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物流专业实践范文

物流专业实践精选(九篇)

物流专业实践

第1篇:物流专业实践范文

【关键词】 校企合作 航空物流 实习基地建设

高职院校校外实习基地是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利用企业实际的生产与经营管理资源建立用于提高学生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的实践教学场所。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并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环节,而校企合作校外基地是实践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如何有效地建设校企合作基地,从而更有利于实践教学的推进,已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命题。结合建设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航空物流示范性专业建设,我院在航空物流快递方向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方面突出了实用性、应用性、适应性和创新性。

1 我国高职校航空物流专业企合作校外基地的主要问题与原因分析

1.1 主要存在问题

校企合作被认为是高职院校教育的特色和生命力之所在,尽管在校企合作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然而,有调查表明许多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项目建设上付出不少,效果却不尽人意,还存在不少问题,其主要的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合作的目的性不清。在学校方面:表现在校企合作是上级要求搞的,尝试一下再说;在企业方面:一方面迫于社会责任压力,另一方面实习生还可以顶岗,缓解企业人力不足问题,因此,合作处于一种走过场的应付状态,基地建设也就流于形式。据调查,有些高职院校,一所学校就签署达300多家的校企业合作单位,但55%的合作单位在签订协议挂牌后,完全没有开展真正意义上的合作活动,合作的层次不高。在合作的内容上大多停留在把校外基地看作是教学的一个辅助手段,把学生交给企业就不管了,形同“放鸭子”。而企业大多把基地看作是提供临时劳动岗位的场所,把学生实习看做是临时应急的廉价劳动力。在合作的形式上,大多停留在聘请企业专家上上课,或学生到企业短期实习等浅层次形式。在合作的核心上,大多倾向于将合作定位在培养结果,即就业阶段的合作,而不是定位于培养过程的合作。

(2)合作的合力不强。企业属于经济部门,强调经济利益,以追求利润为目标,无心担当人才培养的社会责任,认为人才培养是政府和学校的责任,企业只是使用人才。而在学校方作为公益性的事业单位,服务社会的意识不足,更多的是关注学生招收的数量。而这又从另一层面削弱了企业参与培养人才的激情,导致双方合作的力度不足,从表面上看双方签订了协议,但实际上常常疏于沟通,互相埋怨,甚至貌合神离。

(3)合作的持续性不足。目前校企合作单位普遍存在“一头冷一头热”的现象,合作单位在合作开始时表现积极,而在合作过程中表现冷淡,挂牌环节热烈,过后工作清静。较多的校企合作项目是靠人脉和感情的维系来进行,而不是基于互利双赢的基础来合作。在合作的时间上,大多是短期的粗放型的合作,而不是长期的精细型的合作。因此,常常出现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双方的合作难以持续,更谈不上深度的合作。

(4)合作的目的不一致。企业从其利益最大化的角度出发,希望实习生从事简单重复性的体力劳动,因此提供的岗位所需技能要求不高,往往比较单调,劳动强度大。同时学生从一天坐8小时变成站8小时,很容易产生厌烦与消极怠工现象。同时,航空物流企业拥有较多的大型设备比如装载机、叉车,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发生安全事故的风险较高,而一旦发生安全事故,由于学生不具备劳动者的身份,将不能依据劳动法取得应有的救济,究其原因,一方面由于受到预岗实习时间的制约,企业对岗前培训不够重视,同时由于缺乏经验,造成学生安全意识比较淡漠;另一方面,学生不是正式员工,没有缴纳工伤保险,不能享受相应的补偿。

1.2 主要原因分析

(1)宏观政策支持不足。虽然国家对高职教育一再强调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理念,但当前国家宏观政策未尽完善。企业和学校是社会系统中的两个子系统,在合作的过程中既伴随着利益的一致性,又包含了一定的矛盾,它需要政府“伸出看得见的手”,主动扮演宏观决策者的角色,需要国家利用政策来引导企业、高职院校积极主动地融为一体,甚至可以立法的形式,将校企业合作教育的原则加以确立。从而提高企业参与的积极性,让企业和高职院校的双赢互动发展提供法律保障,促进校企合作的发展。而现实中,国家对企业的干预还处于一种软约束的现实状况,难以充分调动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因此,也难以改变学校本位的校企合作模式现状。

(2)思想观念认识不高。其一,教学管理者缺乏企业背景,进入企业不够,对实践教学理论的跟踪和学习仍有一定差距,导致实践教学指导力量存在欠缺。其二,教师、学生的思想认识仍未到位。教师是校企合作的主要参与者、具体践行者,在校企业合作实施过程中,许多学生仍怀揣着“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思想,学生下到企业实践实习的积极性不高,不愿意下到企业吃苦耐劳。所以在这个过程中,还要依靠教师来转变学生的观念,亲自带队下到基层,下到企业一线。如机械、电子、物流等工科类专业学生,实践单位是生产一线车间,工作环境相对较差且劳动强度大,这中间如果没有教师直接指导,对学生进行思想转化,企业即使下大力气配合,也无济于事。

(3)统筹管理与指导不强。主要体现在,没有独立设置校企合作管理机构,也没有校企合作专门岗位设置。校企合作企业单位的选定落实,本应由学校层面的机构负责统筹、管理、指导,而事实上,许多高职院校基本上处于二级学院各自为战缺乏标准的状态,包揽了从合作单位的联系、资格审查、合同签订及后续跟进的全过程,学校层面对合作单位的统筹管理与指导性被弱化。另一方面,学校没有与合作企业全面沟通,没有及时将学校的规章制度和校纪校规与企业方交流,造成企业的许多管理制度过程安排与学校冲突,这种管理体制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校企合作的深度发展。

2 有效推进校企合作校外基地建设的关键路径探究——以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航空物流专业为例

破解高职校企合作中的难题,人们不能只停留在有待宏观层面政府的支持力度与政策措施,而应积极思考。既然校企双方有各自的资源优势及合作的强烈动因,那么,合作基地推进的关键路径是什么?笔者认为:关键在于校企合作如何对接?对接后又如何加强基地的内涵建设?还要靠什么来引领合作基地的可持续发展?为此,笔者提出如下的对策与解决方案。

2.1 主动对接,主动服务

要保证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必须开展校企合作,实行工学结合。欲实现这一目标,校外基地建设势在必行。基地是校企合作的载体,是实现学校专业设置与产业链对接、学生素质培养与职业岗位能力对接、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对接的最直接最见效的运作平台。只有在基地中,学生们在工作情境中习得技能,感受企业文化,才有利于素质和职业素养的全面提高。因此,学校应该在校企合作中起主导作用。事实上,当校企合作中学校是主体,企业只起辅助作用时,要让企业充分参与到校企合作中,主动为提高高职院校的教学水平和效益服务是比较困难的。这就要求学校要具有更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各种努力与企业达成真正的合作。

因此,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主动进行行业调研、走访企业、听取企业意见、聘任企业教师、加强专业建设增大对企业的吸引力。而企业方除了提供实习场地、设备、技术、岗位、管理经验外,还应参全方位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参与课程设计、参与教学、参与实践指导等,从而实现校企之间的无缝对接。

2.2 内涵建设,夯实基础

内涵建设是校企合作成功实现的基础,需要从运行机制与保障、实习管理与学生激励、产学研高端引领等方面加强合作基地的建设、夯实基础。

2.2.1 体制建立与制度保障

我们按航空物流专业相应的服务岗位工作过程、目标和行业对知识、能力以及能力的度和序都有相应的需求,形成学习领域的过程、内容、方法。编写顶岗实习标准,顶岗实习标准列出实习岗位理论和实操的课时及内容,对学习目标可进一步分解并配合适宜的学习训练时数;按照顶岗实习标准,制定学生实习手册,作为指导学生实习与评价学生实习依据;构建顶岗实习评价体系与组织实施方案。;同时,为了保障学生的安全,我院首先邀请航空物流类企业专家来学校开展为期一周的岗前安全培训,增强安全意识;其次,为保障学生利益和减轻遇到伤害时企业、学校和家庭的负担,学校为学生购买了保额较高的短期商业保险,这些在实习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2.2 实习管理与学生激励

(1)顶岗实习组织管理。实习教学工作实行学院、系部、教研室三级管理。由学院领导统一领导和规划,各相关部门协同配合,共同推进和实施。系部负责有关实习教学工作的规划和管理办法的制订、检查、评估,以及重要问题的协调处理,并负责具体实施民航运输专业实习教学工作。

(2)航空物流专业学生顶岗实习的安排。航空物流专业顶岗实习期为一学年8个月,实习期的长短可根据实习企业的要求和学生的意愿适当延长。航空物流专业的学生可以选择自己联系实习单位,也可选择由学校安排实习单位。学校安排实习按如图1流程进行,学校联系好实习单位后,会按学校和企业的协议要求公布实习需求信息,企业按用人要求和同学进行双向选择,经面试合格的学生将签实习承诺书。专业教研室必须于每年9月20日前,安排好专业学生的实习,并编造好实习学生名册报经管系分管领导;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的同学,必须由学生本人提出书面申请,并将其所在实习单位盖有公章的接受函及单位概况、联系人、联系电话等材料一并上交教研室登记注册,经教研室批准后,方可参加实习。实习结束后,每个学生必须填《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实习手册》由实习单位签署意见于第二年的4月20日前交专业教研室,作为教师评定学生实习成绩的参考依据。

2.2.3 产学研高端引领促长效合作

校企合作校外基地不能仅停留在学生实习或对企业员工开展内训等功能,要提高合作的层次和质量,要向内部延伸、向纵深发展,谋求产学研相结合。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影响现代企业发展的首要因素。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许多技术难题和管理问题,在发展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引进新技术、新产品、新理念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这就为高职院校和企业在专业领域的合作提供了难得的机会。高职院校具有一定的专业技术人才,长期从事专业技术的教学与研究;同时学校的科学研究成果,也需要向企业的生产实践转化,实现其社会价值。只有直接参与了产业经济的运作,职业院校才真正进入经济建设的主战场。

我国高职院校校大多开展了形式不同的产学研合作,但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企业协同少,关起门来搞科研、合作处于松散状态、服务企业的能力不强、缺乏相应的推动机制和激励政策。

因此,高职院校要结合自身资源条件,整合出一套适合自己的发展方案。笔者提出采用以点带面的“金字塔”模式。一是以专业带头人引领,组织产学研攻关团队,团队成员由专业教师及优秀学生乃至企业骨干组成。二是成立“产学研工作室”,该工作室应直接设立在企业,要求专业教师经常到工作室开展工作,与企业技术及管理人员紧密接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三是签署《产学研合作协议书》,发挥自身优势,主动在高新技术应用、运作优化、生产配送、效益提升和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与企业开展积极合作,解决企业生产运作过程的技术和管理难题。四是后发效应,通过项目研发,教师们掌握了大量专业前沿发展信息,知识得到及时更新,实训指导效果得以提升,再将研发成果引入教学过程中,将极大地丰富教学内容。同时,企业通过校企合作攻关的有益尝试,取得很好的效果,不仅为企业解决技术与管理难题,并为企业的后续发展做出了贡献。五是起到示范引领作用,与企业合作的模式可以推广到其他高职高专,同时可以成为其他学校师资培训基地。这样的产学研项目成功一个再继续一个,基地的合作自然就持之长久。

3 灵活多变的校外实习基地模式——有效推进校企合作校外基地建设的实践探索

通过对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模式的不断探索,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航空物流专业的校外实习基地主要形成三大类。

3.1 认识学习实习基地——国内外快递公司

这种实习基地以FedEX、顺丰航空为代表。学生主要是通过参观访问来了解这些实习基地。这种实习基地是行业的龙企业,管理规范、现代化程度比较高,能够提供综合性的物流服务,通过与这种企业合作,可以让学生及时的了解航空物流行业动态,培养学生对航空物流行业的兴趣;让学生在校阶段就直观的了解到将来的工作环境以及工作状态。

3.2 工学结合和工学交替顶岗实习创新的基地——航空公司货运部、机场货站

这种实习基地以深圳机场货站、南方航空货运部为代表。自2006年6月以来,深圳机场和广州民航学院合作,为航空物流专业的学生在机场货站、机场地面服务部等单位提供实习岗位,共为机场一线生产保障部门输送实习生368人,许多学生毕业后通过考核被机场公司录用,而且很快成长为业务骨干。通过合作,学校与深圳机场探索并建立了多渠道接收、储备、培养民航专业技能人才的有效途经。2008年广州民航学院和深圳机场股份公司共同举办了“工学结合和工学交替”实验班,航空物流专业31名学生参加了实验班的学习。实验班是结合航空物流人才需求特点和高职教育特点创建的。航空物流是一个季节性和周期性都比较强的行业,运输高峰和平时的人才需求差别很大。因此,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和深圳机场协商,采用“旺进淡出、半工半读”方式,创建工学交替实验班。实验班采用学生自愿申请,深圳机场按用职标准选拔。学生在春运高峰前进入,春运后半工半读。在实验班第一学期,学生从周一至四工作四天,从周五至周日学习三天,第二学期和第三学期学生进行顶岗实习一年。实习期结束后,考核合格的学生将被深圳机场录用为正式员工。半工半读和顶岗实习期间,深圳机场为每个学生提供每月1000元的实习补助。实验班学生于2008年1月进入深圳机场货运站参加春运服务工作,面对今年罕见的华南地区雪灾,他们积极投入工作,为当年深圳机场的春运保障服务工作作出了贡献。

在和深圳机场“工学交替”合作教育中,通过实习基地这个平台,学院结合机场的生产运营岗位技能需求共同制定教学计划,按企业人才需求周期安排学生教学,工学交替和顶岗实习,把企业的岗位技能培训引进到到我们实验班的教学实践中,把企业的岗位技能培训引进到到实验班和学科理论课交叉进行,同时实验班的专业教学也向机场的职工开放,并为机场的在职职工提供各项技能培训,以加强双方合作关系。这种工学交替顶岗实习模式是以就业为前提的,是一种新的“订单”培养模式。“工学结合和工学交替”实验班的大部分同学毕业后留在深圳机场。

3.3 “产学研”校企合作实习基地-----民航快递华南分公司

这种实习基地以民航快递、白云物流为代表。由于民航业行业设备专用性、技术含量和实习操作均要求较高,我们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的综合优势,利用民航快递的特种设备及专家资源,适时适度展开旨在提高教学质量的教研教改项目和旨在提高学生就业适应性的学生综合素质训练项目。这种产学研合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3.1 聘请企业专家,丰富师资队伍

我院聘请民航快递华南分公司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客座教师,为学生定期举行了“航空物流实务”系列讲座。企业的优秀员工以及管理人员被聘请到学校担任专业讲师。企业讲师的到来,给学生带来了全新的课程内容,所讲授的内容更贴近生产,能进一步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学院的理论课程形成互补。正是因为这些生产的见闻和经验,学生能在顶岗实习阶段更快更好地去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学会人际关系的处理、掌握新的专业技能,在今后的就业与工作的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3.3.2 开展企业培训、为企业提高员工素质

学校的优秀教师成为了企业的内训讲师,并定期开展相关的培训课程。已经针对民航快递、白云物流开有《航空物流优化操作》、《物流企业团队建设》、《企业内训师授课技巧》、《物流企业营销》等有针对性的内训课程,不仅帮助企业员工提升了知识体系,促进了企业生产和管理效益的提升,同时也帮助教师提高业务能力,用企业的案例补充理论教学,丰富了教学资源。

3.3.3 将进行科研建设,提高教师水平

充分发挥高职院校教师的理论知识水平与科研力量,由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优秀学生等组成产学研队伍,深入企业,开展物流优化与效益提升的产学研课题。2012年5月航空物流专业教师申报了了广东省教育厅省级项目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项目《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民航快递华南分公司校外实训基地》,与已经完成了第一个项目的调研工作,提交了研究报告。2012年12月,航空物流教师团队完成了校级项目《航空物流专业快递方向研究》的调研工作。同时,这种实习基地建设得到了专家的认可,获得了省级教学成果奖。

3.3.4 引领示范作用,普及校企合作成果

为提高物流教师专业教学水平,加强教师对航空物流相关行业企业先进技术、生产工艺与流程、管理制度与文化、岗位规范、用人要求等方面的学习,培养高职专业教师基于岗位群开展教育培训工作和向企业提供技术服务活动的能力,经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批准,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与民航快递企业联合开发了高职院校骨干教师“物流专业教师”国内企业顶岗培训班。2011年11月至2012年8月,举办了两期培训班。

2011年11月,航空物流专业举行了“物流专业双师培训暨专业课程与国家职业标准对接研究与实践研修班”,该研修班的23名学员来自全国各地兄弟院校主要是广东省内的其他非示范性院校,通过课程培训,学员获得了教育部颁发的《高等学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证书》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等联合颁发的《双师资格证书》。

2012年7月4日到8月24日,由我校首次承办的部级“高职院校物流专业骨干教师企业顶岗培训”班圆满结束。来自广东省各高校的25名教师参加了为期8周的国内企业顶岗培训,主要涵盖了民航物流专业与行业发展政策解读、航空货物进出口业务程序、民航快递业务、白云机场货站和南方航空公司货站实习等。本项目培训,特邀了国内民航物流企业专家授课,联系了中国南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货运部、广州白云国际机场股份有限公司货运部作为教师定岗实习单位等,使此次培训收到良好的效果。通过课程培训,学员获得了中国航空运输协会颁发的《航空物流师资培训证书》。

项目运营特点:

精心策划培训方案:针对民航快递具有鲜明的航空产业背景与民航大省区域特色的实际,立足行业、地方经济的发展需求,紧紧围绕航空物流,策划培训项目和培训内容。

优选培训主体企业:项目规划初期选择了行业知名度高、社会影响力强、岗位设置全面、技术开发能力突出、设施设备先进、未来有发展潜力、校企合作紧密地民航快递企业为主体培训机构。

合理组建师资团队:由民航快递企业专家领导、资深工程师、物流行业协会专家和高校知名学者组成培训师资队伍,每个专家不超过三个模块的课程分配。

创新培训学习模式:开发出了集“教学、培训、考证与技术服务”四位一体的全程企业顶岗实践的学习模式(详见图1)。

严格建设保障体系与企业共同成立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健全了组织体系和过程监督体制。

“教学、培训、考证与技术服务”四位一体物流专业教师企业顶岗培训项目形成的教学资源有力地推进了专业建设;开发的新课程提升了高职教学质量;掌握的民航货运先进技术推动了行业的快速发展,是有良好前景的项目。

综上所述,航空物流专业实习基地的建设要结合区域经济发展、行业特征、学校专业特色以及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系统规划,合理安排,灵活多样。一是类型上要合理规划,为认识实习、顶岗实习和毕业实习找到合适的企业;二是层次上要合理规划,企业水平要保持一定的层次性,不能全是行业内最优秀的企业,也不能全是行业内最差的企业;三是制度流程规划,通过主动对接、主动服务,加强内涵建设,夯实基础,最终达到产学研高端引领,促长效合作。另外,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不可盲目追求数量,要不断提升校外实习基地的质量和层次,注重实习基地的内涵建设,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朱小平.论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的制度化建设[U]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9,(2).

[2]曾益坤,周宁武.物流管理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探讨[J].物流技术,2010,(9).

[3]曲平.高职教育校企合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2,(2):43.

[4]毛颖善.深化校企合作内涵提高顶岗实习质量[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17.

[5]蒋素春.产学研的校企合作关系构建[J].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3):342.

[6]秦旭.产学合作的系统分析及运行机制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05,(05):37.

第2篇:物流专业实践范文

关键词:高职物流管理;教学体系;实践教学

一、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意义

随着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新的理论、新的技术层出不穷,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务必要紧紧把握时代脉搏,紧跟经济形势,锐意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发展的蓬勃动力。物流管理学科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相互结合的产业,也是一个跨多个部门、跨多个行业的复合学科,既需要高精尖的物流决策管理人才,又需要大批的操作性人才。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是实际操作结合在一起的专业,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只有具备了较强的实践能力,才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不仅仅能够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操作方法,具备基本的业务素质,而且还能够及时掌握最新的实用技术。当然,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并不是“空中楼阁”就可以实现,这需要有先进实训设备,需要有“双师型”教师队伍,需要有健全的校企合作机制等。

二、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措施

(一)开展企业需求调研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师应该深入到大中型物流企业和行业,进行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岗位群)及岗位职业能力调研,通过调研,深入了解物流行业、物流企业的人才需求和人才规格的新要求,以便能够在制定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方案时,更具有针对性。为强化实践教学体系,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可以基于企业需要来设立多门纯实践教学类课程。

(二)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培养

1.强化工学交替的校内生产性实训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要依托校内实训基地,分解技能基础能力、工程综合能力及行业管理能力展开建设。实训环境按照物流行业现场情况来予以设置,学生在具有真实职业情境的校内实训基地进行学习和培训,组建由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组成的专业实践教学指导团队,依据企业、行业标准和企业工作项目开展生产性实训。

2.深化“双证”制度

把行业企业标准及职业资格认证标准纳入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根据职业资格认证的要求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将物流行业企业标准及职业资格证书课程考试大纲与课程标准相衔接,并融入各教学环节。以校内外实训基地为载体,实现校内生产性实训与校外顶岗实习的有机衔接;实现职业资格证书、毕业证书“双证”融通;实现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实现专业培养与企业岗位的对接,增强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

3.校企合作开展物流技能大赛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可以与企业合作,针对物流企业的需求来开展相应的技能大赛,以此来丰富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例如某职业技术学院就与申通快递合作开展了物流技能大赛。物流设备实操赛环节中,选手们根据给定的仓库管理信息系统,团结协作共同克服各项困难,精心扮演各个物流操作岗位,把物流操作流程演绎得活灵活现,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入库、出库、盘点等作业,在随后进行的方案设计赛段,参赛队结合所学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做出详细的设计方案,并且制作PPT汇报材料。通过竞赛,提升了物流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养,激励了物流专业学生的创新发展热情和爱岗敬业精神;提升了物流专业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引导和优化物流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与选拔机制。

4.加强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1)高职院校应该不断补充物流行业精英和物流企业骨干到教师队伍

坚持不拘一格引进和聘请有一定影响力的物流行业精英、物流企业专家、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来院任教,使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师资源的组合模式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制定引进人才优惠政策,解决引进人才的各类问题;积极营造“重才、爱才、惜才、吸才”的人才工作氛围,为引进的人才搭建良好的成长平台,逐步培养和发掘他们在教学、科研方面的才能,使其尽早融入教学、科研团队中去;在提高工作待遇的同时,关心他们的生活,及时协调解决引进人才在住房、社会保障、配偶工作等方面的实际困难,让引进人才有归属感,最大限度地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2)加强教师专业技能的培训

高职院校应该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采取“派出去、引进来”等各种形式来为提高广大物流管理专业教师的专业技能而创造机会。例如,可以聘请大型物流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专家来对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师传授前沿技术、技能技巧;还可以分批次让物流管理专业教师下企业挂职锻炼,获得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以便能够用于日后的实践教学中。

5.改革现有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1)务必要让实践教学反思、实践教学研究、实践教学课程建设、实践教学大纲革新、实践教学改革等教学工作都能够享受与从事“理论教学”同等的待遇,只有这样,才能够让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师安心于实践教学工作。

(2)对实践教学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完善,应该采取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互结合的方法,对各项指标的权重进行合理配置。

(3)对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质量进行综合、公正、客观地评价,既需要建立学生动态评价机制,又需要系统性评价实践教学的各环节、全过程;既需要以学生为主的评价方式,又需要多元评价的方式(如同行评价、专家评价、教师自我评价等),并且及时地将评价结果反馈给教师,以便能够敦促其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6.推行以工学交替的实践教学模式

《物流信息技术实务》、《仓储配送管理实务》等操作性较强的专业核心课程,可以在合作物流企业或者校内综合实训基地进行“边实践边教学”。教学内容可被分为课堂教学部分和企业实践教学部分,聘请企业专家担任兼职教师,为同学们现场授课。旨在以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使学生通过课堂理论课与企业实践课相结合的方式,掌握知识,获取职业技能。这样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其实践操作能力,获得了企业与学生的一致肯定,也为校企合作的顺利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3篇:物流专业实践范文

摘 要:为了培养高素质的物流现代应用型人才,高校就要提高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质量,而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保障。从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建设原则介绍入手,阐述了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中各个方面的方法,最后论述了实践教学的保障体系。

关键词:物流管理;实践教学;人才培养

在大市场、大流通、大贸易的市场经济格局下,先进的物流管理作为“第三利润源泉”越来越受到政府和企业的重视,掌握一定物流经营管理方法和物流技能的人才受到企业的青睐。高校通过3年或4年的培养,要使得物流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过硬的实践技能。而实际多数高校由于种种原因,物流管理专业建设过程中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提高理论教学环节,实践教学投入较少。不少学校物流管理专业办学条件较差,校内没有实训室,校外没有实训基地,即使有与企业共建的校外实训基地,合作也大多流于形式,之所以造成这种局面主要原因是没有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指导物流管理专业建设。因此如何建设科学合理的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就成为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建设的当务之急。

1 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建设原则

1.1 应用原则

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主要倾向于理论知识在实践当中的应用,学生通过从课堂上获得理论知识,进而运用理论知识来指导实践工作,加深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使得所学知识能够灵活运用。

1.2 与专业课程紧密结合

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应围绕专业课程开展,可作为专业课程教学的一部分,在理论教学过程中根据需要安排相关实践活动,与课堂理论教学结合进行,当然也可以在专业课程基本学完之后,以毕业实习形式进行。

1.3 循序渐进原则

学生从高中跨入大学,课程结构与知识体系发生了本质性的转变,从高中的文化课学习到进入大学的专业课学习,从对专业的懵懂到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与掌握都需要一个过程。通常按照教学大纲,学生大一学习专业基础知识,大二才真正开始学习专业知识,由于学生的学习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相关的实践活动也应该由易到难,逐渐加深和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因此物流管理实践教学应从物流运作流程和有关设施设备认知开始,再到实际的情景模拟或物流软件模拟,最后可以让学生针对实际企业进行实地考察、调研,找出该企业在物流运作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措施。

2 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方法

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分为三部分:(1)课堂实践;(2)校内实践;(3)校外实践。

2.1 课堂实践方法

课堂实践教学中可使用的方法有:

(1)小组讲授法。在授课过程中如遇到一些章节可以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以及学生的动手能力,便可采用小组讲授法,其方法为:根据章节内容安排所需小组数量,每组4人,将课堂所需讲授的内容分配到每小组,小组针对指定内容查阅资料,进行总结,写好大纲,选派代表在课堂上进行讲授,要求其余学生认真听讲,每个代表讲完后先由学生进行评价,最后老师对所讲内容的不足进行补充说明。此方法可以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可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2)小组讨论法。根据教学内容设置一个相关论题,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6人,并安排小组长,由组长安排组员搜集资料,进行小组讨论,归纳要点后派出每组代表在课堂上讲述,讲述完毕后,小组间互相评价,最后由学生分析优劣,形成对论题的结论,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点评。

(3)案例教学。根据本节课堂所讲授的知识引出相关案例(案例以真实的经济和企业背景为基础),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并且提出最佳解决方案,使学生学会如何将物流管理的理论知识运用于物流管理实践。通过案例教学,使学生处在物流工作的职位上思考问题,锻炼学生思考问题的技巧和方法,着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管理能力。

2.2 校内实践方法

学生在校内除了课堂实践外,还有些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活动,在此统称为校内实践,每学期根据课程开设一定时间的校内实践。校内实践有以下几种:

(1)企业参观。在完成相应理论教学后,带学生到一些企业进行参观学习,可以安排企业物流工作人员和学生进行一次座谈会,物流工作人员针对企业的物流运作体系和物流工作中常遇到的问题以及好的解决方案等等对学生进行讲解,学生如有疑问可以直接询问工作人员,使学生可以学到更多更实际的物流知识。如《仓储管理》中讲到仓储设施设备时,安排学生到物流企业参观,了解相关设施设备以及仓储基本的作业环节。介于物流企业大多采用轮班制,企业参观可安排在周末进行。

(2)调研报告。在与学校合作的企业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可根据各自感兴趣的领域进行考察调研,自己查找资料,就某一项课题撰写调研报告,先由学生就企业的实际情况以及自己的想法撰写提纲,再由指导教师指导学生确定提纲。例如讲到配送方面,可以让学生就当地快递行业快递服务做个调研报告。

(3)撰写专业小论文。让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就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或者毕业后希望从事的工作,学生自己选择论文题目,或者由指导老师帮其选定题目,让学生自己收集资料,在老师的指导下,按科技论文的要求完成小论文,论文一定要突出实践性,为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积累经验,通过这种方法让学生获得获取知识的乐趣。

(4)实验室实训。如果高校有物流管理方面的实验室,可安排学生在校内的实验室,通过操作物流软件形式进行专业模拟实践。实训可以和相关课程的理论教学同步进行,如《供应链管理》课程,我校有一套供应链管理的软件,在开课前把学生分组,各组同学分别担当供应链中的供应商、生产商、批发商、零售商、客户五大角色,并规定流通的产品种类,通过8次左右的实训,让学生体验物资流通的整个过程。

(5)参加物流比赛。近几年全国的各种物流比赛较多,有实际操作方面的,也有就企业实际情况调研写调研报告的。资金方面较宽裕的高校可以让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参加一些这种比赛。我校在2010年12至2011年6月组织高职二年级的学生参加了由中国商业联合会主办的第四届全国商科院校技能大赛现代物流专业竞赛,从2010年12月10日举办的知识赛开始,经过知识赛、物流仿真模拟赛到总决赛,从开始的80多位同学参加知识赛,最终有五位同学参加了总决赛,我校以西安顺丰速递为调研对象,撰写调研报告参加了全国总决赛。此次比赛让参赛学生和指导教师都获益匪浅,不仅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也借鉴了其他高校在学生实践方面的成功经验。

2.3 校外实践方法

校外实践就是高校教师和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到物流企业现场实践。形式有:

(1)顶岗实习。顶岗实习可使学生全面感受物流岗位的所有职责,让学生在担当企业员工角色中提升胜任实际工作岗位的综合职业能力,为毕业后的顺利就业打下基础。这种方法按学生就业感兴趣的方向,有选择地进入相关的物流企业参与顶岗实习,学校派实习教师全程参与指导,学生参与企业正常作业。时间安排在最后一学年第一学期,以2~3个月为宜,安排在学生毕业学年的第一个学期是为了让学生调整就业心态,提前体验实际工作中的艰辛与收获,培养学生物流岗位的动手能力。

(2)毕业实习。毕业实习安排在最后一学年第二学期,学生自己联系企业或在学校推荐的企业实习,在最后一学年放寒假前确定好学生的毕业实习企业。通过毕业实习,可以培养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进而为学生走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生在这一阶段表现出色,将有机会被实习企业录用为正式员工或实习企业可以帮学生推荐工作,因此毕业实习是学生实践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3 实践教学保障体系

3.1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要求指导老师既要有一定的专业理论水平,又要有较强的实践操作技能。因此,高校要制定教师向双师型发展的激励机制,在任职条件、职称评审、工资待遇以及教师引进等方面向双师型倾斜。一方面鼓励在校老师分期分批地到企业学习,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能力,另一方面,聘请一些物流企业管理第一线的工程技术和经营管理人员,担任实践指导老师,发挥兼职教师的互补作用。

3.2 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实践教学基地是实践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场所,应从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基地两方面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1)校内物流实训室建设应满足学生课内实训与综合实训的要求。校内物流实训室是为了配合课内实训与综合实训建立的,结合实际工作需求,校内物流实训室应以仓储管理作业、流通加工作业、物流信息技术应用为主要内容,让学生了解货物分区、储位分配、验收,货物编码、堆存和养护技术,分拣、配货、配装,叉车操作,包装,集装技术操作,条码、RFID技术设备使用等作业功能的要求。

(2)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应满足学生认知实习、综合实训、顶岗实习甚至就业一体的要求。体现在三个方面:认知,使学生熟悉物流相关工作环节的工作环境、流程,熟悉相关的设施设备;体验,通过专业学习过程中有计划的短期实习,使学生体验到相应的岗位角色所要承担的工作内容以及责任,掌握岗位操作的基础技能和操作要点;顶岗,使学生能够完全履行实习岗位的所有职责。

3.3 建立健全实践教学规章制度

建立健全实践教学规章制度,保证实践教学有序进行。高校应在借鉴其他院校成功做法上,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从实践教学环节组织管理、实践教学环节要求、实践教学安全管理、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实践教学成绩考核等方面,建立覆盖实践教学各环节、全过程的教学管理制度。

4 结语

物流管理专业作为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决定了实践教学在高校物流人才培养过程中是至关重要的环节,但是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很多,而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正是解决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问题的保障。

参考文献

第4篇:物流专业实践范文

关键词:高职;物流管理;实践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物流管理是国家培养技能型紧缺人才重点专业之一,经过近几年的发展,高职院校在此专业建设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由于受办学理念和办学资源等因素的制约,目前该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还需进一步完善。

一、物流管理实践教学体系的界定

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关键教学环节,也是衡量一所院校办学水平的重要因素。物流管理实践教学体系是围绕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通过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的合理配置,建立起来的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相成的教学体系,由目标体系、内容体系、管理体系和保障体系等部分有机构成,贯穿于物流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它既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物流管理理论知识和技能,分析解决实际工作中各种问题能力的有效方法,也是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全面综合考核的重要方式。现代物流业的快速发展,不仅要求高职院校培养的物流管理人才有很强的技术性,而且也要求有很强的职业性。科学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是高职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水平提高的有力保证。

二、物流管理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

1.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

由于是新兴热门专业,一些院校为了抢抓发展机遇,在物流管理专业培养方案制订过程中缺乏充分的社会调研和论证,致使专业培养目标及课程的教学目标不够明确,课程体系不科学,存在盲目设课和因人设课的现象,加之职业技能培训时间缺少保障,实践教学条件不足,造成学生的知识结构、技能水平不能适应用人单位的要求。

2.实践教学内容不完善

实践教学包括了认识实习、校内实训、校外实习和毕业设计等环节。由于投入不足,缺少实践教学的场地和师资等保障,物流管理实践教学的内容体系存在设计不合理。有的没有认识实习和校内实训环节,即使有大多也是教师采取理论式的讲解或进行简单操作演示,学生缺少参与机会。毕业实习多半是“放羊式”地让学生自己联系单位,自主实习,既没有统一的组织,又无跟踪指导,实践教学效果差。

3.实践教学管理不到位

如何监控与评价实践教学活动的过程与效果是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工作。在物流管理实践教学方面,有的没有成立相应的管理机构,配备管理人员;有的有相应的管理制度,但执行流于形式;有的没有建立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缺少有效的管理手段。诸如此类的管理不到位,致使学生的实际专业技能水平与专业培养目标有较大的差异。

4.实践教学的保障不完备

实践教学的有效开展既需要配备相应的硬件,又需要必要的软件支持,而现实的情况是校内实训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少;校内实训与校外实习不配套;产学研结合差;缺乏配套的实训教材;实践教学师资力量薄弱,且政策上忽视了“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因而实践教学的质量得不到保障。

三、物流管理实践教学体系的完善思路

1.明确实践教学目标

高职物流管理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应该以应用为主旨,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职业技能培养为目标。因此,高职物流管理实践教学体系的完善必须依托地区经济的发展状况,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指导思想,通过对物流岗位需求的分析,制定合适的实践教学大纲、指导书和评价指标体系,编写合适的校内实训、校外实习的实践教学计划,为社会培养更多的符合现代物流企业需求的人才。这就是说高职物流管理实践教学体系的目标完善要考虑社会需求、学生基础水平、课程目标之间的协调,把能力培养落到实处,突出物流管理专业的技术性和职业性,提高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比重,保证学生有充分的实践机会,让学生懂得“怎么做”,并且“能做”、“会做”。

2.完善实践教学内容

现代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带来应用型高技术物流人才的大量需求。为了满足这种需求,实践教学体系的内容在与理论教学相一致的前提下,可以按三种层次四个阶段来完善。

第一层次是初步技能训练,目的是增强学生专业学习的信心,提高学习兴趣,增加对理论教学的感性认识。

第二层次是专业技能训练,目的是配合专业理论课程的教学,进行单项管理能力的仿真实训,达到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第三层次是职业综合技能训练,目的是以校外实习的形式把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所掌握的专业技能运用到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过程中,在真实环境里完成工作任务,同时为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写作收集素材,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和创新能力。

与以上三种层次能力培养相对应的是实践教学四个阶段的内容完善。

第一个阶段是认知实习。这个阶段主要形成学生的初步技能,时间适合安排在第1学期,特别是新生入学教育时。通过实地参观或实物图片展示安排以下实践教学内容:认识车站、港口、码头、货场、仓库等物流基础设施;认识叉车、集装箱、货架、托盘、吊车等物流设备;认识工业企业、商业企业和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物流流程。还可以安排学生做一些物流方面专题性的市场调查,如了解物流企业的部门设置、岗位职责;了解物流企业的业务来源等。

第二个阶段是仿真实训。这个阶段主要形成学生的专业技能,时间上根据专业核心课程内容的先后顺序及相互间的衔接关系,适合分别安排在第2、第3、第4、第5等四个学期。校内实训室是实施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场所,主要是对学生进行专业岗位群基本技能的仿真训练。仿真实训的内容和要求有:货物出入库管理、货物搬运管理、货物日常养护及盘点管理、各种运输方式的货运、报关业务、集装箱堆场管理、订单处理、分拣、补货、配货、送货、流通加工、信息系统管理等训练,以此了解掌握采购管理、运输管理、仓储管理、配送管理、装卸搬运管理、物流信息系统管理等方面的主要内容和物流设备的操作使用,掌握企业物流、连锁物流、国际物流、供应链物流的主要业务流程和重点管理内容。

第三个阶段是生产实习。这个阶段是在校企合作单位的真实环境中以工学交替的形式去实习,直接参与物流企业所分配岗位的工作,时间上适合安排在第4或第5学期。生产实习的内容和要求是:掌握物流企业实习岗位的职责、了解与上下游工艺之间的关系、熟悉工作流程及操作要领、学会独立操作。

第四个阶段是毕业实习。这个阶段是在校外的实习就业基地直接参与物流企业的工作。此时实习的内容安排主要是将专业理论知识同物流企业实践进行有机结合,熟悉从业环境,学习如何应对内外环境的变化来正确处理物流管理各个环节的工作,同时为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创作收集资料,提供素材。考虑到与就业的衔接,实习学生的安排采取双向选择和统一调度的原则,即对有能力自己选择毕业实习单位的学生则鼓励自己选择;对一时没有能力选择毕业实习单位的学生由学校统一安排。不管通过什么途径去实习,都必须加强毕业实习的跟踪指导和考核,要求学生完成统一规定的实习任务。

3.加强实践教学管理

实践教学过程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双边活动,由指导老师、学生、教学活动、教学手段等基本要素构成。与理论教学管理相比,实践教学管理的特点是:所需物质条件多,投入量大;制约因素多,涉及面广;教学过程复杂,可控性差等。因此,为了保证实践教学质量,必须完善软硬相结合的实践教学管理体系。

(1)把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纳入全校的实践教学管理体系,由隶属教务处的实践教学管理科室,全面负责统筹协调、质量监控和效果考评等工作。

(2)制定技术、设备、经费等方面的管理制度,提高校内外物流实践教学基地的利用率。

(3)建立包括教师和学生在内的考核评价体系。对学生考核的重点是核心职业能力和岗位职业技能掌握程度,考核方法是过程考核和目标考核相结合,考核内容是某项综合业务实际操作。对教师的考核包括有形和无形两个方面,有形方面主要考核教师的实践教学大纲和实践教学计划的执行情况,以及对学生实习的指导记录。无形方面主要是考核实践教学的效果有没有提高,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是否满意等。

4.完备实践教学保障

实践教学保障体系是由师资队伍、技术设备和学习环境等条件组成,是影响实践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实践教学保障体系既要有一定水平的硬件环境,又要有相适宜的软件环境。

(1)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实践教学师资队伍是开展实践教学的重要保证,也是拓宽实践教学的基础。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要求指导教师既要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水平,又要有较强的实践操作技能,具备“双师型”素质。没有高素质的“双师型”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实践教学的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实践教学的任务和目标也就不可能完成。在实际工作中,应在以下方面继续努力:一是坚持教师持证上岗,要求实践教学物流指导教师必须有相关职业资格证书;二是聘请物流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担任实践指导教师,发挥兼职教师的互补作用;三是选派专业教师定期到物流企业挂职锻炼,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四是进行人事制度改革,改变传统的学术型教师考核评价体系,鼓励专业教师深入物流企业一线,参与经营管理。

(2)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实践教学基地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场所,由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习点组成,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特殊作用。物流人才应具备的知识与能力,不仅需要在校内实训场所进行模拟仿真操作,而且也需要在校外物流企业的工作现场进行实习。因为学生在学校学习无论是环境感受还是心理状态都与实际工作现场有差距。规范的工作行为习惯的养成,只有在现场环境中才能得到磨练。为此,本着“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谋发展”的原则,尽量把校外实习基地建在知名的物流企业。

(3)加强实践课程的教材建设。实践课程的教材是体现高职教育特色的项目之一,也是实践教学质量的保障,为此应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通过对国际国内物流市场的调研,广泛收集物流行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信息,突出能力培养,对职业岗位所需知识和能力结构进行恰当的安排,将物流企业的经营实例及最新成果编入实训教材,突出实用性。

作者单位: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李定清.论高职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2:151.

第5篇:物流专业实践范文

关键词:泰州学院;矩阵式;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新形势下,只有不断强化和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才能培养出适合社会和行业发展需要的物流管理人才。有关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研究一直被学者们所重视,学者们对物流管理专业实践环节构成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目前检索到最早的文献中,王海燕(2007)总结了国外经验,提出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应该依据社会对物流管理业人才技能的要求和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来制定,进而提出了包含基本素质类实践、课程实验、课程设计或综合实践、认识实习和专业实习、课外研学和参加物流设计大赛、毕业设计(论文)的实践教学体系。[1]此外,邹龙等(2007)结合西安邮电学院具体案例提出了包括多个环节、多项内容的实践教学体系。[2]贺政纲,廖伟,张小强等(2009)提出了包含课内实验、实习、课程设计、实践讲座等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3]刘斌(2009)设计了包括四大系列学科、“四流”、四大内容的三维结构的实践教学总体框架。[4]施学良(2010)设计了“体验—模拟—深化—综合—应用”五阶段实践教学体系。[5]范林榜(2010)提出了实践教学的方法体系包括案例教学、实验模拟、社会实践。[6]刘静(2017)提出了包括基础层、提高层、研究与创新层三个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7]王晓艳(2017)结合合肥学院的具体实例,提出了独立实践模块群、课程实践模块群等多个模块组成的模块化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8]从学者们的研究可以看出,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是一个体系化的工程,大致包括校内物流实验与校外实践两部分,校内物流实验主要由案例教学、物流软件教学、实验室(硬件)教学等构成;校外实训由各类专业大赛、企业实习等构成。但是应该看到,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定位中服务地方的色彩更浓,不同学校的资源条件等不同,因而,需要根据实际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很多院校的实践教学环节呈现碎片化,实践教学体系的各个环节无法形成合力,达不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如何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一问题分析

如前文所述,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应依据构建符合自身实际的实践教学体系。姚雨辰(2012)认为很多高校没有建立完善的物流实践教学体系,缺乏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缺乏统一的实践教学平台,缺乏一体化的实践教学教材。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存在的问题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9]第一,校内实践环节构建不完善。贺政纲,廖伟,张小强(2009)、陈雅萍,钟峻青(2014)、姚丹(2013)、耿家飞,吴晓莉(2015)等认为一些高校对于校内物流实验重视不够,实验环节设置不够合理,校内教学设施、设备、师资、课程等也存在不足。这也进一步导致学生对于校内实践环节缺乏兴趣,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整体的实践教学效果不好。[3,10,11,12]第二,校外实习流于形式。吴志玲,冷慧廷(2019)的研究发现部分高校仅仅采取了“走马灯”参观企业的物流设施、设备的做法,没有深入地去了解企业管理,校外企业合作不够紧密,没有充分利用实习企业。[13]第三,校内、外实践结合紧密程度不够。由于校内实践环节设置的不合理,导致学生缺少一定的实践经验,学生满足校外实习单位工作要求的能力相对较低,因而,校外实习单位不愿接纳实习学生,校外实习基地不稳定等。

二矩阵式实践教学体系

(一)矩阵式实践教学体系的提出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应立足于人才培养目标,进而针对培养目标选取恰当的实践教学内容,并注重教学方法,同时应该不断对实践教学体系进行评价,以不断改进实践教学体系。正如,陈雅萍,钟峻青(2014)姚丹(2013)认为应该特别是能力导向的实践教学的目标体系、内容体系、评价体系以及实践教学方法的改革,是当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10-11]针对传统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泰州学院立足于办学定位,确定培养目标(包括实践培养目标);依据实践培养目标选择教学内容;根据学生基础等实际情况,设置实践教学培养过程和阶段目标;通过动态评价,每年修正培养方案中的实践教学部分,不断优化实践教学体系。经过长期探索,最终提出了矩阵式实践教学体系,其提出的基本逻辑如图1。

(二)矩阵式实践教学体系的建构泰州学院立足于自身应用型本科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定位,确立学生毕业后能在各级管理部门、涉外企业、现代商贸企业、港口物流企业、医药企业、冷链物流企业等单位从事物流管理、物流系统规划、物流经营策划等相关工作的培养目标。一方面,在实践过程阶段上,按照进性、全程性、系统性的原则,将实践教学过程按照由低到高的层次划分为3个阶段(认知阶段提升阶段、创新阶段),这种递进式的层次设计,可以使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得以螺旋上升。另一方面,在实践教学内容设计上,主要围绕课程实践、专业实践和社会实践3个模块进行一体化设计。每个模块设计多层次实践教学内容,旨在通过促进各个实践环节内容无缝衔接,打造一体化的实践模式,以此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如表1。第一阶段为认知阶段,时间安排在大一学年,旨在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认知。在课程实践上安排英语和计算机等相应的基础课程,着重于培养学生的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为后续的实践打下基础;专业实践方面安排第二学期到地方相关企业进行参观,增强学生对物流实践操作有初步的直观认识;社会实践方面,安排学生利用假期进行社会调查,并鼓励学生参加院校级学科竞赛,增强学生实践动手的意识、得到基本的社会交往素质、基本沟通技能等训练。第二阶段为基础训练阶段,经过第一阶段的实践训练,学生对专业实践已有了基本认知,因而本阶段通过基础专业实践训练,让学生掌握初步的专业实践技能。在有关课程里通过专业软件平台设计,让学生参与仿真实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同时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依托各类学科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培养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利用各类软件平台的能力。通过安排专业教师、外聘企业教师进行专业讲座,让学生把握行业、企业实践前沿。社会实践方面安排学生进企业进行为期两周的见习,让学生参与物流企业活动,培养学生基本专业操作能力。并利用组织学生参与暑期实践、大学生下乡活动等。第三阶段为创新阶段,时间安排为大四学年。实践课程安排有关实际案例分析,让学生在案例分析中进一步掌握实践创新能力。专业实践内容主要为毕业论文写作,要求学生结合毕业实习单位的实际问题进行选题,通过撰写毕业论文寻求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方法,以此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此期间要求学生完成14周的企业实习工作,并对实习过程施行企业、学校双评价。通过上述实践内容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行综合性培养不仅有利于理论知识的掌握,而且更有利于专业实践应用能力的提升。

三几点思考

(一)合理的培养目标定位物流管理专业是实践性较强的应用型专业,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在要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同时具备全局性、战略性、系统性的管理能力。泰州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在创办之初,依据服务于江苏省、泰州市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定位,依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确立了实践培养目标为具备一定的物流管理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有了明确的培养目标,依据目标来确立实践教学的培养阶段和内容设置,证了实践教学能够最终满足人才培养目标,学生毕业之后能够较好地服务地方发展。

第6篇:物流专业实践范文

2017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252.8万亿元,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为14.6%。物流在经济中地位越来越重要。物流运行的质量会影响其他产业,进而影响经济发展。而物流产业的发展则受到物流管理人才的影响。我国每年虽有几十万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毕业,但应届毕业生对物流行业的适应度不好,大学生的人才价值没有很好地体现。企业希望应届毕业生能够快速地胜任岗位工作,完成角色转换,这就需要学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上重视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提高物流管理实践教学的质量,让学生在实践教学中能够最大程度的提高专业素养,提升实践能力等。目前已经有很多学者对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进行研究。如谢如鹤(2010)以广州大学的物流实验体系为例,介绍了物流专业的实验课程体系及内容[1]。朱丹(2011)从物流人才市场需求角度出发,提出应用型物流人才的五个能力层次,在此基础上设计了物流管理专业的实验体系[2]。陈太广(2012)分析了物流实验教学体系在运行使用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3]。范宇(2016)从双重仿真的思路提出了电子商务与物流相结合的实验教学体系[4]。陈爱玲,罗彦芳(2017)构建了物流管理专业的综合实验平台,并设计了教学内容和考核评价标准[5]。王冬良,燕珍(2017)在研究现有物流实验教学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问题探究式的实践教学体系[6]。这些学者们有的构建了较为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更多的是从单个角度进行分析。本文将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目的,构建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并从物流管理常用的七大功能角度来构建物流管理专业校内的专项实训。

2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2.1物流管理专业的特点

物流活动是国民经济活动的最基础的活动之一,物流管理专业是为科学分析物流活动的规律,并解决实际物流活动问题的专业,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实践性。物流行业目前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期,人才的效用在其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高校培养出来的物流管理人才,是否能够较好的符合企业的需求,帮助物流行业高质量完成转型发展,取决于学生的理论知识能否很好地和企业的实际相结合,切实解决企业的问题。因此在专业教育时,高校的理论知识教育需要辅助企业的实际案例和实际问题才能很好的教学生学以致用[7]。

2.2物流管理专业教育的现状

目前,高校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主要是以课堂教师讲授为主,且以理论教学为主,以笔者所在的武夷学院为例,其物流管理专业(2017级本科生)的实践教学学分为40.5分,占总学分的25.31%,这其中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专业见习和专业认知见习共18分,真正的实验教学学分为22.5分(总学分160分),可见实验教学的学分占比偏低。目前大多数本科高校的物流管理专业建设,都将实验室建设和实验项目开发作为重点内容,也相应地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多则有投入几百万的物流实验室,少则有几十万,十几万的实验室。物流管理实验和实训教学内容,主要以软件操作,仿真模拟为主,而大多软件的更新换代时间为5年以上,而物流行业正处于日新月异的阶段,有的高校在软件过时后,没有相应的经费及时更新,或购置其他软件,则导致实验教学内容陈旧。因此,高校的教学软件往往无法时刻保持与时俱进,导致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与现实脱轨,培养出来的物流人才的专业素质也大打折扣,无法满足我国当前物流行业转型发展的需求。这就需要教师在实验项目,实验内容的设计上多联系实践,将校企合作的实践基地融入到实验教学中,保证实验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8,9]。面对当前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实验教学的困境,本科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实验教学应该探索一条能够适应当前物流行业发展需求的,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从企业需求的角度,从物流经典的七大功能要素的角度构建物流管理专业的实验教学体系。

3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项目设计

3.1实践教学体系的总体设想

以企业的人才需求为依据,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目标,构建以校内实训为主,校外实训为辅的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10]。把物流管理专业的校内实训分为专项实训和综合实训,校外实训分为认知见习、专业见习和毕业实习三个阶段。

3.2校外实训

3.2.1实施递进式的实践能力培养。校外实训以大一的认知见习,大二大三暑假的专业见习,和大四的毕业实习为主,依托校企合作实施递进式的实践能力培养。为了扎实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校企双方共同设计认知见习、专业见习和毕业实习三个阶段的选拔考核、顶岗实习,采用逐步深化的递进式实践培养过程。通过这一过程的培养,基本实现以下目标:一是通过对合作企业的了解,使得学生获得对行业较全面的感性认知;二是进一步巩固学生在校内所学的理论知识;三是通过岗位历练,使得学生较深入地了解物流行业及其具体岗位的能力素质要素,明确自身努力的方向;四是将行业的最新发展动态与对人才的需求及时反馈到教学系统,促进专业建设改革。3.2.2实施项目驱动式的创新能力培养。通过采用项目驱动的方式开展专业见习、毕业实习,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实践的能力。由合作企业提出实际问题或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将这些问题提炼为管理活动优化的项目,由实习生团队通过实际岗位的历练完成项目方案的设计及实施,提升学生工作积极性的同时,将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充分应用到实践中,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欲望。在校企双方指导老师的鼓励和共同指导下,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努力发现企业的问题,并根据这些问题提炼出科研选题进行研究,完成毕业论文的写作。

3.3校内实训

物流管理专业校内实训则可以分为专项实训和综合实训2。校内实训的项目,可以以校企合作的企业为研究对象,进行开发设计,如运输管理中的甩挂运输设计,则可以以合作企业的资料作为背景,进行方案设计,使得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训良好的结合起来。3.3.1专项实训。物流管理有七大基本功能,可以根据这七大基本功能开始相应的实验课,如仓储实训,相应的实验项目可以根据仓储作业的流程,分为入库管理、库存管理、出库拣选和打包出库等。有些与相应的理论课程相配套,如运输管理的实验项目,有与之对应的有运输管理实务、物流学、国际货运实务等的理论课程。包装这一物流功能经常被包含在其他功能中,往往不独立开设理论课程或实验课,因此可以将其与仓储或装卸搬运等类的实验课融合在一起。本文为了七大功能的完整性,将其独立列出。3.3.2综合实训。物流管理专业的综合实训分为物流管理综合实训和比赛类综合实训。物流管理综合实训则可以根据课程或专业方向的不同进行相应的调整,大体上有物流成本核算,物流工程课程设计和物流中心规划设计等,可以锻炼学生将各种物流功能进行综合考虑的整体设计思维。物流比赛类实训,则是考虑近几年物流管理专业参加较多的比赛,如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物流仿真设计大赛和创业之星比赛等,相应的可以开设一些比赛类实训,可以用比赛的案例直接作为实训的内容,让学生分组进行方案设计,锻炼学生物流沙盘的能力,使得学生掌握物流服务方案设计的能力,起到以赛促学,以赛代训的目的。

4结语

校企双方的良好互动是本文设计的实践教学体系成功的重要保证,也是难点。双方合作的关键在于双赢,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高校对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的需求,成为双方的共同利益点。对高校而言,只有不断探索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更高层次的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企业才会借助与高校合作完成自身的转型发展和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谢如鹤,陈宝星,周耀旭.物流管理专业实验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0,32(04)

[2]朱丹.物流管理专业实验教学体系改革研究[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01)

[3]陈太广.物流实验实训教学体系探索[J].科技创新导报,2012(02):149-150.

[4]范宇.基于双重仿真思路的电商物流实验教学体系讨论[J].高教学刊,2016(11)

[5]陈爱玲,罗彦芳,郭艳丽.基于综合实验平台的物流管理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7

[6]王冬良,燕珍,余振宁.基于问题的探究式物流实验教学研究[J].物流技术,2017,36(08)

[7]狄华军.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实验实训体系建设探索[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5,37(08)

[8]林勋亮.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实验体系建设探索[J].中国市场,2010(10):5-6+9.

第7篇:物流专业实践范文

文中以河北农业大学渤海校区为例,通过调查问卷的方法,分析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教学方法单一、实践教学缺乏系统性、实践教学环节不足等,并提出改善课程体系、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完善实习方式、加大实验室建设投入、建设校外实习基地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

物流管理;实践能力;人才培养;调查问卷

2015年仅河北省A级物流企业就有55家,其中5A级物流企业9家,4A级物流企业23家,3A级物流企业19家,2A级物流企业4家[1],还有其他中小型物流企业若干,加之物流行业的高速发展与升级转型,造成了对物流人才的巨大需求。但是这种状态并没有给高校物流专业毕业生带来很大的福利,相反却出现了企业招不到人,物流专业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尴尬情况。对于有招聘需求的企业来说,更愿意招聘有工作经验的物流人才,而对于物流专业应届毕业生来说,不愿意从基层做起,认为大学毕业去管仓库、搬箱子是很“掉价”的工作[2]。所以,高校培养具备一定实践能力的物流专业毕业生能够有效的缓解物流人才供给市场和需求市场的矛盾。本文以河北农业大学渤海校区物流管理专业学生为例,分析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

1河北农业大学渤海校区物流管理专业现状

1.1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人数逐年增多渤海校区从2011年开始招收物流管理专业本科二批学生,2011年,文管院招收物流管理专业学生2个班,63人,2012年招收2个班,70人,2013年招收69人,2014年和2015年均招收3个班,分别为82人、97人。

1.2教师数量太少目前河北农业大学保定校区商学院物流系承担物流管理专业课的教师在职的一共6人,其中商学院5人,文管院1人,而商学院的教师中又有1人在休产假。这6名教师中有2名男性教师,4名女性教师,女性教师的平均年龄32岁。与庞大的学生群体比较,物流系的教师实在是势单力孤。此外,随着二胎政策的全面放开,可能还会面临更多的困难。

1.3管理分散河北农业大学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分布在保定商学院、保定现代科技学院和黄骅文管院,学历分别是一本、二本、三本,教育背景不同,地理位置上差异,导致上课和管理都十分分散。这给物流系的教师带来更大的压力。

2河北农业大学渤海校区物流管理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存在问题

2.1学生方面的问题

2.1.1问卷调查的目的和情况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是河北农业大学渤海校区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问题,为了进一步明确学校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方面做的工作的情况,以及学生对顶岗实习和专业课程学习的意见,进行本次问卷调查。本次调查主要针对渤海校区文管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大三、大四的学生,大四的学生已经结束顶岗实习,对实践能力培养有针对性的意见,大三的学生即将面临就业、考研的选择而且也接触了一个学期的专业课学习,对实践能力培养有欲望和需求。本次针对大三大四学生的人数,一共发放139份问卷,有效回收130份,有效回收率为93.53%。

2.1.2调查具体分析①学生对顶岗实习的看法的调查。第一,学生对顶岗实习满意度的调查。2012级参加学校顶岗实习的学生一共有24人,其中,对学校安排的顶岗实习感觉满意的占总人数的37.5%,感觉一般的占总人数的29.3%,不太满意的占总人数的33.3%,而非常满意的人数为0。如表1所示。不太满意的原因:50%的学生认为实习时间安排的不合理;另外12.5%的学生认为实习时间太长,他们认为近两个月的实习占用他们的时间太长;另外37.5%的学生不太满意是因为实习期间工作太过繁重,很多情况事先不清楚,导致学生对实习的预期和实际的实习工作情况相距甚远。第二,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发现问题的调查。此题针对24名顶岗实习的学生和23名自由实习的学生,其中38.3%的学生发现自身沟通能力较差,48.9%的学生认为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不扎实,12.8%的学生认为自己社会经验太差,对实习太过理想化。第三,在实习过程中,多大程度利用了课堂所学知识的调查。此题的统计也是针对24名定岗实习的学生和23名自由实习的学生,其中29.8%的学生选择了基本没有;63.8%的学生选择了偶尔;只有4.3%的学生选择了很大程度;还有2.1%的学生选择了不清楚。第四,倾向于学校安排顶岗实习还是自己找实习单位的调查。此问题分四种情况进行分析,一是针对已经结束顶岗实习的24名大四学生,二是针对自己找实习单位的23名大四学生,三是针对没参加顶岗实习也没有自己找实习单位的21名大四学生,四是针对还未参加实习的大三69名学生,其中大三学生的有效问卷为62个。对于已经结束定岗实习的24名大四学生,有62.5%学生选择了学校安排实习单位;23名自由实习的大四学生中,39.1%的学生选择了学校安排,21名没有参加顶岗实习也没有自己找实习单位的学生中,28.6%的学生选择了学校安排。62名大三学生中,59.7%的学生选择了学校安排。如表2所示。②关于课堂教学的调查。此部分的调查对象为所有参与调查的学生。第一,学生对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内容的调查。5.4%的学生对物流管理专业的专业课很感兴趣,39.2%的学生选择了感兴趣,47.7%的学生选择了一般,6.9%的学生选择了不太感兴趣,0.8%的学生选择了一点都不感兴趣。如表3所示。第二,学生对所学专业教学存在问题的调查。30.8%的学生认为教学目标定位不明确,53.8%的学生选择教学计划制定的不合理,61%的学生认为学校的教学方法单一,而且忽视了对学生的个性化培养,63.1%的学生觉得学校缺乏专业的实践科研设备,58.5%的学生认为学校的专业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73.8%的学生认为实践教学环节不足。如图2所示。第三,对学生通过专业课的学习是否能够获得物流管理的基本技能的调查。40%的学生选择了可以通过专业课的学习获得物流管理的基本工作技能,也有24.6%的学生认为不可以,还有35.4%的学生选择了不清楚。如图3所示。

2.1.3对调查问卷的分析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分析,总结河北农业大学渤海校区大三大四的学生对于学校的实习安排和实践能力培养存在以下问题:①教师教学方法单一,实践经验少。渤海校区物流管理专业需要开设的专业课较多,课程设置不甚合理,而且常驻渤海校区的物流教师只有1名,且刚刚毕业,教学经验不足,实践经验更是缺乏。所以,61.5%的学生认为教学方法单一也不足为奇。此外,学生对于课堂上的学习并不看好,一方面是对专业课的教学内容不感兴趣,觉得枯燥无味,理论性知识充斥课堂,另一方面是学生并不认为通过专业课的学习能够获得物流管理的基本技能。②实践能力培养的方式方法未得到学生的普遍认可。学生意见较多,折射出大学生对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的认识,也反映出学校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做的还不够,学生对学校组织的实践能力培养方式、方法不满意,普遍认为方式单一、时间设置不甚合理、实践活动缺乏系统性、实践教学环节不足、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师实践能力不够、缺乏专业的实践科研设备等等。对于顶岗实习的安排上,学生不满意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实习时间设置的不太合理,与考研、考公务员等冲突。但实际上,从顶岗实习的目的上来看,就应该在学生全部完成课堂理论学习之后进行,这样才能保证顶岗实习的顺利进行以及学生有针对性的升华所学知识。

2.2渤海校区实践能力培养实施存在问题的原因渤海校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实施,受社会、学校本身和学生自身三方面的影响。社会方面:缺乏相关的实践实习基地,接收实习的单位较少;学校方面:为学生安排实习,不仅要保证学生能够学到知识,更要保证学生的安全,还要人性化,在时间上尽量满足学生的需要,同时,又要考虑企业的需要,以及学校的信誉,保证企业接收学生实习的连续性,但这些是相互矛盾的。学生自身方面:好高骛远、太过理想化,总认为自己学的是物流管理,实习就要做管理的工作,不愿意接受基层的物流工作。

3河北农业大学渤海校区物流管理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对策建议

3.1改进培养目标、完善课程体系渤海校区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熟悉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物流运作,能在企业、科研院所及政府部门从事供应链设计与管理、物流系统优化及运营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但是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培养目标也要与时俱进。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基础课程,注重理论,保证培养专业基础扎实的学生,而对于拓展素质课程,开设的课程种类要与时俱进,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前提,开设社会需要、学生需要的课程[7]。

3.2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要引导教师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一方面要求教师转变观念,以学生为主体,努力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引导,可以采用分组讨论,小组作业的形式,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另一方面学校教务要多鼓励教师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鼓励教师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大量运用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实验室模拟教学等方法[8]。

3.3完善实习方式,加强管理投入渤海校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应采用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法,可以分四部分进行,如图4所示。针对学生的四部分实习内容,学院的管理包括前期管理、中期管理和后期管理。前期,一方面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社团活动,另一方面,邀请企业家进课堂讲座,面对面的给学生传授经验;中期,主要是组织学生参加顶岗实习,要求学生全权负责某个岗位的工作;后期,总结前期和中期存在的问题和经验,为以后学生提供实践能力培养的机会奠定基础。

3.4完善校内实验室的建设渤海校区虽有物流实验室,但是实验室里缺乏设备,不能够充分利用。开设的物流综合实验的课程,在学校机房上课,由于其他专业的学生也在该机房上课,容易出现服务器被学生误操作,导致软件出现问题,而且机房的计算机系统每年都面临重装升级,导致软件丢失问题严重。可见,渤海校区在加大投入力度建设硬件的同时,更要注意软件的选择以及对教师的培训,尽量保证教师能够熟练操作物流管理相关软件,能够充分利用实验室的设备进行教学[9]。

3.5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建设校外实习基地主要可通过深化校企合作的方式进行,开展全方位、深层次的校企合作,对学生来讲,校企合作提供了真实的实习实践工作的环境,有助于培养综合素质较高的毕业生,对于企业来讲,能帮助企业开拓一条新的人才招聘渠道,对于高校来说,能帮助高校进行人才的培育,弥补高校实践教学环节的不足和实验设备的缺乏,给高校教师提供了参与企业实战的机会,能够促进教师实际工作能力的提高[10]。所以,高校有必要建立深层次的校企合作,与企业形成战略伙伴关系,培养真正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宏宇,刘永悦.基于实践能力的物流管理专业仿真软件实验课程建设的初探[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2,03:210-211+225.

[2]刘助忠.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和方法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5,01:219-220.

[3]中商情报网[EB/OL].

[4]物流信息网[EB/OL].

[5]郝建林.基于物流产业发展的环渤海地区物流人才需求分析[J].职业时空,2013,07:81-83.

[6]刘新乐,周雅璠,郝国森,田丽.河北省物流企业人才现状分析与预测[J].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4:58-61.

[7]杨永清.应用型物流管理本科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J].现代教育技术,2011,02:136-139.

[8]赵洁.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基础的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07:10-11.

[9]鲍玉鑫,刘家枢.物流管理教师实践能力与实践教学情况调查———以辽宁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为例[J].辽宁高职学报,2010,01:91-93.

第8篇:物流专业实践范文

关键词:实践课程;课程改革

一、 当前高职物流实践课程现状

高职教育的基本目标是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业人才,特点是设计以“技术应用”为主,理论够用的课程体系。高职教育的基本特征是实践性课程占有重要地位,其课程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决定所培养学生的技能水平。高职物流专业教育是财经类高职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教育目标是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应用型物流技术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但纵观近年来各高职院校培养的高职物流专业毕业生,其实践能力与实际需求仍然有一定的距离。具体表现为高职学生多机械性操作,理论薄弱,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没有后劲。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在于重书本知识,轻实践训练,具体如下:

1、在高职物流教育方式上仍然是灌输式,重理论和应试,轻实践和考查。受到教育管理体制的影响,教学计划偏重于理论性教学。在灌输式和应试教学法下,强调专业知识的系统性、历史性和完整性,忽略了物流专业知识的应用性、需求性和更新性。这导致学生空有理论而不知实际,能想象不能抽象,能考试而不会在实际中应用。

2、物流实践课程多为参观了解,不能亲身体验。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加速发展,我国物流教育也在逐步进行调整,加大实践性课程比例,改革实践性课程内容。但许多院校的实践性课程多停留在纸面模拟上,只不过把书本知识再在实验课上重复一遍,各科训练单独进行,没有综合在一起,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而物流人员应具备的知识技能、专业判断和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培养和训练,在实践课中根本无法体现。

3、实践课程资源建设难以跟上。实践课程资源包括师资力量、教学设施和与企业联系程度。物流实践课程对教师的要求必须是双师型,以保证教师既有理论知识,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硬件设备是要具备合格的实训室和实训设备,便于组织、设计实践课程。与企业的紧密联系则保证教师可以及时更新知识,了解企业需求,以便更新实践课程内容,并可作为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但目前我国多数院校由于受到教育观念、资金、教师引进等的限制,物流教师队伍、教学设施还远达不到要求。

二、 物流实践课程改革:一个案例

在2003年以前,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物流实践课程与大多院校一样,由于物流专业起步晚,师资力量匮乏,教学手段落后,实验实习实训不足等原因,使物流教学当中普遍存在着理论与实践脱节、物流专业毕业生的实际能力不能满足企业要求等问题。因此,如何促进物流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大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推动教学改革等也成为国内开设物流类专业的高等院校广泛关注和急需解决的课题。因此建立“供应链一体实训室”,进行了改革,其改革目标是为学生营造一个仿真的供应链工作环境,将成为解决此类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在这个环境中让学生运用大学所学的专业知识和个人技巧解决实际物流工作中的各种问题,熟悉各个物流岗位的工作,锻炼学生从总体上把握物流工作,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适应新环境的能力。

综合实训改变了其他课程实训在教材指导下的程式化训练,完全模拟企业物流工作岗位环境,采用场景式动态训练方式进行实训。实训课程分为三个阶段:初始化、日常业务和期末处理,总课时112节,安排在一个月内与金融专业银行业务实训课程同步进行。实训前将学生分为ERP组、CRM组、自动化仓库和生产线、商场管理、第三方物流配送中心和电子商每组4-8位学生。具体实训内容如下:

1、初始化:建立物流信息系统和录入初始资料

向学生提供实训企业的相关背景资料和期初业务资料

(1)ERP采用用友U8系列ERP软件,启用总帐、固定资产、工资、应收、应付、采购、销售、库存管理、库存核算、UFO报表系统。

(2)CRM要求以客户为中心的客户管理、销售与服务流程。

(3)第三方物流管理软件系统,针对料件清单和配送计划对客户实行JIT生产或销售配送的完整的业务过程,包括从接到作业指令单开始,完成货品的分拣、加工、出仓、装卸及发送过程。通过信息系统确保配送业务的准确无误。根据客户的要求进行配送。

(4)POS系统实现前台销售及后台进、销、调、存管理。

要求学生根据提供的相关资料对各模块进行初始化,完成各模块之间数据接口,建立正确的模块运用模式,完成各模块初始设置,录入期初资料,到模拟银行新开帐户,为开展工作做好准备。

2、日常业务:按规范的业务流程完成相关业务

初始化结束后,以工作日为时间段,指导教师提供一天或几天的业务,由学生自行按照业务流程进行处理。日常业务重点是各模块业务处理、各模块之间数据传递和财务软件使用。在整个业务中,CRM中销售环节是末端环节,通过POS设备的销售拉动库房的主动补货,并将库存情况传输给ERP,ERP根据销售情况指定制定计划,原材料供应商根据生产计划提供原料供应,整个生产过程中,第三方物流系统实现原材料及产成品的仓储、运输及配送过程。

实训时以生产电话机为样本,学生拿到首先审请领用原材料,生成业务单据后,教师不作业务描述,而由学生自己判断和分析业务怎样处理。例如ERP中偿还前欠帐款业务处理,先在CRM采购模块填制付款申请书,打印后经相关部门及领导(可由教师担任)审批,由会计审核制单,交由出纳付款,若现金付款,点付现金(用点钞券代替);若支票付款,开具支票;若采用汇兑等其他银行结算方式付款,到模拟银行实际办理付款手续。

在实训中学生要不时要和其它组进行数据交换,密切配合才能真正完成,有些是通过学生亲手操作机械来体会。如:生产线组装简单电话机,贴上条形码,经扫描枪数据进入自动化仓库系统,同时自动化仓库完成入库操作,数据送至到ERP系统进行相关财务处理。软件与硬件的集成实现对生产企业与第三方物流企业运作的真实模拟。从而展现物料从原材料采购入库、生产加工、包装打条玛,成品入库,通过第三方物流企业自动分拣出库、运输到终端客户等供应链的全过程。借助 ERP 软件的强大功能开发一些实训课程反应现代管理思想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的实训教学目的

3、期末处理

由学生自主分析并完成本企业应做的期末处理工作,指导教师提供必要的检查和指导。主要包括:按软件逻辑顺序进行各模块期末结帐,各模块数据是否一致,一体化作业完成情况。在U8报表系统中设置并生成资产负债表、利润表。POS系统生成进货,出货表,自动化仓库进行存盘点,并进行模块间对帐,打印帐簿、报表,装订凭证,整理会计档案。

4、过程考核

本课程根据出勤、小组考核和个人考核进行,考察成绩=出勤(10%)+小组成绩×系数(50%)+个人成绩(40%)。小组考核内容为各系统的掌握情况和熟练程度,对各项经济业务处理方法和流程,各项经济业务的业务处理的正确性,工作进度,岗位分工和组织协调情况,由教师进行考核。个人考核内容为岗位适应能力、软件运用能力、业务处理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考核方式由组长每日记录组员工作情况,并在实训结束时对各组员做一总体评价和评分,由任课教师参考评分。

三、案例评价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物流课程在教学方式上彻底打破了传统实训课程的教材式静态处理方法,将原来独立的各个专业课程融合在一起,并与其他专业如银行、管理等进行了有效的结合,使该课程具备仿真功能,这可在如下几个方面得到体现:

1、专业技能的综合性训练

该实践课程综合了各门专业课程如财务会计、物流信息管理、仓库管理等各项技能,使得学生在实训中能得到充分的专业训练,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2、动态的专业性训练

在日常业务训练中,本课程模拟企业实际运作方式,采用动态的业务发生和处理方式,只有顺利完成前项业务,才能接着开展下一项内容。而前期的业务处理又影响到后期业务的运行,从而使实训的内容不仅仅局限在ERP处理上,而延伸到供应链运作的各环节,而且还有生产库存等动手操作。

同样的实训资料,就会随着学生业务能力、处理方式、决策能力、组织能力等不同而不断变化并产生不同的处理结果,从而更好地训练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3、协调性和能力性训练

在本课程中,将一个班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代表某公司的一个实际运作部门。ERP设置财务经理、生产管理设置一个厂长、第三方物流和商场等设置总理,具体分工由学生自己安排。在实训时,学生要考虑业务怎样处理,由哪个岗位来处理,怎样轮岗和处理缺岗的情况,岗位内部的管理和协调,对外业务的安排,产品的流转等。学生还要考虑在出现问题时采用什么方法、通过何种渠道处理,这些问题包括从会计业务问题到电脑出现故障等,教师只提供方向方法,不直接解答,只在最后进行点评。学生的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在得到体现的同时,学生的组织、协调和问题解决能力也将在该课程中得到有效提升。

4、教学中的案例性训练

第9篇:物流专业实践范文

【关键词】实践教学体系 课堂实训 教学改革 岗位实践

构建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应以高职物流人才需求为依据,分析物流岗位群的需求特征,按照物流企业岗位任务要求,突出岗位技能,建立以岗位能力要求为中心的实践教学体系,形成社会适应能力、行业通用能力、专业核心能力和岗位专用能力四大模块。以实践性教学环节为中心,对能力模块进行有机地整合。

社会适应能力模块和行业通用能力模块对应的实践教学形式是课程实训,一般由教师安排在教学过程中,与课程同步进行,在课堂、实训室就可以实现。如在物流运输管理课程中,托运单的填制任务,教师就可以在实训室完成操作和演示。

专业核心能力模块对应的实践教学形式是综合实训,通常是在一门或几门课程完成后,为了将所学到的能力系统化,提高操作及动手能力而进行的训练,一般安排一周到几周的时间,由教师组织学生在综合实训室或校内实训基地进行。如仓储实训课程就是在学生进行完仓储管理课程的学习后,在仓储模拟实训室利用仓储管理软件,完成仿真的实训项目。

岗位专用能力模块对应的实践教学形式是岗位实践,是对所学能力的一个综合检验,也是今后从事工作内容的一个必要性过渡,通常利用校外实习基地或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来完成。还要通过课程实训、综合实训和岗位实践的训练,加上社会各种专业比赛,增强学生见识,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一、开展多元化课堂实训教学

重视课堂实训教学改革,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堂实训教学应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核心,以项目教学、任务驱动教学、基于工作过程教学、参与式教学等多种方法,在教学中将理论与实训进行有机的结合。这就要求以课程内容为主线,构建以知识要点、课程案例、核心问题为主体的课堂实训教学内容体系,采用教师讲解与课堂师生互动讨论等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认知、消化和吸收;并要求学生动手,完成相关内容的操作。如采购谈判技巧的应用就可以先分析案例,然后模拟企业谈判的现实场景,让学生扮演谈判主体进行模拟谈判,使学生了解采购谈判的流程,能灵活运用谈判中的相关技巧。

二、深化多元共赢的校企合作模式

基于德国“双元制”职教理念的成功经验,通过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企业在有限的资源下实现企业赢利,学校也在合作的过程中强化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目标。该模式应建立在学校与用人单位之间嵌入式高度密切合作的基础之上,从根本上解决人才与市场需求之问脱节的问题。企业为学校提供真实的实践教学场所;学校为企业提供更优的物流方案。

(一)岗位实践阶段性

学生进企业可以安排在多个学期,分四个阶段来进行:第一阶段,岗位认知。这一阶段通过组织学生到校外实习基地参观、听讲座等教学活动,与企业亲密接触,增强学生对社会、企业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对自己未来的职业有一个认同、了解和憧憬感。可安排在第一学期。第二阶段,岗位技能训练。这一阶段主要是学生动手操作,完成各项实际作业,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可安排在第三、四学期。第三阶段,顶岗实习。本阶段通过学生运用已掌握的相关专业能力在企业顶岗中的实际操练,增强实践能力,弥补不足。这一阶段由实习单位指派专人对学生进行指导,向学生讲解该岗位的职责、工作内容、程序、制度、方法并作现场演示,学校指导老师配合实习单位进行学生管理。可安排在第五学期。第四阶段:岗位实践。这个阶段要求学生至少利用半年的时间到合作企业进行实践,强化学生入职前各项综合技能的训练。可安排在第六学期。其中第二、第三阶段是最为关键的两个阶段。

(二)开展轮岗实训

为适应市场竞争的要求,学生必须能胜任与物流相关的不同岗位的需要,因此要求学生对企业所涉及的与物流相关的岗位工作内容都有所了解,从而要求学生在不同的岗位上实行轮岗实训。实训的岗位可以与学校本期开设的课程相挂钩,实训时间的长短应根据岗位性质的需要和学生的掌握情况灵活把握。

(三)加强项目合作

随着校企合作的深入,教师可以同企业开展项目合作,为企业破解实际经营中的难题。同时,通过教师在合作企业的深入调研,丰富专业教师的一线企业工作背景,将企业的真实项目和案例导入教学中,充实教学内容,真正实现产学研相结合。

三、完善多元化的校内实训设施建设

由于物流管理专业的特点,学生到企业实践很难完成所有工作岗位的实习,特别是涉及工作周期较长的岗位,学生轮岗实习的机会不多。因此,建立相配套的校内实训室或实训基地,是开展实训教学必不可少的条件。如ERP沙盘模拟实训课程是以企业生产经营为背景,模拟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具有高仿真的特点,学生在模拟生产经营的操作过程中,充分体验物流管理在企业经营中的微妙作用,融理论与实践于一体,集角色扮演与岗位体验于一身,使学员在参与、体验中完成从知识到技能的转化。除了获取专业技能外,还了解了企业生产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管理、财务管理等相关知识。

除此之外,还可以把企业引入学校,采用企业出设备、学院出场地,企业出资金、学院出学生的新兴合作模式,建立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学生不出学校,就可以有和在企业一样的真实操作环境,以半工半读、轮岗等多种形式,实现在基地的实践,开创校企合作的新模式。

四、构建有效的实践教学考核体系

通过建立基于工作过程、多元化的实践考核体系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考核体系的构建应根据专业课程的特点来设置。对于与职业资格证书相同或相似的课程采取考证式考核:如《国际货运》课程可以通过要求学生考取报关员证书来代替,《物流采购管理》课程可以同采购员的岗位资格证书相融合等;对于实务性较强的课程,可以采取作品式考核,如《仓储与配送管理》课程,可以要求学生完成储配方案的设计来进行考核,《物流运输管理》课程可以让学生优化运输决策方案来进行考核;对于操作性较强的课程,可以采取撰写调研报告的考核方式;对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可以采取综合式考核,既有笔试考核也有其他形式的考核,或者在笔试考试中设置案例分析题来实现。同时,在企业实训的考核中,要加入企业指导人员对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的表现评价。通过我们对合作企业的调查研究发现,由于我国物流正处于起步阶段,内陆地区物流企业工作环境普遍较差,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有旷工的现象,这不利于学生良好职业道德的养成。应加强这方面的疏导和教育。在顶岗实习的考核形式上,不仅要对学生的现实表现进行反馈、实习成果进行考核,更应将企业的鉴定作为重要的考核部分,并加大所占分值,形成学生、教师、企业共同参与的一套精细完整的过程考核体系。

由于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涉及的学科广,知识体系分散,因此,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成为一个复杂而又艰巨的过程。我国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尚处于探索阶段,在实践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面临各种各样的挑战。只有不断探索,才能找到健全和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的突破口,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优秀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冬梅,孙维峰. 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训教学的调查研究[J].广西教育,20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