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自媒体传播的特点范文

自媒体传播的特点精选(九篇)

自媒体传播的特点

第1篇:自媒体传播的特点范文

自媒体又被称之为公民媒体,意指网络技术,具体而言就是指具有传统媒体功能却不具有传统媒体运行构架的个人网络行为。自媒体的表现形式主要有博客、微信、微博、QQ、论坛等。同时,自媒体的传播渠道具有开放性的特点,这就使得用户可以在这一平台中随时随地地新闻消息,并可利用视频、文字、图片等方式记录用户所掌握的第一手新闻资料。另外,由于自媒体具有传播信息速度快捷的特点,因此,其能促进强大的网络舆论的形成,这不仅能吸引各大传统媒体的报道,还能给政府的决策带来一定程度上的影响。

二、自媒体新闻传播与传统新闻传播存在的异同

(一)自媒体新闻传播与传统新闻传播的相同点

1.自媒体新闻传播与传统新闻

传播都对新闻事件具有深度剖析功能新旧媒体在各类新闻事件的传播中都发挥着舆论监督和引导的重要作用,但当媒体对新闻进行报道时,不能只停留在对该新闻事件的传播上,还需利用合适的手段对新闻事件的内在信息进行深度剖析,做出深度报道。在自媒体新闻传播时,由于其具有信息发表自由等特点,使得一些网络意见领导者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对受众的影响正不断加大,同时,一些社会热点事件的出现也给受众的网络传递行为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对于传统新闻传播而言,其既能对新闻事件进行深度探析,还能肩负起新闻传播的引导者和舆论监督者的重任,从而促进各电视台在新闻报道中为受众提供有价值的新闻信息。

2.自媒体新闻传播与传统新闻传播

具有新闻娱乐化的特点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善,在新闻传播中实现新闻娱乐化更易受到广大受众的青睐。例如,在新闻传播中对同一件新闻事件进行播报,相较于以往新闻事件中刻板的形象,具有轻松活泼娱乐化形象的新闻播报更容易符合受众的内心需求。同样,在一些名人采访中,不管是自媒体传播还是传播媒体传播,受众更希望看到名人使用轻松调侃的话语进行采访,通过这种方式的使用,能够迎合受众的需求,提高新闻节目的收视率。

(二)自媒体新闻传播与传统新闻传播的不同点

1.自媒体新闻信息传播的重要特点

1.1自媒体新闻传播具有独家报道性

信息的独家报道性是促进自媒体新闻传播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快速发展的重要特点,也是自媒体在信息后吸引广大受众的重要手段。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广大受众也可以通过自媒体新闻传播平台,对自己身边的新闻、事件进行发表,并对周围乃至世界的新闻发表自己的看法,还能在自媒体进行信息的过程中对其进行关注和监督,有效促进自媒体新闻传播的发展。因此,在自媒体新闻传播过程中,新闻的时效性要往往超越传统的媒体。

1.2自媒体新闻传播能互动延伸后续的新闻事件

由于自媒体新闻传播工作具有互动性与延伸性的特点,从而使得在新闻信息后,会得到信息关注者和信息者的沟通交流,进而在促进不断丰富新闻传播内容的过程中发挥重要意义。比如:近日,有几位年轻的女大学生由于在公交车上没有给几位老人让座而受到了老人的辱骂,从而引起了广大网友受众的争议,既有对当下学生道德素质的质疑,也有对当下部分老人道德素质的抨击,这就说明在自媒体平台上,广大受众在互联网上的互动对新闻事件后续事情的出现起到了推动作用。

2.传统新闻信息传播的重要特点

2.1传统新闻传播善于利用新闻直播的方式迎合受众需求

在传统新闻传播的过程中,直播新闻是目前影响最为广泛、播报的信息最具时效性的传播方式。在一些重大新闻报道中,要想有效的得到广大受众朋友的关注就需要尽力抢占第一时间,并对现场场景进行真实的展现,从而发挥新闻传播时效性的特点。当前,在广大受众对新闻信息的要求近乎苛刻的条件下,传统新闻传播中的直播新闻仍得到受众的欢迎,这就说明直播新闻的使用能满足受众接收新闻的需要。

2.2传统新闻传播的方式对民众引导更具有权威性

随着我国新闻媒体的不断创新和发展,舆论引导也只能是传统新闻传播媒介的职能。将传统新闻传播与自媒体新闻传播进行有效比较,在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出传统新闻传播的信息更具有舆论引导的作用,更能阐述新闻信息的事实真相。因为,自媒体的新闻传播在实现信息引导时容易将意见领袖的主观意愿带入新闻评论中,这就使得其在舆论引导权威上往往会出现争议。而传统新闻传播媒体在实现信息引导时会站在媒介公正的角度进行客观性的引导,并且,在传统新闻传播中十分注重新闻事件的真实性,从而就会比自媒体新闻传播更具有权威性。

三、自媒体新闻传播对传统新闻传播所带来的重大影响

(一)在自媒体环境下传统新闻传播的理念

发生了变化随着自媒体传播平台的不断发展,新闻传播受到广大受众的欢迎,我国传统媒体也开始转变传播理念。在传统媒介的发展中,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介都有了网络版,并且,一些传统媒体的法人微博和官方微博也在逐步建立,他们与时俱进,肩负着传统媒体发展的神圣使命,从而被广大受众所需求。

(二)在自媒体环境下传统新闻传播的内容

发生了变化在自媒体新闻传播开放性特点的影响下,传统新闻媒体也正在实行开放。在传统新闻传播的过程中,从新闻选题、采访、写作以及编辑等多个层面,都会与自媒体平台上的新闻消息进行对照参考,从而使新闻传播的信息符合社会主流舆论。同时,对于部分不可再现的新闻场景,传统新闻传播会适当的加入自媒体平台中所具有的原始新闻素材,并在一定的情况下会与自媒体的新闻传播进行携手合作,广泛征集广大受众身边的新闻信息和作品,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新闻节目的制作成本。

(三)在自媒体环境下传统新闻传播的呈现方式发生了变化

在传统的新闻节目中,新闻评论是新闻节目的重点板块,媒体对新闻事件的态度和本质判断是新闻框架的重要表现之一。但在今天,在自媒体环境的影响下,一个普通的新闻发表人与传统新闻传播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让许多新闻节目在对一件新闻事件进行阐述后,会加上网友们的态度和意见,从而使传统新闻传播从语态到内容都极富原生态。这种新闻节目制作模式的出现不仅是自媒体发展环境下对传统新闻制作形式的创新和发展,还为广大的受众提供了参与新闻制作的机会,对制作出广大受众都喜闻乐见的新闻具有促进作用。

(四)在自媒体环境下传统新闻传播的受众反馈

第2篇:自媒体传播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契合点;传统广播;新媒体;融合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及科技的发展,当今已经进入全媒体时代。通常而言,全媒体指的是包括报纸、书刊杂志、广播电视、音像、电影等在内的传统媒体与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相互融合共生的媒体形式。新媒体是一种适应新时代选择的媒体,它根据受众的不同需求,有针对性地提供各种服务,实现受众覆盖面最广,达到传播效果最优。它的出现,给传统媒体的发展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契机。那么在构建全媒体生态的过程中,如何以新的观点审视传统广播媒体、使之产生华丽蜕变以适应时展,是摆在所有广播人面前的现实问题。

一、传统媒体在传播上受到的影响

1.新媒体传播的信息量大。

新媒体的传播媒介是一些便捷的即时沟通工具,比如微信、微博等平台。这些新媒体的传播媒介依靠网络媒体能够及时的进行信息的更新和传播,不受到其他设备的限制。新媒体传播拥有庞大的用户群体,因此能够传播大量的信息。

2.新媒体的时效性强。

新媒体的传播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有网络就能够进行信息的和传播,因此新媒体传播的信息具有很强的时效性。传统媒体会受到一些设备甚至是空间的限制,这就导致传统媒体不能及时对热点问题进行实时的报道,相对来说时效性比较差。

3.新媒体降低了媒体行业的从业门槛。

传统媒体的从业人员一般是需要取得相应的岗位资格证书才能够进行岗位的应聘,相对来说有一定的从业门槛,并且对专业来说也有一定的要求。新媒体的从业人员并没有严格的限制不受到学历专业以及岗位资格的限制,在网络的时代可以脱离组织机构自我进行运营,相对来说门槛比较低。

4.青年受众逐步倾向新媒体。

在网络快速发展的时代,青少年更多的倾向于从网络上获取信息,很少有人在从广播获取信息,因此青少年对于广播的接触在逐渐减少。因此以移动互联网为主的新媒体以迅猛的态势冲击广播电视受众,把青年受众为主体的多数听众的注意力逐步转移到了新媒体。

二、 传统广播媒体在媒体领域中的优势

传统的广播媒体主要是依靠声音作为信息传播的方式,这也是唯一一种以声音为媒介的传播方式,这是广播媒体最大的特点。相对于其他的新闻媒体方式声音的辨识度更高,因此传统的广播媒体拥有自身的独特的优势。

1.高伴随性。

广播是唯一一个在室内室外和交通工具上的接触都相当多的媒体,广播媒体的非视觉性、随意性和移动性这三个特点决定了受众可以在各类场所收听广播。从收听广播的人群来说伴随着汽车行业的普及和发展,广播的受众群体在不断的稳定增长。同时广播也是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相对来说也是比较自由的。

2.低成本。

不管是广播的建网成本、运营维护成本还是听众的收听成本都大大低于其他媒体甚至包括部分新兴媒体,在以城市人群为主要受众的区域性调频广播中表现尤为明显。数据显示,89.6%的受众是通过手机自带的FM/AM模块来收听广播的,用wifi收听在线广播的有9.1%,用移动网络的有5.9%。

3.应急性。

广播不过分依赖电信网络等大型基础设施,节目的采录比较快捷,且传播模式具有多样性,在紧急情况发生时,可快速实现大范围稳定可靠的信息覆盖。在汶川地震、北京特大暴雨灾害等重大突发事件中,传统广播都发挥了重要的应急功能。2013年底,国家应急广播中心揭牌,建立起从中央到地方广播电台的“四级联动”应急信息传输模式,2015年底前国内各类灾害预警将通过国家应急广播实时。这部分功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都无法被其它媒体或传播方式所替代,这也是传统广播媒体的核心竞争力所在。所以,正是由于传统广播在传播空间和姿态上的独特优点,决定了其在未来必将会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 新时代广播媒体与新媒w融合发展策略

作为电子媒体,广播与新媒体的共性和兼容性以及内容生产的共同点比较多,这也为广播和新媒体融合发展创造了进一步的便利条件。特别是国家相关政策的出台对广播和新媒体的融合提供了政策保障。新媒体是与传统媒体相对而论的。

1.节目内容安排上注重与新媒体融合。

广播节目内容生产上,注重网络点播和移动收听方式的兼容,改变以往高大上的姿态,把听众视为用户,把节目内容产品化、产品服务化,以用户的需求制作节目,实现窄播或小众化播出。因为,“由所有人面向所有人进行传播的……新媒体已经不存在‘受众’的概念”。在运作上,针对新媒体时代的收听时间碎片化,把现有品牌广播节目分类捆绑、打包,精短制作,便于任何时间点播和反复收听,实现二次传播;“运营新媒体的思维方式对传统媒体进行升级从而重新塑造媒体市场竞争力”。

2.加快自媒体平台和广播网的融合,打造全媒体平台。

新媒体时代人人都是媒体,人人可以新闻信息。我们可以把广播的编采人员或通讯员的个体自媒体集合在一个平台上,汇总、整合他们的新闻信息资源再进行针对性地。这方面可以借鉴钛媒体模式打造全媒体平台,构建新型主流媒体。因为“媒体融合的目标是打造新型主流媒体”。“综合性的全媒体平台将成为新型主流媒体”。

3.培育开发青年听众市场,使广播的未来充满活力。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对广播受众市场来说青年受众群体同样决定着广播的未来。因为这个群体是广播电视未来的受众市场的决定性人群。假如青年一代都不听广播了,我们广播的未来就可想而知了。为了吸引和巩固青年群体的广播情结,我们首先做的是围绕移动互联网的特点和当代受众实际需求设计节目时长、节目内容和节目形态,把广播节目尽快转向新媒体的传播特点,多注入时尚元素吸引青年听众,争取青年群体不离开广播市场,以保证广播受众市场的未来和活力。

四、结束语

总之,当前广播人面临的是如何加快传统广播的转型升级并促进广播与新媒体的融合步伐。为了保证现阶段广播的收听市场不被分流和削弱,我们应该加强广播信号的有效覆盖,确保传统收听方式的同时,以互联网思维加快广播节目与新媒体的融合,按照移动互联网的现实要求和传播规律去针对性地开发广播节目。

参考文献:

[1]高传智,谢勤亮.“第三条道路”与中国广播电视新闻体制改革:对现有广播电视体制缺陷的制度规避[J].新闻大学,2006(01).

第3篇:自媒体传播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自媒体新闻传播;传统新闻传播;解构与重塑

一、引言

随着我国互联网的不断发展,自媒体新闻传播方式越来越普遍。自媒体新闻传播方式以信息技术作为支撑,有效促进了新闻传播业的发展。但目前的自媒体新闻传播方式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相关人员进行研究,只有探求科学的解决方法,才能促进自媒体新闻传播的健康发展和新闻传播行业的完善。

二、自媒体新闻传播内涵

所谓的自媒体新闻传播,是指利用数学技术,为人们提供一个分享新闻、信息资源的平台。自媒体新闻传播具有便捷、共享的特点,改变了网络信息的途径,越来越普遍地被大众接受,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新的传播方式。

三、自媒体新闻传播形式

自媒体新闻传播的方式有很多,如微博、微信、社交网络和博客等。其中,微博是自媒体新闻传播最主要的形式。微博的全称是“微博客”,以Web2.0技术为基础,在网络上信息,实现用户共享。微博的信息内容非常丰富,包括大量的文字、视频和音频等,使用户便捷地掌握多种信息。微博之所以广受欢迎,是因为它具有间接开放和大众化的特点,它的存在对社会产生了很大影响。除了微博之外,博客也是重要的自媒体新闻传播形式。博客的技术层次很高,用户一般是精英人才。[1]用户们对喜欢的内容进行下载,在博客平台上讨论感兴趣的话题,根据某一词条创建自己的言论信息等,以满足自己的娱乐需求,达到新闻传播的目的。

四、自媒体新闻传播的弊端

自媒体新闻传播虽然具有及时性、便捷性的优点,但在具体的应用中也存在许多问题。首先,自媒体新闻由网民传播,网民的素质不一,导致评论多元化,主要信息呈碎片化。其次,网民在自媒体新闻传播过程中可以匿名发表意见,造成了信息资源的虚假。再次,自媒体新闻传播速度快,不能及时收回虚假新闻,一定程度上对社会造成了不良影响。[2]

五、自媒体新闻传播对传统新闻传播的解构

所谓的解构,是对传统的挑战和颠覆,并试图建立起一套新的秩序。自媒体新闻传播对传统新闻传播的解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从传播者的角度来看,自媒体新闻的传播者一直在改变,既可以是专业的新闻工作者,也可以是平民阶层,社会大众都可以成为新闻的传播者。这一转变是自媒体新闻传播对传统新闻传播造成的最大挑战。传统的新闻传播只能由新闻工作者进行,自媒体新闻传播扩大了传播者的范围。其次,从信息的角度来看,传统媒体新闻传播必须对信息进行反复核查,确定信息的准确无误。因此,传统媒体的新闻传播具有真实性的特点。但自媒体新闻传播对传统方式进行了颠覆,它采用先播报、后审核的方式,使社会大众可以对新闻信息进行自由评论,让社会大众积极参与到信息的讨论中来。再次,从信息的传播路径来看,传统的新闻传播方式比较单一,主要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等实现信息的传递。但是,自媒体新闻传播方式则使信息的传播方式多元化,人们可以通过网络信息平台了解国内外的资讯,有利于实现即时互动,扩大了新闻的覆盖面。[3]最后,从议程设置来看,传统新闻通过议程设置对信息进行安排,自媒体新闻传播的议程设置却是通过群众来实现的。自媒体新闻传播聚集社会上的热点新闻,通常能引起广泛的社会舆论。

六、自媒体新闻传播对传统新闻传播的重塑

自媒体新闻传播虽然越来越被大众所接受,但在具体的传播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各种各样的新闻通过自媒体进行传播,使传播者忽视了信息的真实性,也没有考量网民的综合素质,对社会造成了许多不良影响。因此,自媒体新闻传播要和传统新闻传播互相补充,取长补短。自媒体很容易成为谣言的传播窗口。当意识到的信息具有虚假性时,自媒体新闻的传播者首先应当对谣言进行修正,制止流言的继续传播。其次,自媒体新闻传播还要借助传统媒体的力量,让传统媒体进行官方辟谣,从而避免谣言对社会造成消极影响。[4]自媒体是一个自由民主的场所,每个用户都可以在这个平台上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想法。自媒体新闻传播充分保障了用户的话语权和言论自由。但是在人们表述想法的过程中,没有管理者对这些话语进行筛选,致使自媒体信息平台在管理上出现了问题。传统媒体强调把关人的作用,把关人在自媒体新闻传播中表现为“意见领袖”。这些“意见领袖”都是某个领域中的权威人物,如娱乐界、学术界的专业导师等,这些人的观点和意见会引起其一定的共鸣,从而影响社会舆论,起到引导作用。[5]

七、结语

自媒体新闻传播逐渐成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传播方式。一方面,它具有即时性、便捷性的特点;另一方面,它又容易在网络信息平台上传播虚假信息,给社会造成不良影响。从总体上看,自媒体新闻传播促进了新闻传播业的发展,同时,它又对传统的新闻媒体具有解构和重塑作用。在新闻传播的过程中,应该促进自媒体新闻传播和传统新闻传播的结合,取长补短,实现优势互补,进一步完善我国的新闻传播体系,保障社会健康稳定地发展。

参考文献:

[1]闫磊.浅析自媒体新闻传播对传统新闻传播的解构与重塑[J].新闻传播,2014(02):302.

[2]肖璐.自媒体新闻传播对传统新闻传播的冲击及影响[J].鄂州大学学报,2016(03):59-60.

[3]何贵石.网络自媒体对社会新闻传播的解构和重塑[J].新媒体研究,2015(14):5-6.

[4]黄洁沁.刍议自媒体新闻传播对传统新闻传播的影响[J].新闻传播,2015(10):36+38.

第4篇:自媒体传播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手机媒体大众传播人际传播移动媒体

准确的理解与把握手机媒体的概念,需要先正确的理解媒体与媒介的概念。

媒体来源于“Medium”一词,早期音译为媒介,意在两者之间,主要是指人们所借助的,用来传递信息与获取信息的工具、渠道、载体、中介物,有时也包含技术手段。大体可以认为,媒体是实现信息从信息源传递到受信者的一切技术手段。媒体一般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承载信息的物体,二是指储存、呈现、处理、传递信息的物体本身。

媒介可以理解为传播媒介,也可理解为传播渠道、传播信道和传播工具等,是传播内容的载体。具体来讲,传播媒介也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传递信息的工具和手段,如电话、计算机及网络、报纸、广播、电视等与传播技术有关的媒体;二是指从事信息的采集、选择、加工、制作和传输的组织或机构,如报社、电台和电视台等。

单单从概念上似乎无法区分媒介与媒体的关系,似乎媒介和媒体是一对孪生兄弟。个人理解认为,所谓媒介,即其所指的传播物质与技术手段;所谓媒体,个人理解则偏重于提供和传播信息内容的组织和机构。媒介的发展伴随着人类的发展,其发展贯穿了整个人类的历史,媒介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和规模之后,出现了媒体。

手机媒体,是以手机为视听终端、手机上网为平台的个性化信息传播载体,它是以分众为传播目标,以定向为传播效果,以互动为传播应用的大众传播媒介。被公认为继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之后的“第五媒体”。从移动媒体来讲,手机媒体是以手机终端为媒介、移动业务为载体、移动网络为通路而构筑的新媒体。主要包含内容、通路和媒介。

与传统媒体相比,手机媒体具有这样的优势,它可以消除时间差、空间差和阶层差,还原媒体的本质,实现了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从这个角度看,手机媒体是真正意义上的大众媒体。也正因为其优于传统媒体的特性,手机媒体发展迅猛,短短几年手机媒体所达到的受众规模之广、用户活跃度之高、影响力之大令人膛目结舌。不仅改变了人们传播和消费媒体内容的方式,而且革新了内容创造和舆论制造的模式。以微博的盛行为例,每个人都是“自媒体”,移动互联网上UGC的内容将超越专业媒体人士创造的内容,手机媒体进入前所未有的新时代。

一、手机媒体发展过程及现况

自1973年第一部手机的问世,手机的通信模式从模拟手机时代(第一代移动通信,简称1G), 到GSM手机时代(第二代移动通信,简称2G),再到现在的3G手机时代(包含WCDMA,TD-SCDMA等),手机媒体实现了爆炸式增长和跨越式发展。

2012年,手机首次超越台式计算机成为中国第一大上网终端。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数据报告显示,2012年全年我国手机网民数量已达到4.3亿人,年增长率达18.1%,远超网民整体增幅。值得注意的是,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继续上升,已由69.3%上升至74.5%,手机作为第一大上网终端的地位逐步确立。手机因其与受众“零距离”接触、时间频繁等特性,而成为带体温的媒体,这从根本上弥补了传统媒体“照顾不到”的信息空位。手机作为随身携带的个性化媒体,以移动性、个性化、互动性、多媒体融合、传播范围广、效率高的特点满足了受众对于信息传播和获取的几乎所有要求。

新媒体时代,手机无疑是新媒体的领军力量,作为手机的用户,在同一时间,在传播中的角色也发生了变化。作为使用者的人们既是受传者也是传播者。手机媒体用户传播的类型也复杂多样,从人内传播、人际传播再演变为大众传播。其传播的方式也不仅仅局限于单向和双向传播,而是在融合两者的基础之上,衍生为一种有反馈的‘扩散式’传播。手机媒体的反馈机制越来越强,正如麦克卢汉所描述的――我们塑造了工具,此后工具又塑造了我们。

二、人际传播、手机媒体的互动及影响

(一)人际传播的定义及特征

人际传播(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是个人和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也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信息传播系统。一般认为人际传播分为两种方式:一种是面对面的传播,另一种是借助某种物质媒介的传播。人际传播归根结底是人们社会活动的结果,人们生存在社会之中,离不开与他人之间的交往。在人们的交往活动中,人与人之间不可避免要传递和交换知识、意见、情感、愿望、观念等信息,从而产生了人与人之间的互相认知和互相吸引。我们可以进一步把人际传播划分为直接传播和间接传播两种形式。所谓直接传播,指的是传播者和受体之间无需经过传播媒体或媒介而直接进行面对面的信息交流的过程。直接传播主要通过口头语言、类语言、体态语的传递进行信息交流。间接传播是指在现代社会里的各种传播媒体出现后,人际传播不再受到距离的限制,可以通过这些传播媒体进行远距离交流。与此同时,人际传播的范围被大大拓展了。

在人际传播过程中,个人与个人之间进行信息交流,无论与是直接传播还是间接传播,总要借助“媒介”物质,即使是直接传播也要凭借空气进行声音的传送,来达到信息交流的目的。在间接传播中,随着技术和媒体的快速发展,麦克卢汉‘地球村’的这一学说也越来越得到事实的验证,已经被大家广泛接受。毫无疑问,手机媒体在人际传播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手机媒体使得过去一对一的媒介对应关系逐渐模糊、消失的同时,对人际传播产生了微妙的影响。

通常来讲,人际传播主要有五个特点:

1.直接的人际传播不需要任何非自然的媒介。因此,人际传播简便易行,不受机构、媒介、时空等条件的限制。

2.传播活动中,从信息的发出者和接受者角度来说,同一次人际传播活动中的双方可以互为传播者和受传者。

3.人际传播中反馈迅速,双方交流更充分。

4.相对大众传播而言,人际传播的信息量较少、覆盖的范围比较小、传播的速度也比较慢。

5.在人际传播活动中,尤其是在多级的人际传播活动中,信息传输过程中更容易产生‘噪音’,容易走样。

(二)手机媒体与人际传播

在人际传播活动中,手机媒体具有明显的人际传播特征,个人认为在某种程度上,手机媒体对人际传播的特征进行了加强,主要包含以下三个方面:

1.在移动中传播。手机媒体信息传播更快速、灵活、机动性更强,超越了地域、时间和电脑终端设备的限制,实现了实时数据传输和即时的交互性信息传递,从传播的接收与限制看,真正实现了信息即时交换。

2.“去中心化”。信息传递过程中,手机媒体固有的人际传播本能和特性非常突出,发送双方兼备传、受者双重身份,并且始终处在不断转化的过程中。手机媒体使用者在共享与传递信息时,构成了广泛性与丰富性的受众群体集合。社会信息不再单调地朝着某种方向流动,而是呈辐射状,在立体的网状结构中向多个方向流动。手机媒体大大提升了人际传播的能效性,冲淡了大众传播媒体在社会信息流动过程中的绝对主导地位,去中心化的传播网络使得社会信息流动过程更加复杂。

3.一种可选择的多重传播。以手机短信为例,手机短信传播以人际传播模式为主,通过“一对一”式的信息互动,实现两个行为主体之间的信息传播,以此实现单一对象用户之间的连通。伴随其普及率和移动通信技术的迅速提高,短信中心控制平台所提供的服务开始多样化,以短信群发为例,通过群发等软件对多部手机同时发送信息,可以实现“一对多”传播模式,甚至可以通过互联网络实现“多对多”的大众传播,手机媒体的人际传播范围在被大大拓宽了,手机媒体传播在某种程度上业已具有大众传播的特征。

三、大众传播与手机媒体的互动与联系

(一)大众传播定义及特点

手机媒体时代,新闻媒体与大众传播总是密不可分,人们也总是将大众传播挂在嘴边,但对于其定义,学者们似乎各有各的看法。从职业工作者角度来说,大众传播是“人类社会信息交流的方式之一,职业工作者(记者、编辑)通过机械媒介向社会公众公开地、定期传播各种信息的一种社会信息交流活动”。从传播学角度来说,所谓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一般认为,大众传播的起点确定在19世纪30年代以后,科学技术在当时得到发展,1844年美国开设了第一条电报线路,为大众传播提供了快速有效的通信手段,手机媒体作为现代重要的传播工具,为大众传播的快速发展不单单提供了技术上的帮助,使其“量变”的同时,也在使大众媒体开始逐渐走向“质变”。

大众传播与其他传播活动相比,一般具有六个特点,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握其特征:

1.大众传播传播活动的组织性。具体表现在,大众传播的主体一般为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这些媒介组织包括报社、杂志社、电视台、电台以及以大量生产为目的的音乐、影像制作公司等)。

2.大众传播总是伴随着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早期的大众传播的发展离不开印刷术,当今的大众传播同样离不开电子传播技术的发展。

3.大众传播的对象是社会上的大众,其受众不分阶层和群体。这里的大众是指的收到大众传播信息的人,只要接收到大众传播信息的人都是大众传播的对象。因此大众传播是以满足社会上一般大众信息需要为目的的活动,其信息的生产与传播不分阶层和群体。

4.大众传播的信息具有双重属性,即商品属性和文化属性。传播组织生产信息作为自己的产品,其产品在市场上流通,具有商品属性。同时,信息产品属于社会文化产品,其消费属于精神意义的消费,具有文化属性。

5.大众传播是单向的信息传递过程。大众传播的单向性具有两个方面的局限,一是其传播的内容,受众只能在限定的范围内接收到信息,具有一定的被动性。二是没有灵活的反馈机制,受众对于媒介组织的传播活动缺乏直接的反作用力。

6.大众传播的制度性。大众传播是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其传播内容与社会行为规范及价值观念具有直接关系,其传播过程具有强大的社会影响力,因此很多国家将大众传播纳入社会制度的轨道。

(二)手机媒体与大众传播

手机媒体自一开始,是作为个性化的人际传播工具和渠道而存在的,随着科技和通信的发展,手机媒体传播开始走向大众,并逐渐朝着大众传播的方向所演变。手机媒体传播不但进行着“大众”化,而且在重新定义了大众传播。具体通过以下三个方面所体现:

1.手机媒体参与大众传播后,传统定义的大众传播特征被淡化。传统定义认为,大众传播的传播者是有组织的专业化媒介组织,手机媒体出现以后,手机媒体受众可以根据自己的个性和意愿传递信息,随时随地向全世界多数人信息,这也就意味着个人或非正规媒体可以突破传统正规媒体的话语壁垒,进行大众传播。

2.手机媒体的大众传播,不再单独强调大众传播受众的数量和规模,而是将大众传播的受众群体进行了细化,将受众群分门别类,可以看作是个性化和定制化的大众传播,其原理正如社群和俱乐部一般,受众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集聚在一起,大众传播中的‘小众传播’成为必然。

3.大众传播的反馈机制开始沿着双向和多向进行转换。手机媒体使得大众传播受众的反馈更加及时,受众的主动性增强,传播活动注入了受众的直接的反作用力,传统定义中大众传播单向性、缺乏反馈的机制被改变,手机媒体正重新定义大众传播媒体的格局。

四、手机媒体: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纽带

作为新媒体的手机,可以看作是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相结合的产物。与此同时,手机媒体又不断的作用于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使两者的界限越来越模糊。手机媒体不仅强化了人际传播功能,又重新定义了并细化了大众传播,在兼有两者优势的同时,又突破了两者的局限。毫无疑问,手机媒体的出现和不断发展,拓宽了传播的宽度和广度。

手机媒体凭借其高度的便携性、广泛的交互性、丰富的受众资源、更快的传播速度和多媒体化等特征,成为了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的重要纽带,并将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融为一体。3G技术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以往传播的限制条件如时间、空间等,越来越弱化。从个体角度来说,手机作为人体神经中枢系统延伸,不断扩大了个人信息的传递和交互;从大众角度出发,手机媒体已经化为群体传播的延伸,多样复杂的传播交互模式,使得信息传播速度更快,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实时对讲等功能的实现,使手机媒体已经成为最方便有效的媒体。4G技术已经开启,新技术的普及将会给手机媒体注入新的能量,手机媒体用户将继续呈指数方式裂变增长,手机媒体作为连接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纽带,重新定义了传播学的概念,手机媒体将开启传播的新纪元。

参考文献:

[1]匡文波.手机媒体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5.

[2]麦克卢汉著.何道宽译.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商务印书馆,2000.004.

[3]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81-84.

第5篇:自媒体传播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微博时代;网络媒体;传统媒体;媒体趋势

1 微博概况

微博即微型博客,是基于有线和无线互联网终端精短信息供其他网友共享的即时信息网络,信息长度通常限定于140个字以内。微博可以随时随地,其核心是社交功能,通过“关注”和“转发”可以与关注人群实现有效互动,并达到信息的快速传播,微博人群叠加的效应十分明显。由于微博具有简洁方便的特点,且进入门槛较低,因而容易吸引用户并维持热度。

微博具有更简单易用、传播速度更快、人际“圈”影响更强的特点。在重大新闻事件出现时,微博显示出无可比拟的速度,其对社会文化生态的改变具有革命性意义。微博传播的信息多为“语录体”,信息传播呈现碎片化、即时性,微博和手机的无缝结合,使内容的传播速度比其他媒体更便捷、更迅速。同时微博使得信息的流通和互动呈现平等、散漫的“去中心化”状态。微博是一个传播平台,又是一个内容自创的平台,让人人都成为内容的制造者、见证者、传播者、评论者。有人甚至称,如果个人能好好地经营微博的话,就等于你自己拥有了一个媒体。在微博的世界里,每个人都可以把微博当做一个“自媒体”,用微博的方式,随时随地将个人的所见所闻以最精练的词汇,给自己的受众。与此同时,博友既可以通过所关注的对象阅读感兴趣的信息,可以进行反馈,在其他用户的微博主页上直接发表自己的看法,也可以通过转发把信息扩散出去。微博实现了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双向交流互动传播。微博虽然只有140字的文字表达,但通过超链接、图片和视频,每条微博都可以有丰富的延伸,给予使用者简便的阅读体验和自由度的同时,也提供了多元、多层次和多角度的扩展性能。但是,微博对上传信息的字数有严格限制,因此微博的信息常常是寥寥数语就表达一件事,这容易使得受众对事件的了解片面化。由于信息传递的碎片化造成思维的碎片化,会对现代人群生活和思考方式产生重大影响。

2 微博时代的网络媒体的传播特点

全媒体时代的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共同发展,而网络媒体的发展更为迅速,其区别于传统媒体的特征在于:

2.1 无可比拟的时效性和全时性

时效性是网络传播最突出的特点而,传统媒体在传播的时效性方面虽然做了很多的改进,但要做到随时随地对新闻事件进行实时报道几乎是不可能的。而网络传播具有方便快捷,时效性强的特点,它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第一时间内将“新近发生的事实”传播出去,实现“我见即你见”。网络传播大大加快了信息传播的速度,使人们能够更加迅速地了解周围世界发生的新情况,极大减少了信息在传播过程中的衰减和失真,降低了信息传播的成本。

2.2 传播内容的海量性和开放性

网络传播时代被人们称为“信息爆炸”的时代。网络技术使人人都可成为信息的信息源,无数的信息源就像涓涓细流汇集成信息的海洋。网络传播的海量性和开放性,大大拓展了人们选择和利用信息资源的内容和范围,真正实现了在全球范围内的“信息共享”。各种信息和不同文化通过互联网交流、沟通、对话、碰撞、互相融合和取长补短,促进了社会文化的多元整合和人类的文明进步。

2.3 传播过程的双向性和交互性

传统的大众传播方式是一种以传播者为中心的单向的线性的传播。在传播过程中,“媒介即是讯息”,传播媒介的控制者,是传播内容的“把关人”,而受传者只能在传播者提供的信息范围内进行有限的选择。网络传播在传播方式上的最大特点是信息传播的双向交互性。在网络传播的过程中,传播者和受传者不仅处于平等的地位,而且可以意义互换,受传者可以成为传播者,传播者也可以是受传者。网络传播在大众传播中实现了传播主体的多元化,有利于人们自由平等地发表各种意见。

2.3 传播环境的个性化

传统媒体传播信息的过程,是一个由传播者向受众单向的流动的过程。而网络传播使受众有了在接触传统媒体中没有的信息选择权,使信息传播过程中传受双方的冲突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在网上搜寻信息时,受众不是被动地接受传播者“推”来的信息,而是主动地从网上“拉”出自己需要的信息,进行自主的选择和组织,使受众摆脱了传统媒体的狭隘视野和媒体自身的风格对受众设置的诸多的局限,为受众选择和接受新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网络传播的以上特性为我们认识和理解网络媒介和网络传播提供了路径,也是我们思考和实践传统媒体发展之路的前提。

3 网络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影响

网络媒体的继续发展,进一步改变现有的传播方式,并打破了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融合了多种传播形式,兼容整合各种媒体形态,塑造新的传播格局。

3.1 改变原有的传播格局,形成新的交流环境

传统媒体的传播受时间、时空的限制很大,传播的范围有限,传播速度也较慢。传统媒体的传播者处于“把关者”的地位,受众只能被动的接受,只能在传播者提供的范围内进行选择。这就使得传统媒体与受众的互动交流无法及时的实现。

而网络重要性的上升,网络功能的增强,正在形成一个瞬间完成传播、全方位包围我们头脑的新的交流环境。在新的交流环境里面,信息传播空间发生了变化,传播者和受众的距离被消除了,传受双方的界限被打破了。在网络传播时代,从理论上说,每个人几乎都有可能成为传播者,传播机构和个体受众的区别也被缩小了;全球化传播渠道更加畅通了,地理上的区域界限被进一步打破,“地球村”进一步变成现实,信息传播的时间发生了变化,静态的信息接收方式向动态实时接收信息转变,信息的及时互动或暂时延宕得以自主实现。人际交流的话语空间也通过网络媒体实现了有机整合,点对点的私人空间和点对面的公共空间既可以相对独立,又能及时贯通。

3.2 网络媒体削弱了“把关人”的作用

传统媒体传播是一种以传播者为中心的单向线性传播,传播者始终处于传播过程的首端进行“把关”,是传播特权的拥有者。在这样的传播模式中,“受众”只能“被动接受”,只能处于传播过程的末端,他们无法直接面对丰富的信息资源,只能在传播者提供的信息范围内进行有限的选择。

网络传播的一个重要的作用即舆论化。网络传播的舆论化为用户提供了自由的言论平台,使人们获得了更广阔的表达空间,但由于网络传播的互动性、开放性、虚拟性、不可预知性使得网络传播的“把关”难度加大,“把关”机制削减或失效。

网络传播削弱了曾经作为信息和舆论中心的专业媒体的权威性,他们作为一个个与其他个体对等的普通“端点”平等接入网络。在这种近乎对等的传播中,中心被削弱了,主体可以是连接在网络上的任意个体,再没有绝对意义上的“受众”,传受的角色互换成为可能。传播主体的消解、传播渠道和终端的多元培植了网民的“去中心”思维。网络传播的这种特性对传统的舆论调控机制产生了冲击,冲击了信息传播秩序,冲击了媒体的发展环境。

4 传统媒体的发展之路

网络媒体近年来已逐渐发展成熟,成为传播的一大重要媒介,网络媒体相对于传统媒体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对受众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但从媒体的发展演进阶段来看,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以及其他媒体并不是替代关系,而是一种互相借鉴、融合发展、共同进步的形态,不同的媒体形态其实是满足了不同用户群体不同层面的需求。因此,传统媒体的发展之路在于吸收和借鉴新媒体之长,以补己之短。

传统媒体的最大特点就是单向传播,媒体掌握着话语权,受众只能被动的接受传播的内容,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公众的参与度。而在网络媒体上,尤其在微博这一媒体形式中,受众也可以成为信息的者、生产者和评判者。受众和传播者的身份随时可以互置,受众在网络媒体上的交流更频繁,媒体可以根据受众的需求及时生产出迎合受众的内容,而受众可以通过与媒体的互动得到更多所需要的东西。

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相结合,走传统媒体微博化的道路。微博的信息碎片化和海量的新闻线索以及强大的人际网,从而使微博成为获取信息的平台,许多传统媒体如报纸、杂志、电视等都纷纷开通微博,从微博中获取强大的流量、提高知名度。微博的出现对传统媒体而言是一个机会,它使得传统媒体在个众媒体的聚合中找到了一条新的出路。

参考文献:

①匡文波.《网络媒体的经营与管理》,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8月第1版.

第6篇:自媒体传播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微博;自媒体;传播;公众

1.自媒体定义

“We Media(自媒体)”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本身的事实、他们本身的新闻的传播途径,是私人化、平民化、普泛化、自主化的传播者,以现代化、电子化的手段,向不特定的大多数或者特定的单个人传递规范性及非规范性信息的新媒体的总称。

第一代自媒体平台是博客(Blog)。而真正自媒体时代的到来,是在微博兴起之后。

2009年,中国新浪受Twitter启发,开发了“新浪微博”。新浪微博可以嵌入多媒体,增加回复、转发等多个功能,140字的限制,使微博表现出特有碎片化、即时性特征。微博兴起之初,还只是作为一个新兴事物,被少数“潮人”介入。到2011年,微博已经成为大众交流的一个新工具,并表现出强大的影响力。无论是“7・23”温州动车特大事故,还是“让领导先走”的新疆失火事件;无论是微博炫富的“郭美美”,还是直播开房的“蠢局长”,都是由微博最早播报,从而迅速引起全国性的关注。微博的兴起彻底打破了传统媒体的“专业主义壁垒”,为普通公众提供了一个更为便捷的话语表达平台。这是一个“人人都能发声,人人都可能被关注的时代”。可以说,2011年,中国真正进入了微博时代,也即进入了自媒体时代。

2.自媒体的传播特征

与传统媒体比较,微博在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形式、传播对象、传播速度、传播效果和传播范围等方面都表现出自己的不同特点。平民化与平等性、交互强与快速性、多元化与时实性,是它的主要特征。

2.1 平民化与平等性

自媒体之所以爆发出如此大的能量,对传统媒体产生如此大的威慑力,从根本上是取决于其传播主体的多样化和平民化。传统媒体有严格的等级类别,如中央媒体与地方媒体、商业媒体与公益媒体,时政类媒体与娱乐媒体等,这种等级在微博自媒体中不复存在。微博每条限数140字,用手机、电脑随时可以传播或接受信息。用户只需要通过简单的注册申请,即可拥有一个微博帐户,文字、音乐、图片、视频等信息,创建属于自己的“媒体”,自主表达观点,传递对生活的感悟,构建社交网络,并通过转发、评论等途径来扩大影响,获得粉丝。传播主体的多样性、低门槛带来了传播平台的平等性,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一个信息者、信息的接收者和信息的评论者。

2.2 交互强与快速性

微博是一种核裂变媒体,又称“病毒式媒体”。它没有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得益于数字科技的发展,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人们都可以在自已的媒体上信息,只要拥有一定的粉丝,就可使信息迅速传播,传播速度远远高于传统媒体。而交互强是微博的另一个特点。在微博上,一条信息只要具有阶层文化兴趣利益的穿透性,能激起大家的兴趣、关注,很快就能获得爆炸性、核裂变式的传播能量。任何人都可以在别人的微博上发表意见,评论、转发(除非受限),自媒体与受众之间的无距离,其交互性也就大大增强,这种强大的交互性是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的。“只要一条信息出去,它会像病毒一样传播,管理者不可能把所有人的微博删掉,它是现场直播,不可能事先审查,这是微博对现在新闻传播制度管制的一个很大挑战”。“任何一种其他的传播形态都不如微博来得丰富、活跃和互动性之强”。“与过去已有的通信形式相比,微博具有革命性、划时代的意义。”

2.3 多元化与实时性。

作为多种媒介功能融合的产物,微博实现了电脑与手机的终端融合,打破了传统媒体受时间与地域的限制,打破了信息采集者单向渠道,受众也可以成为新闻源,从而媒体的范围多元化了。微博时代,人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采集者与者,什么样的信息都有传播的机会。以前的传播是新闻广播式的传播,微博的传播则是信息多节点接力式传播。

微博新闻的实时性,使其为当之无愧的“媒体先锋”。由于用户也能成为新闻的采集者和传播者,当突发事件发生时,微博用户通过手机就能将身边发生的事情随时、随地传播出去,从而体现出它的实时性。如2009年2月9日发生的“央视配楼失火”事件,就是由一位普通网民,最先到微博的。再如汶川大地震、舟曲泥石流灾害、江西宜黄强拆自焚事件、腾讯大战360……微博都是新闻的“第一时间”、“第一现场”。

3.自媒体时代的公众影响力

在微博上,每一个账号,都是一个自媒体。而目前,在中国已有近5亿网民、3亿微博,从而使微博这种自媒体焕发出巨大能量,公众的影响力也前所未有地在社会事务中,突显出来。在进行舆论监督、反映社情民意上,自媒体发挥出前所未有的巨大作用,从而在不知不觉间改变着中国社会。

3.1 聚集热点话题,关注国计民生。

在传统媒体时代,权利不对等使公众话语与来自官方、企业等权威部门,话语权有明显的不对等,参与公共事务、反映个人问题、表达个人观点的话语诉求多被压制,维权往往事倍功半,甚至徒劳无功。微博时代,得一些意见领袖和有一定影响力的人,开始凸显出强大的公众影响力。一个公知能拥有千百万的粉丝,从而在一个新闻事件的传播路径中发挥非凡的作用。微博营造的话语空间,又使蕴藏在民间的话语力量被激活,以“微”力搅动舆论动向,给强势话语施以舆论压力。几年来,微博上一个一个热点聚集,最后的结果都朝向了公众的意向。而与公众利益息息相关的“国计民生”,也更容易成为公众关注的热点,如食品安全、环境保护、中小学生教育现状、高考压力、医患问题,弱势群体的生存状态……,面对这些与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事务,民众不愿再沉默,他们通过微博表达意见,参与公众事务。自媒体对公众意识的唤醒,超过了任何一个时代,这种公民意识,促进了中国社会朝着良性方向发展。

3.2 参与社会事务,影响政府决策。

微博真正成为表达民意的途径,微博时代,公众对对政府、官僚、新闻,都起到间接的监督作用。如一些官员的不良生活作风,被曝光到微博,受全民热嘲,而因此丢官。这显示出微博开始从对民生的关注,渗透到对国计的影响。微博所传达出的民意,有时甚至能直接影响到政府的决策。比如上海松江区国轩电池厂事件,正是由于微博的大量转发,使得政府对信息的封锁失效,最后国外媒体的介入,终于迫使上海市政府再也不能忽略民众环保的决心与意志,最终取消了该项目。

传统媒体在监督权力方面受到技术和机制的制约。而“微博这一网络驱动型的公民参与,让滥用权力的人更加难以藏身。”这是中国进入微博社会呈现出来的一大特点,反映了中国走向公民社会的巨大进步。微博已经证明了它在社会变革中所起到的伟大力量。由于微博的存在,一个社会的串联能力和鼓动的力量也成倍的增长。

参考文献:

第7篇:自媒体传播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 新媒体;出版传播要素;影响研究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7)189-0010-02

过去的主要媒体就是广播电视和书刊报纸等,而随着我国当前已经开启的信息化时代,并在新媒体等领域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出版业也随之发生变化,直接转向数字化型。出版传播的要素也因此产生了巨大影响。我国出版传播业要素包括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受体和传播途径等,所以探索现代的新媒体业给我国出版业所造成的影响,并且为出版业的创新升级改造提供指导,还成为了现在传播学界重点分析之一的领域。

1 新媒体领域的概述

与当前的广播电视、书刊报纸等传统媒体比较新媒体更加彰显一个“新”字上。媒体就是传媒和传播媒介的代称,其传播重点的中介就是信息进行传出、接受,它包括了相应载体、机构和技术等方面[1]。同时媒体也包括两层意思:首先就是指所的信息是需要依靠载体来承载,就是以网络、电视和报纸等媒介方式;其次就是指信息所需要的媒体机构,像电视台、杂志社和报社等媒体机构。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相比较而言,其信息的载体功能还是媒体机构全都与最新出版传播观念相融合。所以我国的新媒体重点就是使用数字化技术来实现,并且采用现代的营销传播办法来贯彻执行,还有通过无线通信技术和互联网等全新方式以多元化的方式数字化终端来实现信息数字化服务,让信息的显示形式通过多样性来完成。随着我国新媒体的诞生发展,出版业同时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让其传播方式有了巨大的改变,其内容在传播途径上都是多样性的存在,但同时也满足不了阅读受众连续上升的阅读要求。

2 新媒体传播的特征

对于新媒体传播的特点,就以其传播内容、接收方式、传播速度和传播方式等等内容来进行探讨研究[2]。

2.1 融合新媒体传播内容

媒体传统流程比较僵化而且在审核时的限制很多,但是新媒体内容可以非常自由丰富,在制作其文字、图像和声音时特别简单明了的并有多媒体化特征。特别是当前智能手机的普及使用,更让手机不再是只为打电话而生存,让手机实现了传统媒体传播限定的突破,同时也不会受到来自地区的干扰影响,这都是新媒体在传播内容时反映出的融合化特征。

2.2 接受方式实现了移动化

当前我国的无线移动通讯技术获取相当大的发展,而当前的新媒体移动特征也在不断显示出来[3]。尤其表现在现在我国智能手机的普遍性和功能多样性,让人们在使用手机的同时也可以享受一下多功能带来的乐趣。让人们接受信息的时间不再受到时空、时间的制约,可以时时的收看视频、收听广播等互联网功能。现在的人们几乎手不离手机的玩,特别是随着当前移动4G技术的发展,让手机不再是以前的只能打电话发短信的时代了,而是全方面智能化的走进生活的各个

层面。

2.3 传播速度有着实时化的特征

随着我国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现在的新媒体技术可以完全的实现音频、视频和图文的播放,让传播的形式非常具有实时性。而传统媒体所要对面媒体的产品剪辑和后期制作时的工序特别复杂,当前新媒体技术的出现就让剪辑和后期制作变得方便简洁了许多。现在我国大部分的媒体机构都能够满足日常音视频的实时性传播,还可以让传播事件进行每时每秒播放并减少了时空距离。

2.4 传播方式有着多向化特征

媒体的传统传播方式就是依靠电视广播和书刊报纸等媒介,其传播的形式也是特别的单一固定,让人们很难有选裥浴K以人们接收信息时,只能是固定时间来接受,其形式是特别被动的,让人们在接受到信息之后很难对信息进行及时的有效反馈。但是新媒体的出现就让传播形式有了流动性发展,人们和媒体、人与人之间就可以完成多向交流。并且还可以实现信息传播一对一或是多对多的互动方式。

3 传统传播要素所受的影响分析

第一,多元化性传播的主体方式。从新媒体出现就让许多的出版新型主体获得发展[4]。首先,是互联网技术的低入门槛和高开放性,加之其应用广泛的博客、播客和文学网站等模式形成的网络出版社,因为其发展讯速就让个人成为广泛的出版群体主体。其次,通过技术平台商与电子书进行了资源整合。让众多的传统出版公司都用新媒体技术完成图书编辑、出版和销售工作。在电子书出版时,只需要让传统出版单位和制作技术公司提供内容及制作技术,就可以完成电子书的编辑制作。最后,电信运营商与增值服务提供商进行主导手机版本电子书出版。现在因为终端技术成熟和手机便捷隐私等,让手机出版变为重要的新媒体模式。

第二,多元化的传播渠道。新媒体传播比传统媒体传播方式更具有时效性与多样性[5]。以电话网、互联网和有线电视网等三网技术融合让新、老媒体完成了融合创新。互联网作为新媒体传播的重要渠道,其融合了两代媒介的发展,让传播方式多样化,使其传播能力提高,让传播的内容有了新途径与保证。现在我国新媒体主要有信息产业、电信产业和民众化传播等产业群,互相联系的各个产业群可以使内容传播方式有融合的可能性。

第三,多样化的阅读需求。现代的新媒体技术时代让出版观念也更加有了即时性、互动性与个性化发展,也让传播者与人们之间更加频繁的交流互动,人们进行的个性化搜索与阅读的变化需求可以及时反馈给传播者。因此,当前多样化阅读体验发展及数字化出版实现都受到人们的关注,所以出版单位要调整营销方式,强化对新媒体销售投入。

4 结论

综上所述,当前的新媒体可以为大家提供便利,同时其具有技术标准非常落后和不太盈利的模式等缺点。而传统出版业又渐渐消失,当前垄断的格局还存在着滞涨现象,因此要顺应当前的新媒体潮流,并强化对新媒体出版业的管理工作,探索其商业盈利模式的运行。在出版印刷时,要结合市场经济的需求,减少其库存与资源浪费问题。并在新媒体的管理工作上,避免进行硬性规定,政府需做好与监督工作,用平台来管理个人出版,并强化新媒体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亓国,张宜军.新媒体对我国出版传播要素的影响[J].出版科学,2014,6(12):70-73.

[2]阮珍珍.新媒体对出版传播要素的影响研究[J].传播与版权,2017,2(11):116-117.

[3]张鹏飞,侯慧颖.新媒体对我国出版业的影响与创新路径[J].经营与管理,2017,3(10):93-95.

第8篇:自媒体传播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大众传播媒介;网络媒介;媒介功能;媒介依赖;议程设置

传播媒介是传播工具、传播渠道和传播信息的载体,是整个传播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大众传播媒介作为大众传播所使用的、面向大众传播信息符号的物质载体,更是有着重要的地位。因此,大众传播的变化及特点关系到了整个传播过程,同时对传播的效果具有巨大的影响。

美国传播学家乔舒亚·梅罗维茨在他的媒介理论中提出,应该将传播媒介看做社会环境的一部分[1]。传播媒介的变化与社会环境是密不可分的,从语言的产生到文字的发明,从印刷术的广泛使用到电子媒介的繁荣,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传播的媒介也不断发生着改变。当今社会,随着网络等高新技术的日趋成熟,人类又进入了一个新的传播时代,大众传播媒介也随之发生了新变化,展现出了一系列新特点。

新兴媒介与传统媒介在竞争和合作中共同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各种技术的日趋成熟,大众媒介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传统媒介平稳发展,新兴媒介崛起。一方面,由于大众对于信息需求的增加,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传播方式在大众传播中仍然占据相当大的比例,据统计,2010年,我国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达96.9%,报纸和杂志发行数量及广告投放量仍在不断上升,这充分说明当代社会中,传统媒介仍具有重要地位,是大众传播的重要载体。另一方面,网络、手机等新兴媒介作为信息化时代的传播载体,正以不可抵挡的势头影响着广大受众,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统计,截至2011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已经达到4.85亿,从中可以看出,当代的大众传播中,新兴媒介的发展已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改变了人们的认知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众传播的整个过程。

因此,网络、手机等新兴传播媒介的异军突起便是当代大众传播的又一个重要变化,而新兴媒介的繁荣则直接带来了高效的传播方式。与传统的印刷媒介与电子媒介不同,网络媒介可将传播的信息即时更新。例如,《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国际大型媒体在网络媒介的压力下,纷纷创立了报纸的网络版、手机版,以满足受众需求,实时更新信息,这便大大提高了传播速度,扩大了信息传播的数量,使传播活动摆脱了时间与空间的束缚,这体现出了当代传播媒介的高效性[2]。除此之外,由于网络媒介使用比例迅速上升,传统的大众传播方式也随之发生了改变。例如,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2011年上半年,中国微博用户从6331万增至1.95亿,使用比例的提高势必影响大众传播方式,微博等网络传播工具的传播过程突出了传播双方交互性的特点,大众传播不再是单方面的交流,通过网络传播媒介,受众可及时地提供自己的反馈,从而将传播形式转变为“个性化”、“小众化”的交流,大幅度提高了传播效率。

针对目前新兴传播媒介发展的强劲势头,存在以下三种可能性:一种是新兴媒介逐渐取代或部分取代传统媒介,因为网络媒介兼有各种传统媒介的优点;一种是网络媒介与传统媒介相互磨合,成为媒介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为网络媒介的自身不足和传统媒介的强大和稳定性;还有一种是各种媒介相互借鉴、相互融合,走复合发展之路。事实上,每种传播媒介自身具有的优势和不可替代性,决定了新兴媒介和传统媒介可以和平共处。受众在选择媒介时也不存在排他性,更意味着新兴媒介和传统媒介同样可以共同繁荣。社会发展表明,在媒介世界中,二者泾渭分明地竞争只会自我损耗,新兴媒介与传统媒介应该向转型和互补方向发展,走捆绑式和联姻型的道路,从而最终达到双赢。总之,网络媒介也好,传统媒介也好,都有自己的特点,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新兴媒介与传统媒介竞争的同时也在合作,在竞争中成长,在合作中前进,竞争与合作并存。

大众传播媒介的社会功能日益突出

传播学先驱哈罗德·D·拉斯韦尔指出传播有三个社会功能:监测环境、协调社会、传承文化遗产。随着时代的发展,在20世纪60年代,查尔斯·赖特(Charles Wright)又将这一理论加以完善,增加了媒介的第四功能——娱乐。如今,大众传播媒介再次发生了变化,呈现出新的特点,因而,基于上述媒介的四功能论,大众传播媒介的功能在当今社会中的反映也日益突出,主要表现在监测环境功能、协调社会功能及娱乐功能的增强。

一方面,大众传播媒介对环境的监测功能日益增强。大众媒介作为向受众提供并告知新闻的渠道,向受众提供了多方面的新闻,本身必然具有强大的监测环境的功能。随着时代的发展、传播媒介的多样化,现代社会中信息迅速膨胀,人们对于信息的需求也不断增加。几十年前,人们多以口口相传的方式获取信息及有关周围环境的新闻,而如今,人们多依赖于大众传播媒介,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介获取大量的信息及新闻,这就从客观上加强了媒介对环境的监测功能。同时,这样的趋势也可能导致不良的传播效果,例如,过量的新闻可能会激发社会的不稳定因素、放大社会问题,而且过度接触大量社会新闻会使受众产生麻醉心理。因此,在大众传播的新时代,大众传播媒介需要协调好对环境的监测功能,使之产生良好的传播效果。

第9篇:自媒体传播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 自性 危机传播 现场直播 媒介矩阵

在新技术新媒体带来媒介生态革命性变革并构建出新的媒介矩阵的情况下,电视同以往相比,虽然在媒介融合的语境下做出了诸般的调整适应和变革,但依然渐趋失去“第一媒体”、“媒介之王”的地位与影响力。它在人们的生活中逐渐表现出走向边缘化的趋势。

这一走向体现在现实实践中。就如胡智锋所说,在新媒体咄咄逼人的上升趋势面前,电视呈现出一个传统老大媒体的整体颓势。表现在:电视媒体的整体市场份额的下降、关注度的下降、内容的相对封闭,造成了全行业的困惑和焦虑。0针对这一状态,尹鸿曾形象地称2006年的电视是“软媒介”(乏力),2007年是“冷媒介”(不火)。

困惑和焦虑的电视在2008年却一扫颓势,重新展示出其独特的传播价值。这一年大事频发,电视媒体也大展身手,表现不俗。尤其是它在“5·12"汶川大地震中的表现,更凸现出其作为主流传播媒体的特有优势和不可取代性。

5·12地震发生后,以电视为主的媒介矩阵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力度投入对这一重大灾难性事件的危机传播,为抗震救灾作出了不可忽视和难以取代的贡献。

媒介矩阵是共同存在的媒介相互联结的 网络 。。我们当下世界的媒介矩阵由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构成。wWW.133229.CoM在这次整个媒介矩阵全力投入进行的危机传播中,无论是起到的作用还是获得的好评,电视媒体都是最突出的。中央电视台总编室于5月21日到25日对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2072个受众样本的调查表明:53.23%的

三、危机传播中电视媒体自性的凸现

重大突发性事件以突如其来的方式像闪电撕裂天空.将危机推到社会前台。也展示出风险社会的底色。紧急时刻,电视媒体以其迅速敏捷的反应映证了约书亚-梅洛维茨的一段论述:(新媒体的出现和 发展 )极大地改变了我们已经开始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广播”世界。但这种改变并没有破坏媒介(如电视)在同一时刻将数百万人吸引到同一事件的能力。0在汶川地震发生后的第一时间,电视媒体就行动起来.成都电视台的sng车与地震两小时后到到都江堰剧院中学营救现场,成都电视台6个频道全部中断电视节目的正常播出,采用sng系统24小时并机直播;央视新闻频道也在地震发生后不到一小时中断正常节目,直播《关注汶川地震》。截至2008年5月24日晚,抗震救灾报道直播节目总时长达1034小时.仅5月12日至21日,就有10.3亿电视观众收看了央视抗震救灾直播报道。

由此,电视媒体将自己独特优势激发和展现了出来。现场直播这种方式最大的特点和优点就是能做到采访报道、制作播出、接收观看同步进行,具有消除时空、实时体验的巨大力量和全覆盖性、共时性和情感诉求的超越其他媒介的能力。

电视能做到这一点,和它具有高科技的特征密不可分。即使是在 网络 传播时代,电视也往往代表了一个时代最高水平的科技成果,电视节目的采、编、播等各个环节都蕴含着很高的科技含量,体现着高度发达的科技,能为人们提供从来没有过的辽阔视野与多方位的参照系数。电视可以通过画面与声音双通道的信息辐射,凭借每秒30万千米的传播速度,使信息传输突破时空制约,基本上能做到与事件同步。在荧屏上展示正在进行和发生的事务。双向中继采访、现场切换、临时插播、现场采访和电视特技等电视手法的采用,又不断丰富电视表现形式,扩大传播领域。在技术设备和技术手段的支撑下,作为一种大信息容量的动态传播媒介,电视能够并且已经全方位地展示了人类生活的各个层面。在此过程中,它凸现出其最突出的特征,那就是实时的现场再现功能。这一功能使得它能在荧屏上即时再现人类感知所不及之处的场景。

但问题是,基于网络视频和网络传输技术的网络直播似乎也能在电视媒体最为核心的优势领域进行竞争。在近来世界上发生的很多重大突发性事件的信息传播场域,我们都能看到网络直播的参与。网络视频本身也以其与电视同样的声画兼备的特点在蚕食着电视多年来形成的领地。

网络媒体在媒介演进的进程中固然已吸收容纳了在它之前出现的诸多媒介的特点和优势,但是重大突发性事件的现场直播领域,网络视频和网络直播在以下几个方面仍不能和电视媒体相比,更不能完全取代电视:

在技术成熟程度所决定的编码和解码方面,目前的带宽水平使得网络视频在清晰度上和电视声画还无法相比:

在接受的方式上,以被动接收而不是主动搜寻甚至双向互动为特点的电视,在危机传播中仍有着进行动员、全面快捷、设置议程等优势。和网络相比,电视在接触的容易度上门槛更低, 电子 图像和声音是将自己注入到人们的环境中,接受讯息几乎不费什么力气。并且,经电视编码的成千上万条讯息可以用同一个接收器(电视接收器)同时获取。一旦电子媒介进入家中,讯息就能无差错地持续地流入。电视机共享的 论坛 由是能成为一个宣布和确认“现实”事件的场所,并且完成信息的大规模共享。所以梅洛维茨说,电视作为新的公共领域的举足轻重的角色。它为人类提供了最大范围的同时获取讯息的渠道。这是人类从未体验过的;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