化就可能影响收视率并降低广告收入,而要增加广告收入就必须使节目大众化,进而提高收视率。大众化的结果致使各频道都追求综合化或准综合化,频道由此而雷同。单一的广告盈利模式对大众化电视频道是适位的,而对专业化电视频道却是错位的。

数字电视作为大众传媒,要满足不同收入群体观众的不同需求,其担负着两大任务:一是普遍服务,为大多数人提供电视节目服务,其中包括为部分低收入受众免费提供基本收视服务;二是为较高收入群体提供增值服务。

在定价策略上,数字电视网络运营商主要采用的是非线性定价策略和搭配销售的方法,无论何种方法都是为了赚取更多的消费者剩余。非线性定价策略的主要形式为两部定价,比如基本维护费加上数字电视节目收视费,安装费加使用费等。搭配销售主要体现在数字电视节目收视费上,运营商一般提供不同的节目套餐。观众对不同节目的评价不同,通过打包销售可以减少消费者评价的异质性,从而可以赚取更多的消费者剩余。此外,数字电视运营商无一例外地都采用了预付费用的付款方式。消费者需要预先缴纳年度或月度的收视费,少罚多不退,通过这些有违《消费者权益法》和《合同法》的价格策略,运营商可以节省大量流动资金。

(二)广播。经营广播的过程是市场营销的一个完整过程。从现状来看,我国的广播市场与国际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差距。广播产品就是节目,价格就是广告的定价。定价原则考虑三个指标,即收听率:价格=每收听点成本×收听率。广告主会根据不同频率的听众结构有针对性投放。广播广告是三次转卖过程,首先把节目转卖给听众,再将听众转卖给广告客户,然后将广告时段转卖给广告公司及客户。近年来,广播电台一直进行着经营模式探索,经历了“独家―多家―联合承包―单频率行业―总台行业”的几个阶段。总台行业就是统一管理、分散经营、集中操作、分别核算的经营管理办法。具体办法是将广告市场划分为若干个行业,按上一年度广告完成额作为标底,对广告公司实行招标,价高者得到该行业的资格。取得资格的广告公司将任务额的5%~10%风险抵押金交给电台,完成任务给予返还,超出部分,按照奖励制度进行奖励。

(三)电影。电影的盈利模式包括票房收入以及后电影市场。目前,我国电影在生产、发行、放映上的脱节,相互不能及时反馈市场需求信息,电影企业对放映的影片内容、质量,事先所知甚少。中国电影人更多地重视电影产品的开发和制作,对后电影产品开发则相对弱视。随着电影产业的日益规模化、集约化和精细化,这种电影理念将严重制约电影市场的巩固和发展。要实现电影产业链条的良性循环,需要注重培养后电影市场,实现利益的最大化。美国电影的营销策略是成功的,特别是电影后产品营销的成功。一般而言,美国电影总收入只有20%是票房收入,其余80%是影片后产品营销。从中给予我们启示:电影后产品开发的关键在于观念的转变,要把后产品开发当作电影运作的重要部分。近年来,中国电影的后产品营销已迈出了关键一步。如,冯小刚的贺岁片《手机》的上映,摩托罗拉通过海报,将产品信息融入电影的前期宣传;宝马公司赞助首映式与国美电器合作,其片花广告在国美100多家连锁店的电视屏幕上反复放映,最终影片还未上映便收回全部投资。

二、新传媒类传媒

目前,我国网络广告的总量还与报纸相去甚远,但其发展势头却十分迅猛,已经连续数年保持高比例增长。中国互联网协会日前的《2007年中国互联网调查报告》显示,2006年我国网络广告(不含搜索引擎在内)收入达到49.8亿元,比2005年增长了50.91%。《报告》预计,2007年、2008年中国网络广告市场规模将依然分别保持51.8%和55.6%的增长,到2008年市场规模将达117.63亿元。

(一)互联网新传媒。根据对网络营销活动盈利模式的解释,以及国内开展网络营销的实际情况,可以将现阶段网络营销盈利模式分为:

1、整合的网络营销盈利模式。此模式是将传统营销活动与在线营销活动结合以实现价值的一种网络营销盈利模式。它经历了非中间化和再中间化的过程,与网络的兴起――泡沫破灭――重新发展的历程相一致,体现了人们对网络运用和影响的认识由非理性到理性,以及认识的逐步成熟。整合的网络营销盈利模式主要表现为:企业网站+在线销售或订购产品或服务。

2、综合门户网站的跨平台多元业务盈利模式。现阶段,网络的应用大致可以分成三种平台:交互平台,主要包括通信、交友和娱乐三个方面;媒体平台,主要是信息;商务平台,支持在线交易,既有B2B,也有C2C。

(二)移动互联网新传媒。以手机媒体为例,手机报纸主要通过三种手段实现盈利:一是向彩信订制用户收取包月订阅费;二是对WAP网站浏览用户采取按时间计费的手段;三是借鉴传统媒体的盈利方式,通过吸引用户来获取广告。前两种方式是现阶段最主要的盈利渠道,但这些收入极其有限,并且目前的手机报纸用户多为免费赠阅,收费用户较少。对于另一种“融合媒介”手机电视而言,主要有两种商业模式:一种是通过卫星广播传输电视信号、移动通信网络参与互动的商业模式;另一种是只通过移动通信网络传输电视信号的商业模式。前者主要收入来源于用户的手机电视月租费、电视广告费、电视点播费等;后者的盈利方式与现在各种数据业务的盈利方式类似。在推广手机电视业务进程中,现在不能对终端用户收费,推广手机电视的各个链条只能依靠广告收入。

三、出版类传媒

(一)报纸与杂志。我国传媒市场仍是半垄断性的,业外资本难以进入,专业化分工不够,传媒产业价值链尚未完全形成;传媒严重依赖广告,经营模式单一。国泰君安的一份报告指出,绝大多数报纸的收入结构比较单一,广告收入占主营收入比重超过70%,发行收入占比例小。

《2006年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表明,包括报纸和期刊在内的平面媒体广告在2005年年初开始出现了惊人的下滑,平均跌幅达15%以上;其中尤以报纸的下滑最为惨重。虽然从2005年全年看,报业广告还是有所增长,但有研究者认为,与当年网络广告75.9%的增幅相比,报业广告的增长显然是明显放缓了。2006年全国报业增长幅度在2005年大幅降低的基础上进一步放缓。

(二)图书出版。图书出版的主要盈利模式来自于销售图书本身的收入。我国的书价自1993年4月的图书价格改革,扩大了出版社定价自,除中小学课本、大中专教材以及党的文献外,其余书籍一律由出版社自主定价、自负盈亏。出版社推行企业化经营的改革,客观上造成了图书成本的上扬,从而推动图书价格上涨。以前,出版社享受国家的种种优惠政策,如今,绝大多数出版社都要自负盈亏。

四、盈利模式探讨

总结以上分析可见,传媒产业的主要盈利模式及收入来源见表1。(表1)

2006年《传媒蓝皮书》显示,“2005年传媒产业比2004年增长了11.9%,仍然保持高增长的势头,但和往年相比,速度已经开始降低了。前几年传媒产业的发展高于国民经济增长率的一倍,都保持在14%以上。这说明,传媒产业的增长势头开始变缓了,但仍然很强劲。”2005年中国传媒结构的改变比较明显,在传媒市场继续扩大的情况下,市场内部各种媒介形态的市场份额此消彼长。蓝皮书指出,报业在2005年遭遇了“拐点”,进入抛物线般的下滑轨道,广告增长率从持续20年的高位跌落下来,广告收入大都下跌10%~30%,不少跌幅甚至在40%以上,平均跌幅在15%以上;同时,报纸的年轻读者流失,发行市场萎缩。与报业的处境恰成对照的是,互联网广告和广播影视增长强劲,2005年中国网络广告市场已达19亿元,比2003年增长75.9%;而2005年广播电视的收入也增长强劲,前三个季度全国广播电视广告收入已达324.41亿元。电视在国内的人口覆盖率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达到95.59%,全国电视观众达12.38亿人。我国广播影视已初步形成了电影产业、电视剧产业、网络产业和广播电视广告产业蓬勃发展的格局。

第8篇:自媒体公司盈利模式范文

移动读书类APP,从一开始就有强大的盛大文学、三大电信公司的移动阅读基地、亚马逊等巨头压着,后又有京东、当当等加入战团,付费阅读的盈利模式也早已存在,这早已是一片红海!多看能折腾出个多大的空间?从现在的运营策略看,多看在朝类似豆瓣的数字出版平台方向走,但这方面也面临大公司的强大竞争压力。

他们都是提供一个直接连接读者和内容生产者的渠道。不仅仅是移动读书类APP,资讯平台类APP们也想通过这种模式盈利。早在去年11月,鲜果联播自运营平台,称把内容的运营和管理权交回内容版权方,实际上就是媒体平台。今年3月,扎客CEO李森和称4月扎客将推“媒体平台”。

微信推出公众平台以来,没费多少力气,就拉拢了一大帮传统媒体、新媒体、专家、的加入,还掀起了一波自媒体创业热潮,让公众平台热闹非凡、风光无限。而与之相比,鲜果联播的媒体平台之后再也没啥动静;多看的数字出版平台倒有点气候,但成绩不敢恭维。据说4月底,微博的媒体平台也要上线,功能和微信的公众平台类似。两强“龙虎斗”,届时还有独立移动阅读APP们什么事?

再来看类似“今日头条”这样资讯聚合类APP,竞争对手们也很明显,新浪、搜狐、网易、腾讯等门户的新闻类APP。今日头条们给用户的阅读体验不错,与门户新闻APP竞争或许有优势,但面临的最大风险是版权。门户早就与传统媒体、网站等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再加上自己的博客平台,他们的新闻类APP基本上不存在内容版权上的问题;且在版权购买方面,基本不会增加多少费用。4月初,新浪门户首页的改版,深度与微博帐号对接,加入了个性化资讯推荐的模块,慢慢也在走同样的路线。手握庞大的用户行为数据资源,其他门户们迟早会走上这条路。

第9篇:自媒体公司盈利模式范文

今年的5月17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湖南长沙召开全国重点新闻网站转企改制试点工作座谈会,交流重点新闻网站转企改制工作经验,加快推进重点新闻网站转企改制试点工作。确定十家官办媒体网站脱离事业单位,改为企业经营,改制将于今年年底完成。这十家将进行改制的“重点新闻网站”包括:人民网、新华网、央视网,北京千龙网、上海东方网、天津北方网、湖南华声在线、山东大众网、浙江在线以及四川新闻网。这里所谓的转企改制就是把目前仍然是事业单位的官办媒体的新闻网站转变为企业,并通过股份制改造在股市上市集资。早在去年十月,新闻网站改制工作就已经启动,要求试点的新闻网站“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行股份制改造,运用上市融资手段,以增强综合实力。”

6月20日,由人民日报社、环球时报社、京华时报社、中国汽车报社、中国出版集团公司、中国电影集团公司、上海东方传媒集团有限公司等7家单位联合发起的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宣告成立,标志着人民网转企改制上市工作进入实施阶段。此前业界纷纷传言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和中国三大石油公司等国企均欲入股人民网的消息终于水落石出。尽管如此,业内普遍认为,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等电信运营商,应是“门当户对”的人选,无论在业务、财务上与人民网更具互补性和相关性,一旦强强合作,必能双赢。

人民网选择6月20日这个日子成立公司是有其特殊的意义――两年前的这天,总书记考察人民日报社、人民网,并第一次与网民在线交流,这对于人民网来说无疑是一个至高无上的殊荣。由此也表明,人民网即使在市场化的道路上行走,也不会屏弃主流舆论导向、社会责任以及固有的价值观。

人民网虽以“”著称,但并不满足中央财政每年划拨的事业经费作为发展血液,早在五年前就成立人民网发展有限公司来开拓经营市场,2009年人民网经营收入超过2亿元人民币,这与商业网站相比并不足以吸引人,但在新闻网站中绝对“钱一号”。

在中央重点新闻网站中,人民网是真正的独立媒体,即拥有编辑、经营、技术、市场、财务等相关业务部门,各个部门之间的配合、磨合比较协调,在战略任务的执行过程中一般不会存在脱节、断档、相互扯皮等现象。但其他中央重点新闻网站并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独立媒体,在很大程度上仅是一个大编辑部,仅是一个内容的生产制作车间,而网站的技术、经营、财务等相关业务则由其母体统一管理。

人民网原常务副总裁廖珏被任命为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及总裁兼总编辑,他表示,人民网将进军新业务领域,包括地方频道、舆情监测、无线增值业务、多媒体视频业务以及全媒体数据库业务,使人民网的盈利模式更为多样化。

显然,改制上市的号角已经吹响,其步伐在今年尤为加快,那些不是独立媒体的中央新闻网站临时再把其他业务部门拼凑在一起,之间的协作过程显然还需要时间来弥补,由此而产生的市场价值更需要时间来印证。相对而言,人民网从一开始就被各大财团看好并不仅仅是因为背靠人民日报社的原因,但文化传媒领域的投资机会将视政策放开力度而定,所以财大气粗的国有企业并不一定能够直接投资中央新闻网站。从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东名单就可以看出,几乎是清一色的文化传媒,从股权结构看,人民日报社及其子报《环球时报》两家出资约9045万元和1629万元,分别持股约80%和15%;其他五家股东各出资112.3万元,各占约1%的股份。

重点新闻网站在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无论是业务发展,资本积累,品牌构建、流量积累及社会影响力都有了一定的基础。然而,随着互联网环境的飞速发展,重点新闻网站无论是中央的,还是地方的,面对网络媒体的市场竞争环境,即便这些网站有政府的扶持,依然面临着很大的竞争压力。因此,中央提出重点新闻网站转企改制,甚至是上市,是十分必要的。

转企上市的必要性

重点新闻网站的运行体制基本沿用了传统媒体“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方式。新闻网站起初大多是以行政命令由各方筹资成立的,新闻网站的管理体制存在多重障碍,运行体制基本沿用了传统媒体的思维和手段进行管理。当面对国内互联网高速发展的大环境和商业网站的灵活多变时机,体制的弊端已经明显的束缚了这些新闻网站的发展,新闻网站既不能敏锐把握市场的脉搏,适应市场的变化,又不能抢占网络新闻的制高点,和商业网站相比,处于一种非常尴尬的局面。转企上市后就不一样了,转企后新闻网站成为独资或股份制企业,就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来运行,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来办网,可以扭转当前的这种尴尬。

新闻网站当年建立的初衷是为了延伸报纸、广播、电视的影响,弥补传统媒体的不足,占领互联网这个舆论阵地而建的。随后的这几年间,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已经超出了人们的预料,虽然财政投入了大量资金、物力支持这些新闻网站的建设。但互联网是一个资本密集型行业,财政拨款只能使网站维持在一定的规模,很难使它们面向市场,参与市场竞争,更不能应对突发事件和重大活动,其核心就是竞争力弱。而改制上市后的新闻网站,其公司可以通过发行股票进行直接融资,可以打破融资瓶颈束缚,获得长期稳定的资本性资金,改善企业的资本结构;可以借助股权融资独特的“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的机制实现股权资本收益最大化:还可以通过配股、增发、可转债等多种金融工具实现低成本的持续融资,这不仅带来巨额资金,还带来新的观念和意识,新的产权体制和运行机制。

一般来说,企业传播品牌或形象主要有三个途径:口碑、广告和营销(或公共关系)。而实际上,公开发行与上市具有更强的品牌传播效应。新闻网站融资上市后,进入资本市场表明该企业的市场潜力和发展前景得到承认,本身就是荣誉的象征。同时,改制上市对这些网站的品牌建设作用也是很大的。招股说明书可以公开展示企业形象;每日的交易行情、公司股票的涨跌,成为千百万投资者必看的信息;媒体对上市公司拓展新业务和资本市场运作新动向的追踪报道,能够吸引成千上万投资者的眼球:机构投资者和证券分析师对企业的实时调查、行业分析,可以进一步挖掘这些潜在价值,使得新闻网站受到除网民以外的更多的关注。

总之,新闻网站转企上市是网络媒体自身发展的必然,更是互联网市场环境竞争驱使的必然。现今,新闻网站上市很必要,也很有现实意义,但这并不等于说新闻网站转企上市是一帆风顺的。毕竟,中央重点新闻网站还肩 负着党和国家舆论宣传的重任,往大点说,这个重任影响着国家和社会的和谐与稳定,甚至影响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这与一个网站盈利的兴衰相比,甚至是更重要一筹。当前,新闻媒体的转企改制当前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与困惑。

转企改制的困惑

转企改制后,新闻网站变成了纯粹的公司,既然是公司,就要建立现代化的企业制度。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基本特征要求:一是产权关系明晰,公司中的国有资产所有权属于国家,企业拥有包括国家在内的出资者投资形成的全部法人财产权,成为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责任的法人实体。二是公司以其全部法人财产,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照章纳税,对出资者承担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三是出资者按投人企业的资本额享有所有者的权益,即资产受益、重大决策和选择管理者等权利。公司破产时,出资者只以投入公司的资本额对企业债务负有限责任。四是公司按照市场需求组织生产经营,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为目的,政府不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长期亏损,资不抵债的应依法破产。五是建立科学的企业领导体制和组织管理制度,调节所有者、经营者和职工之间的关系,形成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经营机制。所有企业都要向这个方向努力,新闻网站转企后也同样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发展。

转企改制后,新闻网站变成了企业,可它依然是媒体,既然是媒体,它又肩负着社会责任。2009年10月9日,总书记在世界媒体峰会开幕式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提出,媒体要切实承担社会责任。媒体的社会责任是什么?在我国,媒体是党和人民的喉舌,担负着促进新闻信息真实、准确、全面、客观传播,在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凝聚强大精神力量,营造健康向上、丰富生动的主流舆论,促进社会和谐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媒体要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提高舆论引导能力,营造良好舆论环境,更好地发挥宣传党的主张、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搞好舆论监督的重要作用。一些学者把我国媒体社会责任简洁地归纳为: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实现新闻传播使命;向党负责与向人民负责相统一;为社会主义服务与为人民服务相统一;社会效益至上。

通过对媒体和企业特征的对比,不难发现:企业和媒体在我国现行制度下还是有些缝隙和裂痕,企业要按照市场需求组织生产经营,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为目的,对出资者要负责任,政府不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媒体要求以社会效益为核心,肩负着国家舆论宣传的重任,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遵守宣传政策。而新闻宣传的规律和政策与受众市场需求在很多时候并不一致。如果按照宣传政策去刊载,势必影响企业的经营,网站的流量。所以如何平衡企业运作和国家宣传需求的关系是转企改制的网站重点考虑的问题。

新闻网站上市很重要,但上市绝非是新闻网站做大做强的充分条件,也就是说,上了市的新闻网站也可能做不大做不强,甚至可能破产。上市后股票价格的变动,形成对公司业绩的一种市场评价机制,也成为公司并购的重要驱动力。对于业绩优良、成长性好、讲诚信的公司,其股价会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不仅能够以较低的成本持续筹集大量资本,不断扩大经营规模,而且可以将股票作为工具进行并购重组,进一步培育和发展公司的竞争优势和竞争实力。而对于管理不善的绩差公司来说,在价格机制的引导下,资本流向好公司,逐渐淘汰差公司,股价的下跌使公司面临着随时被收购的命运。

目前,尽管人民网、央视网、新华网等中央重点网站经过了多年的发展,形成了自身的权威品牌,有一定的盈利能力。不过,新闻网站仍没有自己的拳头产品,同时面临新浪、搜狐、网易、腾讯等商业门户网站的压力。门户网站不仅有广告,在其他方面有着更为丰厚的盈利模式,如在线游戏、各种收费的服务平台等。据新浪、搜狐、网易全部公布的2009年财务报告,搜狐超过一半收入来自游戏,而网易接近九成的收入来自游戏。以千龙网为例,千龙网的注册用户是200万,网站日浏览量(PV)超过2500万。虽拥有新闻资讯、无线增值、宽带内容、技术服务四大核心业务,可是从服务内容到广告收益,都无法与新浪、搜狐等门户网站过数亿的浏览量相比,对于广告商的吸引力显然较小。从广告的报价也能看出差异。据千龙网此前公布的2009年广告报价显示,千龙网页面顶部通栏广告收费是每天2.4万元,而在新浪,同一位置的广告收费达40万元。一位不愿透漏姓名的分析师指出:“事实上,新闻网站上市并没有技术问题,我更关心的是部分新闻网站募集资金以后准备干什么,投资者无法预期。”

转企上市后的对策

新闻网站转企上市的确存在着诸多问题和困惑,从目前来看,分析师的质疑基本上也是实事求是的。但是有问题,就要解决,有困惑,就要找对策。

上市后的新闻网站要找准自己定位,提炼并培植出自己的特色品牌内容和网络服务。首先找准自身定位,既然是媒体,就要履行其承担的社会责任,肩负着党和政府的重要舆论阵地。同时作为企业,还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去经营。这是新闻网站转企上市后要把握住的两个支点。如何兼顾好这两个支点,可以采取走宣传和经营两分开的原则,也就是两条腿分开并行走路。因为,现代企业制度和新闻宣传责任在某种程度上可能不一致,如企业强调经济效益,没有经济效益就破产;而媒体强调社会效益,媒体没有社会效益是我国新闻政策所不许的。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将两者分开。在分开的管理体制下新闻网站上市前首先要考虑和解决的问题就是确保经营部分上市后,宣传部分的舆论引导功能不被削弱。也只有保证宣传工作不受影响的情况下,经营部分才可以通过资本市场谋求做强做大。

上市虽然有融资的功能,但更重要的是规范企业的经营,找到合适的业务发展方向和赢利模式,更好地回报股民。企业的目的就是赢利,原有事业单位是不言利的。事业与企业,体制不同、目的不同,达到目的的路径也不一样。改制之后的新闻网站如果不转过弯来,不从根本上改变思维模式,改变管理、分配等机制,就会随之孕育极大危机:企业无利,只有死路一条。中国出版集团总裁聂震宁曾说:“上市以后,股民就立刻等待着你的回报,等待你的缋效。只有绩优股才能持续往前走。因此,什么公司上市不是最本质的问题,最本质的问题在于这个上市公司能否有再生能力。”他说的是出版行业,其实这对新闻网站也同样实用。新闻网站必须利用上市这个平台科学整合资源,创新经营理念,提高管理水平,有效规避风险,实现可持续、健康的发展。

新闻网站的盈利模式,首先就是广告。众所周知,游戏等很多盈利模式胜过广告,但对于一个新闻网站来说,并不合适。既然定位是新闻网站,那核心内容应该是新闻。盛大网络可以主做游戏业务,新华网、人民网主做游戏业务就不妥当,都去做游戏了,新闻网站的新闻就打折扣了。所以说,新闻网站经营模式中,首先考虑的是广告,而好的广告收益源自于媒体的特色内容和品牌内容。

由此可见,新闻网站首先要有自己的特色内容和品牌内容,这是网站生存的核心竞争力。这种核心竞争力不是新闻网站的全部竞争力,而是从新闻网站的核心业务中衍生而来,是新闻网站优势的集中体现。可以说,品牌是新闻网站巨大的无形资产。“现代人在任何领域都能被制造或标榜成名人而身价倍增”,这是著名的皮革马利翁原理。品牌是能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和增值效益的经济资源。难怪可乐公司的总裁说,即使一夜之间,一场大火把整个公司毁于一旦,对公司的前景和正常运作也没有什么影响,原因是他们有“可乐”这个无形资产!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重点新闻网站或多或少,或大或小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创建了自己的品牌。比如新华网的新闻资讯。凭借着新华社在全世界庞大记者队伍拥有了任何网站(包含商业网站)不可比拟的新闻资源;中国网络电视台拥有央视的视频播出权,尤其是重大体育活动,如四年一度的奥运会,四年一度的世界杯等精彩视频资源,这也是任何网站都望尘莫及的。当然,如何利用这些资源把新闻网站做强做大,把独家资源发挥的淋漓尽致又是一回事。假设把新华社的新闻信息交给新浪做,那是什么样?把网络电视台的视频资源交给搜狐做,那又是什么样?直言一点说,不敢保证他们就一定比现在做得好,但肯定不会差。所以说,既然拥有稀缺性资源,如果不好好加以利用,也是对资源的极大浪费。尤其是在新闻领域,新闻资源不仅是人类历史文化的积淀,更是实现竞争的需要,是凸显特色、做深做透的客观要求。把现有的资源做好,本身就是一种经营,资源好、内容好,就能卖上好价钱,获得好的广告收益。

另一方面,新闻网站自身除了做好内容,形成品牌,赢得广告客户的青睐之外,还要走多种经营的模式。目前,网站的盈利模式很多,除了广告外,C2C、B2B、短信铃声、特殊信息收费、网络游戏等多种多样。此外,互联网的服务提供方式还有很多,举不胜举,只要是用户需求的,都有可能成为有价服务的组成部分,都有可能成为网站盈利的来源。虽说新闻网站不能为盈利以游戏作为主业务,但并不是说不可以做。只是强调不能以此为主业而忽视了新闻宣传业务。在保证新闻宣传的前提下,各种互联网经营都是可以开展的。互联网的真谛是创新,只要不断的创新,就一定会找到更多更好的盈利方式。

这种多元化经营除了可以增强新闻网站的实力外,还可以扩充多种经营空间,满足企业规模不断扩张的需求,同时也分散了经营风险。国金证券传媒行业分析师毛峥嵘曾经认为,中央新闻网站也需要寻找自己的盈利模式,仅靠同质化的内容不足以支撑盈利的需求。央视网总经理汪文斌也指出,央视网需要把业务铺开,并探索多种运营模式。所以,新闻网站要努力做好自己的经营,认真对待广大股民和机构投资者投入的每一分钱,通过卓有成效的管理运营,努力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并确保资产的保值增值。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