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食品安全教学范文

食品安全教学全文(5篇)

食品安全教学

第1篇:食品安全教学范文

1.在化学教学中进行食品安全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根据目前最关注的食品安全问题,结合化学学科的特点,巧设悬念,诱发学生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例如,在《合成材料》这一节里,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很喜欢喝珍珠奶茶,那么在喝珍珠奶茶时,同学们将吃下什么物质,知道吗?然后向学生解释,其实,珍珠奶茶中,既没有奶,也没有茶,更没有珍珠。浓郁的奶香来自于奶精,奶精使奶茶变得香浓源自于奶精中一种名为“植脂末”的化学物质,这种物质中含有砷、铅、铜等有害物质,长期摄入,可增加患冠心病、肿瘤、哮喘等疾病的几率,幼儿更会变得智力低下。弹性十足的“珍珠”是在木薯淀粉中添加人工合成的高分子材料,这些高分子材料是什么,说白了就是塑料,所以,大家吃“珍珠”就等于在吃塑料。讲到这里,学生已经很想了解塑料到底是什么物质了,然后再引入新课,学生兴趣盎然,教师讲课的效果定会事半功倍。将食品安全知识教育寓于化学教学中,通过食品安全教育来引导学生理性消费,既培养学生食品安全意识和科学态度,又能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学生享受学习化学的乐趣。

2.在化学教学中进行食品安全教育具有学科优势

新课程改革后,高中化学课程的理念之一就是从学生已有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这就要求化学教师从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开发生活中的课程资源,使化学课程更加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可见,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进行食品安全教育不仅能充分体现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而且能使学生拥有一定的食品安全素养,加强自我保护能力,从而将食品安全的风险降到最低,而高中化学课程中相关的素材也使我们在教学中进行食品安全教育成为可能。我国中学化学课程中含有大量与食品相关的化学知识,高中化学新课标中“化学与健康”是“化学与生活”选修模块的三个主题之一。为此在化学教学中,将有关食品安全的素材与化学教学内容有机结合,渗透食品安全教育具有学科优势。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食品安全教育,既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强化学生的食品安全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对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渗透食品安全教育的途径

1.以典型的课例为载体,渗透食品安全教育

教材是学生获得食品安全知识的主要来源,充分利用好教材,选择恰当的课例就是要将食品安全知识与课堂教学内容有机结合,所选择的课例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力求贴近学生生活,以学生实际生活中鲜活的事例作为学习情境,来渗透食品安全教育。例如,在讲述“食品添加剂”时,让学生了解常用的食品添加剂的种类和功能,介绍食品加工过程中会用到形形色色的添加剂,本来这是国家许可的,但是部分企业或个体经营者在生产中超标使用食品添加剂,甚至违法使用有毒、有害物质。介绍生活中曝光的主要食品安全事件。生产者:(1)用硫磺熏制生姜、银耳、胡萝卜等降低成本,追求利润。(2)用烧碱、双氧水、甲醛、吊白粉泡制海参、鲍鱼等水产品。(3)黑心豆腐窝点内苍蝇乱飞,到处是污水,有的豆腐中加入了国家禁用的四环素作防腐剂。(4)大量使用增白剂制作馒头,外观虽好看,长期食用极易使人体致畸、致癌。(5)病死的猪肉肉色发紫;凉皮、凉粉等食物大肠杆菌严重超标等。生活中的食品安全事件让学生触目惊心,学生明显地提高了自我保护意识。将食品化学知识与教材知识融合起来,就会使学生感受到书本知识学习的意义和作用,意识到学习的责任和价值,从而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动机,提高学习效果。

2.借用突发的食品安全事件、社会热点渗透食品安全知识

食品安全教育应注重从生活中挖掘素材,在教学中联系社会热点食品安全事件,如苏丹红、大头娃娃、甲醛啤酒、瘦肉精、孔雀石绿浸泡鲜鱼等事件。适当巧妙地把它们引入课堂教学,从事件存在的问题引出化学学习的内容,进行食品安全教育,这对激发学生的兴趣、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显著的作用。例如,我国部分省市发生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致死多人,在讲述“常用消毒剂”的知识时,可介绍SARS事件中使用的高效消毒剂过氧乙酸的性质和使用方法。在“甲醛”的教学中以此为教学背景,适时创设问题情境,展开讨论,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死这么多人?”“为什么会有毒?“”我们将会怎么办?”让学生带着诸多疑问,开展教学活动,这样的教学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渗透食品安全教育

课外实践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学生通过调查、访问、网上查询、讲座等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探究活动和研究性学习,是进行食品安全教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化学课外实验也是常用的有效手段,如进行“食盐中碘含量”的检测,“劣质奶粉中蛋白质含量”的检测,陈化粮(含黄曲霉毒素)的鉴别等,使学生了解食品与健康的关系,掌握鉴别常见食品的正确方法。在实验和研究性学习中渗透食品安全知识,学生在获得化学知识的同时又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在探究过程中不仅可以充分享受获取知识的快乐,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开展“食话实说”专题讨论,让学生畅所欲言,运用化学视角分析生活中出现的毒大米、毒火腿、毒香肠、毒药品、毒酒、毒肉、毒奶粉、毒包装等蕴含的化学知识,在讨论中了解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无公害食品、食品安全的相关知识,通过讨论,做出评价和感想,让学生在讨论中明白有毒食品对身体的危害,树立食品安全意识,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为自己的食物系好“安全带”。有毒食品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心健康,这与少数食品企业利欲熏心不无关系,面对金钱和诚信,他们只重私利,信用缺失。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学生成为关爱生命的人,对自己对社会负责任的人,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增强对社会的责任感。

三、开展校本教研,形成具有化学学科特色的食品安全校本课程

教师在化学教学活动中要积极开展与食品安全有关的教研活动,依据化学学科特点,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以食品安全为主要内容,从研究物质的性质出发,使学生了解各类物质可能引发食品安全的原因、造成的危害以及减少危害造成损失的方法措施等,与日常中学化学教学充分融合,在此基础上形成有化学学科特色的食品安全教育课程。如在生活中的化学选修课中,编制“常见食品添加剂及其危害”“常见水源污染及其预防”等专题教育,“路边摊小吃对中学生的影响”介绍路边摊小吃的制作流程、涉及的化学反应原理、卫生状况等,让学生关注饮食卫生与饮食习惯,增强学生的食品安全意识。

四、结语

第2篇:食品安全教学范文

关键词:茶叶食品安全案例;食品安全法教学;应用价值;教学思维

在当前整个教学活动推进过程中,我们看到教学素材与理念内涵相结合,其能够实现学生理念与教学机制构建的最佳效果。当然,相对于食品安全法教学活动的开展与实施来说,其之所以未能形成理想的教学效果,其关键和根本在于未能注重融入合适的素材所在,从而影响了学生自身对食品安全法的理解与认知。

1食品安全法教学活动的实施背景理解认知出发

随着当前整个教学活动开展与实施不断成熟,如今在具体的教学活动推进时,我们认识到想要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其所能具体依赖的不只是简单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其更重要的是需要,我们充分注重教学案例的示范融入和具体表达,通过理论与案例教学的深度融入,从而实现整个教学活动的创新发展。对于食品安全法的教学活动来说,如果我们仅仅是用法条理论知识来进行教育,那么其很难让学生体会到整个教学机制中所能阐述和表达的教学内涵,所以,我们想要实现理想教学,就需要通过丰富教学素材,创新教学形式,从而推进教学创新。尤其是对于食品安全法教学活动的推进与实施而言,客观的看,法律教学活动与其他教学活动不同,其中抽象的法律思维,乃至枯燥的法律条文等等,实际上,很难通过常规的教学方式或者普通的途径来进行知识理论教育,可以说,完善的教学素材,尤其是从实际出发所形成的法律案例,更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理解深度。所以,我们在推进教学活动时,如果能够把教育者和学习者,紧密关联在一起,进行具体的教学授课,其才能实现理想的教学活动。当然,除了课堂的教学内容外,也需要将课堂以外的知识内容融入和具体应用到整个食品安全法教学活动的过程之中。客观上看,无论是我国食品安全教育机制,还是食品安全法的应用状况,我们不难看出,其实施机制并不成熟,尤其是缺乏合理完善的应用氛围和环境,进而使得整个食品安全法教学活动很难满足理想的教学诉求。

2茶叶食品安全案例的具体展现分析

实际上,食品安全是整个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难题,其中关系到人们的健康,甚至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命安全。在我国2016年,“3•15”消费者权益日的相关报道中,其中报道了很多存在不合格现象的茶叶产品,这些问题的出现,其不仅暴露了我们在茶叶产品食品安全管理工作中的忽视问题,同时也从某种程度上向我们说明了推行和应用食品安全法的重要意义。从传统的茶叶产业中,人们均认为茶叶的价值在于满足社会大众的健康饮食诉求,因此,在人们日益追逐健康、养生的大背景下,饮茶活动的健康属性就成为大众生活过程中的重要内容。而茶叶食品安全案例中有很多故事案例,可以被具体应用到整个食品安全法的教学过程之中,无论是具体的国内茶叶案例,还是世界现代化的茶叶企业,都有着相关茶叶食品安全事例,茶叶产品的品质安全,不仅仅是茶叶的健康饮用需要,同时也是茶叶产业转型发展的重要诉求。而对于茶叶产品的品质安全工作而言,其中所具体包含的内容元素,不仅仅是在茶叶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需要,当然,在整个茶叶产品的存储与运输过程中,也有可能会影响到茶叶产品的整体食品安全,因此,在选择相关茶叶食品安全案例时,要注重案例的针对性和匹配度,同时也要将食品安全案例与整个食品安全法的具体应用诉求相结合,从而实现整个食品安全法的推广应用。在2012年3月的一次调查之中,一项关于“立顿”茶的调查公布于众,让人大跌眼镜。在国际绿色和平组织的调查中,通过对“立顿茶”的样品抽选调查时,其中看到有17种农药残余保留,其中无论是铁观音、绿茶,乃至茉莉花茶中,都有着相关农药保留。在这些农药残留中,其中标准都大大超出了欧盟的农药残留标准,甚至出现了国际规定不能使用的灭多威等等,在这些残留的农药成分中,其不仅影响到胎儿的健康发育,甚至会影响到人类的健康基因。客观的看,由于目前我们未能结合茶叶产品的食品安全构建链条化的监管机制。客观的看,茶叶产品中出现残留农药是整个茶叶产业发展时,有可能个别存在的现象,而在衡量是否达标时,无论是国际标准,还是我国的标准,实际上都不统一。当然,实施多头管理、乃至法律法规应用机制,都不明确,特别是监管力度的相对不足,从而大大影响了茶叶产品的安全监管。事实上,对于我国食品安全工作开展与推进来说,完善的法律元素和必要的法治思维,其中所包含和诠释的是与人们社会相关的茶叶食品监管,通过构建完善严格的质量规范保障,从而确保我国茶叶产业产品的品质把控。

3食品安全教学活动开展的价值诉求

在进行具体的食品安全法教学活动时,我们必须明确学生是整个教学活动推进的主体力量,尤其是整个培养活动所关注的不仅仅是教学内容的传承及表达,同时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掌握完善而系统化的法制意识和食品安全理念。特别是对于社会大众来说,法律的价值不在惩罚,而在具体的应用。所以,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认知与传播体系,对整个食品安全法教育机制,至关重要。当然,对于教学活动来说,只有将学生的学习诉求与教学内涵充分结合,才能有效推进食品安全法的贯彻与融入。当然,想要实现最佳教学活动的核心内涵,其需要把握合适的教学度,也就是需要我们更好去适应食品安全教学活动的各项素养,通过考虑学生自身的特点需求,结合食品安全法的项目内涵,从而提升该教学活动的内涵所在。结合茶叶食品安全案例的具体状况和启迪意义,其能够为我们当前做好食品安全教学活动,提供重要支撑。而就茶叶产业发展的趋势和方向看,做好食品安全的具体监管,其不仅能满足人们对食品品质把控的具体诉求,同时这实际上,也是整个茶叶产业转型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涵。因此,在目前我们所实施的食品安全法教学活动中,如果我们能够选择合适的素材进行展现和诠释,其将大大提升人们对食品安全法的应用效果。我国食品安全教学活动在具体推进过程中,完善的教学机制不仅关系到整个教学机制的构建与融入,同时更为关键的是融入食品安全的教学活动,其不仅是一门普通的学科教学活动,更重要的是,培养社会大众形成健康生活意识的重要内涵。而形成与2009年的国家食品安全法,其不仅仅是一门专门围绕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更重要的是该法律是站在当前社会发展要求和社会大众自身诉求的基础和前提之下所形成的系统化内容。

4食品安全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茶叶食品安全案例的具体应用思路

对于茶叶食品安全的生产监管来说,其实际上是一项系统化的活动,尤其是整个食品安全工作在具体实践时,更加注重实际操作,而有关食品安全的法律也是在近年社会普遍关注食品安全问题之后才具体形成的相关法律机制,所以做好该教学活动不仅仅是一种食品安全问题开展的诉求,也是推动全社会人普遍关注食品安全工作的重要任务。当然,对于整个茶叶产业的具体发展来说,其本身就是一种具体的食品生产活动,因此,在茶叶产业创新发展的大背景中,如果我们能够有效去应用教学推广这一形式,那么其将在全面提升食品安全意识的基础上,创新教学机制,赋予整个教学活动相映内涵,并且借助教学素材的特殊性,从而实现学生自身直接,深刻的理解与认知。在商品经济发展日益成熟的今天,茶叶食品产品种类多样,品质优良,但是面对庞大且复杂的茶叶产品需要,我们看到有一些假冒伪劣产品的出现,而这些假冒茶叶产品,不仅是对茶叶产品市场的具体冲击,同时更重要的是影响社会大众生活品质的价值内涵。所以,做好茶叶食品安全素材的示范教学活动,应用这些素材,至关重要。当然,就食品安全法的教学推广来说,无论是法律意识的融入,还是教学内涵的丰富诠释,其都离不开合适的教学实践形式。如何去选择一些极具代表性,且便于学生理解的食品安全教学案例,引导学生去具体理解和认知,其将为整个食品安全法教学活动的全面推进,起到重要作用和全面影响。对于食品安全法的教学活动贯彻与机制建设来说,如果我们缺乏茶叶食品安全案例的有效融入和应用,必然无法推进茶叶产业产品的安全品质把控。对于食品安全法的教学活动开展来说,其中所具体包含的素材内容不仅是具体的食品安全法条例,同时更重要的是细则的融入和应用,如果我们从法规的角度,来具体理解整个茶叶食品安全工作,其所能够实现的不仅是对整个茶叶食品质量安全工作形势的精准了解,同时也是满足社会大众自身生活诉求的重要需要。通过对愈演愈烈的茶叶食品安全问题进行分析,我们看到茶叶产品的污染问题解决、治理工作至关重要。

5结语

客观来看,对于茶叶产品的来说,其作为重要的生活食品,其健康与否,对于人们的生活而言,有着重要的影响,而结合茶叶产品的日常生产状况看,农药喷洒等等,也是整个产业发展的全新诉求。而且在目前食品安全管理活动日益成熟的大背景下,做好食品安全的法律教学,不仅能够有效推广该法律内涵和各项要求,同时其实际上也为整个社会食品安全工作的开展与实施提供了重要诉求。

参考文献

[1]刘香玉.多媒体网络技术在法律教学中的应用[J].浙年专修学院学报,2013(18):179-181.

[2]张培尧.实践性法律教学的反思与完善[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14(19):126-127.

[3]戴国梁.论利用案例驱动教学法开展法律教学的模式[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13):182-183.

[4]张博显.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与保护相关法律问题研究[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2):171-272.

第3篇:食品安全教学范文

[关键词]工程认证;食品安全检测;实验教学;教学改革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指专业认证机构对高校工程教育类专业进行的认证。人才跨国流动推动了工程认证向国际化趋势发展,而工程教育认证能实现各国工程教育水准的实质等效,是工程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近年来国内高等工程教育面临的一项重要工作。《华盛顿协议》是国际上公认的专业化程度最高、权威性最高的高等工程教育专业互认协议,旨在通过对工程教育本科专业进行标准化认证,达到提高高等工程教育质量、实现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的目的[1]。2016年6月我国正式加入《华盛顿协议》。中华工程教育学会(IEET)成立于2003年,并于2007年成为华盛顿协议正式会员。2016年,广东省教育厅与IEET达成合作意向,开始大力推进省内高校参与IEET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2017年开展了第一批工程教育类专业的认证。

一、课程背景

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频出,引起了社会各界越来越广泛的关注。食品安全是当前重大的民生课题,因此,从国家监管部门到食品企业,越来越重视食品的安全监督与分析检测,对食品品质分析与安全检测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持续增加,对此类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肇庆学院为了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在2014版培养方案修订时要求增加实践课程所占的学时比例。在此背景下,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增设了一门实践课程——食品安全检测综合实训,该课程侧重于食品安全方面的分析检测方法与技术,为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分析检测技能而设置。该课程在大三下学期开设,包括12学时理论课与24学时实验课。此时,学生已经修完无机及分析化学、仪器分析、食品化学、食品分析以及食品微生物学等大部分专业基础课程及专业课程,已经具备进行食品分析检测的基本理论基础与实验技能,而大四将进入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毕业实习以及毕业论文设计阶段。因此,在整个课程体系中,食品安全检测综合实训课程处于较末端的培养环节,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为学生在后续阶段开展毕业实习与写毕业论文夯实基础,并能够顺利无缝对接企事业单位相应的工作岗位。肇庆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教师自2016年起就开始了解IEET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相关的理念、规范等,2017年开始按照IEET工程教育认证各规范要求展开一系列的专业建设与改革工作,2018年12月IEET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对我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进行了实地访评,2019年2月该专业通过IEET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因此,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框架、教学体系、各门课程的教学工作等均按照工程教育认证的理念、机制、规范要求进行了改革。

二、以毕业生核心能力确定课程教学目标

工程认证的核心就是要确认工科专业毕业生达到行业认可的既定质量标准要求,是一种以培养目标和毕业产出为导向的合格性评价[2]。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要求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师资队伍配备、办学条件配置等都围绕学生毕业能力达成这一核心任务展开,并强调建立专业持续改进机制和文化以保证专业教育质量与专业教育活力[3]。IEET工程教育认证要求专业要确定长期目标即教育目标,还要有明确的中期目标即毕业生具备专业所需的核心能力,毕业生核心能力通过课程体系中各门课程的教学活动获得,最终支持教育目标的达成。IEET工程教育认证对毕业生的核心能力用8项标准进行评估,凡是申请工程教育认证的专业其培养目标必须全覆盖这8项标准,这8项标准要通过课程体系、教学大纲去承载,并通过每门课程合理分解指标点,来体现指标达成度[4]。每一门课程据此订立短期的目标即课程的教学目标,明确通过教学活动学生应达成的学习成果。根据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教育目标与毕业生的核心能力,结合食品安全检测综合实训课程特点以及其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确定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能够具备IEET工程教育认证中的第1、2、5、7、8项核心能力,即:运用数学、科学及工程知识的能力,设计与执行实验以及分析与解释数据的能力,专案管理(含经费规划)、有效沟通、领域整合与团队合作的能力,认知时事议题,了解工程技术对环境、社会及全球的影响,并培养持续学习的习惯与能力,理解及应用专业伦理,认知社会责任及尊重多元观点。其中1、2项为知识与技术层面的专业能力,5、7、8项为态度层面的非专业能力。具体落实到食品安全检测综合实训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应该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具有以下的能力:能够根据将要开展的实验项目查阅相关资料如最新的国家标准等,进而设计并撰写详细的实验方案并据此展开实验,实验小组成员间需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与分工合作,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基础课程以及专业课程知识,分析与解决实验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能够对实验数据进行正确的处理与分析从而得出结论、形成报告,能够了解食品安全检测的新方法、新技术,了解食品安全问题是民生的重大问题,了解本专业承担的社会责任,还应具备职业道德,遵守职业规范。根据食品安全检测综合实训课程与IEET工程教育认证规范相关联的5项毕业生核心能力,重新制订教学目标,明确学生的学习成果,据此修订教学大纲,以说明通过教学活动的实施,期待学生学到什么,即通过课程教学期望达成的效果,也就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达成的核心能力。

三、以成果导向理念开展课程教学活动

工程认证倡导三个基本理念:学生中心、成果导向和持续改进,这是工程认证机制与文化的内涵[5]。专业人才培养机制与专业教学体系的建设要把握好这三个理念,课程体系中每一门课程的教学,也应该将这三个理念贯穿其中,若仅就开展教学活动这一环节而论,成果导向理念最为重要。学生中心即是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传统教学倚重教师“教给学生什么”,以学生为中心则是将重心转移至关注“学生学到什么”。传统教学依据“教学内容”正向设计教学,着重于教学方法与教学过程。成果导向以学生预期能力获得为导向进行反向设计和正向实施教学,将教学的重点落在学生学习的“成果产出”,其本质就是一种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模式,实现了教学模式由“内容为本”向“学生为本”的根本转变[6]。成果导向教学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教学模式,必须经由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总结、不断改进而得。开设食品安全检测综合实训课程的国内同类专业院校很少,可供参考资料也不多,经课程组讨论,理论课部分主要介绍食品安全检测的新技术新方法,如酶联免疫分析技术、生物学发光检测技术、PCR技术等,使学生了解食品安全检测最新的技术与方法,了解食品安全的重要性;实验实训部分选择5项内容:食品重金属的检测、食品添加物的快速检测、食品添加剂的检测、食品包装材料的卫生检测以及食品微生物的检测。综合考虑实验仪器、试剂与实验场地等因素,前2个实验采用传统实验教学方法,后3个实验设为综合性实验。如果期望学生通过食品安全检测综合实训的教学活动达成IEET工程教育认证中的第1、2、5、7、8项核心能力,学生必须经历更多的实践,在实践中才能发现问题,若是遇到较为复杂的问题就更能锻炼学生并提升其能力,再通过独立思考或小组讨论,找寻解决办法并制订实施方案,历经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一种认知循环而后获得相应的能力。因此,综合性实验教学活动是让学生全面与深入地参与检测项目,使学生在实践中运用并升华所学知识,夯实实验技能,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能力。为培养学生的沟通与团队合作能力,综合性实验均分样品小组进行,还需考虑到实验时间与实验场地等问题。小组以6~8人左右为宜,实验样品、检测项目、实验方案由组员讨论后共同拟定,实验试剂配制由组员分工合作完成。为保证每个学生的动手能力,样品组内再按每2人分成小组,每个2人小组均需独立完成对组分的检测后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得出结果,样品组内各小组的实验结果之间需进行精密度分析,最后报告样品的检测结果。为增加实验的探索性与复杂性,添加剂的分析实验要求采用国标法以及其他自选方法进行分析检测,并对两种方法得出的结果进行分析比较,食品微生物的检测要求采用国标法以及测试片法进行分析检测并对两法结果进行分析比较。以这种方式开展实验实训,不但直接对接将来工作的食品检测岗位,而且由于实验中学生需自由组队、查找资料、确定样品及实验项目、拟定实验方案、处理及分析数据,样品组员间还需分工合作并有效组织与沟通才能使实验顺利开展,充分将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主要起引导、指导的作用。如此就将教学目标聚焦于学生学习成果上,以成果导向理念指导教学,以明确的核心能力的掌握为目标反向设计教学活动,最终促成学习成果的达成。

四、根据教学评价持续改进课程教学

持续改进理念是工程认证文化的内涵之一,需长期经营、自我管理。工程认证要求对专业层级的教育目标及毕业生核心能力达成度进行评估并持续改进,从课程层级来看,每门课程也应对教学目标达成度进行评价以确保其达成,以使出现问题能够得到及时反馈,以便对教学内容以及方式等进行持续改进,从而推动教学质量不断提升。课程的教学评价分为直接评价与间接评价。直接评价是通过学生成绩进行评价,学生成绩是评价教学目标达成度最重要的指标,为使该评价指标能客观公正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应采用恰当的方法。食品安全检测综合实训课程对学生的成绩进行多元化的综合评价,成绩由理论(10%)、实验(50%)与考核(40%)三部分按比例计入总成绩。理论成绩由作业与考勤两项成绩构成,二者比例为7:3,考虑到实验实训部分所占总学时2/3,且更能较直观地评判学生学习成果,因此实验成绩占比例最高为50%,实验成绩由预习及方案撰写、考勤、实验过程(包括实验操作、态度、清洁)、实验报告4项成绩构成,4项成绩的比例为1∶2∶3∶4。实验过程的评分比较难以量化,因此教师须熟悉每一个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及时给予引导或指导,多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并且能够针对问题查找相关资料,能够独立或团队合作采用各种方法去分析与解决问题,教师只有全程密切关注学生,才能对每一个学生的实验过程进行最合理的评价。实验报告根据实验报告撰写的格式、内容、实验数据以及数据处理过程与结果、分析与讨论进行评分。除了通过学生成绩直接评价,还可采用间接评价的方法,如课程学习结束向学生发放关于课程学习成果的调查问卷;还可从其他方面收集课程教学的反馈信息,如毕业生对课程学习成果的反馈,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的反馈,学生实习、工作相关岗位的反馈等。通过以上对学生学习成果的直接或间接评价,教师可对教学目标达成度进行评价。对教学目标达成度进行评价,目的是对课程教学活动进行评估以持续改进。在2017、2018学年度,通过对2014、2015级食品班实施教学以及从教学评价获得的教学反馈分析得出,应进一步加强学生的第2、7项核心能力的培养,因此课程组对2016版食品安全检测综合实训的教学大纲进行修订时,取消了理论课部分的学习,学时改为32学时,实验学时增加,实验内容也增多成为6项:食品添加剂的检测、食品包装材料的卫生检测、食品微生物的检测、食品重金属的检测、食品添加物的快速检测以及自选项目的综合设计性实验。所有实验项目均为综合性或综合设计性实验,极大地增加了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该版大纲将用于2016级食品班大三下学期食品安全检测综合实训课程的教学。

五、结语

为提高我国工程人才的教育质量,使我国的工程教育与国际接轨,实现国际互认,工程认证必将在我国各工程教育类专业中展开。如果仍以传统的教育理念或培养方式培养学生,会导致教育产出(毕业学生)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符合度脱节,毕业学生能力不足等问题凸显。因此,在食品安全检测综合实训课程教学中,把握好工程认证内涵与规范,以毕业生核心能力明确教学目标,以成果导向理念开展教学活动,进行教学评价获取教学反馈以对教学持续改进,将有利于进一步提升食品安全检测综合实训课程的教学质量,达成预期教学目标,使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获得相应的能力,为毕业要求提供支撑。

[参考文献]

[1]姚韬,王红,余元冠.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问题的探究:基于《华盛顿协议》的视角[J].大学教育科学,2014(4):28-32.

[2]陈秀梅,黄民,彭宝营,等.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的机械控制工程课程的教学改革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8(17):148-150.

[3]曾云,陈刚,吴北平.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测绘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优化[J].教育教学论坛,2016(32):268-270.

[4]赵双琦,耿蕊,张晓青,等.基于工程认证标准的信号与系统实验教学探索[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8(2):166-169.

[5]施晓秋.遵循专业认证OBE理念的课程教学设计与实施[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5):154-160.

第4篇:食品安全教学范文

关键词:食品安全导论;改革;实践;食品安全法

0引言

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的质量有密切关系。“食品安全导论”课程,是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必修课之一,全面介绍了培养专业人才所要达到的目标、知识要求、素质要求和能力要求,涵盖了微生物学、化学、生物化学、管理学、环境学、营养卫生学等方面的知识,知识面广、综合性强[1]。对于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学生来说,不仅需要掌握专业的理论知识体系,更需要增强实践能力,全方位熟悉专业的培养目标。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食品安全导论”课程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有针对性地培养应用型人才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笔者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进行了教学实践和改革,利用教学模式的多样化、灵活设计课程体系,让学生充分认识到食品安全问题与我们息息相关,通过学习该课程认识到食品安全的重要性[2]。学习兴趣是渴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知识的意识倾向,使人们不断积累知识,刻苦钻研、开阔眼界是学习道路上的催化剂。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对该课程不断进行探究和摸索,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课程教学改进方法和思考。

1课程教学改进方法与思考

1.1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

学校“食品安全导论”课程安排在大一上学期,是学生进入高校后接触到的第一门专业课程,内容上从介绍食品安全的基本概念、学科的形成与发展及国内外目前的研究状况到食品安全体系及食品数量安全与供应的可持续发展。目前,在信息与科技快速发展时期,课程知识量增大的情况下,按照传统教学方法,教师主动传授,学生被动接受,犹嚼蜡,难消化,而且有些知识点较抽象,不易理解,致使部分学生无法适应业课程的学习,靠死记硬背来应付期末考试。

1.2提升教师自身素养,紧跟食品科技发展步伐

不断优化教学体系,更新教学内容,任课教师不能仅仅停留在书本知识的教学,紧跟食品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和社会的需求,通过自身的不断学习、进修,大量阅读国内外专业杂志、期刊、图书等渠道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将新理论、新技术、新知识融会贯通授课过程中,知识的传授与学习做到与时俱进[3]。譬如,在食品安全溯源及预警技术模块中,食品溯源系统(FoodTraceabilitySystem)在常规下进行教学,枯燥无味,学生兴趣不大。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影像资料,将深圳市检验检疫局录制的我国进口葡萄酒安全溯源的视频插入到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效果得到明显提升。教师在上课前提前收集目前国内外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将相关的事件插入到对应的章节。教师授课过程中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贴近生活的事例,从食品安全的角度进行分析,寻找食品危害产生的原因。关注我国食品安全监督管理总局官网,了解最新的食品安全督查信息、不合格产品的批次及不合格的原因,同时可以让学生在实例中理解食品添加剂的正确使用方法与使用量。

1.3引化学入课堂,解食品危害之谜

食品安全与食品原材料的选取、加工方式及添加剂的使用量都有密切的关系。近些年,食品安全事件接二连三地发生,比如2008年,我国出现的毒奶粉事件,其根本原因是由于在牛奶中不同程度地添加了三聚氰胺,而三聚氰胺属于有机化工中间产品,广泛运用于木材、塑料、涂料、造纸等行业,而在奶制品中禁止添加。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可以从化学的角度讲授,从本质上解答为什么高剂量三聚氰胺引起肾结石。通过反应物的化学结构式,反应过程及反应产物的结构式,三聚氰胺与三聚氰酸反应形成以氢键相连的网状结构,难溶于水,沉积易形成肾结石。将化学知识融入课程教学中,便于理解为什么在乳品中添加三聚氰胺会对人体产生危害。课前任课教师需要认真查找各种资料,课堂上多传授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的知识,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师的要求更高,同时能增加学生的知识量,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1.4精心梳理知识,便于学生理解

食品安全专业的主干课程中,出现最多的是GAP,GMP,GHP,GVP,GPP,GDP,HACCP,ISO220等专业名词。因为这些简称都是英文首字母的缩写,学生容易混淆,难区分,更无法理解他们之间的联系。在上完食品安全控制章节的内容之后,学生对这些专业名词也有一些印象,此时可以绘制一个简易的网络结构图,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他们之间的联系。1.5以任务为引领,全班同参与“食品安全导论”绪论章节上完后,任课教师会给学生布置一项作业,要求学生在用心观察自己身边食品安全,并撰写一份调查报告,报告的主题:“我身边的食品安全”。开放性的思考题,可以激发了学生的思考能力,锻炼写作能力。认可教师需要认真批阅学生的调查报告,同时将调查报告进行分类,选取与课程内容相关的调查报告作为教学素材,课堂上师生间可以讨论,使教学更加贴近生活,让学生真正理解所学的知识,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将食品安全法融入课程体系中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2009年2月28日首次通过,于2015年4月24日进行修订,2015年10月1日起开始实施。最新版的食品安全法从食品安全标准的制定、食品的生产经营、食品进出口、食品检验、食品安全事故如何处置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解释,每一章法都配有适用范围与危害食品犯罪的典型案例。课堂上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与“食品安全导论”的课程内容相结合,对于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具有很好的引导作用,增加案例分析,将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与案例相结合,课程趣味性增强。譬如,第四章食品安全风险评价章节中,课本上把食品安全风险评价估分为4个阶段,同时对4个阶段进行了详细的解释,通过书本,学生往往会对该章的内容产生很多疑问:食品安全评估的组成成员?什么情形下需要进行风险评估?如何进行风险评价?风险评估包括哪些方面?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费用如何支付……在食品安全导论教材中,给出的是一个框架,没有详细的说明,难以解答学生心中的疑惑。只要学生认真阅读食品安全法第二章,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中的第十七条、第十八条、第二十一条,这些疑惑就可以解开。食品安全法一书中还配有典型案例分析,譬如,上海味利皇食品有限公司与上海市卫生局行政处罚案中,食品安全法中对此案件进行了详细地分析。学生将课本与食品安全法结合起来学习,起到了相辅相成的作用,便于学生更好理解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不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而是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便于培养应用型人才。

3结语

第5篇:食品安全教学范文

关键词:翻转课堂;高职;教学

一、引言

翻转课堂是译自英语“FlippedClassroom”或“In-vertedClassroom”,是指把传统的学习过程翻转过来,课前学生完成自主学习,课中教师与学生互动交流、解决疑惑,从而提升课堂效率和教学效果[1]。翻转课堂强调过程学习,在课前通过网络平台个性化自主学习教师提供的教学资源,例如PPT、FLASH动画、微视频、电子教材,课堂测验等;在课中举行多种互动型教学活动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技能的掌握[2,3]。学生可根据自身情况安排学习时间、学习空间和学习次数,提供了个性化的学习途径,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参与度。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是高职食品类专业一门操作性和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核心课程。多数高职院校的这门课程一直沿用“教师课上传授理论实践知识,学生课下完成作业报告”的传统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够,难以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同时教学内容偏多、课时少,学生基础薄弱,导致教师十分劳累,教学效果较差。针对此种现状,笔者将翻转课堂理论应用到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课程中进行实践研究,以期为学生打造自主学习的平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提升课程教学效果,培养更优秀的高职食品专业高素质职业技术技能人才。

二、翻转课堂的设计开发

(一)整合课程内容,开发信息化资源

翻转课堂教学是一个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并非所有的知识都适合这种模式。笔者针对高职学生特点和教学目标,以开展的必要性和适用性为原则,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整合。根据“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的原则设计、筛选教学内容,将选择的任务碎片化、颗粒化,并制作成相应配套的PPT、微视频、课堂测验、电子教材等信息化资源,将知识点和技能点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使将要学习的知识点和技能点变得生动有趣。

(二)设计教学模式,改造教学流程

笔者将教学过程分为前置学习、课堂学习和课后学习三个阶段进行设计,如图1所示。前置学习阶段教师利用网络平台提前一周学习任务和学习资源,学生根据个人安排分组完成自学和自测,教师进行分组指导,实现学生对知识的初步认知和记忆;课堂学习阶段教师讲解重点、解答疑惑,学生分组汇报,教师组织讨论交流,教师点评补充、布置作业,实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应用与创造;课后学习阶段完成作业,针对知识薄弱环节再进行进一步的拓展探究学习,教师在线交流并对学生问题进行答疑,实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巩固。整个过程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

(三)改革评价方式,调动学习热情

为调动高职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注重过程考核,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在考核中不再是传统考核方式中的一考定成绩,而是注重学生在翻转课堂中的参与程度,不同阶段都有考核。总成绩由前置学习、课堂学习、课后学习和最终考核四部分构成,分别占30%、30%、10%和30%。前置学习阶段,注重学生对教学资源的观看情况,占总成绩20%,课前测试占10%;课堂学习阶段,利用泛雅平台考勤占总成绩10%,学生汇报成绩由小组互评产生,占总成绩20%;课后学习主要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占总成绩10%;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30%。这种多元评价方式更能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充分调动了学生对课堂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三、翻转课堂的实施成效

通过翻转课堂模式应用前后进行问卷调查和平行班对比实验,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主学习能力和课堂效率进行了研究和总结,结果表明学生和教师均从翻转课堂实践中获益。

(一)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提升

经调查分析,翻转课堂能提升高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相对传统课堂而言,微视频的直观和趣味性,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知识,有利于学生理解记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每个学生的学习机会是均等的,可个性化安排时间、学习次数和学习进度,可随时通过平台与老师同学交流,能够帮助学困生减少学习中的障碍,非常适用于缺乏自信和学习兴趣的高职学生。

(二)课堂教学效率提高,课程教学效果提升

高职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有8个项目,而课时仅有58学时,仅靠传统的教学手段很难完成教学任务。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可保证教学效果的同时有效缩短课堂时间,加快教学进度。通过平行班对比实验,实验班的学生成绩有较大提升,60分以下的学生下降了35%,61—75分的学生提升了18%,76—90分的学生提升了12%,90分以上的学生上升了5%。从一定程度上说明翻转课堂可提升教学效果,尤其对于学困生的作用较明显。

(三)教师信息化能力提高,业务水平提升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信息化技术掌握要求。例如,要求教师能够制作精美的教学视频、课件和PPT等,并且能够熟练使用网络教学平台。同时,翻转课堂对教师的主导作用要求更高,教师需具备更好的组织能力、点评能力和更扎实的专业知识。通过实施翻转课堂教学,笔者自身应用信息化教学的能力得到了较大提升,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也到了很大提高。

四、翻转课堂的总结反思

基于泛雅平台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促进了信息化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现了前置学习、课堂学习和课后学习的三个阶段的教学,使学生的知识从认识识记到知识内化,再到知识巩固和升华,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和教师的学习主导作用。采用这种模式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课程教学效果大大提升,可在同类课程中进行推广。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尽管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很多问题,例如教师的工作量较大,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制作微视频、设计课堂等;教师的指导教学活动能力和信息化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小组活动中评价方式需要进一步细化设计等,均需要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兰春霞.基于翻转课堂的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实证研究[J].职教论坛,2015,(23):73-77.

[2]崔艳辉,王轶.翻转课堂及其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电化教育,2014,(11):116-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