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高职教育教学范文

高职教育教学全文(5篇)

高职教育教学

第1篇:高职教育教学范文

摘要:立足于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现状,主要分析了“如何以企业需求为主导推动高职教育教学改革”这一问题。

关键词:企业需求;高职院校;教学改革

根据当前我国高职教育服务观的要求,高职教育应在尊重受教育者个体差异性的基础上结合企业需求、培养实践性人才的教育理念,充分发挥教育观念及方法的灵活性和实用性,致力于企业人力资源的有效培养和发展。

一、增强企业需求观念,提高企业主导教学意识

强有力的实践和行动源于观念和认识的转变和正确引导,高职教育是异于义务教育的专业化、针对性人才的培养,其教育目的的特殊性要求高职教育理念有一个全新的定位。首先,从学校领导层的管理观念入手,强调学校教育目的、方式、组织以及评价与企业需求的充分结合,以企业的实践性人才培养为根本出发点;其次,从直接的教育者来看,强调教学过程全面落实理论、实践相结合的观念。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就业、企业需求以及社会适应为指导方向进行教学培养。

二、改革陈旧教学模式,实现理论结合实践教学

陈旧、传统的高职教学模式是教育成果与企业需求脱轨的主要原因,实现立足于社会需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是解决这一矛盾的重要途径。(1)教学模式的改变源于教学内容和题材的更新和变化,课堂中尽可能多地采用生活中的鲜活的企业实例进行讲解;(2)机械的讲授法已经无法扮演主导的教学模式,实践性课堂应成为最佳取而代之者。例如,去相关企业或经济体制机构进行参观、访问,实地培训作业。

三、更新教学评价方式,满足企业专业人才需求

教学评价是教学体系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充当着主导、调节、激励的重要角色。正确、有效的高职教学评价应该做到以下两点:(1)注重学生理论学习水平的同时,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程度,并以充分结合企业需求为基本评价标准;(2)教学精神文化应该与企业进步文化相结合,把培养忠诚服务于企业的社会性人才作为高职教育的精神改革理念。教育是经济发展的动力,作为经济发展载体的企业需要高职教育的人才资源培养和输送,需要真正会学、会做、会创新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廖洪元,周立华,李树德.校企文化教育并举实现学生就业双对接[J].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研究,2011(03).

[2]周立华,李树德.高职学院企业文化教育的价值取向及基本思路[J].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版,2010(01).

作者:王玉鑫 单位:乌海职业技术学院

第二篇:高职教育中会计基础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是高职院校把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一种创新理论教学方法,也是符合当前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一种教学模式。本文以《基础会计》为载体,论述了对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认识及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实践,并提出了该课程的思路建设、内容的构建和实践的操作,实践证明该方法行之有效。

【关键词】高职;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基础会计

理实一体化教学法即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法。它打破了传统的高职教育“学科化”、“系统化”的教学模式框架,不再是理论和实践的分离,而是强调讲授的理论知识“实用、适度”的原则,强调教学中以学生的技能训练为核心,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学生在“做中学”,教师在“做中教”,完成理论教学与实习指导。

1会计专业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1.1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联系不够紧密

通过毕业生就业情况跟踪调查发现,很多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难以履行会计岗位职责,主要表现在实际操作能力不够,不能灵活地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处理实际问题。

1.2校外实践

场所有限校外实践的会计岗位有限,同一单位无法同时接受那么多学生实习和实践。

2会计专业教学改革典型案例分析---《基础会计》课程改革

《基础会计》是会计学科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会计专业的入门课程,也是学习其他经济学科的基础。对于新入学的高职高专学生来说,这是一个崭新的知识领域。那么作为教师就应打破传统的教学格局,对原有教学内容进行改革。

2.1《基础会计》课程改革目的《基础会计》是高职会计专业一门极为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如何将学生带进专业大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这门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并为他们进一步学习各种专业会计课程奠定基础,应是《基础会计》课程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2.2《基础会计》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和实施措施

2.2.1会计基本理论

从分析会计特征入手,通过对会计产生、发展历史总结,以动态的观点从理论上阐述会计的概念;从会计核算内容的分类来阐述会计六要素的确认、计量与记录;从会计等式静态、动态的论证来阐述借贷记账方法及科目和账户的设置;让学生了解会计工作组织上的基本情况,增强学习会计的兴趣。

2.2.2会计信息加工、整理的核算系统设计

(1)会计凭证的编制和审核、账簿的设置和登记:通过分析资金筹集、生产准备、产品生产、产品销售、财务成果形成、分配等业务引起资金的增减变动和财产清查,阐述会计账户、借贷记账法的应用和会计凭证的编制和审核、账簿的设置和登记。(2)财务会计报告:介绍财务报告体系、报表种类、编制依据、报表结构、编制方法等。主要强调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编制方法。(3)会计基础工作按会计主体规模大小、经济业务的繁简程度、会计人员的多少阐述二种主要类型的会计核算形式,即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和科目汇总表账务处理程序。

2.2.3教学方法及手段

(1)案例教学法《基础会计》中有些知识较为抽象,对此可结合生活实例讲解,以求通俗易懂。例如,我们在讲解期初余额、本期发生额、期末余额之间的关系时,通过学生生活费实例讲解。通过举例,会计知识由抽象到具体,让学生迅速地理解与掌握。(2)讨论教学法讨论教学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围绕中心问题相互交流个人看法,相互启发,相互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情绪,活跃学生的思想,便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图解分析法图解分析法是利用绘图的方法来描述和表示事物,由于图示具有直观、生动等优点,在教学中恰当地运用该种方法,对会计教学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我们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恰到好处的图表法。(4)多媒体教学法多媒体会计教学主要是将现代媒体(电脑、展示台、投影仪等)与传统媒体(文字材料、辅导资料、凭证、帐簿等)进行有机结合,形象直观地表达相关的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加强对会计理论的理解。(5)实践式教学法实践式教学法是在教师的统一布置下,学生通过做练习题的方式,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终达到熟练掌握会计知识的目的。是对学生所学知识的复习和巩固最有效的方法。

3“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实施效果

3.1增强了就业竞争力。实践课的开展效果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通过理实一体化的会计教学改革,可以使学生掌握各会计岗位在实际工作中应具备的技能及有关的基本理论知识,使学生在今后工作中既能快速上手,又具有充足的发展后劲。

3.2提高了会计从业资格考试通过率。

一体化的教学促进了理论知识和实践教学的有效融合,这种新型教学方式,强化《基础会计》、《会计电算化》、《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3门主干专业课程教学,体现”教-学-做结合”、“理实一体化”教学理念,适应会计从业资格考试要求,学生初次通过《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率大大提高。

3.3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方法。

在进行理实一体化的教学过程中,一般以项目教学为主,向学生展开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学习及练习。例如在《基础会计》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首先根据提出的问题进行演示,启发遇到该问题应该如何解决,有哪些方法可以解决,通过教师的演示可以使学生获得具体、清晰、生动、形象的感性知识。

3.4夯实了职业技能大赛的基础。作为湖北省会计领域竞赛影响力比较大的会计技能大赛,我们两次组织大一的学生与其他学校大二的学生同台参加比赛。这类比赛对学生的会计专业基础的要求尤其高,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而且还要有实际的操作动手能力。实践证明,通过我们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的实施,即使是大一的学生我们仍然获得了团体二等奖和单项一等奖的好成绩。以上是对会计专业教学改革典型案例分析的一些初步设想,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充实和完善。总的宗旨是通过课程教学改革,能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启发学生的求异和创新思维,并加强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更好的胜任将来的工作。

参考文献

[1]韩冬梅,杨峰.高职会计专业核心技能的界定及培养策略探析[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4.

[2]尹茜,宋艳.基于项目教学法的理实一体化课程的实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

[3]韩冬梅,梁迎春.基于核心技能培养的高职会计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5.

作者:王敏 单位:湖北职业技术学院

第三篇:高职教育中多元教学模式分析

【摘要】由于高职教育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因而当前在高职教育中应用多元教学模式有其必要性。应积极应用多元教学模式,以实现高职教育的多元效能。

【关键词】多元效能;高职教育;教育效能

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改革和创新,传统的教学模式所表现出来的教育弊端日益明显,严重影响了高职教育效能的提高。因此,探索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并开展科学有效的教学实践,以实现高职教育的多元性教育效能,是当前高职教育亟须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多元教学模式在高职教育中应用的必要性

高职教育中仍存在诸多问题普遍意义上讲,当前高职教育的教学模式整体上呈现总体科学、局部无效的现象,影响高职教育的教学效能,降低了高职院校的就业率。虽然很多高职院校在教学改革的大环境下做了很多尝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仍然存在一定问题。

(一)专业特色不突出。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上,受专业和基础课、基础和公共课、理论和实践课的冲突影响,很多高职院校的好专业设置趋向本科教学计划的压缩本,形成了多课程、少课时的高职教育体系。同时,专业定位也逐渐模糊化。随着高职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很难顾及到每个学生的发展,一些院校将教学目标定位于一个共同目标上,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不仅体现不出专业特色,还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二)教学手段滞后。虽然高职院校经过多年的改革和创新,不断地更新教学手段,但传统的以教师传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仍然在教学中占据主要地位,尤其是在理论教学中。理论教学中,黑板是教师教学的工具,科学技术的应用匮乏;实践教学上,教师所设置的教学内容仍然以验证性为主,学生自主动手与操作的实验较少。这种仍然以教师为主、灌输式的教学手段是无法适应新形势下高职教育发展的,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高职教育的多元效能是极为不利的。

(三)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确。一些高职院校所提倡的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仍然受到应试教育背景下成绩的影响,过度强调理论教学,轻视实践教学,过度注重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轻视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某些高职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的实践能力甚至不如中职生,陷入极其尴尬的地位,很难找准适合自己的职业岗位,定位不明确。加上理论教学所需的教学场所、教学设施等均比实践教学要求低,高职院校无须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高职院校对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轻化度。这种教学目标和就业需求相错位的高职教育,不仅弱化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还降低了高职教育的多元效能。

(四)“理实”结合不够紧密。高职教育的自身教育特殊性,决定其除了要注重理论教学外,还要注重实践教学,并将两者有效融合起来。在理论教学中以实践为目标,在实践教学中以理论为引导,是高职理论与实践教学相互结合和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现实是很多高职教育理论和实践教学的结合并不紧密,甚至有脱节现象出现,学生很难在理论教学中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得到巩固和发展,无法将学到的理论知识科学地应用于实践活动中,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影响了其专业技能的提升。同时,这种理论和实践教学脱节的高职教育,极大降低了高职教育的多元效能。

二、实施多元教学模式,实现高职教育多元效能

(一)实施BETC教学模式——实现高职教育的个性效能。BETC教学模式是一种基于学生主体教育理论、以学生中心为核心、以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为目的的教学模式。该模式下的高职教育,学生是主体,教师属于从属地位,在整个教学中,学生积极探索和寻找问题的答案,解决教学难题,进而实现高职教育的个性效能。在这种教学模式下的高职教育,教师可以通过采取扬长教学法和分层教学法开展教学,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扬长教学法上,教师要考虑到高职生尤其是刚入学的高职生的情绪变化,很多高职生可能是因高考失利,才与本科院校失之交臂,难免会有一些消极情绪。因此,教师要通过了解每个学生的自身特点,尽量挖掘出学生独有的魅力,帮助学生重新树立自信心。在理论和实践教学中,教师应该多鼓励、少批评,让学生能在学习中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心理品质。分层教学法是在教学中,基于学生个性差异上,教师所采取的具有一定针对性和层次的教学方法。学生在知识结构、学习能力和态度、兴趣爱好、智力等方面都存在一定差异,BETC教学模式和分层教学法的应用,确保了不同层次的学生能通过学习后得到相应的进步和发展。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做到分层编组、分层备课、分层授课和分层指导,并根据学生的层次差异编制相应的教学内容、教学课件、教学评价机制等。如在城市轨道交通客运服务英语这门课的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的专业知识掌握程度分为几个小组,按照每个小组学生的知识层次设计难度不一的教学任务,以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自己被尊重,体验到学有所成的自豪感。

(二)实施“双元制”教学模式——实现高职教育的职业效能。“双元制”教学模式是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教学理论的重要体现,是“合作培养”教学模式的主要构成,最先是德国教育学家胡勃先生提出的一项职业教育形式。“双元制”教学模式的本质是学生一边在学习专业理论知识,一边在企事业单位接受职业技能训练,是一种理论和实践教学相结合,以实践教学为主的职业教育模式。这种教学模下开展的高职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适应力,提高学生的职业竞争力为目的,有助于实现高职教育的职业效能。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合理使用教学方法,增强教学的互动性,并且借助多媒体和网络平台等教学手段。“双元制”教学模式下高职教育,教师可以采用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将理论和实践相互结合。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方法,能促使学生将已经学到的理论知识有效地应用到实践活动中,又能促使学生在理论学习中将抽象的理论概念性知识寄托到具体的实践活动中,达到巩固学习效果的目的。如在轨道交通运输与信号专业英语的理论教学中,为了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制作PPT课件、视频、语音等,让本来抽象干涩的教学内容变得更为生动和活泼。讲授完理论章节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实训操作,教师要加强与当地铁路系统对应部门的联系,尽量给学生一个实际操作的机会。同时,要组织学生在实训中对已学知识中不理解之处进行总结和思考,提高学习效果。

(三)实施“五阶段循环”教学模式——实现高职教育的能力效能。“五阶段循环”教学模式是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在经过多年实践后取得一项较为重要的成果,在我国高职教育中具有较大影响力。该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是能力本位,目的是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为目的,如探究、创新能力、及自主学习能力等。“五阶段循环”教学模式,顾名思义是五个不同阶段组成的教学模式,即市场调查分析、职业分析、教学环境开发、教学实施与管理和教学评价与改进五个阶段。实施“五阶段循环”教学模式,需要教师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探究力、创造力及职业竞争力,实现高职教育的能力效能。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讨论教学法,引导学生在某一个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分享,最终获得正确的答案。高职教育,讨论教学法的应用前景广阔,因该方法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思考能力、动手能力、处理事务的能力等。同时,讨论教学法增强了教学的互动性,不仅是师生之间的互动,还有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创设了一个和谐的教与学的环境。如在城市轨道交通客运服务英语的“投诉建议处理”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讨论教学法,事先给学生准备一些乘客投诉的案例,让学生结合自己所掌握的词汇、投诉类型和投诉程序讨论这些案例的可取及不足之处,并讲述如何克服这些不足以达到让乘客满意的目的。通过这样一种教学,大大锻炼了学生的思考能力、探究能力等,实现了高职教育的能力效能。

(四)实施多元化实践教学模式——实现高职教育的人才效能。实践教学是高职教学的重要部分,体现了高职教育特有的教学特色。高职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培养一批批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尤其是在全球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人才的竞争直接关系着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关系着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实践教学是在完善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结构基础上提高一批高素质的生产、管理、服务等一线专业人才。而培养这种多元化人才,必须要有多元化实践教学模式的支撑。多元化实践教学模式下的高职教育,除了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的多元化发展外,重要的是开展多元的教学方法。高职教师可以通过开展项目教学法、自主教学法、合作教学法及探究教学法,实践多元化实践教学模式,实现高职教育的人才效能。如在城市轨道交通客运服务英语课程的“票务工作”教学中,教师可以将课堂搬到当地的地铁或者火车站内,引导学生自主去进行自动售票机的操作,并找出乘客机器购票中所会遇到的实际问题。通过开展这样一种教学,帮助学生巩固理论知识的同时,还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了学生岗位适应能力。

总之,高职的多元效能教育必须以提高高职教育能力和效率为要求,通过开展多元教学模式来达到高质量教学效果的目的。在促进高职多元效能的发展和实现过程中,可以通过构建BETC、“双元制”、“五阶段循环”、多元化实践等教学模式,实现高职教育的个性、职业、能力和人才效能,以充分发挥多元教学模式在高职教育多元效能的研究和实践作用。

【参考文献】

[1]杨红,何薇.谈高职教育中头脑风暴法与项目教学法的有机结合[J].中国成人教育,2011(22)

[2]王松壮,李平,徐凤姣.构建“三位一体”创业教育模式推进职业学校创业教育工作[J].现代教育,2011(5)

[3]张霞.关于高职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的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2(7)

作者:戴敏 单位: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第四篇: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构建思考

【摘要】文章旨在实现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标准化和有效性管理,通过结合“”理论对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管理体系进行构建,通过对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指标进行分解,对一级指标细化,全面探讨人才培养的重要问题,将教育前瞻性体现,促进高职教育教学的发展和教学管理。

【关键词】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构建

一、前言

现如今,高等教育教学质量评估主要是结合结果评价和过程评价方法。对于结果评价而言,主要是传统评估过程,评价主要是来自于高校外部。对于过程的评价而言,主要是做好教学过程的全面监控,全面评估教学管理的任何环节,也即是学校内部的一种评价过程。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评价,更要结合学校现有教育教学质量现状,注重内部质量管理的监控,将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因此本文对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构建进行研究分析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特征

一全过程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管理过程,更加注重人才的全过程培养,通过结合市场调研,做好专业的设置,注重毕业生的教育教学,实现就业的根本指导。二全方位全方位特征的体现,主要是结合教学质量,做好人才培养的相关工作,通过注重学生的管理,注重社会调查工作,结合实践能力的全面培养,逐渐形成创新精神。三全员性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管理中,各个部门均有参加,因此其教育教学质量管理中,有着全员性热证。

三、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

一教育教学质量管理状态考评指标体系关于教育教学质量管理状态考评以及指标,如图所示,主要是做好教学组织的领导和常规教学管理,同时也要做好教学运行管理和教学基础管理,加强教学质量和特色项目的管理。其中教学运行管理占有分值较重。同时也要做好教学技术建设以及教学质量,在常规教学管理中,做好特色项目的处理。教学组织领导的二级指标,需要做好领导的高度重视,做好教学工作计划的制定,结合教学科研活动,保证教学质量。加强教风建设和学风建设。其中重点做好教学工作计划的制定和教学保障工作,做好学风建设的工作。关于常规教学管理而言,主要是做好教学文件的管理以及学籍管理,做好教材的管理和考试管理,做好教学责任的有效性管理。教学运行过程,做好教学文件的执行工作,做好课堂的教学和实践教学过程。教学基本建设过程,往往是结合专业课程建设,做好实训基地建设以及实验室建设情况,做好教学经费的实际应用。教学质量的体现,结合听课的主要情况,做好评价教学的过程,加强质量的评估和课外科技活动的进行,加强精神文明以及社会实践性应用。二教育教学质量考评标准的构建关于教育教学质量考评标准的构建,主要是结合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的多元化人才培养。不仅仅要做好教学管理状态的考核,同时也要做好教学计划的合理制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就要结合教学质量管理状态的基本体系结构,实现整体性的教学和应用。教育教学质量考核标准的构建过程,一级指标就要选择教学基本建设和教学质量。教学基本建设往往是做好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以及实训基地建设,注重实验实训建设和教学经费使用的建设,关于教学质量的建设和应用,就要做好成绩的有效性考核,做好质量的评估。通过加强课外科技活动的评估过程,实现精神文明以及社会实践性的应用和发展。专业建设过程,做好专业建设的科学有效性规划,并结合人才的根本需求,结合课程体系的根本建设过程,保证有着较好的教学效果体现。

四、结语

总而言之,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就要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全面培养,结合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发展情况,注重就业以及市场竞争的全面培养,在分析教育服务质量相关标准的同时,做好人才岗位职责以及工作权限的全面分析。在评价质量体系的应用时,不仅仅考察教学管理,同时也要做好教学基本建设的全面考察,完备教学经费管理制度,并做好教学的评教工作,结合课程考核的实际应用,注重质量的有效性评估。课外科技活动以及精神文明建设过程,就要对各种组织大赛高度关注,加强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有效性监督和管理,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推动高职院校的积极发展,促进现代教育的进步。

参考文献

[1]王昌国,包耀东基于系列标准的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改进策略田当代教育科学。

[2]李志伟以质量管理促进高职教育教学发展田管理观察。

作者:拖洪华 单位: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

第五篇:高职教育“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模式分析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对教学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改变学习方式,重视沟通合作。由此,“合作学习”这一新型教学模式得到长足的发展。文章主要阐述合作学习的概念、基本要素等,分析“合作学习”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策略。

关键词:合作学习;课堂教学;基本要素

合作学习这一新型教学模式随着高等职业教育改革进程的不断加速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并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它能够展现学生的个性、强化主体责任和合作意识。

一、合作学习的概念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理念的不断变化,教学模式也必然随之变化。合作学习是通过小组合作进行互动学习,对提高学习效率很有帮助,在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合作学习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合作学习在教学中的运用,使传统的教学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尽管这样,也存在着许多问题。

1.概念混淆,流于形式“合作学习”常与“小组学习”这一传统教学模式混淆,仅仅把分组听课、完成作业当成合作学习,让合作学习这一新型教学模式流于表面形式。而合作学习的真正意义在于通过探索、讨论、研究、解决、评价的过程,让成员之间可以发挥所长,实现良好的沟通。

2.缺乏课堂调控技巧以小组为基础进行沟通、互助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有些讨论看似热烈,活跃了气氛,但实际上是一种近乎无效的学习,这样就导致教学秩序混乱,脱离合作学习的意义。

3.缺少内容创新与思维发散受到传统教学模式根深蒂固的影响,新型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还不能适应现代高职教育改革的发展,缺少教学内容的创新与思维的发散。课堂合作学习教学内容缺少知识拓展,这样就切断了思维发散的方向性与内容的创新性,将学习变成一件单一乏味的事情。

4.新旧教学模式的相互排斥合作学习这一新型教学模式有其发展的必要性,但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单一存在,再好的教学模式也有自己的弊端。长期采用合作学习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学生就会缺少独立思考的机会,而慢慢习惯依赖其他成员,也会厌倦吵闹的学习氛围。

5.小组成绩取代个人成绩小组是合作学习的基础,所有组员一起努力取得成绩,小组成绩容易取代个人成绩,所以如何平衡小组成绩与个人成绩尤为重要。小组成员之间各司其职,分工合作,简单把小组成绩作为个人成绩是不行的,要更多地注意每个小组成员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三、解决措施

传统教学模式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合作学习让学生自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开始有表现自我的机会,这不仅培养了他们的自信心,也改变了传统的学习形式,学生的应对能力得到了大大的提高。

1.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任何教学模式都是通过教师来实施的,教师是课程的执行者,如果没有教师,课程改革只能是一句口号。为此,要提高教师对合作学习的理解与认识,转变教师的观念,吸取新型教学模式的精髓。课前准备工作要充分,做好教学整体设计及小组组建,在课堂学习中调控一切不利于合作学习开展的因素,控制学生合作学习的进度。学生应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而是指导者、合作者、促进者和参与者。

2.合作成员要明确职责在合作学习中,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责任,如果不能尽到各自的义务,就无法保障小组的成绩。所以,在合作学习中每个学生都要参与。教师应该给小组成员合理、科学地分配任务,以便更好地实现相互学习、共同合作。

3.教学方式互补每一种教学模式都有其优缺点,既要看到利也要看到弊,从而相互融合,优势互补。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合理、有效地选择教学模式。比如,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师在进行设计课程授课时,就可以先采用传统教学方式讲授,再采用合作教学模式进行方案设计,这样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

4.共性评价与个性评价相结合由于每个人自身条件、基本情况和能力是不同的,在小组中的贡献也不同,因此,得到的评价也不相同。合作学习的学习成绩不是单一的小组成绩或个人成绩。小组成绩不能等同于个人成绩,两者应该分别评价,分别奖励。对小组的评价应重视过程,而对个人的评价应重结果,从而实现共性评价与个性评价的统一。综上所述,合作学习是一种顺应时代要求的新型学习模式,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和思维空间,它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意识,增强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侯建军.小组合作学习存在问题及其策略的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05.

[2]蒋波.合作学习:种种误识与基本要素[J].全球教育展望,200(12).

[3]李朝辉,有效合作学习的策略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3.

作者:赵肖 单位:辽宁轻工职业学院

第六篇: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改革

摘要:二十一世纪的人才培养必须与时代特点紧密联系,高职教育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在教学改革的背景下如何培养高职教育人才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本文主要讲述了高职教育的概况以及教学改革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希望可以以此促进高等职业教育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二十一世纪;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改革

目前,高职院校为社会培养出了一大批专业性人才,但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阻碍了教学环境的优化、使得学校培养的人才综合能力仍然较弱,对高职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高职院校能持续为社会建设输出更多优秀的人才。

一、高职教育主要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在最近几年里对教学模式进行了很大的改革,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限制了学生的发展,甚至让学生无法适应社会的需求。

1、教师队伍建设存在不足

老师是学校培养出优秀人才的核心,因此教师队伍的建设至关重要。但是就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来看,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首先是教师队伍结构的不合理,无论是年龄上、还是专业上都不平衡。在年龄上,资历较老的老师较多,新面孔不够,这就使得老师与学生的交流存在问题,老师和学生之间常常会有代沟。而从专业上来讲,学校总是有的专业老师多,有的专业老师少,同时专业和人文素养有较大差异,这就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的学习,对人才培养不利。

2、高职院校教学质量偏低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对学生疏于管理,学生生活散漫,对学习的兴趣低迷。引起教学质量偏低的原因是学校一般将重点放在了理工科而忽视文科的发展,在教学质量的评价上也多注重理工科的教学成效而忽略文科的教学成效,这种不平衡使得学校在方向上偏离,发展受到限制。

3、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不相符

最后一个问题在于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与市场需求的不一致。这主要表现在学校大力发展的专业在市场上的需求少,而学校忽视的专业却又有很强的市场需求,学生毕业以后因为满足不了社会需求而找不到好工作。另一方面则表现为学生的实践能力过弱,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在学校里未能养成亲自动手实践的习惯,学校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却忽略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也是学生无法适应社会需求的原因。

4、培养阶段单一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对人才的培养主要集中于职前培养,即受众一般是在校学生,而对于那些已经参加工作的职工来说,很少有高职院校对他们进行培训,因此,前进空间往往会很小,限制了职工的进一步发展。学生在真正就业以后遇到的问题才是其发展的关键,在这个时候少了学校的培训与指点,学生的进步空间会变得很小,甚至限制学生的继续发展。

二、教学改革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教学改革背景下,社会需要的是综合人才,不再仅仅考虑学生成绩的好坏了,而更加注重学生是否可以满足社会的需求。

1、坚强教师队伍建设

对教师队伍的建设首先是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及定期对老师进行考核,激励老师自觉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在提高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学校还要注重老师的综合素质的培养,特别是思想品质上的培养,端正的品质才能教出优秀的学生。除了这两项最基本的以外,学校还应注重对教师结构的调节,即在专业上,各专业按学生数量、任务轻重分配老师,使各专业老师能平衡发展。在年龄结构上,年轻老师和资历较老的老师并重,既可以使学生勇于交流,也可以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

2、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监控模式

要想提高教学质量,那么优化教学监控和评估模式是必不可少的。对教学监控和评估模式的优化上,首先就得遵循公平原则,即各专业平等对待、平衡发展,在注重对于理论考试评价的同时也要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评价,学生的考核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将传统的将理论能力强作为优秀的状况纠正为理论与实践都优秀即为真正的优秀,同时将学生考试成绩与平时表现相结合作为评价的标准。在老师的监控和评价上,不仅要注重老师的教学成效还要注重老师的综合素质能力以及思想道德修养。教学监控与评价的改革是非常必要的,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培养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人才

人才的培养最终的目的是适应社会,为社会发展出一份力,因此,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相适应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何了解市场需求呢?学校应当实地进行市场需求的调查,进行大数据的分析,通过对调查结论的分析制定出详细的人才培养方案,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要注意的是,现代社会发展速度非比寻常,要想确切的了解市场需求就得定期做市场需求调查,这样得到的数据才是最能反映社会需求的,由此做出来的人才培养计划也才有实施的必要性。

4、职前职后人才双重培养

针对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注重对学生的职前培养而基本不进行职后培养的缺陷,高职院校可以对学生进行职前职后的双重培养模式。学生在职前学习基本的就业技能以及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等到真正就业以后,随着工作的深入,学校可以对学生进行进一步的职后培训,主要针对学生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自身感觉到的不足,这种职后培训可以使学生对自己的专业有一个质的跨越,使自己的专业技能更上一层楼。

三、结束语

二十一世纪需要的人才一定是复合型人才,面对市场的需求,高职院校的培养模式至关重要。本文主要讲述了高职教育主要存在的问题以及教学改革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究。通过这两个方面的阐述,希望各大高职院校能有所裨益,以市场需求为主导,改革自身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范莉莉,郎家丽.残疾人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现状与挑战——关于学生、教师和管理者的调研[J].绥化学院学报.2016(04)

[2]李侠,张忠来,周君,马群锋.高职化工类专业“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创新[J].广东化工.2015(19)

[3]张轶.校企合作、产学结合是职业教育成功之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初探[J].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3)

第2篇:高职教育教学范文

【摘要】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高职也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承担着传承民族文化的责任。本文针对高职教育教学的民族文化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希望能充分发挥高职教育在民族文化中的优势,对修复文化生态、维护文化起到积极而重要作用。

【关键词】高职;传承;民族文化;建议

一、提高对民族文化传承重要性的认识

高等教育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之一,传承和创新文化,需要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来引领各种社会思潮,来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和大繁荣,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教育的全过程,促使学校师生形成科学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大力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合理借鉴吸收外来文化。高职院校可以通过民族文化传承,培育学生的民族品格,使他们胸怀民族精神,使他们真正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作为培养应用技能型人才的高职院校,也应站在民族复兴的历史高度,对高职学生进行民族精神的教育,塑造学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和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

二、加强对民族文化传承工作的组织领导

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工作的领导和指导,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促进高校民族文化传承、文化产业发展、文化遗产保护等工作共同发展,切实提升高校民族文化传承能力;可建立省教育厅、省文化厅、省民委统筹协调工作机制,制定联席会议制度,共同研究部署促进高校民族文化传承工作的有关政策,研究印发高校民族文化传承的年度工作要点,开展年度工作总结;每年开展一次工作督导,落实责任,确保各地教育、文化、民族事务部门和有关高校把推进民族文化工作落到实处。

三、逐步建立一支传承民族文化的优秀师资队伍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还没有真正专职从事民族文化传承工作的师资队伍,相关工作都是由教师根据情况随机开展,随意性较大,缺少专业性和系统性,收效甚微。要加强高职教育教学传承民族文化工作,就必须要加强相关的教师人才队伍建设,形成专职民族文化传承工作队伍。将民族文化人才培养纳入教育、文化、民族人才工作日程,吸收“师带徒”培养方式的有益成分,探索多学期、分段式等教学组织形式,促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文化人才和师资队伍培养模式改革。加快文化相关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支持聘请民间艺人、技艺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作为兼职教师、客座教授,支持文化相关专业青年教师到文化企业参加实践,支持有条件的院校设立民族文化名师工作室。要鼓励有条件的学校与文化企事业单位共建文化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和合作开发文化相关专业校本教材,促进专业共建、教材共编、教师和技能型人才共同培养,提升服务文化产业发展的能力,促进文化产业与高职教育共同发展。

四、充分保障民族文化传承工作经费

对于一些边疆省份来说,要有效开展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工作,对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人的培养,对从事民间艺术的艺人都需要在资金方面给予一定的支持,当地政府应建立相应的专项资金,可实行专款专用,以保障民族文化传承工作的有序有效的开展。同时,可开辟多种融资渠道,建立投资融资机制,积极争取海内外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鼓励社会赞助,设法拓宽渠道吸纳民间资本,争取在更大的范围内投入更多民族文化发展资金,以促进少数民族文化建设协调发展。另外,对为民族文化传承作出了杰出贡献的人员,一要实行表彰奖励,二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影响力,三要鼓励更多的人积极参与民族文化的传承工作。

五、积极改善重“术”轻“道”、重理轻文现象

目前,我国某些高校存在着严重的重“术”轻“道”现象,导致其承担的传承民族文化的作用不能有效的发挥。同时,重理轻文的现象突出。人文社会科学既是知识体系,也是价值体系,是增强文化软实力的核心要素之一。

参考文献

[1]普丽春.学校教育中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10(2).

[2]祝建兵.云南高校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知识传承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0.第33期.

作者:谭苏 单位:云南经济管理学院

第二篇: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几点思考

摘要: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办学模式较为多样化,而且运行机制上较为灵活,其注重实践性的教学特点更是为我国培养了许多高素质的创新性的人才。但是在新时期下,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以及我国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对于高职教育的教学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有必要针对新形势下的高职教育的教学改革与创新进行思考,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学;改革创新

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是适应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且我国的高职教育经过一段时期的发展已经出现了一些问题,尤其是在教学方式上如果不能及时地对其进行改革与创新会直接影响我国高职教育的教学质量,不仅不利于社会的发展还会阻碍我国高等教育前进的步伐。

1我国高职教育的现状以及教学问题

1.1我国高职教育的现状

高职教育引入我国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在这期间我国的高职教育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了许多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首先是高职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了很大力量。因为高职教育以培养应用型的人才为目标,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较强,高职院校本身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识也较强。其次就是高职院校的开办受到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为高职院校规模的扩大提供了契机。许多地方政府为了支持当地大型企业的改革与转型,都支持校企联合的人才培养方式,这就给了地方高职院校发展壮大的机会。

1.2我国高职教育的教学问题

虽然我国的高职教育取得一些成绩,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它的一些教育教学问题也开始暴露出来,并成为影响其发展的关键性因素。首先是高职院校教学方式的陈旧。现代化的信息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不仅仅是只能掌握技术,还要有着高层次的人文素养以及广博的知识储备。高职院校在教学方式上还是采取以前的注重实践性,而忽视对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这就让本来文化基础较差的高职学生在人文素质上不能得到提升。其次就是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方式上存在漏斗。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方式的漏洞主要表现在教学计划的制定不够周详,缺乏对于学校所处社会环境的考虑,从而不能在课程设置上与社会需求所对应的。此外,对于教学质量的管理上也不尽完善,教学质量作为教学管理的核心,是提高的学校综合实力的关键所在。当下的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评估还不能做到综合、公平、公正与公开的全面达标,这方面的主要表现就是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较低,不仅仅学生的整体素质上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还包括高职教师的教学能力有待于提高。最后就是高职院校学生的整体素质较低。高职院校学生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一个学校的声誉度,更加会影响到各项教育制度在学校中的实施进度与实施效果。作为各种教育教学改革的实施客体,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是实施的关键所在。因为不同于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高职院校的入学门槛较低,而且其侧重技能的培养使得学生在入学后也不能得到全方位的素质提升,这从侧面反映了高职院校教学课程设计的不合理,忽视了对于学生综合人文素质的培养。

2高职教育教学问题的原因分析

结合高职教育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可以看出高职教育在我国具有较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因此,有必要结合当下的教育环境对我国高职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的分析。首先,作为高职教育最重要的实施者,高职院校本身的不足就是限制高职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高职院校的自身定位上局限性较强,教育方针上过于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忽视了知识与人文素质的培养。新媒体时代高职院校的教育未能与时俱进,没有充分发挥各种新媒体在学生日常生活中的渗透作用,也就不能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以及行为习惯,这就无法针对学生提出合适的教学改革措施。其次就是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素质层次不齐,整体学术能力较差是高职院校教学方式上未能得到突破的一个重要原因。高职教师大多偏向于技能较强的类型,而在综合知识储备上乏力,学术素养上更是欠缺,这就不能在日常教育中对学生起到一种综合发展的师范作用。师资力量的薄弱是导致教学管理出现问题的直接原因。最后,高职院校生源的素质较低也是影响我国高职院校提高其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不同于本科院校的录取规则,高职院校的录取规则较为灵活,门槛低,这也就为日后的教学管理增加了难度,只能在提高教学质量上艰难前行,各种教育改革措施的效果也会低于预期。

3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的策略

针对我国高职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适应社会发展有必要结合其原因进行改革与创新。首先是高职院校要对于自己的教学思想进行革新,在重视技术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的同时还要针对学生的不足之处加强其综合素质的培养,尤其是在人文素质和文化素质上的培养上,只有这样才会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高素质综合型应用人才。在教学方式上应该学会与时俱进,积极利用各种新媒体技术,了解伴随着互联网而成长起来的当今学生群体,如各种微信平台的搭建,让教学管理走进学生的日常,才能更好地了解学生,更好地教育学生。其次,高职教师作为高职教育第一线的工作者应该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各方面的素质与能力,这样才会在日常教育中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最后,学生作为各种教育制度的实施客体,是影响教育改革效果的最重要的群体,因此学生也要积极配合学校的各项教学制度,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争取做一个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丁金昌.实践导向的高职教育课程改革与创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01):119-124.

[2]邵景干,师素云.高职院校教学改革应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科技视界,2016(02):226+267.

作者:张磊 李明君 单位:石家庄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第三篇:积极心理学理念在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当代大学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而高职学生由于就业压力、学历问题和高考失利等因素的影响,普遍存在心理问题,这就需要加强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积极心理学作为一种全新的理念,将其应用到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可以将课程内容分层不同的模块,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模式,创设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及时消除学生的不良情绪,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实现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本文就对积极心理学理念在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理念;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应用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主要是培养出社会所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在高职教育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高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突出,加强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1]。高职院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活动中,仍然沿袭传统的满堂灌和说教式的教学方式,存在知识化和课程化的模式,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目前如何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已经成为高职院校的重点研究课题。

一、积极心理学理念概述

积极心理学起源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美国,主要是以心理负面情绪为依据进行研究,以便更好地了解人们负面情绪的发泄与产生,达到心理健康的目标。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重点在于人自身的积极因素层面,要求以人具有建设性的、潜在的、实际的善端和力量为基础,倡导用积极的心态接触心理问题,继而激发人内在的优秀品质和积极力量,充分挖掘出自身的内在潜能,获得良好的生活。通常积极心理学认为人的生命系统属于自我决定和开发性的系统,强调积极的价值观念,既有潜在的冲突,也有自我完善、自我修复、自我发展的能力,致力于对人的积极人格特点、积极情绪体验、积极认知过程等问题的研究[2]。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发展和应用,传统心理健康面临着重大的变革,推动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这样可以打破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概念的消极形象,采用正面积极的方式进行教育,更好地突出人文关怀与人的价值,最大限度发挥出学生的创造性和主动性,实现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

二、积极心理学理念在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旨在让学生通过体验和学习,健全学生的心理,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并将其辐射到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而积极心理学理念的应用可以有效满足这些要求。一般积极心理学理念在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具体如下:首先,采用积极心理学的教育理念。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实施积极心理学的教学理念,应该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目的等方面出发,以积极心理学为导向,采用“发展”模式,从积极的角度审视问题,使学生的认知、行为、情感等获得积极的改变与体验,塑造积极的人格。由于高职学生具有独特的心理特点,受高考失利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不断否定自己,缺乏自信心,对未来、生活和学习都持有消极的心理[3]。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应该重视学生幸福感的培养,对学生的优点加以关注,为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使其感受到自我的价值,接纳和探索自我,用欣赏和积极的眼光审视自己,形成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效果。其次,完善教学内容。现阶段高职院校使用的教材与本科院校相同,对高职学生的独特心理特征加以忽视,没有合理区分听课对象而随意使用同一教材,因此将积极心理学理念应用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十分之必要。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必须要完善教学内容,采用基于积极心理学的体验式教学方式,对相关教材进行修订与完善,从而使学生学会积极应对问题,优化学生的情绪智力,完善学生的积极人格,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在课程编排环节,可以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适当纳入“实践操作”的内容,辅之以心理技能训练手册,通过心理技能现场演练、团体辅导、游戏等多种方式,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最后,加强积极心理学理念的教学设计。要想使学生构建积极的情感,接受积极的理念,教师在组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时应该做到以下几点:①在课堂教学中始终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避免说教,选择而积极的生活事件作为教学案例,对积极心理品质案例加以关注,避免消极案例。②教学活动和教学安排应该以学生积极品质的培养和发展为中心,引导学生心理积极心理学的知识理念,提高学生“心理自救”“获得幸福”“心理复原”“学习”“交往”“爱”的能力。③作业布置环节,严禁繁冗的文字作业,采用基于心理机能的生活实践,通过课堂分享的方式来检验作业成果;同时从学生正向能量的提升与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等方面出发进行课程考察,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4]。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考核过程中,可以将学生心理成长作为依据,结合投射性质的心理成长,采用不同的测量工具对课程效果进行检验,如学习倦怠量、主管幸福感量表、自我成长分析报告等工具。这样不仅可以保证考察的有效性和科学性,还能使学生深入认识和审视自我,积极探索适合自己发展的学习方式和生活状态。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积极心理学作为一种科学的教育理念,将其应用到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活动时,必须要采用积极心理学的教学理念,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合理修订相关教材,适当完善教学内容,加强积极心理学理念的教学设计。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积极心理学的作用,增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有效性,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自我心理素质,使学生积极面对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实现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社会培养出实践能力强和心理素质好的学生。

参考文献

[1]高明.积极心理学理念在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的应用[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3:111-112.

[2]王立高.基于积极心理学的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5,03:145-146.

[3]张艳君.积极心理学下的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及教学改革分析[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03:16-17.

[4]张利芹.浅谈积极心理学理念下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的构建[J].现代妇女(下旬),2013,12:117+122.

作者:张锦 单位:武汉城市职业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第四篇:高职院校外国留学生教育教学质量研究

摘要:随着中国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日益提升,越来越多的外国学生愿意来到中国留学,本文分析了留学生教育的内容并总结了提升留学生教学质量的举措和教学模式。为高职院校发展留学教育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外国留学生;高职院校;教育质量

2014年8月江苏省教育厅出台《留学江苏行动计划》,明确到2020年江苏要成为外籍人士来华学习的主要目标省份,每年在江苏就读的各类外国留学生将达到5万人。2015年3月提出“一带一路”建设,该建设在合作重点中提出,要扩大相互间留学生规模,开展合作办学,中国每年向沿线国家提供1万个政府奖学金名额,深化沿线国家间人才交流合作。在国家大力发展留学生教育的大环境下,教育质量是来华留学生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影响国家和学校声誉的重要因素,也关系到来华留学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我国高校要学习西方国家能够真正以学生为中心,不断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才能更好地吸引留学生来华学习。外国学生来华留学的重要原因是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看重中国高等教育的质量和入学机会。研究发现名城名校是亚洲留学生普遍追求的目标,但存在区域差异,东南亚学生看重生活设施,东亚学生看中学术。

1留学生的学习内容

1.1语言的学习

留学生可分为学历生和非学历生即语言生,语言生留在中国的时间不确定,有短期的(3个月到半年),也有时间长一些的(半年以上到1年),语言生进入高职院校后,根据语言生留在中国时间的长短,以及留学生想要掌握汉语的程度(HSK1-4级),为其制定相应的课程,由专业的汉语老师来进行授课,并顺利通过相应的汉语水平考试。而学历生先进行为期8个月的汉语言学习,通过6月上旬的汉语水平4级考试(HSK4)之后,才有资格进入后面的专业学习,并且选择自己想学的专业。学历生必须要100%通过HSK4级考试,否则没有能力去学习专业知识,这就表明该高职院校必须要有较为成熟的汉语教学团队和较好的汉语教学管理方法。

1.2专业的学习

学历生通过HSK4级考试后,依据自己个人的爱好以及高职院校的统筹规划选择合适的专业,学历生会进入到各个专业班级与中国学生一起进行专业学习以及专业实习。学历生也会和中国学生一样需要进行考核,包括学期考核和毕业考核,考核通过的留学生,高职院校才会授予其学历证书。

2留学生教育的举措

2.1质的提升

高职院校应当注重留学生汉语水平的培养,无论是语言生还是学历生。语言生学习周期短,人流量大,每年都会有很多语言生毕业回国,留学生的汉语水平直接影响到高职院校在国际上的声誉,语言生有良好的汉语水平会为该高职院校赢得口碑并且会吸引更多留学生。学历生的汉语水平要求更高,汉语水平越好,专业学习会越顺利,更利于专业技能的掌握。所以高职院校留学生教育质的提升首先要提升汉语的教学质量,不仅要有很好的汉语教学师资,而且要有较好的汉语教学的管理方法。高职院校还应当注重留学生专业方面质的培养,以重点专业和品牌专业为先驱,深化课程改革,部分课程采用双语教学,为留学生量身打造教学方案,以此带动和促进其他普通专业的改革。不仅给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专业选择空间,更提升了留学生培养的质量。首先,高职院校修订留学生教学大纲和人才培养方案,使内容更合理,更具有针对性;其次,每个专业的留学生都安排一个专业指导老师,跟踪他们的学习情况并且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然后,针对性的选择教材或者编排教材,不断地对留学生学习情况调查来及时调整课程的教学内容。除此之外,高职院校还应当了解不同生源国的社会情况,他们国内时下热门专业或者较有前景的专业,针对这些专业,为留学生去量身打造他们的教学大纲和人才培养方案等。许多高职院校留学生教育处于办学初期,不能急于扩张,先要夯实基础,为后期的发展壮大积累经验,解决好留学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处理好可能会遇到的问题,不要因为“量”而忽略了“质”。

2.2教育模式

留学生通过HSK4级考试以后,会进入到专业院系学习,高职院校可以采取“两栖”育人模式即留学生的汉语培训院系和专业院系共同培养留学生。留学生汉语培训院系的专业留学生管理人员负责留学生日常生活的管理,以及开展留学生班级的活动和班会;留学生进入专业和新的班级,由专业院系辅导员负责留学生融入专业班级环境,将他们看作中国学生统一管理;并且每个专业都安排了一名留学生的专业指导老师,负责他们的专业学习。留学生管理人员与专业院系辅导员以及专业指导老师相互配合,留学生汉语培训院系和专业院系相互配合,共同培养留学生。在“两栖”育人模式的视野下,实现了留学生从语言学习到专业学习的跃升。

3总结

高职院校的教育质量、声誉及其所拥有的教育资源是影响留学生教育选择行为的重要因素。所以高职院校不仅仅要注重留学生汉语水平的提高还必须重视专业和课程方面的建设,提升专业课程的质量标准,推动教学方式、手段、课程、教材的国际化。教育质量的提升会为高职院校赢得国际口碑,会带动高职院校的国际声誉,才会吸引更多的留学生,如此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王勇.提高留学生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研究[J].中国市场,2016(29):225-227.

[2]曹步峰.江苏省外国留学生教育发展现状及问题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1,15(05):44-48.

[3]刘扬,王慧,孔繁盛.外国学生缘何留学中国——基于北京高校调查的实证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3(05):32-38.

[4]安然,张仕海.亚洲来华留学生教育需求调查分析[J].高教探索2008(03):103-108.

作者:江天凯 刁翔正 王宏海 薛敏 单位: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国际教育学院

第五篇:高职教育教学中传承民族文化的意义

【内容摘要】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高职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承担着传承民族文化的责任。高职院校应通过课堂教学、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多种途径积极传承民族文化,这对社会、对学校、对学生来说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高职;教育教学;民族文化;意义

文化是源远流长的人类社会现象。文化是国力的重要体现,一定的文化,对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的形成和维持,对一个国家的精神状态和凝聚力,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学校教育对传承民族文化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高等教育则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也是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载体,同样承担着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责任。在2013年5月,教育部、文化部、国家民委联合下发的《关于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工作的意见(教职成[2013]2号)》中明确指出“把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作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重点工作,要明确重点任务,改进工作方法,加强部门协调和组织保障,推动体制机制创新,不断提高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创新能力。”大学是知识传承和文化保存的重要组织,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进程中,大学应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使命意识,发挥好文化传承的积极作用。高职院校应通过平时的课堂教学、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多种途径积极传承民族文化,其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民族文化传承是建设中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高校是培育新知识、孕育新思想、产生新观念的摇篮和理论创新的重要阵地,在建设和发展中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中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应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切实发挥思想引领作用。高职院校通过文化传承创新,可以加快培养更多高层次、高质量的文化领军人物和高素质文化人才,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二、民族文化传承是促进高职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现实需要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人民的精神家园;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社会进步的根本。全面提高高职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推进文化传承创新。大学文化软实力就是大学的竞争力,高职可以通过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充分发挥文化的育人功能,培养更多受大学文化熏陶、思想活跃、富有创新精神的高质量人才,使培养出来的青年大学生不仅有智商而且要有智慧,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从而全面提高高职的教育质量、推进高职教育又好又快发展,进一步增强高职竞争力。

三、民族文化传承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和谐社会是指社会的各种要素和关系和谐相互融洽的美好社会。民族和谐是社会整体和谐的重要内容,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实现民族和谐,需要弘扬民族文化。我国是一个各民族和谐共处、文化多元一体的发展中国家。中华民族文化是中华各民族文化交融共构的多元一体文化共同体。无论是主体民族还是少数民族,都有其独特的传统文化,都有相互借鉴和吸收的文化内容,同时也都有接纳与吸收世界优秀文化的内在动力。高职院校的大学生来自于不同的民族,民族文化传承有利于他们形成跨文化意识,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跨文化交流能力,从而促进学校的和谐发展,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四、民族文化传承是提升我国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

2013年8月19日,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高等教育责无旁贷。高职文化建设也是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人才成长的摇篮和传承文化的薪火,高职在促进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培养突出人才、传承优秀文化进一步推动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建设,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国际竞争力。

五、民族文化传承建设是抵抗西方文化渗透的需要

国际上,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文化全球化也日益明显。一些西方国家正在积极推行他们所谓的“优势文化”,企图造成文化同一性来方便他们操控不发达国家。他们还利用我们国家改革开放、引进文化的机会想方设法的对我们进行文化渗透,企图影响我们的意识形态、弱化我们的优秀文化传统。这对于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重要时期的大学生来说,会容易使他们面对中国优秀的民族文化产生困惑,甚至会对本民族的认同弱化,边缘化,随即带来民族意识的淡化。在高职的民族文化传承和建设中,我们通过校园文化物质建设、精神建设和制度建设,充分利用校园文化传播的各种有效载体,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参与到传承与弘扬民族精神的实践中去,从而让我们的学生能够有效抵抗西方文化的渗透,成长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普丽春.学校教育中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10(2).

[2]杨柯.论高校推进文化传承创新[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11,19(3).

[3]祝建兵.云南高校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知识传承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0(33).

作者:谭苏 单位:云南经济管理学院

第六篇: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管理现状纠偏及对策

摘要:目前高职院校到了前所未有的一个历史机遇期,可实际上高职院校教学质量每况愈下,在这样一个情况下务必要采取一套科学有效的质量管理提升方法。本文通过对现今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现状阐述的前提下,通过纠偏措施的分析提出有利的客观评价标准、强劲的督导评价体制、因地制宜的因材施教和科学的质量提升准则,才是未来高职院校教育管理部门努力工作的方向。进而推动高职院校教育质量提升发展,实现中国梦。

关键词:高职院校;TQC;质量;纠偏措施;教学监管

于2015年11月10日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首次提出“供给侧改革”,其目的是保证总需求稳步增长的基础上,对产业结构进行有利调整,提高输出产品的质量和效能,保持我国经济水平稳步提升,实现新时期下产业结构及国民经济改革提升。这一理念具有时代意义,标志着我国各部门的发展模式都要进行调整。

1教学质量状态现状

职业教育是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的教育,是实现“两个百年”和“中国梦”的战略支撑[1]。作为高职教育中核心内容的教育教学质量,目前的情况是令人担忧的。具体表现为学苗素质下降、课堂难管理、教师授课热情不高、备课质量下降,学生课后问问题的极少,即使有问问题的,老师给予解答的积极性和拓展性也不强,授课过程只是局限于书本,教师在授课内容上投入的经历不够,学生期末考试状态也比较混乱,基本是给几套题,学生背一背,或者做成所谓的题库,考试之前老师给发出来,期末试卷质量不高,考核点要照顾到学生的情绪,考试过程和结果都是走一个流程,给学生带来的负面效果很不好。因此,这样的状态来实现中国梦,是令人堪忧的。

2纠偏措施

2.1以人为本,注重学生的就业发展方向和个性需求

在现代教育教学质量观领域中,教师不再是知识与教学的垄断者与主导者,而是转变为教学情境的组织指导者;学生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收器,而转变为知识的主宰者;教学过程由单一传道,逐步转变为师生互动体验式的过程。师生同时参与到情境、自主、互动及探究的教与学的过程。因此,我院充分考虑了现代教学质量观,以人为本,提高教学质量的实效性,将教师、学生评价作为主体,督导评价作为保障,社会评价作为补充。教师、学生是教学活动的直接参与者。学期中旬,以教研室主任及辅导员与全班学生约谈的形式,让学生对全部任课教师的教学准备、课堂表现、教学效果,以及学生的接受程度、自身收获等方面进行面对面评价,并汇总评教结果,以文字的形式反馈给任课教师,情节严重的,以当面约谈任课教师的形式进行教学质量反馈。重视学生的直接体验,并能准确的反馈信息。同时,要注重教师的自评环境,给教师自我反省,自我提高,自我创新的机会,增强教师教学改革的意识,推动专业发展。也要量身为某些同学提供发展机遇,看到其发展方向,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走进学生当中去,和学生成为朋友,这样很多工作就好开展的多。

2.2强化督导室的学校职能,不再形同虚设

强有力的监督管理体系是实现一个高质量教学产品的客观保障,很多高职院校,督导室一定有几个人是退休返聘回来的老师兼任,这是一种比较怪的现象;还有的就是督导自己觉得就是听课而已,自己就弱化了自己的权威。殊不知督导室是很重要的一个部门,就像生产车间一样,严格的质量监察部门,才能生产出好的产品,推向市场,才能值得市场的推敲考验。现在的高职院校督导室,职能一天天的弱化,好多都是形同虚设,在学校重量舞台中说话没有位置,这是不正确的。要在督导室建立过程中形成必要评价体制,量化考核标准,要狠下改革刀,不能对谁都是笑脸。要在督导室日常工作中有所创新,形成激发老师爱上课,上好课,愿意让督导室听课的状态,这是要用心去想、去做的事情。

2.3运用TQC中PDCA机制进行革新

TQC是上个世纪60年代产于美国工业中的一种质量管理方法,目的在于通过全员参与、全过程控制,用最小的投入成本使产品效益最大化。运用到高职院校教学质量提升中,也是很适合的。要形成一套整体联动机制,对影响教学环节的各个因素都加以分析、监控、总结、整改,要不断形成上升的质量提升状态,要在全校各个领导层面上形成教育教学质量为重,就业质量生命线的理念,要加强各个层面的督导联系,形成全员参与,全过程动态控制的良性质检作风。

3结论

目前国内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逐步下降,在这样一个不利情况下,我们必须要采取有效的方法来扭转这个局面。对于新常态下高职院校挑战和机遇并存,科学采取有利的客观评价标准、强劲的督导评价体制、因地制宜的因材施教和科学的质量提升准则将是我们未来努力工作的方向,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的搞好职业教育,输出对国家有用的人才,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N].中国教育报,2005-11-04.

[2]蔡炎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

[3]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Z].教高[2006]14号,2006-11.

[4]邵建东,王振洪.高职“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及整合培育[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03).

[5]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16号,2006-11.

作者:殷雨时 单位: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

第七篇:云南民族文化在高职教育教学中的应用途径

【摘要】民族文化的发展和传承依赖于教育,高职院校作为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自然承担着传承民族文化这一任务,而民族地区的高职院校尤为明显。本文主要探讨云南民族文化在高职教育教学中的应用途径,旨在推动民族文化传承,促进各民族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和谐发展。

【关键词】民族文化;高职;教育教学;途径

少数民族文化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中形成了繁荣璀璨的民族文化。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许多在校大学生对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了解甚少,致使民族智慧和民族精神难以代代相传,这种趋势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种丢失,更是整个世界文化遗产不可估量的损失。由此可见,研究学校教育教学中的民族文化传承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研究价值。学校教育是传承民族文化的主要途径,高职院校同样担负着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重任。本课题通过研究分析总结出了云南民族文化在高职教育教学中应用的有效途径如下:

一、公共课程

通过对云南多所高职院校的调查,我们发现大部分的学校都开设了《大学语文》、《人文素质》、《大学体育》等公共课程。公共课具有操作性强、普及面广、受众多、接受度高、有效性得以保证等诸多特点。因此,在高职教育教学中,公共课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首要途径。以《大学语文》为例,各学校可编订校本教材,凸显地方民族文化特色。在课文的选择上要符合本地区的民族情况,内容要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的兴趣、经验和需要,促进学生认知、技能和情感等方面能力的发展,增进学生的民族认同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云南省的少数民族中白族、纳西族、藏族、傣族最具代表性,然而这些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化在云南各高校选用的《大学语文》教材中却少有体现。由于受教材篇目限制,少数民族文化不可能每一个都出现,但一些人口众多的少数民族应当多少有点反映,否则将会导致少数民族学生对本民族的认识淡化,逐渐被汉族文化所同化。因此,在校本教材的编写中,应当增加反映云南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文学作品,例如:《云南的歌会》、《孔雀胆》、彝族叙事长诗《阿诗玛》、白族的《山花碑》、纳西族创世史诗《创世纪》、傣族叙事长诗《娥并与桑洛》等等。

二、地方课程、校本课程

要实现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学校教育目标,就必须重视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建设。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云南的部分高职已经开设了与民族文化相关的课程,课程内容体现了国家民族理论、民族政策和各少数民族文化基础知识。例如:云南民族大学职业技术学院的文化事业管理专业,开设了《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云南少数民族文化概论》、《云南民族民间工艺》、《云南少数民族服饰工艺与文化》等课程,体现和包含了地方民族传统文化,尤其突出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本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形成对本民族文化的正确认识,还可以调动教师了解和研究地方少数民族文化的热情,教学相长。

三、“产、学、研”结合

高职院校一要加大对民族文化传统的宣传、传承力度,以适应云南民族文化发展研究的需要,引导民族文化研究走上为发展民族地区经济、教育发展服务的正确轨道。二要加强与地方政府的合作力度,把学科建设与地方民族民间文化有效结合起来,使之成为一个产、学、研相结合的中心,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充分发挥高职院校职业教育的特点和优势。以昆明艺术职业学院为例,与BMW中国、云南映象合作建立云南映象传承中心,为保护和传承云南优秀民族文化提供资金和平台支持,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为社会和用人单位培养了一批专业过硬、适应能力强、符合用人单位要求的职业型艺术人才。“彩云班”学生于2009年11月22日正式登上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剧目大型原生态歌舞《云南映像》的舞台,反响不凡。

四、校园文化活动

学校应该积极开展民族特色活动,创造适合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校园环境。学校教育因其自身的诸多优势,非常适合开展各种形式的民族文化活动,深入挖掘民族文化内涵,为民族文化教育提供一个广阔的天地。这不仅促进了校园文化的建设,使学生进一步学习和继承了自己本民族的优秀文化,增强了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同时也使学生了解了其它少数民族文化,开拓了文化视野。例如云南经济管理学院,为了充分展示出云南少数民族的特色与风俗,传承并发扬云南民族文化,学校开展了“321”工程,具体要求每个学生会唱3首云南少数民族歌曲,会跳2个云南少数民族舞蹈,会1种云南少数民族乐器或者技艺,从而凸显“彩云之南”的民族文化。五、师资队伍建设师资力量是制约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的授课内容、方式和对自身价值的认识以及对问题的理解,都会渗透到他所教授的课程和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中,对学生感知和接受信息,形成自己的人生观、民族观、文化观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发挥学校传承民族文化的作用,就必须依靠教师的力量,因此,建立一只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传承民族文化的关键所在。可以从三方面加强:一是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的整体水平。在对教师的培训过程中,应始终把他们作为传承民族文化的核心力量,鼓励他们加深对所在民族地区历史及文化的了解,系统的进行民族文化的教育,使他们充分掌握民族文化知识,从而理解民族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最终自觉承担起民族文化传播者的角色;二是加强各大高校的交流,尤其是对民族文化研究颇深的学校,不仅增进各自的民族文化知识,还能对我国民族文化人才培育做出巨大贡献;三是更多的人才吸纳,将民族文化方面有独到见解或者造诣深厚的人才吸纳过来,这样有助于更多人才的培养。可以聘请当地的一些民族艺人、团体等指导学校的民族文化传承工作,欢迎他们为学校的民族文化教育工作提出宝贵意见,不断丰富民族文化教育内容,推进民族文化传承的不断发展。六、新媒体当前,我们已经进入到了一个高速发展的网络化信息时代。当科技发展到以智能手机、电脑等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文化的主要载体时,我们的文化生活方式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微”文化、bbs等已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对于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产生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数字化时代的网络优势,通过这些新兴的、传播面广、传播迅速的新媒体,将我国的优良民族文化加以传承。学校在民族文化传承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民族文化在高职教育教学中的应用途径多种多样,根据云南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本文遴选出了较为有效、可行性较高的几种,希望对民族文化的有效传承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冉光荣.应当重视民族文化传承的研究——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传承论纲•序[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2003(1).

[2]童绍英.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与学校教育结合形式初探[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12).

[3]曹能秀,王凌.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教育和民族文化传承[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

作者:谭苏 单位:云南经济管理学院

第八篇:做好高职语文教育教学的策略

【摘要】高职语文是提升高职生文化素质教育的主要科目,起着传承文化,启迪学生智慧的重要作用。然而,由于高职院校的职业性,使得语文教育教学被边缘化,语文教学效果不理想。高职一线语文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职责和作用,重新审视和定位自己的教学目标,从教学观念、手段和方法上加以改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全面提升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目的。

【关键词】高职语文;定位;教学模式;辅助;专业课

随着中职学校相继升为高职院校,高职语文教学却越发难教。课堂上,学生精神不振,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不高,在这样沉闷的课堂气氛下,教师只能唱“独角戏”。没有活力的高职语文课堂教学无从谈教学质量和创新。造成高职语文课堂今天的局面,原因是多方面的,教育主管部门、学校、语文教师和学生扮演了相应的角色。然而,语文对学生文化教育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作为高职一线语文教师首先应奋起革新,重新审视、重新定位自己的教学目标,从教学观念、手段和方法上与时俱进,着力提升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以期从根本上改变高职语教学的现状。下面结合教学实践,就高职院校做好语文教学谈一些看法和做法,与同仁共勉。

一、打破传统观念,重新定位高职语文教学目标

高职语文教学的作用是多方面的,继续深化完善高职生的文化素养,传承优良的传统文化,同时,也可以辅助专业课程教学,全面提高学生学习专业课的有效性。只有深刻认识高职语文的重要性,给其重新定位,才能确保高职教育教学真正达到育人目标。而要科学定位高职语文学科教学,应该联系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将语文教育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专业技能、建设优秀的校园文化等有机结合起来,为培养高职技能人才创造优良的人文环境。

1.传承文化,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情感。中华民族丰富的传统文化需要继承和发扬,作为中国人,应该掌握丰富的汉语文化,同时,其应具有高尚的思想道德和积极向上的情感。市场经济环境对高职生的文化知识和思想道德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语文教学应肩负起传承文化和培养学生高尚品德的重任,为学生毕业胜任职业岗位提高支撑。

2.辅助专业课教学,为学生深入学好专业课提供支撑。专业课学习需要深厚的语文功底作为支撑,撰写报告、论文都需要深厚的语文能力,而深入理解和记忆专业术语,更加需要语文水平作为保障。如今,很多高职院校走极端,干脆将语文学科教学取消,这样边缘化语文学科的做法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实为不利专业课学习。

二、做好高职语文教育教学的策略

提高高职语文教育教学的地位,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将语文学科纳入到高职教育体系中来,视其为职业教育不可或缺的学科教育。作为高职一线语文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革新传统的教学观念,结合高职生的专业实际,以促进专业课教学为出发点,真正落实素质教育。

1.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参与学科教学的积极性。放下老师的架子,以学生为主体开展课堂教学,是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积极性的前提。师生之间互换角色,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角,需要教师转变观念,运用网络多媒体、翻转课堂教学等先进的科技和教学模式助力语文教学,同时,还要采取演讲、征文、语文知识大赛等形式有效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高职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语文能力,教师应尽量放宽对学生学习的束缚,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例如,教材中的课文教学,每学一篇课文时,教师可以提前布置任务,引导学生写课前预习笔记,通过查找工具书或运用网络解决遇到的问题。要求上课时,各学习小组推选代表试着讲课,各小组要轮番试讲,其他小组进行评价。通讲布置课堂试讲课文,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课前预习、课上学习的积极性。

2.加强课外阅读指导,进一步丰富学生的语文学习。课外阅读可以为语文学习提供源源不断的资源,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语文实践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阅读大量符合高职生的课外读物,同时,督促学生利用闲暇时间到图书馆借书或浸读在图书馆一定时间。高职院校图书馆有着丰富的课外读物,且大部分读物都是根据本校的专业实际购进的,应充分利用这些难得的资源助力高职语文教学质量大幅提升。为了较好地推进课外阅读,教师应定期开展与课外阅读有关的不同活动,促进学生阅读。例如,开展阅读演讲比赛,指定几本好书,引导学生深入阅读,然后开展小组演讲比赛,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再如,开展撰写课外阅读心得体会、向大家介绍一本好书等活动,有效促进课外阅读。

3.着力加强学生语言能力,为就业胜任岗位口才需求作准备。市场经济环境下,对大中专毕业生的语言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样的岗位招聘,具备较强语言能力的学生自然会得到企业的优先录用。语文课堂对于全面有效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最具优势,实践教学中,语文教师有责任侧重于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尤其是针对语言能力较弱的学生,一定要多给他们机会发言,当众朗诵课文、每节课前的即兴演讲等等,通过长期不懈的语言能力锻炼,学生侃侃而谈,能够以最佳的语言表达所思所想,有效提高交际的成功率,为顺利就业创造有利条件。

4.突出人文性,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充实文化需求。高职语文教学在提高学生能力的同时,应注重文化熏陶,提高学生的德育水平,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语文素养。总之,高职院校应积极开设语文学科教学,一线语文教师应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改进教学方法,尊重学生的个性,激发其学习兴趣,着力全面有效提充实文化需求。

参考文献:

[1]米娜.高职语文教学当如何突出人文教育[J].课程教育研究,2014(34).

作者:王瑞香 单位:河南新乡职业技术学院

第九篇:影响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质量的因素与对策

摘要:一个学校所取得教学效果的好坏与这个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息息相关。影响学校教学效果的因素可分为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本文就影响现今社会高职高专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和应变对策两个方面进行探讨和研究。

关键词:教学质量;高职高专学校;应变对策

从二十一世纪初开始,高职高专学校教育在国家的扶持下飞速发展。在教学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学校教学质量的好坏也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只有真正了解影响一个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才能制订出相应的对策并对问题加以解决。

一、影响高职高专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主客观因素

1.影响高职高专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客观因素国家教育部门对高职高专教育学校的发展建设一直以来都有明确的指导方针。但落实到有关高职高专规划指导方针的具体内容上,不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在我国各大中小型高职高专学校的扩大发展上,国家教育部门政策扶持力度薄弱,学校教学资源短缺的现象一直存在。在国家投入落实到学生的经费输出数目上,高职高专学校的学生所得到经费的数量有时甚至不能达到本科院校学生所得经费数目的一半。这严重影响了高职高专学校的教学质量。

2.影响高职高专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主观因素在我国现阶段的大部分高职高专学校中,无论是学校的领导者,还是负责授课的教师,很大一部分都保持着传统教学、办校的陈旧观念,教育认知不清、办学目的不明以及学校发展方向不定的问题就是这种陈旧观念的必然后果。

二、提高高职高专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相应对策

1.实施教学制度改革,壮大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真正培养出具有自己独特教育特色的强大师资队伍是高职高专学校提高办学质量的先决条件。一个学校中,教师教育水平是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直接因素。学校要大胆创新,推行校内教学制度改革,在遵循国家政策要求的基础上,立足学校现状,通过各种方法,培养和提高在职教师的个人教学素质,必要时可以为在职教师或者新入职的年轻教师提供岗前培训、教师之间的工作经验交流、留学深造等一系列有助于教师自身教学水平、文化素质培养和提升的便利条件。

2.完善教材选取,进行教学质量评估在学校教材的选取上,高职高专学校不一定选用其他重点本科院校名师编撰的授课教材,可以倡导鼓励本校有能力的教师自主编撰授课教材。本学校的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误区,可以在结合本校学生学习情况的基础上,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完成教材编写,对提高教学质量有直接促进作用。在高职高专的校园内,可以选择性建立相应的教学质量评估制度。及时有效地开展在职教师教学质量评估活动,可以更加直接有效地发现在职教师在给学生授课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让授课教师可以快速、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提高教学质量的对策并尽快实施。

3.创新招生专业,适应市场需求高职高专学校在一味扩大招生规模的同时,要不断根据市场经济的发展变化以及市场所需人才设立专业。专业课程的设置要适应时展的需要,尽量可以体现出本校办学、教学的特色,勇于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结合多变的市场需求与稳定的教学工作之间的关系,更好地处理毕业生与社会人才需求之间的关系。要在提高高职高专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同时,帮助学生实习就业。在现今社会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但教师教学资源欠缺,国家政策扶持力度薄弱等一系列现实背景条件下,高职高专学校只有在充分认识办学中的欠缺和不足,才能够更好地提出相应对策,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结语

总之,高职高专学校想要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就必须在结合现实教育办学情况的基础上,合理有效地采取对策。有系统化、理论化的教学管理方法与科学的办学方针做保障,才能真正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孙卫敏.影响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质量的因素与对策[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82-83.

[2]国洪建,梁补女,张振宇,高文琪.高职高专院校课堂教学质量影响因素探析及对策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3(11):13-15.

第3篇:高职教育教学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背景;高职教育;教学模式

1当前高职教育教学模式的现状问题

1.1教育教学模式与实际需求脱节

众所周知,高等职业院校与普通高等院校的本质区别在于人才培养的侧重点不同,普通高等院校侧重于培养理论型、学科型研究人才,高等职业院校则是侧重于培养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因此,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目标必须与对应行业的现状以及社会的总体需求相匹配。然而很多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仍然沿用着传统的人才培养方法,课堂所传授的知识与技能与当前社会实际情况脱节。此外,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校企合作要么不普遍开展,要么开展校企合作却只是注重形式,并没有真正利用好校企合作这一高效的教学途径。上述多种原因共同造成了当前高职教育教学模式与实际需求存在较大分歧。

1.2教育者无法适应当前“互联网+”背景下新型教学模式

“互联网+”背景下新型教学模式另一个问题是教师的理念、能力无法适应更加新型的教育教学模式。我们必须承认的是,作为两大高等教育体系之一,高等职业教育整体上比普通高等教育有一定的差距。这种差距也导致了高职院校中的教师的整体水平也不如普通高等院校的教师。很多高职院校的老师都具有年纪较大、教学能力较差的特点。很多高职教师对互联网、信息化等新兴的技术领域一点都不了解,也不懂得如何使用先进“互联网+”技术来进行教学。甚至,一些年纪较大的高职教师,对于“互联网+”都存在一定的误解和偏见,没有一个应用信息化教学的意识和理念。这就对于“互联网+”背景下的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产生了一定的阻碍。

2关于“互联网+”背景下高职教育教学模式创新的建议

2.1加强教育者“互联网+”教学技术培训与应用,促进先进教育技术技能整合

教师是学生与知识之间的传输媒介,教师的素养或能力,决定了教学质量的高低。因此,在高职教育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的利用先进的技术教师必须自身去加强相关技术方面的了解与学习。对此,可以从学校的层面,建立学习小组,不同专业老师的合作共享,去拓展每位教师的教学技术视野,并通过不同教师不同教研经验的分享,令教育者深入理解先进教学技术的特点,提升教师各自的教学水平。让教师在相关教学法的指导下,充分利用各种先进互联网,大数据等网络信息技术,此外,高职教育者还可以在平时有意识的通过各种手段收集各种先进教学技术相关资料,自主学习,自我提升。

2.2建立多元化的培养模式

现代教育理念普遍所认同的是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仅仅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引导者,一切教学活动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引入多元化教学模式后,在多元化教学目标的制定中,能够让学校以及教师建立起多元化的创新教学思维,能够在教学目标中充分体现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此外,多元化教学的引入,还能加强学校、教师对于当前高职院校未来发展趋势的了解与掌握,提升他们对于行业发展的敏感性,从而能够让学校和老师紧跟行业发展,根据市场需求和就业形势去制定高职院校专业课程培养目标。在制定多元化的培养模式的同事,还可以制定多元化的评价体系,高职院校不仅要重视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更重要的是从多个维度去评价他是否具备较高水准的实际技能,可以从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成绩、实践课程总体表现、实际动手能力、实际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后续发展侧重点等多个维度去综合判断一个学生的专业素养,让学生对于自身的缺点、优点以及核心竞争力有一个准确的认知。

3结语

在当前互联网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在高职教育教学中仍然存在着各种问题。学校以及教师应该建立“互联网+”的理念;改进教学模式同时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从而对当前的高职教育教学模式进行创新。

【参考文献】

[1]林夕宝,余景波.“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提升办学水平的对策研究[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82(2):22-26.

第4篇:高职教育教学范文

学管理之父泰勒最早提出。而在我国也早有提出,老子曾说:“天下事必作于细。”宋代教育家朱熹也说过:“言治骨角者,既切之而复蹉之;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可见精细化管理思想在我国历史悠久。而当今的精细化是教育管理上的一种思想,一种教学理念,目的是使工作精细化,“精”就是要把工作全面化,从全局出发,再层层递进“。细”则是从点出发,再到面,最后把握全局。精细化就是把精细的工作转化为一种教育教学的管理模式,将其具体化,加以实施。但是,在目前我国高职教学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实践教学条件设备落后,实践教师水平层次不齐和实践过程缺乏创新等,这些问题制约了高职院校的发展,对院校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和培养实用型高级人才,造成了一定的困扰,因此必须采取一种有效的措施加以改进。

二、精细化管理的具体措施

精细化管理的特点是管理系统化,教育规范化,思想精细化。就是要把具体的管理工作纳入日常的教育教学当中,使其成为一种教育的管理方法。精细化管理的具体措施是:

2.1使教育教学制度系统化

全面的规范制度是实施管理的重要前提,学生管理工作内天繁杂,涉及面广,精细化管理就是要将这些繁杂的管理工作系统化,只有这样才能使日常的管理内容、纲要,梳理清晰,将工作条理化,使对学生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突出可操作性,增强管理工作的实效性,使各项工作开展有章可循,有理可依。

2.2使教育教学管理规范流程化

建立工作流程并不断的完善工作流程是精细化管理的基础管理工作,日常的上课,出勤这些是实实在在的日常事务,精细化管理是要将这些日常事务,形成规范的工作流程,促使工作有条不紊的开展。例如,学生上课有记录,评选奖罚要有监督,宿舍管理要精细化,要及时的处理学生的事情,并对处理的结果有回馈信息等。

2.3精细化管理要以人为本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高技能的人才,人才培养的质量是衡量高职院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准,各类高职院校首先要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要及时的完善教育的思想工作制度,要加强并改进师德建设,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在校园要设立学生心理咨询处,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同时,要用制度规范学生的思想行为,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使学生的言行举止有制度可依。

2.4实践创新是保证高职教育教学管理的精细化的动力

精细化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是持续性的过程,在精细化管理的进程中,教育工作者要不断的探索创新,要跟上时代的发展,在管理的过程中,要重视细节,细节决定成败,要将细节贯穿到每一个管理的环节中,要从取得的进展中总结经验,面对当前的教育形势,要制度有效的措施,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案,做到与时俱进,不瞎干,不盲干。要始终用科学的管理理念去实施精细化管理。

三、精细化管理在高职教育教学管理中应用及作用

3.1提高了教学日常工作的执行力

精细化管理的观念是注重精而细的工作方式,应对过去繁杂的日常管理工作,精细化管理将其条理化,使其具有逻辑性。例如,精细化管理在教育教学建立了完整的教育流程。

3.2增加了高校魅力,提高了人才质量

随着精细化管理在企业,高职院校的成功实践,精细化管理已经作为一种教学理念在各大院校加以应用,为了提高育人品质,赋予需要魅力。例如,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构建了生产实践性教学精细管理体系,首先,通过建立精细化管理的组织机构和职位职责,在学院、系部组建了生产实践教学精细化管理领导小组,通过小组领导统一管理和协调生产性实践教学精细化管理工作。并明确小组内各位领导的自责,而且还拟定了相关的岗位职责,便于大家遵守和执行。其次,制定了精细化管理文件,文件主要包括,生产实践的课程标准、教学计划、实践指导书、实践报告等内容,再次,为了加强学习过程中的精细化管理和控制,精细化领导小组,还制定了“六个有效”和“五个关键点”及“五意识”。分别是有效备课、有效选题、有效训练、有效引导、有效自学、有效改进六个有效;常用点、新技点、失误点、能力点、支撑点五个点及安全文明意识、质量意识、效率意识、成本意识、效益意识五个意思。最后,建立了严格的考核评价机制,在生产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形成了良好的教学风气,在严格的考核评价机制期间,实施奖罚分明,及时有效。成功的构建了一套完整的生产实践教学精细化管理体系。

3.3提高了师生创新的能力

创新是动力的源泉,只有不断的创新教育工作才能不断的发展,与时俱进。教师不断的创新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好学生;学生不断的创新才能掌握到新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更好的回报老师,报效祖国。

四、小结

第5篇:高职教育教学范文

互动式教学可以让课堂气氛更加轻松,教学关系更加和谐。互动式教学包括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和学生不仅有语言互动、眼神互动,还要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成为学习小组中的重要一员。老师还要利用现代先进的教育技术平台,及时和学生沟通,分享有益的课外知识,为学生解难答疑,了解学生的信息反馈,开展更有针对性的教学。生生互动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过程,学生与学生之间课上课下多交流,不仅可以传播有益的知识,也能增进学生之间的感情。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更要改变以自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课堂充分、大胆地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只起组织、引导作用,能及时地退下去,更能适时的站出来。

二、变认知性教学为探索式教学

认知性教学注重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运用,老师决定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教学形式,学生往往成为被动的装纳知识的器物,没有人性化的教学,使得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发挥。这种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的兴趣发展和能力锻炼,远远不能够满足高职教育中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改变认知性教学模式,朝探索式教学模式发展,是高职学校教育教学的客观要求。探索式教学模式是一种动态教学过程,在这种模式中,学生不是静态接受,而是动态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确定问题,围绕问题开展教学,让学生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探讨问题。课堂上学生可以不一定只坐在自己的位置上,也可以和其他同学一起自由地探讨解决方法,独立或合作解决问题,老师也参与问题的探讨解决。

三、结合高职办学特色,开展实践性教学